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具的改进,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的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畜牧业的发展。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繁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西汉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汉初经济的凋敝,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迫使两汉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积极作用,但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2.农业发展的表现:
⑴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①背景:
A.汉初,由于战争的破坏,牲畜比较缺乏,一般农民只能用人力耕作。
B.西汉政府制定法令保护耕畜,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
C.到武帝时,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
D.铁制农具迅速推广到西域和珠江流域,且铁制农具的种类增多。
②表现:
A.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铁铧》《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两幅插图。
B.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此发明比欧洲早上千年)和楼车的发明;
C.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指赵过发明的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
⑵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则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⑤汉武帝、汉明帝都组织大规模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⑥由于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农业得到发展,江南得到一定开发,全国耕地面积扩大,西域、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指导学生结合《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认清两汉4个农田水利地区的不同特色及农耕区域扩大的史实。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和地理知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从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⑶稻麦种植的推广。
①前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
②表现:
A.两汉时主要粮食作物是稻和麦。
B.稻麦种植的推广:
a.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但也开始种稻。
b.南方普遍种稻,东汉时已有了双季稻。
c.汉水流域还出现了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⑷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①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西汉时赵过和汜胜之,在干旱地区推广)
A.代田法:相传始于后稷,将一亩田做成三畎(quǎn)三垄;每畎宽深各一尺,作物种在畎内,畎和垄的位置逐年掉换,故称为代田。这种耕作法,有利于抗旱保墒(shāng),又可使地力获得休养
B.区田法:把作物种在带状低洼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的一种农作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蓄水保墒,区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适当密植,保证全苗。引导学生归纳:赵过在农业上的贡献?
a.发明耧车;b.发明二牛抬杠式牛耕法;c.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
②人们已经认识到防虫的重要性:汉武帝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治虫法规,
③普遍重视及时收割和优选种子。
④人们还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⑸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
①《汜胜之书》: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由西汉农学家汜胜之撰写,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
②《四民月令》: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由崔寔仿照古代月令形式撰写而成。
3.畜牧业的发展:
教师指出:两汉畜牧业的发展是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交流的结果,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畜牧业的发展表现在:
①饲养多种动物;
②重视牲畜的选育、改良和良种的引进;(强调从西域引进大宛马)
③出现一批能辨别牲畜优劣的专家;(强调东汉马援创制铜马模型)
④出现兽医。
二、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1.汉手工业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和手工业。
②统治阶级需要有商业与手工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产品。
③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
④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的狭小,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
⑤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2.两汉手工业的特点。
①规模大;②分工细;③工艺精。
3.两汉手工业成就的表现。结合《汉代手工业分布图》分析:
①纺织业。
A.丝织水平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
B.西汉的长安、临淄和襄邑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
C.陈宝光发明织花机,是西汉最优秀的纺织家。其妻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的花纹。
D.西汉丝绸遗物的出土: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禅衣等。
E.东汉丝织业和麻织业发展迅速,洛阳、山东、四川等地都设有服官。
F.新疆地区巳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
G.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
②冶铸业。
A.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
B.两汉的冶铸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
C.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发明了焠火技术。
D.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
E.著名的冶铁中心由宛、巩。
G.著名的冶铜场和铸铜作坊有广汉、蜀郡等。
③制漆业。
A.两汉的人十分喜爱漆器,制漆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工艺水平很高。
B.汉代漆器中的精品有湖北江陵风皇山汉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C.由于漆的需求量大,漆树种植面积很大。
④煮盐业。
A.煮盐是秦汉重要的手工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
B.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分为池盐、海盐、井盐等。
C.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⑤造船业。
A.秦汉水陆交通发展的同时,造船业也迅速发展。
B.造船业发展的表现:
a.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
b.发明了槽、舵和布帆,还使用了锚。
三、商业的繁荣
1.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②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2.商业繁荣的表现。
⑴官营、民营商业的繁荣:
①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②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③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④出现资产达数千万的富贾;
⑤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
⑵货币的使用,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
⑶汉代的陆路、水路交通发达。
四、城市的发展繁荣
1.名都大邑出现的原因。
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人口聚集。
2.代表城市有长安及“五都”。
①长安是西汉时全国性的大都市;
②当时称为“五都”的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婉。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1.生活生活的进步: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也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逐渐向大体一致的方向发展。
2.秦汉时社会生活的特点。
①最基本的主食是面食,稻米所占比例逐渐增多,酒成为最主要的饮料。
②下层人民偶然能吃上肉。狗肉倍受喜爱,屠狗、卖狗肉成为一种行业。
③相传西汉时,准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豆腐的发明,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
④秦汉的服饰有元服(帽子)、体衣(衣裳)和足衣(鞋袜)三种。
⑤人们常用些头饰、面饰和佩物。
⑥秦汉住宅种类繁多,大多是一堂二室,外带庭院;富贵人家的房屋,有楼阁式的、干栏式的住宅。
⑦室内家具,一般陈设席和床榻。席用于跪坐,床榻为卧具,兼作坐器。
⑧民居附属设施很多,常见的有厕、升、仓、灶、畜栏。
⑨秦汉人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有车船舆轿。
练习与思考:
两汉人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