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五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ID:60248

大小:34.2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课程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 专题五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调整 【课标考纲考点】 1.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及状况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2)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意义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中共八大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专题知识梳理】 1.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激化;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 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主要内容 改革:整顿财政金融; 复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复兴工业。开展“蓝鹰运动”。调节农业生产。 救济: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粮税: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私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贸易: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作用及影响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这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方式新变化 措施 具体表现 作用 本质特征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或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二战后股票分散化和经营人员的专业化, 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成为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出现福利国家,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也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代表高新科技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主要事件 具体表现 作用 马克思 主义的诞生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诞生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地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法国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在政治上主要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俄国 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4.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调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原因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克服赫鲁晓夫的某些改革措施造成的混乱局面。为与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经济 改革 内容 首先进行农业改革,如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然后进行工业改革,如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等,取得一定成效。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 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失败 的 原因 (根本原因)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直接原因)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造成。 (根本原因)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原因)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根本原因)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认识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5.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政治 建设 经济 体制 农村 城市 中心任务 外交方针与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起步 1949.10~ 1956.12 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共同纲领》; 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 三大改造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以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转向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及互助合作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1949年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1953年一化三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亚非会议。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57~1966.5 中共八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 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人民 公社 “一大二公” 大跃进;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的“八字方针”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60至65调整国民经济 反对霸权主义;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关系 文化大革命 1966.5~ 1976.10 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见上 人民 公社 "一大'二公" 邓小平的 全面整顿 搞阶级斗争为纲 联合国席位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79年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12~ 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985年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转变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政企分开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到城市 经济特区/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区/内地) 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发展与欧\非\美以及临国的友好关系 认   识 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②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与国力相适应,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③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保证;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重点知识点拨】 1.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对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历史必然性及评价。 (1)实施的历史必然性: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是这种要求的反映。②是由美国的国情决定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③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④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⑤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行政提供理论依据。 (2)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经济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保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③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政策,成为资本主义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④新政仅仅是在解决引起经济危机的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上初见成效,并没有消除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作出政策调整,缓和了矛盾,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各国国情不同,调整的侧重点也不一致,总起来可以根据类型或方式分成几个大致不同的情况。一、从调整类型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以英美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的体制。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制度进行干预的体制。 (三)以瑞典为代表的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构进行干预的体制。二、从调整方式上来看,又可分为四种:(一)政府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即宏观干预和微观干预。 (二)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中股份制是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三)实行福利政策。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了医疗、养老、失业的保险以及各种社会救助和补贴。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国家扮演了主要角色。 (四)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通过抑制过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续继承性,以减弱国内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发展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市场经济中的“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即一方面依赖市场机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管制、财政货币政策等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和稳定,调节市场的不足,各类主要市场的演化轨迹通常是两只手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只是“看不见的手”,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用这只手概括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只“看得见的手”,主要指政府主管部门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代表人物凯恩斯。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适应这一趋势,他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陷入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买量,总需求就会增加。在现代经济中这两者都占据重要地位,两只手的痕迹更是所在皆是。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疑难知识解析】 1.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1870年后开展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各国的大垄断组织能够控制某一个部门,有的还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各国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进而控制了国家的政权。他们依靠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地位赚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润。从1870年至1929年的这50年间,各国垄断资本主义较为顺利地得到了发展。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垄断资本主义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就是为了保护美国的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而实行的一次有效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抛弃“自由贸易”政策,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国家的作用,开始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用政治(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并迅速取得了成效,这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一次调节。由于“二战”即将爆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施只是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还来不及显现其作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起来。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他们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国家投资建厂,扩大国营企业;发展国家与私人合作的企业;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杠杆来影响再生产的过程;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这一节活动,都是罗斯福新政对国际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继续进行调节的表现。 2.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城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既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四,它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如何科学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社会制度。从运行机制层次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确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比如,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两者都是社会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因而都需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的要求进行管理,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办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两者都是商品经济,因而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客观要求进行运转。由于资本主义的历史悠久,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列宁曾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建设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的东西。如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强调,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该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他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在有共性的地方,两种社会制度的确可以、而且实际上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否认这一点,是不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 所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必定是既相互否定,又相互借鉴和交流,既相互竞争又合作共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各国工业文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这种竞争共处关系的长期性。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十分重视西方各国在应对现代工业文明机遇和挑战中的经验教训,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共处。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知识拓展综合】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黄金时期与“滞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黄金时期。这主要是得益于实行改革、调整政策、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同时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从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为了摆脱“滞胀”,发展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复兴。为谋求经济快速恢复和长足发展,各国纷纷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因而资本主义发展在战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是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三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四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这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它促进并带领了世界经济的向前发展。 2.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 相似之处: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同之处:①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②内容不同: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③性质及目的不同:俄国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果和影响:苏俄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是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并促成了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趋势。邓小平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认识: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理论方法升华】 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活动的决策体系、经济调节体系、经济利益格局、经济管理方式。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将完善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制度。换句话理解其实质,那就是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任何一次有效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