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专题

ID:60218

大小:105.48 KB

页数:38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专题 注:大纲版部分包含近代列强侵华罪恶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中国近现代主要阶级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党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等小专题。 小专题一:近代列强侵华罪恶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一.知识归纳 1.近代列强对华军事侵略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两次从广州北上,第一次打到天津白河口,第二次兵临南京城下。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将侵略触角伸向内地。1857年底攻陷广州,设立联军委员会进行殖民统治;1858年攻陷天津;1860年攻陷天津和北京,焚毁圆明园。 (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先后攻占旅顺、大连和威海卫等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先后攻占天津和北京,分别设立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进行殖民统治。 (5)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南的大片领土;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2.近代列强对华政治侵略: (1)破坏主权:①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还攫取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③《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④《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领事馆、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武装监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⑤1915年,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2)干涉或镇压革命:①以《北京条约》签订和辛酉政变发生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②1900年,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武装干涉,后“严守中立”,积极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帮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④国民大革命期间,英美等武装干涉,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后又积极扶植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为代理人,支持其叛变革命,篡夺胜利果实。⑤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 3.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1)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前,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中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2)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便疯狂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如提供奴役性贷款、抢夺铁路修筑权、开办厂矿等),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资本输出场所。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的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劳动力等进行野蛮掠夺,其总方针是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其附庸经济,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 (4)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独占中国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清除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4.近代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1)宗教麻醉:鸦片战争后,列强依据《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中允许其建立教堂、自由传教的条款,向中国派遣大量传教士;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是文化侵略,为本国政府侵华出谋划策,起到了炮舰政策所起不到的作用。 (2)奴化教育: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企图摧残和消磨中国人民你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5.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官兵奋勇抵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军在大沽重创英法联军。 (3)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击毙了外国侵略者华尔,严惩洋枪队。 (4)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5)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在廊坊等地抗击侵略者,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北伐战争期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8)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特点:国共两党携手合作抗日) (9)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进行了积极斗争。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打败了美蒋反动统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的结束。 二.规律小结 1.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勾结与争夺: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 2.列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1)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这个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控制航运等。英国是这一时期侵华的最主要的国家。 (2)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日、俄在华势力发展迅速。 (3)第三阶段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1912~1924年)。这是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列强以各种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再用“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美国成为在中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日本利用一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地位。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第四阶段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胜利(1924~1945年)。国民革命的发展触动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他们加紧干涉中国革命,阻挠北伐战争,又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30年代,日本侵华步步加紧,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接侵占中国领土,又一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在迅速扩大在华势力的同时,对日本侵华先是纵容,继而遏制,美日矛盾激化。 (5)第五阶段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基本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进而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商品大量涌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3.近代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及历史启示 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中国国门。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驱兵北京城。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恣意横行。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队达1860多舰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也就是说,一部列强侵华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这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必须从经济上确保海防经费的充足投入;必须变革旧制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更新落后观念,树立现代海权战略意识;必须立足实际,增强综合国力。 三.热点冷点 1.列强侵华的主要事件、条约和影响,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相互关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江苏历史6)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02.(2007广东文基2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03.(2007全国文综一套19)图5(图略)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04.(2008宁夏文综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  两次鸦片战争最主要的相同点就是目的和性质相同。 02.C  从“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等关键语句看出。 03.C  赫德在1864—1909年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且只有“使馆界”才能立外文路牌。 04.C  这实际上是指洋务运动的破产。     五.新题预测 01.“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02.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D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03.2007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 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04.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D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要依靠政府军队士兵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小专题二:中国近现代主要阶级的探索   一.知识归纳 1.地主阶级的探索——迟钝的反应 (1)鸦片战争抵抗派:为国捐躯的将领;林、魏、姚、徐等人,从了解西方历史地理入手,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两派比较、洋务势力、旗号、思想、四大内容、破产标志、破产原因)。 (3)20世纪初的清政府: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主观目的虽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客观效果却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设立,清政府的“预备立宪”骗局暴露,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2.农民阶级的探索——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明显的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拜上帝教的创立目的及理论来源、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与评价、军事上的全盛、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运动败因、运动性质及运动的历史意义。 (2)义和团运动:背景、口号分析、清政府态度转变、败因分析、历史意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支持革命。 3.资产阶级的探索——渐进的觉醒 (1)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王韬等人,最早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派(即保皇派或立宪派):戊戌变法(背景分析、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办报办团体、两派论战、施政纲领、百日维新内容及意义、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意义) (3)革命派:包含进行民主革命、维护民主共和、国共首次合作三大块内容。 (4)激进派:新文化运动(背景、标志、前期指导思想、内容及影响) 4.无产阶级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掌握:背景;经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嘉兴召开,确定了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意义。)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①背景:军阀混战使人民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愿望。②经过:1924年,中共参加国民党“一大”,使国民党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1924年5月,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三个军阀,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③评价: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大革命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普遍的革命洗礼。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开始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3)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①背景: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使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均遭到失败。②过程: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有,毛泽东决定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后来,由于博古、李得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 (4)建立抗日统一战线:①背景:从1931年起,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社会各阶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却不断围剿红军。②经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有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评价:领导全民族的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①背景:军事上,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组织上,新政协的召开获得空前广泛的支持。②经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续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革命。③评价: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新中国的诞生,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76年):①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②内容: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探索中的错误: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③结果:十年探索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十年经济建设屡遭挫折;但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好干部焦裕禄等;十年“文革”的动乱更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损失。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1978年至今):①背景:“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左”的错误;思想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②内容:A、1978年底,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是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新步伐。B、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D、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E、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③评价: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 二.规律小结 1.面对如何救国、建国和强国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先后进行了多次探索。 2.中国近现代主要阶级的探索层次与成效,无一不受时代和阶级的特性影响。 3.中国近现代主要阶级的探索过程,正好印证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哲学观点。 三.热点冷点 1.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的探索成果,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制约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探索水平的时代背景,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2)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02.(2008全国文综Ⅱ卷16)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03.(2008广东历史1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04.(2007北京文综18)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A.宋教仁遇刺身亡  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   D.军阀割据混战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D  D项和“戊戌六君子”有关。 02.B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寻找在华代理人。 03.B  从提倡民主、五色旗等关键词思考。 04.A  国会第一大党—国民党未能组阁的直接原因显然是袁世凯的蓄意破坏。   五.新题预测 01.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下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B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B.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军民抗击英军 02.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D ①创办新式学堂    ②改革中央机构    ③建立新式军队    ④实行民主政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03.薛福成说:“今诚取西人气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他应属于   A A.洋务派       B.顽固派      C.早期维新派    D.维新派 04.“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上述言论的提出者是    D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 05.1928年、1958年、1978年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较多的三个年份,在当时都有许多非常典型的词语频繁出现。以下所列哪一组都是在当年使用较多的词语   B A.井冈山       会师        易帜        长征 B.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自治区 C.拔乱反正    联产承包    市场经济    开放区 D.真理标准    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小专题三:中国共产党党史   一.知识归纳 1.一些重要结论:一个先进政党(无产阶级性质,践行“三个代表”);两次整风运动(1942年延安整风;1957年整风);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城市转到农村;农村转到城市;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四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反封建的土地政策——含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它们都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抗日的土地政策;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五次重大挫折(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 2.党的路线方针调整:⑴一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⑵二大的中心任务(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⑶三大的方针(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⑷八七会议的总方针(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⑸遵义会议的意义(结束左倾统治,确立正确领导;独立解决问题,走向成熟标志;实现三个挽救,生死攸关转折);⑹瓦窑堡会议的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⑺洛川会议的路线(全面抗战路线);⑻七大的任务(建立新民民主义国家)及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⑼七届二中全会的工作重心(乡村转移到城市)、总任务(农业变工业、新民变社会);⑽八大分析的社会主要矛盾(表面上是农业国与工业国、需要和现状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和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⑾八大二次会议(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动文革的标志)、八届十二中全会(对刘少奇的错误批判)和中共九大(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党章)的错误决定;⑿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心转移(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邓小平为核心);⒀十二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代领导核心)、十五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第四代领导核心)、十七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3.党的理论建设:⑴一大制定了党的纲领和章程;⑵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⑶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⑷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4.党的作风建设:⑴延安整风(内容是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意义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⑵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是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个告诫是告诫共产党员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⑶“三反”运动(内容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意义是教育了干部、挽救了同志、纯洁了队伍、抵制了腐蚀);⑷1957年整风(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目的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⑸新时期党风建设: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位置。 5.党的政权建设 ⑴大革命时期,努力建立统一的、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⑵对峙时期,在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政权,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⑶抗战时期,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如陕甘宁边区政府);⑷中共七大上,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上关于政治民主化的努力失败; ⑸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制度。 二.规律小结 1.中共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并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2.中共的先进性、代表利益的广泛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决定了他是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 三.热点冷点 1.中共的重要会议决议与路线、方针的调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共重大决策与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3)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02.(2008全国文综Ⅰ卷1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让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菇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03.(2008北京文综19)《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04.(2007北京文综19)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寻找历史人物照片等实物来佐证。 02.A  三三制原则。 03.C  联系1958年和1980年中国的路线方针和主要工作任务。 04.D  识记中共重要会议的召开时间和主要内容。   五.新题预测 01.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此精神的是(  )C ①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对革命充满了信心  ②抛弃了城市中心沦,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③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  ④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推动了革命的高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2.1944年,毛泽东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总结李自成起义教训的著述)印成单行本作为中共整风文件;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C A.吸取农民政权迅速败亡的教训       B.反映出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C.体现中共领导人重视党风建设       D.着眼于建立预防腐败的机制 03.“雄碑耸云霄,金字照人寰。花放千堆雪,哀动万重山。诗文凝血泪,默首孕狂澜。挥泪祭先烈,横眉斥国奸。”这首诗生动记录了   D 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皖南事变   D.四五运动 04.邓小平同志精辟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以下历史事件可以作为“‘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这一论断佐证的有    D ①召开“八大”,确定经济建设方针 ②八届二中全会后片面强调“多”和“快”的发展路线 ③掀起“反右倾运动”   ④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小专题四:国共两党关系史 一.知识归纳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历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1)1924-1927年:合作。①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②意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 (2)1927-1937年:十年对峙。原因: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中共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3)1937-1946年:再合作。原因:a、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变“反将抗日”的政策为“拥蒋抗日”的政策;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开始。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走向抗日战场。 (4)1946-1949年:再对抗。原因:抗战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发生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2.“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1)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①1949年10月到1978年底,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解放台湾”;②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过程略) (2)海峡两岸的对峙与交流:①1949年10月到1978年底,海峡两岸处于长期隔绝、对峙状态;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不过,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言论,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异同 (1)相同点:①两次谈判都是由国民党主动提出的,都是国民党玩的假和谈的阴谋;②两次谈判的代表基本相同,中共由周恩来率领,国民党由张治中率领;③两次谈判的结果都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与民主的诚意;④两次谈判都由共产党提出谈判方案;⑤两次和谈都有美国插手;⑥和谈结果都被国民党所破坏;⑦两次谈判虽然都没有阻止或结束内战,但都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机遇。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一次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占有较大优势,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独裁的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的现状,于是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后一次是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已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②目的不同:前一次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时间,并企图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共产党则是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团结和教育人民;后一次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继续进行内战;共产党则力图尽早结束内战,减少人民痛苦,并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面目。③内容不同:前一次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后一次焦点是革命是否要进行到底的问题。④结果不同:前一次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撕毁;后一次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被国民政府所拒绝。⑤实力对比不同:谈判的最主要不同是中共力量及其政权地位的变化。 4.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1)斗争目标不同。第一次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的力量不同。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团体、海外华侨,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仅有小块根据地及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也无军队;第二次合作时,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 (5)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第二次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重重,也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二.规律小结 1.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 (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3)基本经验: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三.热点冷点 1.两次国共合作中的主要历史事件,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国共合作总体趋向及不同时期受国内外环境影响的国共关系特点,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8海南历史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02.(2007天津文综18)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几经挫折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为此,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  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军             B  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北伐军 C  与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             D  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 03.(2007广东历史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联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的关系知识点。 02.D  1924年建立的黄埔军校,也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03.A  回顾重庆谈判时的政治形势。   五.新题预测 01.1937年4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恭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写道:“备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文中倡导的“民族阵线”建立的标志是           D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声明                 D.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02.1945年,在努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对此话理解最确切的是         A A.要做两手准备                         B.尽力避免内战 C.国共合作不能再破裂                   D.要全力争取和平 03.2008年3月22日中新网据台湾TVBS报道,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当选后,他在记者会上表示台湾民众希望族群和平,不要撕裂,也希望两岸不要有战争。大陆最早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文告是    B A.1978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专题(新课标版)   注:新课标版部分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三个小专题。   小专题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驰,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并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虎门销烟成为禁烟运动的高潮。 (2)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进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道光帝将林则徐等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谈判。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处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3)战为再燃: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英美法三国扩大侵略权益的修约要求被拒绝后,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侵华战争。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不久,英法两国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银价激涨;洋货大量涌入,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分摊战争赔款,使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但因孤军深入而失败;西征军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先失利后取胜,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产品分配公有制)。《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天国悲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内讧。为了重振国威,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指挥军事;又让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并取得三河镇大捷的胜利,太平天国局势暂时稳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提出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而未能实行。1860年,陈李配合攻破江南大营。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但因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进攻而退回苏州。湘军攻陷安庆,随后陈玉成被俘就义。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会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1895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在黄海大战,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随后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1900年6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在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下,八国联军先受挫收缩后增援得逞。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北京并在北京紫禁城内立司令部。慈禧太后在出逃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3)《辛丑条约》签订:1901年9月,《辛丑条约》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共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4.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20世纪初,清政府以“新政”和“预备立宪”为幌子,进行一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创办机关报《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以黄花岗起义最为惨烈。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限制总统的权力。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袁世凯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他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在舆论上为袁世凯撑腰。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规律小结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3.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三.热点冷点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和纲领性文件(如《天朝田亩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2.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和意义的考察,现在逐年淡化,属于高考的冷点。 3.应注意对此时期基本历史史实的记忆和认识。   四.高考题例 01.(2008全国文综Ⅱ卷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B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022.(2008宁夏文综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C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03.(2008全国文综Ⅱ卷16)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B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04.(2009广东文科基础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高考资源网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高考资源网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高考资源网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05.(2009年广东历史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D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五.新题预测 01.据英国官方材料,在1837年7月到1838年6月,中国从英国的进口总值是560万英镑,其中鸦片占60%。这年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310万英镑。对这种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鸦片是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       B.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C.英国在正常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D.中国已经变成英国工业品倾销市场 02.鸦片战争后,英、法、美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如果把这四个条约的内容依次看成a、b、c、d四个集合,那么下列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A    03.《帝国的回忆》中记载:“法国驻华公使葛罗现在非常希望游览长城……7月11日,这位公使在一群秘书和随员的簇拥下,到达长城附近”。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B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04.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国”字代“國”字,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    A A.摆脱不了专制思想的東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反侵略反封建的坚强决心       D.进行文字的一次重大变革 05.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C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06.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是主张武力镇压革命,很快又宣布“严守中立”。袁世凯1911年11月复出组阁,11月下旬,北洋军攻占汉阳、汉口,12月初,南北议和在上海开始。时局演变表明   D A.帝国主义对中国政局变化束手无策   B.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得到了暂时稳定 C.形势变化对南方革命党人十分有利   D.袁世凯的政治阴谋处处得手 小专题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知识归纳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风雷: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贼的职务,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大会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汪精卫任主席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企图以退位拉住汪精卫。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不久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2.国共的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吸取惨痛教训,决定将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发动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成功爆发。起义军在南下途中损失严重,一部分转战湘南,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土地革命: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给正入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他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在粉碎敌人“围剿”的基础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3)红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抗日战争 (1)全民族的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秋,中共制订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日军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进行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3)抗战的胜利: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解放战争 (1)内战的爆发:为争取和平,毛泽东应邀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权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1946年初,政协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也被粉碎。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947年6月,刘邓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从1948年秋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和世界战争史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4月,国共两党北平谈判因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而破裂。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它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规律小结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2.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日本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后,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抗战。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了滔天罪行。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战略反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三.热点冷点 1.对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等重要历史事件,历年高考作为考查的热点。 2.对国共合作、红军长征、抗战胜利、内战爆发等知识,历年高考考查较少,是高考的冷点。 3.注意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简要经过及主体内容。     四.高考题例 01.(2008广东历史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D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02.(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3)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C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03.(2008广东理科基础64)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04.(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0)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B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05.(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06.(2009海南历史18)“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水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D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五.新题预测 0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B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九运动 02.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孙中山采取的措施是   B A.发动护法运动     B.与共产党合作    C.建立黄埔军校      D.发动北伐战争 03.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的一首歌曲。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D ①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发动工农运动         ②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 ③掀起五卅运动,推动反帝斗争的高涨     ④参与领导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04.以下有关八七会议的解读正确的是     B                              A.会议对右倾错误和“左”的思想进行了有效的遏制 B.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的革命时期的总方针 C.会议完成了中共革命道路的转变 D.会议有效的指导了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 05.“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这个会议是   D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06.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和“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的历史事件是指    B A.华北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皖南事变     D.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07.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描绘的战役 D A.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C.是国民党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D.是中共敌后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08.下列关于解放战争的进程,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相继发动了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 B.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转折点 C.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D.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小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知识归纳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典》为代国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以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他想通过“文革”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在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下,各地造反派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在动乱中,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 (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不久,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984年,政府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比较有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 3.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紫荆花”图案,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是“荷花”图案。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台湾当局也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二.规律小结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政治迅速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三.热点冷点 1.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想,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港澳回归、台海关系,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3.准确把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概念及相关发展状况,在题目训练中提高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四.高考题例 01.(2008全国文综Ⅰ卷1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C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02.(2008广东历史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03.(2008江苏历史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C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04.(2009年广东历史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B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05.(2009年广东历史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06.(2009年上海历史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D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07.(2008海南历史27)(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6分) 答案要点: (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五.新题预测 01.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B 姓 名 毛泽东 朱  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  澜 高  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职务 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副主席         上表最能说明的是: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主民党派联合的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02.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A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这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情节来判断,这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03.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B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04.2008年5月,马英九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强调: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两岸协商。“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 D A.“一国两制”的原则                B.“和平统一”的方针 C.“两岸三通”的原则                D.“一个中国”的原则 05.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最早建议两岸实现“三通”的是   B A.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订的《中美联合公报》 B.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D.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