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点拨提示: 1、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三个时期: (1)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2)1921~1925,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3)1926~194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关于列宁:
(1)逝世:1924年1月21日; (2)评价: ① 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 ② 苏联党和国家的缔造者; ③ 捍卫、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 (3)活动: ① 1903年领导创建社会民主工党,1912年布尔什维克党; ② 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 ③ 提出《四月提纲》; ④ 领导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⑤ 领导粉碎了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⑥ 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⑦ 创建了共产国际; ⑧ 倡议建立苏联。 3、社会主义建设总概貌:
(1)内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步骤: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历史背景: (1)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 (2)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 (3)国际形势严峻,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 2、主要目的: (1)用现代技术改变落后的工业农业; (2)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3)为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主要目的:使苏联发展为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国家; 4、方针制定:联共(布)十四大 (1)时间:1925年12月, (2)内容: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意义:标志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5、基本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6、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原因: ①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封锁苏联,苏联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②增强苏联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2)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工业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最大区别; 7、具体建设:实施五年计划建设; (1)实施概况: ①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②卫国战争前,苏联共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其中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2)突出成就: ①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②1937年,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1、历史背景: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方针制定:联共(布)十五大; (1)时间:1927年12月; (2)内容: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3、基本任务: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核心内容) 4、基本形式:实施集体农庄; 5、主要措施: (1)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 (2)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 (3)消灭富农; 6、实质:一场深刻的农业社会主义革命,是对小农经济的强制性的社会主义改造; 7、历史作用: (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 (2)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8、面临问题: (1)违背了农民自愿的意愿; (2)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业长期落后; (4)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 9、基本认识: (1)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保证工业化的实现,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 (2)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标志苏联放弃了列宁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为积累发展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四、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新宪法: (1)历史背景:
国家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实 现
经济结构(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
阶级结构
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
苏联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主要目的:从法律上巩固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果,全面反映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即把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3)制定通过: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 ① 时间:1936年; ② 内容: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亦称《斯大林宪法》) (4)主要内容: ① 国家性质: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② 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③ 政治基础: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5)历史意义: ①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 (根源是1936年新宪法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体制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2)形成因素: ① 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② 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 ③ 斯大林等领导的个人因素; (3)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项 目
主 要 特 点
经济
方面
①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本质特点)
政治方面
①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
②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4)体制评价:
项 目
基 本 评 价
表 现
积极性
在以后的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①短时期内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②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为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奠定了基础;
消极性
①经济管得过死,缺乏动力活力,导致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专断,压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日益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形势;
②制定经济政策要依据国情;
③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与时俱进;
(5)斯大林体制下的恶劣事件:
事 件
项 目
基 本 概 况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时间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30年代相当严重;
表现
①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和真理的化身;
②斯大林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
③过分夸大斯大林的功绩;
原
因
①斯大林的个人威望空前提高;
②小生产经浏览农民意识是温床;
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根本原因)
④沙皇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历史根源)
1935~1938年苏联的肃反运动
时间
1935~1938年;
概况
①大批无辜的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遭到清洗;
②普通干部和群众被以各种罪名遭到清洗;
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原
因
①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导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等问题的错误认识,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直接)
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④国际反苏势力猖獗,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险恶;(客观原因)
后果
①使个个崇拜更加盛行,体制更加僵化,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②严重破坏了社会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③导致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失利;
※ 归纳总结: 1、斯大林体制、个人崇拜和肃反运动之间的关系;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35~1938年肃反运动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更加僵化
更加僵化
更加盛行
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