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统治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两汉的统治

ID:60210

大小:14.6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楚汉之争,刘邦建西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措施;王莽改制。东汉建立;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文景之治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封建社会“治世”“盛世”的概念,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巩固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比、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光武中兴”与西汉初年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对比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豪强地主的特点及对东汉政治、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农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西汉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2.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集中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中社会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促成了“光武中兴”的出现。 4.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作用;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西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但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从中我们应该总结哪些经验?吸取哪些教训?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战争 (1)楚汉战争的爆发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亡,谁来执掌国家政权,成为灭秦主力项羽和刘邦两个集团的主要矛盾。楚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刘邦先入关,楚怀王坚持践约,但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命人将楚怀王在江中击杀,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前后进行了四年的争霸战争,史称“楚汉战争”。 (2)楚汉战争的性质 思考与分析: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战争性质是否相同? 指出:二者性质是不同的。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而不是农民战争的继续。因为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而曾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逐渐转变成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争夺者,因此楚汉之争不再具有农民起义的性质。 (3) 楚汉战争刘邦取胜的原因: ①顺应秦以来的统一形势,收揽民心; ②知人善任,勇于纳谏,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人辅佐; ③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 (3) 楚汉战争的影响。 ①负面影响:给人民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②积极影响:打破以项羽为首的六国旧贵族势力,消灭了封建割据因素,为汉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2.西汉建立 明确: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强调:都城定在长安,长安为六大古都之一。  二、汉初休养生息 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1)客观原因。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2)主观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3)最根本的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2.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 (1) “兵士罢归家乡”,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士卒转向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经济。免除复员士兵一定的摇役,有利于农业生产。 (2) “复故爵田宅”,既扶植和保护了一批地主经济,又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稳定则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 “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口,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途径之一。 (4) “抑制商人”,目的是为了防止农业劳动力流散,保护小农经济,用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5) “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只是减轻“田租”,而未涉及其他。与秦相比,汉朝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3.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2)使农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劳动时间,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 (3)增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实力。  三、文景之治 1.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2.文帝、景帝时期安定社会的措施 ①重视农业,多次减免田租;②鼓励生产;③改革法律;④提倡节俭。 3.文景之治。 ①文景时期,我国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即“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文景之治出现,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文景之治的负面影响:减免田租,地主获利最大;活跃市场,工商地主地位提高。归根结底,获利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助长了兼并势力的扩展,为西汉中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④即使是在“盛世”,农民也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四、汉武帝的大一统 1.何为“大一统”。 是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2.实行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1)经济方面:汉武帝即位时,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汉朝的社会矛盾的加剧。“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此时的社会需要,加强集权,变“无为”为“有为”,成为客观现实的要求。 3.汉武帝为实现封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②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的有用之才,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扩大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巩固专制统治;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小农的经济地位,稳定劳动力的数量。既可保证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又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军事方面: ①建立了侍从皇帝和警卫首都长安的侍从军和禁卫军; ②出兵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关系中的被动地位; ③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3)经济方面: ①改革币制,统一货币为“五株钱”,有利于经济发展。(看教材插图,让学生回忆 秦始皇时的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②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和财产税。 (4)思想方面: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家学说,取代黄老之、术,提倡大一统,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为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②汉武帝在尊儒的同时,还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是汉武帝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4.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在它的大一统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5.公元8年,外戚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五、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公元25年,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光武中兴: ⑴光武帝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①政治方面: A.对不善治国的武将,给予优厚待遇,但不给实权; B.重用节操高尚、熟悉典章而又有治国之才的文臣; C.扩大尚书台权力,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②经济方面: A.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 B.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 C.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 D.裁减合并地方官衔,复员军队,让大批劳动力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⑵“中兴”局面的出现。 光武帝的以上措施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因而出现了东汉统治建立十多年后全国比较安定繁荣的“光武中兴”局面。以后明帝、章帝遵循光武帝之制,继之出现“明章之治”。  六、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1.豪强地主的形成和发展 ①豪强地主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②西汉后期有了较大发展; ③东汉时期势力迅速发展。 2.豪强地主的特点: ①政治上,豪强地主把持着中央和地方政权。 ②经济上,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徒附”农民和奴婢。 ③军事上,豪强地主掌握着私人武装,建立坞堡壁垒,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 3.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他的功臣大将多为豪强地主,帮助刘秀夺取了政权。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豪强地主把持大权的特点。 4.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影响 ①外戚专权是豪强地主在中央把持政权的结果; ②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东汉后期皇权削弱,成为是黄巾起义后各地群雄割据的基础。  七、外戚宦官专权 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①客观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 ②实质:外戚是豪强地主把持中央政权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都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黑暗势力。这两大势力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对东汉统治影响极大,最后动摇了东汉中央政权。 ③恶果: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的都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了黄巾大起义等强烈的反抗。 B.下层豪强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加强各自实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各地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 2.党锢之祸 ①何谓“党锢之祸”?汉恒帝以后,东汉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和太学生形成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势力,产生巨大影响。166年,宦官将他们定为“党人”,逮捕后终身禁锢,李膺等一百多人惨死狱中,史称。 ②“党锢之祸”的评价: A.表现了东汉统治集团内部对宦官专权黑暗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这种斗争具有进步性。 B.宦官对“党人”的这种严酷镇压,是封建统治者钳制舆论、加强思想专制统治的表现。  八、东汉的名存实亡 1.黄巾起义的原因: ①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地主霸占大片土地,拥有大规模田庄,造成土地高度集中。 ②皇帝、权贵、宦官直接疯狂剥削压迫,搜刮无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这就是黄巾起义的主要原因。 2.黄巾起义的特点——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①利用宗教形式。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传教和行医进行号召,组织群众反抗。 ②口号鲜明。明确了斗争目标和起义时间,也包括了统一的计划。 ③组织严密。形成上有统一指挥,下有严密组织形式的起义大军。 3.黄巾起义的爆发: ①时间:184年; ②领导人:张角; ③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黄巾起义的历史作用: ①直接打击和瓦解了东汉腐朽黑暗的统治,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②起义冲击了豪强地主田庄,暂时缓和了土地兼并。 5.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①黄巾起义时,东汉政府号召豪强地主以私家武装助剿。豪强地主在镇压农民起义的 过程中,乘机扩充武装,积蓄力量,形成割据势力。 ②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地主豪强势力各霸一方,势力空前膨胀。 ③200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在官渡决战。结果,曹操以少 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