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 (1)历史背景: ①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 ② 赫鲁晓夫的最高领导权确立,开始调整内外政策; (2)召开时间:1956年2月; (3)主要内容: ① 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 ② 听取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4)历史影响: ① 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会后开展了对斯大林的批判活动; ② 促使会后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③ 给各国共产党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的困难; ④ 对中国: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⑤ 帝国主义借此掀起反苏反共浪潮,一度造成东欧政局的动荡; 2、赫鲁晓夫改革:
项 目
基 本 概 况
历史
背景
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② 斯大林逝世后,革故鼎新,涤除时弊已成为时代潮流;
改革
内容
政治
领域
①开展批判斯大林和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活动;
②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经济
领域
①农业方面
是经济改革的首发点,又是改革的重点;
②工业方面
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改革结果
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状况,最终失败;
失败
原因
①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主观冒进;
②具体做法上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改革原有体制;
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④行动目标不切实际:声称“20年内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基本评价
积极
性
① 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和迷信;
② 揭开了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根本缺陷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勃列日涅夫改革
项 目
基 本 概 况
历史
背景
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②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给苏联造成混乱局面;
改革内容
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是重工业;
改革
结果
①执政前期军备力量大增,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②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失败原因
①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活力衰退,对外扩张使国家陷入困境;
③根本缺陷:未改变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 点拨提示:苏联改革的特点是:坚持计划经济,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 二、东欧国家的变革 1、变革背景 (1)根本原因:照搬苏联体制,造成严重的消极恶果; ① 导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未能提高,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 追随苏联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的干部; (2)苏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党政,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 2、变革目的:摆脱苏联束缚和控制,走独立自主道路; 3、各国概况 (1)南斯拉夫改革: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项目
基 本 概 况
背景
1948年,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处境十分困难;(直接原因)
领导
铁托;
目的
摆脱苏联体制的束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内容
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包括政治自治制度和经济自治制度;
认
识
①摆脱了苏联模式束缚,逐渐走了一条结合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
③带来许多严重问题;
①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②引发了分散主义、自由主义,使民族问题日益尖锐;(2)波兰改革
项 目
基 本 概 况
背
景
① 僵化的苏联模式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
② 苏共“二十大”的影响,造成波兰政局动荡;
③ 人民对经济状况不满;
④ 1956年,波兹南事件发生,成为改革的导火线;
领导
哥穆尔卡(出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
措施
① 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② 扩大企业自主权;
结果
未取得明显成效,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3)匈牙利改革
项目
基 本 概 况
背景
① 人民强烈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一些知识分子组成“裴多菲俱乐部”;
② 人们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纠正匈苏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
③ 1956年,爆发了匈牙利事件;
领导
卡达尔;
措施
①1956年,实行新的经济政策;
②实行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1968年起;
内容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结果
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段时间里,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
点拨
在东欧各国的改革中匈牙利改革成就最突出;
※ 综合总结: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相
同
不 同
波兹南事件
匈牙利事件
背景
①照搬苏联体制造成消极后果;②苏共“二十大”冲击,激化矛盾;
人民对经济状况不满;工人要求增资减税;
知识分子组成裴多菲俱乐部,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过程
①大规模流血冲突,有外国势力参与;②改组了党和政府,靠军队控制局面;
国内外敌对势力挑动,波兰政府出兵平息,控制局势;
国内外反动势力直接参与活动,靠苏联出兵协助才控制局势;
影
响
①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损失;②推动了社会改革;
性质
——————————
人民内部矛盾;
武装暴乱,敌我矛盾;
(4)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项 目
基 本 概 况
背景
60年代,经济严重困难,党内斗争激烈;
领导
1968年初,改革派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
内
容
公布革新社会主义的《行动纳纲领》
政治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被誉为“布拉格之春”;
经济
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对外
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认识
①布拉格之春出现说明东欧国家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和控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谋求独立发展;②改革涉及内容最全面;
结果
苏联和东欧4国出兵占领捷克斯伐克;
时间
1968年8月,苏、保、民德、匈、波五国;
借口
捷共《行动纲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后果
中断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说
明
① 社会主义改革复杂艰难,充满曲折;
② 苏联大国强权主义发展到武装干涉他国内政;
※ 综合总结: (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启示: ① 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发展; ② 改革必须实事求是,切合本国国情; ③ 改革必须在独立自主的情况下进行,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 (2)改革中国成功,苏东受挫原因分析:
最主要原因
最主要原因是各自的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
具体
分析
中
国
① 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 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 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基本路线;
④ 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
东欧
① 没能完全摆脱苏联体制影响;
② 没能完全把握本国国情;
③ 东欧没有完全摆脱苏联干涉控制;
④ 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军备竞赛,干涉他国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