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三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学法导航】
1.本专题的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3.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2)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3)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4.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政治上,清政府统治更加腐朽,半殖民地性质大大加强,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高潮
5.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康梁维新思想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
4.注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改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得到资产阶级上层的支持,但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6.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缺点
【典例精析】
1.(09年全国卷Ⅰ文综)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时间1917年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提示考生,本题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材料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专制制度,以求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而并不是直指封建皇权。故答案A不准确但最容易误选 C答案中《临时约法》已经被袁世凯废除,而且捍卫《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内容,故不合题意 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口号,跟材料内容不相吻合。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材料,不难判断答案B为正确答案。
2.(09年北京文综)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早期维新派”、“商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商战”,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A、C项为加强国防军事力量,排除。D项涉及的民生,排除。B项强调经济比军事的重要性,排除 正确选项为B。W.w.w.k.s.5.u.c.o.m
3.(09年上海历史)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答案:C
解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期开始称《新青年》。D.《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
4.(09年天津文综)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革新开国之思想界”“梁启超”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梁启超主张开设议院,变法图强。A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B项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特点 正确选项为D。
5.(09年福建文综)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抨击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
6.(09年四川文综)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 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19年4月”“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A、B项反映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态度变化,排除。D项须在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正确选项为C。
7.(09年浙江文综)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獒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空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C
解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8.(09年广东历史)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答案:D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中“民贼政体”指的是什么政体,结合所学可知是君主专制政体 再联系梁启超等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可以确定省略的是民权。
9.(09年广东文基卷)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要得到民权自由,为什么必定革命?革命不成功,民权自由“不可得”。A、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正确选项为B项。
10.(09年海南历史)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20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中国人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一战对中国人的影响 A项发生在1929~1933年,排除。B、C项不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召开于1922年,排除。正确选项为D
11. 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对西方的称呼有“蔑视”到理性
12.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有人甚至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答案: C 解析:此处的“孔教”指儒家思想 13.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B
解析: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
14.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答案:D
解析: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观点有很大不同
15.(09年全国卷Ⅱ文综)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非学何以自存!”“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这些信息告诉学生国粹学说的用途,非国粹学说不可独尊。一国的学说只可治理一国而已。回答第(2)问时要评价“文艺复兴”。回答第(3)问时背景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寻找,作用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
答案:(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②对“亚洲古学复兴”的看法 ③分析两者异同 ④总体评价 (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16.(09年浙江文综)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 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
答案:(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透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寓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系。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思想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专题综合】
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各有什么主张?
1.地主阶级: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自强”和“求富”。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时期,提出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张
3.资产阶级: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比较系统地介绍西学,主张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前期,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面前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经历了艰辛、曲折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指出它们思想的最主要共同点。 (2)分析甲图、丙图、丁图所反映的进步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各阶层救国思想主张,从图片信息可知,分别反映了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救国方案。结合各政治派别的主张和产生的积极作用回答问题 答案:(1)甲:师夷长技以制夷;乙:维新变法思想或君主立宪;丙: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丁:民主与科学思想;共同点:向西方学习 (2)甲: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丙: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或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在近代中国,先后出现过三次出国留学的热潮: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五四运动前后。这几次留学热潮的学习内容的主要特点各是什么。谈谈你从三次留学热潮中获取怎样的认识
1.第一次:主要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第二次:以学习政治制度为主。第三次: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主
2.中国近代的探索过程是向西方学习,求强求富的过程;接受先进知识和思想的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与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基督教会垄断文化;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答案:(1):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尊孔复古”逆流;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文艺复兴
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
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实践结果
1.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君主立宪制问题在变法诏令中没有涉及。由于资产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最终失败 2.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方案也为真正实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改变
3.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等,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典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 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力克塞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件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的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解析:第(1)问要注意材料信息,了解康有为改革的原因;第(2)问紧靠材料信息,对
比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相同点
答案:(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
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专题突破】
维新派将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进一步传播开来,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备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探究维新运动的影响,如1—3题
1.“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 A.顽固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该派主张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应逐步推行,这是一种社会改良的思想,且和康有为主张的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三世说”较吻合,故选择B项。A、C两派坚持封建专制制度不动摇,D项主张民主共和制,与题意不符合 2.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民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网罗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甲午海战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④百日维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诗中透露的议和、台湾人民痛哭,再联系康有为的身份背景,可知诗歌反映的是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等地,联系前后相关事件,可知①②③分别是议和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后果,故选择A项。百日维新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强占娇州湾,故不选择④
3.为环渤海湾地区近代工业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人物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答案:D 解析:本题的重点是李鸿章在环渤海湾地区创办近代机器工业。本题的关键词是“环渤海湾地区”“近代工业”。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在天津创办民用工业—开平煤矿
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从内容及影响方面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如4—7题
4.下列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曾使国人振奋,它们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民主与科学” ②“实业救国” ③“和平、民主、团结” ④“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抗争与探索的主题 ①“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出现于1915年,②“实业救国”是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社会思潮,最初出现于19世纪末,③“和平、民主、团结”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出席重庆谈判提出的三大口号,时间是1945年,④“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提出于1919年,据此选择B。
5.《中国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 对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四者都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A、C明显错误,故排除;四者的斗争方式不一样,排除D。正确答案是B
6.右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画面中的女人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动摇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启蒙运动的影响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0年”“《靠不住的人》”“女人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世界进步潮流”“石柱正摇摇欲坠”“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动摇”等 “三从四德”的石柱摇摇欲坠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关,正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故选择C项
7.新文化运动被誉为中国的“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欧洲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二者都属于思想领域的斗争,都促进了思想解放 不同的是,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排除含②的选项。正确选择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