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ID:60430

大小:9.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契丹国的建立;辽的“蕃汉分治”制度;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国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夏宋和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述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过程、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要点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的兴起  2.契丹政权的建立  3.“蕃汉分治”制度   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2.澶渊之盟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西夏的政治制度  3.宋夏的和战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所以契丹建国及制度和西夏建立及制度是重点,民族关系中重点是“澶渊之盟”。   本课难点:本课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本课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一是契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二是党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教材首先交待了北宋建立时所面临的民族形势,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有一初步了解。然后教材按照先契丹、后党项,从两个民族的起源、居住区、社会生活方式、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吸收、政权的建立以及与宋的战、和,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   三、新课开始前,先挂《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说明北宋并不是我国完全统一的王朝。当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存在着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同北宋政权处于一种并立的状态。   四、“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一目,教材介绍了三个问题:1.契丹的兴起;2.契丹政权的建立;3.“蕃汉分治”制度。   关于“契丹的兴起”,教师要讲清两点:契丹的起源;契丹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特别是在讲述契丹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时,要指导学生对契丹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因,指出定居生活和农耕生活的进步性。   关于“契丹政权的建立”,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第一,政权建立的条件。包括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其中,契丹各部的统一是最主要条件。第二,政权的建立。对于这一点,应讲清契丹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第三,政权建立的影响。它主要指契丹社会的进步。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一方面要结合地图,要求学生了解契丹国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分析契丹社会的进步,表现在统治制度上。政权建立后,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对于“契丹从后晋皇帝手里得到幽云十六州”这一问题,教师可做适当的知识补充和分析:契丹为什么会得到幽云十六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契丹政权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耶律阿保机进行讲述的,所以教师在讲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要组织学生对耶律阿保机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可从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势力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耶律阿保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不仅促进了契丹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关于“蕃汉分治”制度,初中教材没有涉及,而且理论性较强,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讲解外,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对这一制度进行分析,以求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回答“蕃汉分治”制度的内容,然后提出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辽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蕃汉分治”制度?2.这一制度有何特点?3.“蕃汉分治”制度的实质怎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其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五、“宋辽的和战”一目,教材分两个阶段进行介绍:第一阶段是宋对辽的战争。目的是夺取幽云十六州,结果遭到失败;第二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达到目的,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关于“宋对辽的用兵”,教材叙述了用兵的目的、过程、结果、影响。教师讲述的时候,要结合地图。对于用兵的目的,教材上的表述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是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至于用兵的过程、结果,不应占用过多时间。   关于“澶渊之盟”,这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进行了叙述。教师讲述时,要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指出东京、澶州的位置,说明澶州对北宋政权的重要性。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学生了解即可,但对“岁币”要进行解释:“岁币”是北宋政府每年一次送给辽的银绢,而不是一次性赔款。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目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开评述,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六、“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一目,包括三部分内容:1.西夏的建立;2.西夏的政治制度;3.宋夏的和战。   “西夏的建立”包括两点: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西夏政权的建立。教师讲述时,要使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   关于“西夏的政治制度”,教材强调了西夏是多民族国家,以及它与唐宋制度的关系。讲述时要注意两方面:一是既要说明夏制和唐宋制的联系,又要指出两者的区别;二是要分析概括辽和西夏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   关于“宋夏的和战”,教材先叙述战争,再介绍议和。教材分析了战争的原因:元昊称帝以后,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宋朝当然不能接受原来称臣的党项和自己“并建大位”。当时宋仁宗下诏削夺元昊的官爵,准备讨伐。而元昊这时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力量已大为增强,于是撕毁西夏与宋的和约,从1040年起连续对宋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战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失败。西夏虽然屡打胜仗,但人马死亡较多,财力不支。而且,因宋朝封闭了沿边榷场,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无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开展互市贸易。同时,辽在辽、夏边境修筑城堡,调集军队。于是,元昊请和。夏宋议和,我国西北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了。   七、教师在讲完本课内容后,要注意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要给学生一些有关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观点。可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使学生得出认识:1.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2.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3.宋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