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1
加入VIP免费下载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1

ID:60463

大小:78.2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七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 【学法导航】 1.本专题主要掌握下列知识:用联系的方法比较本专题内容: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全面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本专题阶段特征如下:(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革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等重大事件 这些实践一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又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斯大林模式”体制弊端的不断显露,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进行多次改革,但积重难返,苏联最终走向解体 3.误区提醒: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质、最重要的核心 (2)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典例1】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却反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典例2】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O       一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答案:B 解析:注意关键词“1990年”,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台,此表反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成果 【典例3】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①余粮收集制    ②固定的粮食税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    ④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④不是超越当时生产力,而是不符合客观的经济规律。②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③过急,过快 【典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案: (1)积极影响: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负面影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戈尔巴乔夫 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关键词“工业产量世界第二位”“消极怠工”,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考虑 回答第(2)问时注意关键词“1988年”“经济每况愈下”“深刻危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限从1985—1991年,由此分析其经济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回答第(3)问时可以从生产力、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思考 【典例精析】 1.(08北京文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七月事件发生后,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故答案为C项 2.(08广东文科基础)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A项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项的标志是巴黎公社;在C项和D项的表述中,D项比较符合当时俄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3.(09年浙江卷)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 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答案】D 【解析】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记忆。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神圣家族》;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是《资本论》;推翻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源自《共产党宣言》,此书是马恩两人合作的成果 4.(09年福建文综)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 (09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7.(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8.马克思在评价1831年和1834年两次里昂工人起义的意义时说:“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目的,认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实际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战士 ”对马克思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里昂工人是巴黎公社的战士   B.里昂工人起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C.里昂工人要求建立社会主义  D.法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D  解析: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A错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里昂工人起义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也就不可能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故B、C错误 里昂工人提出“推翻富人政权、争取民主共和国”的口号,表明法国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马克思说他们是“社会主义战士”。 9.一百六十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饿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这个“学说”是   A.资本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9.C  解析:本题关键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考题,注意题中的该“学说”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学说”这一关键词,故排除A、B、D,正确答案为C 10.右图漫画为《列宁扫地球》,画中的列宁手拿扫把,在“清扫地球”。对这幅漫画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是与“清扫”有关的重要事件 B.“清扫”的范围包括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及资产  阶级、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     C.“清扫”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清扫”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10.C 解析: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也领导苏俄三年内战,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们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所以C项错误 11.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A.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人类社会进入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11.B 解析: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史考查的重要内容。属于难题。本题考查的重点落脚于对十月革命的理解上。推翻沙皇统治的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十月革命,选项A不正确。十月革命只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而没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选项C也不正确。选项D的观点只是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也不正确 十月革命后俄国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选项B符合史实,正确。 12.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 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13.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D 解析: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1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答案:C 解析: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而斯大林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15.“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注意关键词“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16.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17.(09海南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参考答案 :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从周围的环境出发”“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分析原因和不同。回答第(2)问时注意关键词“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分析历史经验。 【专题综合】 一、分析比较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 项目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方式 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背景 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革命领导 自发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革命措施 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设法恢复工厂的生产,把工人组成合作社,努力改善劳动条件 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革命结果 只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成功地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影响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 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18世纪,西欧先后产生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进步思潮;19世纪中期,又出现了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进步思潮。上述进步思潮促使社会变革,并对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书籍,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前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后者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请回答: (1)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理性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前者”与“后者”分别是指什么?二者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  解析:回答第(1)问首先分析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其次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加以概括,得出这些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直接运用课本知识回答。第(2)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可作为答题要点,解答时要紧扣材料中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第(3)问,解题时注意“前者”与“后者”的次序不能颠倒,二者内在的一致性要从二者思想的精髓找其共同点 答案:(1)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推动了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为资产阶级建国提 供了借鉴,颁布了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思想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三大发展模式比较: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2.结论:(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三、建国初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与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关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1.关系:“一五”计划时期,中国以苏联为榜样,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纯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成了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建设方面,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建成了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业上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发动了“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农业上,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下,中国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上将按理论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影响:这种体制忽视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作用,忽视民主与法制,导致个人高度集权。在我国由于该体制推行,“左”倾路线占主导,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产生 3.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上开始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并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个人专断。 【典例2】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人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 材料五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六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午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 (2)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5)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苏维埃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对佘粮收集制极为不满,频频发生暴动;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影响:嬴得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由提倡自由竟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3)积极意义:扩大就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4)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不同的前提条件: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5)原因:南方谈话解诀了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一些问题: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姓“资”还是姓“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回到国家资本主义”。回答第(2)问注意“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第(3)问从社会福利角度回答作用。第(4)问从经济角度分析背景,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条件。第(5)问注意材料的出处“深圳谈话”即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四、以苏联的经济改革为鉴,思考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1.成功经验:(1)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2)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3)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4)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关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2.注意问题:(1)改革目标要明确。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进。(2)改革信念要坚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改革方向,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3)改革步子要稳妥 改革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规律。 【典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两年后……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1926年中山大学在校生34人,1927年达800人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1950年35名,1951年381名,……1956年2401名。1957—1960年每年减少至400~500名。……1964年以后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改向西方国家                                ——两则材料均摘自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920—1927年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到苏联留学的高 潮? (2)根据材料二分析到苏联留学人数变化的趋势以及原因 (3)在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中遇到了哪些失败或挫折?后 来又是怎样找到正确道路的? (4)从中国向苏联学习的历史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1)原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沙皇专制,使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苏联对中国的帮助 (2)人数变化的趋势及原因:1950—1956年基本上是逐年增加: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友好,苏联对中国积极帮助,包括帮助中国培养优秀人才 1957年开始减少: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所以留学生减少。1964年,中苏关系破裂,所以停止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3)革命道路:受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影响,城市斗争遭严重挫折。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设道路:受苏联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启示: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时,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要适合本国国情上借鉴。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1920”“中山大学”。回答第(2)问时注意关键词“停止向苏联派遣”“1964”年,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的 回答第(3)问注意“革命和建设”的含义,该问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回答第(4)问从国情角度思考、回答 【专题突破】 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从不同角度探究科学社会理论创立、实践、实现。如1—4题 1.《共产党宣言》中至今仍然合理的内容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B.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C.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D.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答案:B 解析:本题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的知识并结合现实实际分析、判断得知选择B 2.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的“三个最先进国家”是指    A.英、法、美                     B.英、美、德    C.法、美、德                     D.英、法、德 答案: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种主要思潮”即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为当时俄国革命指明的新方向是     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发动武装起义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号召无产阶级再次发动革命,将民主革命阶段推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能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D.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答案:D  解析:列宁的话是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过于急,所以需要一定程度恢复资本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才能安稳过渡到社会主义 A和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D项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 从不同角度探究苏联经济政策,如5—7题。 5.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6.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D 解析: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7.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                   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答案:C 解析: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而斯大林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探究社会主义建设 如8—11题。 8.“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注意关键词“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9.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 10.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元史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1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如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工业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