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2

ID:60425

大小:21.5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两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犁壁、耧车等农具的改进;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纺织、冶铸、制漆、煮盐和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让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许多新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3.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政策及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杰出人物的发明创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手工业的成就。 难点:农具的改进和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疑引趣,情境导人显示材料: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如此残破不堪的局面,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想象一下,你的这些措施实行后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标出课本知识要点,了解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教师精讲,点拨释疑。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汉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备受重视,发展迅速。 1.显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锄、斧、铲、犁,汉代的铁农具:翻土工具耒、耜、犁;整地工具有檀、耙;播种工具耧车;中耕除草工具锄、褥、钩、钛;收割工具镰、铚;谷物加工工具枷。让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两汉的农具较之前代有很大进步,农具种类齐全,从整地、播种、中耕、收割、加工有一整套工具。铁农具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都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犁壁的发明使用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耕犁有了辩土装置,不仅可以耕地豁土,而且能够翻土碎土,更有利于翻耕土地和开沟作垄,提高耕作效率。这种技术的应用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年。我国考古学者曾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长安、咸阳、礼泉等地出上了西汉的犁壁。 显示耧车及其播种过程:耧车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能同时播种三行,也叫三脚耧。其工作原理是种子装在耧斗中,通过中空的耧脚,将种子播撒到田地中,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播下的种子行距一致,下种均匀,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大大地加快了播种的速度,提高了播种的质量。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式农具,命令工奴制造“耕耘下种皆有便巧”的农具,并组织农民学习使用新式农具。 显示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两汉时期牛耕使用普遍。 让学生思考:两汉的农具有了哪些进步?这些进步有何意义?  2.常言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见水在农业发展中极为重要。两汉时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为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水利事业比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 显示《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漕渠、六辅渠、白渠的位置及受益地区. 回忆战国时期兴修了哪些水利工程? 再利用地图,结合材料,概括两汉时期农田水利事业的主要成就。 漕渠:  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著名水工徐伯的领导下,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的南岸,傍渭东行,流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直到潼关附近注入黄河,长一百多公里。渠成后,不仅使这一段的清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土地受益。 六辅渠:  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倪宽建议汉武帝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条较小的支渠,以灌溉郑国渠上游南岸的高地。 白渠:  公元前95年,汉武帝下令修建。白渠连接泾水和渭水,全长近二百里,灌溉农田四千五百余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当地人民歌颂说:“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书•沟洫志》) “郑白之沃,衣食之源”(班固《两都赋》)。可见这些水利工程对关中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补充: 龙首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修建龙首渠使用的是“井下相痛行水”的“井渠法”。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适合土质松软、不易修渠地区的农田灌溉。 天然陂池是利用自然地势,经过人工整理的储水工程是两汉时期江淮、江汉之间的主要水利工程。 西北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主要是坎儿井。  让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有关坎儿井的知识。  黄河的治理,更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显示资料汉武帝和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⑴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东郡瓠子堤(今河南消阳附近)决口,经巨野泽东南流入淮泗,泛滥达16郡。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征发数万人修筑瓠子堤,并亲往工地视察。决口堵塞后,河水复归故道北行,此后80年间未再发生大的水灾。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平帝时黄河又决口,河水大量灌入汴渠,泛滥数十县,“百姓怨叹”。西汉末年,国家无力修治。 ⑵东汉明帝时,在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和王吴的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先用“堰流法”修筑了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千乘(今山东利津)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在工程进行中王景亲自测量地形高低,指导开凿山阜,破除沙石,疏决壅塞,“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终于战胜了黄河水患。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泛滥的黄河你会怎么办?让学生体会历史上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活动,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两汉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 4.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两汉的农业耕作、管理技术也有进步。 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所谓“代田法”就是把一亩地分成三畎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地力。下种是把谷物种在畎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畎,这样作物入土深,抗风耐旱,每亩产量可增加一斛到三斛(汉代一斛等于一百二十斤,一斤相当现在二百五十克左右)。 5.我国是农业大国,汉代已把农业作为科学研究,并写出了农学著作 展示《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的相关资料: 《氾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总结了汉代关中地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还提到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精神。                   《四民月令》是东汉晚期崔寔仿照古代月令书形式撰写的,叙述大地主田庄从正月至十二月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是农家月令书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反映了东汉黄河流域地主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五个方面的主要成就: ①农具改进; ②牛耕推广:犁壁、二牛抬杠式的牛耕、一牛挽犁耕法; ③稻麦种植的推广:北方冬小麦,南方水稻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④代日法,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⑤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显示材料:汉武帝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史记•平准书》)让学生讨论该材料反映了什么。(封建经济繁荣,封建剥削较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①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农业发展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如何?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两汉时期农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繁荣。 1.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汉代的纺织业生产,已广泛使用一些先进工具。在漅丝方面,使用了较为复杂的车。织机也在不断改进,并创造了构造精良且有提花装置的织机。由于工具的改进,丝织品的种类极多,质量极精。一般地说,丝织品泛称为缯帛。其中用细丝织造的称为缟、素、绫等,用粗丝织造的称为细绸、络等;一般平织的称为绢,厚重密致的称为缣,粗厚光滑的称为绨;没有花纹的泛称为缦,有花纹的称为织文、锦、绣、绮、绫、罗等,花纹淡素而极轻薄的称为罗、纱等。 印染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已采用多种植物和矿物染料,并熟练地掌握套染、媒染等方法,染出的丝织品不仅绚丽多彩,而且色彩非常均匀。此外,在丝织物上也已运用印花技术,印刷出来的丝织品线条细而均匀,极少有间断现象,用色厚而立体感强,没有渗化污渍的毛病。提花织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绒圈锦,表明当时的提花设备已经相当复杂,技艺非常高超。汉宣帝时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陈宝光的妻子(姓名不详),曾使用一种由120镊牵动120条经线的提花机,用足踏镊以织,能织出精美的蒲桃锦和散花绫,60天织成一匹,价值万钱。 2. 显示素纱禅衣、长信宫灯、铜奔马、金缕玉衣、东汉陶船等图片及部分图片的说明。 素纱禅衣: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它是由精制的罗纹绢制成,因其没有色彩,而得名“素纱禅衣”,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衣长128厘米,折叠好可以握在手中,重量仅49克,可见当时织造水平之高。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是西汉时的青铜照明用具,造型为一宫女跪坐着手持灯具,1968年在河北满城出土。它通体鎏金,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通高48厘米,人高45.5厘米。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的右臂可以拆卸,灯盘、灯罩可以转动开合,可以调节灯的亮度和角度。烟烬可通过右臂进入“宫女”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这盏铜灯上还铸刻有铭文9处,共64个字。“长信宫灯”就因铭文有“长信”字样而得名。长信宫灯设计精巧,造型生动,是罕见的艺术品,现收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铜奔马: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东汉墓中出土。马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马昂首嘶鸣,体态丰腴,三足腾空,右后足正好踏在一只正在疾飞的飞燕背上。马的造型矫健俊美,用飞燕作陪衬,更显出快马奔腾,神速超过飞燕的情景。奔马与飞燕在这一瞬间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奔马全身的着力点虽只集于一足之上,却完全符合重心平衡的原理。它充分显示了匠师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是完美的艺术杰作。 3. 显示《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西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一带,周长25.7公里,面积为36平方公里。城的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缺西北角,犹如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故有“斗城”之称。 汉长安城共有城门12个;城内宫殿鳞次栉比,金碧辉煌,最著名的是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手工业作坊和集市大多聚集在城的西北部;整个城墙用夯土筑成,高大结实;城内街道均东西和南北向排列,十分整齐壮观。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城市,当时世界上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以与之媲美。   部门 纺织业 冶铸业 制漆业 煮盐业 造船业 冶铁 冶铜 技术进 步及主 要成就 锦、绣、罗、纱 等多种丝绸,麻 织业,棉纺织 业,葛布,毛纺 织,提花机 煤作燃料, 淬火技术, 水排,低温 炼钢,冶铁 中心宛、巩 长信宫 灯、铜奔 马,冶铜 中 心广 汉、蜀郡 质地轻巧 造型美观 色泽光洁 纹饰精美 池盐、海盐、 井盐,盐场规 模大的有千余 人之多 发明了橹、舵、 布帆、锚,楼船 高达十余丈,水 军拥有用途不 同、类型多样的 舰船 意义 冶铁技术领 先世界 (两汉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表)  了解两汉手工业发展和商业及城市的繁荣情况. 纺织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两汉的纺织业十分发达,丝织水平相当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种丝绸,麻织业发 展迅速,棉花和羊毛也开始成为纺织品的原料。铁器的使用两汉时期比战国时期更为普遍,广泛用于生产、生活领域(战国时期铁器主要用于农具),并且铁制兵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兵器。冶铁技术的进步,煤成为冶铁燃料,用水力鼓风冶铁,并发明了淬火工艺和低温炼钢技术。冶铜作坊遍布全国,著名的冶铜中心有广汉、蜀郡,铜既用来铸钱,也用来制造生活用具。制作两汉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表。  教师引导,点拨释疑:什么是盐铁专卖制度?汉武帝为什么要实行盐铁专卖制度?从当时及长远来看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盐铁专卖制度就是政府把冶铁、煮盐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务。 从当时看,盐铁专卖制度实行后,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但从长远看,这种制度不利于市场的发展。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呈现出十分繁荣的局面。当时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据《史记》记载当时市场中陈列着粮食、盐、油、酱、果类、菜类、牛、马、羊、布、帛、皮革、水产等几十种商品。汉朝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汉朝比较有名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在货币的使用上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为主币。汉初郡国可以自由铸钱,钱的重量几经变化,汉武帝下令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补充: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很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这次新注的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惟一合法的货币。自此至隋代的七百多年,五铢钱基本上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可见五铢钱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讨论国家收回铸币权有何重要意义。  以长安为例,说明当时城市的繁荣。 长安是西汉的都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考古发掘,长安城周围长22 600多米,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在世界城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看《西汉长安城平面图》),城垣每面有三个城门,可容四辆大车并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商业活动区,也是手工业区。手工业和商业结合在一起,正是这时工商业的历史特点。提问:两汉经济繁荣的名都大邑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两汉的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达地区分布是否一致?探究其中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课堂小结: 提问: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经济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从中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经济发展有利于政治的稳定,社会稳定又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两汉时期,铁制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上的广泛使用,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为中华民族两千年远远高于世界同期水平的农业文明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