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二语文上册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ID:604826

大小:1.61 MB

页数:79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自测题 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荻.港(dí) 溃.退(kuì) 歼.灭(qiān) 杜聿.明(yǜ) B.寒噤.(jīng) 竹篙.(hāo) 疟.子(nǜe) 泅.水(qiǘ) C.瓦砾.(lì) 地窖.(jiào) 偷袭.(xí) 鞠.躬(jū) D.劫.掠(jié) 晨曦.(xī) 缀.满(zhuì) 悼.念(zh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高屋建瓴 月明风清 荡然无存 头发班白 B.张皇失措 眼花缭乱 丰功伟绩 富丽堂皇 C.灭绝人性 锐不可挡 凄风苦雨 片语之言 D.名复其实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天昏地暗 3.填空。 (1 ) 新闻 的六 要素 是 、 、 , 事件 发生 的 、 、 。 新 闻 的 结 构 包 括 、 、 、 、 五个部分。 (2)《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 说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 窝下,把他拖走。( ) ②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 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 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 ③“那 V 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 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 ④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 睛却特别明亮。( ) 5.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 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 叶茂盛了。 (1)这段话用了 修辞手法。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6.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2008 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长 72 厘米,重 985 克。②红银对比 的色彩蕴涵醒目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③祥云的文化概 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文化。 (1)第 句有语病,病处修改: (2)第 句有语病,病处修改: 7.本单元是一个感受战争回顾历史的单元,请写出军事成语和战争名言 各两例。 (1)军事成语: (2)战争名言: 8.下面是一则关于 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请你仔细阅读写出 最合适的标题。 标题: 新华网北京 5 月 30 日电(石侨会)海内外百万中华青少年心系灾区“一 对一”爱心相助活动,今日起在海内外同时启动。 由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办的这项活动,主要以思想、心灵、精 神关爱为主,利用传统交流方式和现代短信、互联网等工具,组织引导社会 力量对灾区青少年进行经常性的精神慰藉,并为灾区组织“一对一”相助活 动,吸引一批帮扶志愿者,为灾区的孩子提供学习经费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9.简要分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 年代初,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朝鲜,冒 着极大的风险,不惜与美国一战,并帮助朝鲜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了 38 线以 南。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周总理 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以下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能读出 他们的言外之意吗?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 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话可就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 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 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1)美国记者: (2)周总理: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意 外 [德国]梅洛利 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但将要到期的购房债务困扰着他们。昨 晚,他们又为此吵了一架。但在餐桌上,塔玛拉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边吃 边和丈夫商量:“威廉,我开车去一趟丹佛,找银行谈一次。如银行能同意 我们分期付款,我们那笔债不难偿清,咱们也不必为此吵架了。” 汽车在一条僻静的大道上行驶,突然,塔玛拉看到路边躺着一个人。救 人要紧!她赶紧停车。 那人在痛苦呻吟,就在塔玛拉伸手的一刹那,那人跃起,用手枪顶着塔 玛拉:“别出声!我叫佐林,是个讨人喜欢的人。快,开车!” 塔玛拉心中一惊。清晨,电台里说有个叫佐林的杀人犯从中央监狱逃出 来。 车箱里响起轻轻的嗡嗡声。“什么声音?”“是无线电话。”佐林威胁道: “快接!放老实些!”话筒中传来威廉的声音:“塔玛拉,我为昨晚吵架的事 向你道歉。你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快到丛林古堡了。咱们的小宝贝莎丽 坦乖不?你替我好好地亲一亲她!” 汽车驶到加油站。“咱们该加油了。”塔玛拉说。歹徒瞅了一眼汽油计量 表:“好吧,你待在车里,闭上嘴!” 歹徒冲着加油站的管理员叫道:“把油箱加满!”塔玛拉从后视镜中看到 一辆警车驶来。 两名警察把车停在路旁,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儿。塔玛拉 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汽车继续行驶,在路口遇上红灯,并行的车道上停满了各式轿车。这时, 从左边的一辆车上走下一名男子,敲了敲塔玛拉的车窗。 “对不起,先生。”那人有礼貌地对歹徒说,“借个火,可以吗?” 歹徒正好从烟盒里取了支烟在点火,他无可奈何地一手拿着打火机,一 手按车窗的升降钮。 就在这一刹那,那个人抓住歹徒的手腕,用枪顶住他的太阳穴:“别动, 我是警察!”另一侧的车门被打开了,“别害怕,塔玛拉!”另一名警察对她 说。 “谢……谢谢两位!”她噙着眼泪说。 “您该谢谢您的先生。”警察说,“与您通完电话,他就意识到出事了。 我们的同事在加油站认出坐在您身边的正是越狱杀人犯佐林。塔玛拉太太, 顺便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抓住杀人犯佐林的赏金相当高,我想,您正需要这 样一笔钱吧?” 10.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意外”? 11.为什么威廉与妻子通完电话就意识到塔玛拉出事了?他会为警方提 供哪些信息? 12.对选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杀人犯佐林说自己是“讨人喜欢的人”,是为了让塔玛拉消除紧张 的情绪。 B.多处伏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跌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塔玛拉把车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是为了能引起警察的注意从而 抓捕佐林。 D.警察在加油站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没有发现佐林在 前面的车上。 13.读完全文,你最敬佩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儿童,几乎看不到一个健 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 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 “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 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 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 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 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老妇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 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 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 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4.文段中描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用意 是 ,表达作者对战争 的思 想感情。 15.文中哪一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外貌?这样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 实? 16.试谈谈你对文末“车厢里 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的理解。 17.根据提示,试写出符合人物特殊身份的看法。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铸剑为 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所 有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 假如你是联合国的秘书长,你会这样呼吁: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会这样说: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血色黄昏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日军 56 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 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 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距惠通桥不到 50 公里的泥泞公路上, 开来 5 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 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团的兵力了, 全体官兵已有 4 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 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 24 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 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不该发生的事 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 4 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 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 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 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哗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 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 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 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 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 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 兄们已经 4 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 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 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 吗?”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 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 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 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 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 7 口人, 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 3 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 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了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 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18.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也许你读了之后会被深深打动,请列出 两个令你感动的情节,并简要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19.如果将这个生动的故事改成电视短剧,下面的句子在用画面展示的 同时,还需要一些潜台词作介绍或评述,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拟写几句。 (1)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2)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20.文中写到两次“跪”,它们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1)大胡子少校面对饥民“跪”: (2)少校和师长在新坟前“跪”: 21.文中的“尤小翠”是—个怎样的孩子?最后一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 用? 三、写作 22.古往今来人们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灾难 时有发生,但让世界充满爱,人间处处有真情,正义的行为,真诚的帮助, 温情的呵护,甜甜的微笑,轻轻的嘱咐……无不让我们感动。请你以“感动” 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600 字左右。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积累 1.在方格里用正楷抄写一遍下列诗句,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接济.(jì) 稀罕.(hǎn) 噩.耗(è) 诘.问(jié) B、焦灼.(zhuó) 伎.俩(zhī) 吊唁.(yàn) 跋.涉(bá) C、颠沛.(pèi) 愧怍.(zuò) 唏.嘘(xī) 呵斥.(chì) D、烦躁.(zào) 尴.尬(gān) 磕.碰(kē) 烟瘾.(yǐn) 3.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模.范 模.样 劳模. B、和.气 和.泥 一唱一和. C、华.罗庚 华.丽 繁华. D、便.宜 方便. 大腹便便.. 4.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触目伤怀.(心) B、情不能自已.(停,控制) C、举箸.提笔(筷子)D、情郁于中.(中间)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门口有一个专卖汽水和饮料的小摊。 B、参加这次汇演的大多是地方戏和京剧。 C、我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是错的。 D、前面河堤上开过来的车,惊慌了马群里的枣红马。 6.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般的名著《徐 霞客游记》;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小说《在光明的 非洲》;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来漫步,写出了许 多精粹的诗文。 A、 说起科学,还应当想到它的嫡亲——文学。 B、 文学作品并不都是文学家创作的,卓越的科学家差不多都是卓 越的文学家。 C、 凡是著名的科学家,都有文学方面的传世之作。 D、 卓越的科学家往往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7.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礼堂的体形如此 ,色调如此 ,我们不能不 建 设者 的创造和智慧。 A、完整 清晰 赞扬 伟大 B、完全 新颖 赞颂 非凡 C、完美 清新 赞叹 杰出 D、完备 新鲜 慨叹 突出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感恩,我们还有吗 乡下的老屋终于塌了。 那天是情人节,城里早已是玫瑰的世界,而乡间那间孤独的老屋,是在 黄昏降临的时刻轰然倒塌的。据说,当时屋里没有人,一直住在里面的是我 的一房亲戚,幸好有事在外。那天的黄昏下着雨,不远的河面上起了风,弥 漫的阴雨想必是无边无际。百年的老屋居然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天气来完成自 己最后的葬礼。目击者说,老屋在倒塌之前连摇晃一下都没有来得及,就像 一口闷锅突然扣在地上似的。深夜,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乡下的老屋 塌了,祖宗保佑总算没伤到人。因为大家在心理上早就预备着它要倒塌,就 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随时都可能寿终正寝。于是现在所有的人都可以松 一口气了。 但那天我是久久不能入睡。并不仅仅因为我的童年在老屋度过,对它有 一种割舍不了的感情;抑或,又想起了老屋里仙逝的长辈?突然勾起我的回 忆的,是老屋里的一口已经破碎的铁锅。 那口很大的铁锅足可以煮十几斤米饭。在我的印象里,它总是油亮油亮 的。饥馑年代,那些长长的日子,我的两位已经仙逝的长辈,用这口锅不知 救活了多少人。跳跃的灶火,氤氲的热气,饿馋的目光,吸吮或咀嚼的声 音……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而那些踉跄的脚步,杂乱的身影,那些来来往 往的亲戚朋友乃至陌路人,急不可待的扑向铁锅时的那种表情,还深深刻在 我的脑海里,不能忘怀。老屋的阁楼上铺着金黄的松软的稻草,吃饱了的人 们还可以横七竖八地在这里做个好梦,这里分明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温暖的驿 站,在他们一头扎进风雨路途的时候,这间老屋,这口铁锅,这床草铺…… 想必支撑着他们,温暖着他们的心。 活过来的路,想必已经久远而模糊。老屋里衍生的故事,也早已被时间 稀释,曾经被一碗粥、一件棉衣救下来的人们,早已相忘于江湖。后来的日 子,在这间老屋里,有了一些纷争,一些龌龊,曾经在一口铁锅里喝稀粥的 弟兄,为了一点钱财,不惜大打出手,柴灶被掀翻,铁锅被打碎,以至亲情 反目,手足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说起来老屋的冷清已经有了一些年月,人 们绕着它走,并不仅仅因为它发出的迟暮的气息昭示着一种颓败。其实在我 的心目里,自从那口铁锅被打碎以后,老屋在精神上已经轰然倒塌了,曾经 旺盛的人气,更是一日日的稀薄。如果说,沉湎于怀旧也是一种病,那么无 端的忘却呢?现在我们知道了,贫困和厄运又算得了什么,远比它们可怕的 是人们心灵里滋生的丢弃的一些东西。是的,一种叫感恩的东西,我们还有 吗?追忆和怀念,是否已经变的越来越奢侈?当精神和心境的麻木逼近我 们,而我们还浑然不觉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有一天,我站在老屋的废墟上,这样叩问自己:房子塌了,当然可以重 砌,但我们从哪里再找回老屋的人气,我们是否还需要一口精神上的铁锅? 尘世间那种种被放大的欲望,已经让我们疲惫不堪,如果再让我们经历一次 贫困和饥馑,我们还能挺住吗? 8.饥馑的年代里,老屋里那口铁锅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9.第五段“后来的日子,在这间老屋里,有了一些纷争,一些龌龊” 一句中“纷争”“龌龊”表现在哪些方面? 10.谈谈你对“感恩”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父爱陷阱 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 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 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 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 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 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 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 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 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 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 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 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 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 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 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 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 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 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 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 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 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 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 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 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 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 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 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 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 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 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 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 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 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 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 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 11.“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 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 12.“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 父亲和 父亲两个阶段。 13.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 14. 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 伏笔: 悬念: 15. 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 象。 含义: 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 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 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 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 “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摩到我 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 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 一遍念叨:“老天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 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慈爱 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 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就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 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 忽然想起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 80 岁,耳不聋眼不花, 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 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 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 来,87 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 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的看我,然后转 过头去。 1985 年暑假,我离开故乡,调到 150 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 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 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 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矇眬中突然听 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 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 10 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 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 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 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6.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二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17.“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18.“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 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19.“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 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20.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 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1.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同是写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 则侧重写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父恩难忘。 三、写作 22.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青春,拥有激 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 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 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 情实感。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堤.(tī) 拱.桥(gǒng) 饮涧.(jiàn) 池沼.(zhǎo) B、豁.亮(huò) 匀.称(yún) 椭.圆(tuǒ) 鸟瞰.(kàn) C、漕.运(cáo) 田塍.(shèng) 微薄.(bó) 菜肴.(yáo) D、情愫.(sù) 沟壑.(hé) 天堑.(qiàn) 擅.长(sh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装 千态万状 残损 鲜花簇拥 B、孩提 行影不离 浸溢 流连忘返 C、陪伴 出尘脱浴 简陋 潸然泪下 D、摧毁 瑰丽多彩 雕啄 错落相连 3.与下面两句话的含义最接近的成语是( ) 西谚有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巴黎这座世界文明的繁华之都的出现 又何尝是一日之功呢? A、日积月累 B、计日程功 C、天长地久 D、来日方长 4.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B、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 连,而井然有序....。 C、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 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D、那时侯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重..这 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⑴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 ( ) ⑵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 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 ⑶ 石拱桥的桥洞呈弧行,就像虹。( ) ⑷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 ) 6.你知道下面的诗句是谁写的吗?请模仿这两句诗,也试着写两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 代的诗人 《秋夕》 里的两句诗。 仿写: 。 7.古诗文中含有桥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1) (2)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①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这一由历史沉 淀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它用材考究,极为奢华,大量使用金 线、银丝、孔雀羽等昂贵材料,生产出来的面料可谓“寸锦寸金”。在封建 社会曾成为御用贡品。从色彩上看,整个织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相传玉 皇大帝为装饰天宫,命织女们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暮为绮霞。当人们仰望 那满天的霞光异彩时,无不为织女们的心灵手巧而赞叹不已。传说归传说, 但南京云锦确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瑰丽华美。从图案上看,形象各异,寓意 鲜明。它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精华,既有象征高洁的莲花,也有寓意多 子的石榴;既有龙凤麒麟这等祥禽瑞兽,也有喜鹊鹦鹉之类喜庆小品;既有 祈盼长寿的仙翁寿叟,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婴孩……无怪乎明末文人吴梅村 赞曰:“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 团龙。” ③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其织造非常 独特,须在 5.6 米长、4 米高、1.4 米宽的木质提花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 操作方能生产。从设计图稿到完成织物,整个过程如同电脑运算一般精确而 复杂。“挑花结本”、“通经继纬”等独特织锦工艺,至今尚不能为现代机器 所替代。正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九龙图》,更藏玄机。如果变换角度和光线, 正中的那条墨绿祥龙便能显现紫、蓝、绿、棕、黑等不同色彩,金翠交辉, 奇丽夺目,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唯南京云锦独有。 ④当然,南京云锦的织造也特别耗时费力。据介绍,两名熟练织工在木 织机上配合无间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诗云:“丝 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这是说织造缭绫的;如果用来形容云锦, 则要“扎扎千声不盈寸”了。要是织造大型艺术云锦,耗费的心力更是无法 估计。就连六巡江南的康熙皇帝,幸临曹雪芹祖上任职的江宁织造府时,也 在诗中感叹“终岁勤劳匹练成”。 ⑤南京云锦在继承中创新。以世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南京云锦装 饰画上,设计师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勾勒出 8 个生动活泼的“海宝”形象。 每个海宝的色彩造型各异,甚至连勾边的蓝色都有细微区别,让见惯了传统 型云锦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还有一幅不到一平方尺的云锦,上面惟妙惟肖 地织出一座牡丹花掩映的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其花色的变化,斗拱结 构的光影明暗对比,无不精细入微,配合左上角的世博会会标及主题词,颇 具收藏价值。这幅小型云锦装饰画,在牡丹这一雍容华贵的传统形象中,巧 妙地融入“上海世博会”的现代元素,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焕发青春活力 提供了借鉴。 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上尽显风采的南京云锦,不正是 南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张城市名片吗? 8.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 方面。 9.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 10.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节插入天女织锦的传说,表现了云锦的瑰丽华美,增强了阅读 趣味。 B.第④节引用“扎扎千声不盈尺”,意在形象地说明云锦织造的精细考 究。 C.由历史沉淀出的南京云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南京云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2.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 ①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 原的唐古拉山,流经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 6300 公里。 ②当长江流至四川东部的奉节时,便冲开崇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 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 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跨五县市,全长 200 多公里。 三段峡谷各有特色: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 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其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 朗,别有洞天。 ③瞿塘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 8 公里, 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最短,但是景观最雄伟壮观。江面在此非常狭窄,最窄 的地方只有100米,两岸断岩峭壁犹如刀砍斧削,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1500 米左右,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从两岸俯视就如船行驶在地道中一般。瞿塘 峡文物景观多而集中,峡口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沿江而下有 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景,还有惊险万状的古栈道、古代 巴人的悬棺、大溪文化遗址等。 ④巫峡,西起重庆大宁河口,东止巴东县的关渡口,全长 45 公里,是 长江三峡中长而整齐的一峡。巫峡中的人文景观非常多,最引人注意的则是 屹立于两岸的巫山 12 峰,其中最为秀丽的就数神女峰,诗句“神女应无恙” 即是指此。 ⑤西陵峡,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 一峡,自古以来一直以滩多水急著称,全长 66 公里,峡内有兵书宝剑峡、 牛肝马肺峡等。今天的西陵峡大部分已经成为葛洲坝平湖库区,船行驶在西 陵峡中感觉非常地平稳和舒适。 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坝址位 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建成后全坝长 1983 米,最大坝高为 185 米,最高 运行水位 175 米,总蓄水量 393 亿立方米,是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 效益的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工程。 ⑦工程总装机容量 1820 千瓦,年发电量 847 亿度,相当于十座广东大 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每人每年将可以增加用电 70 度。 ⑧水库防洪库容 221.5 亿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进入中下游平原的洪 水,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可控制荆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围内,是解除长江 中游洪水威胁,防止荆江河段发生毁灭性灾害最有效的措施。 ⑨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形成 660 公里长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庆 以下的航道条件。船舶的运输成本可明显降低,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将大力 加速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1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豁然开朗 举世瞩目 14.下列三个词是从第②段里摘出来的,请你结合第③④⑤段,将它们 还原在横线上,依次是 。 A.幽深秀丽 B.滩多水急 C.雄伟险峻 15.仔细阅读第⑦段,说说这一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16.余秋雨先生说,在中国,如果要选择旅游胜地,三峡是最应该去的。 因为三峡有厚重的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根据积累回答下列问题。 (1)重庆奉节白帝城能让你联想到哪些相关的历史人物? (2)请写出与三峡相关的古代诗歌名句。 , 。 , 。 (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人类的探月之路 ①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1957 年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 1961 年把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之后,人类便开始 闯入太空并着手探测月球。 ②美国和苏联曾展开了一场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 32 个探测器,这些 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也向月球发射了 21 个 探测装置。1969 年 7 月,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 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这一年先后有 12 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 向地面带回 440 公斤的月岩样品。 ③1972 年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由于探月活动耗资巨大,月 球探测一度有所降温。然而,人类还是抵挡不住月球独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 诱惑,再加上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可能性,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月球。 ④美国于 1986 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在 1994 年和 1998 年分别发射了两个探测器。其中,1998 年 1 月发射的以绘制月球表面 地形图、分析月球地质结构和寻找月球存在冰或水证据等为目的“月球勘探 者”号探测器,于 1999 年 7 月完成使命。 ⑤美国还于 2006 年 4 月提出一项撞击月球南极的计划。美宇航局希望 这一项目能成功找到月球存在水的证据,以利未来宇航员登陆月球并建立长 期基地。这一项目将利用美宇航局计划于 2008 年 10 月发射的“月球环形山 观测与感知卫星”来撞击月球。 ⑥2003 年 9 月 27 日 23 时 17 分(北京时间 28 日 7 时 17 分),欧洲第 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 1 号”顺利升空,于 2006 年 9 月 3 日成功撞击月球, 标志着欧洲探月活动正式开始。 ⑦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制订了三阶段的探月计划,前两个阶段主要是绘 制月球全图、发射月球车采集月球岩石并运回地面进行分析,以确定矿物含 量及矿藏所在地。第三阶段则是在 2010 年后建立月球基地。此外,中国、 印度和日本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 ⑧2007 年 10 月 24 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成功。11 月 7 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 绕月,标志着绕月探测的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具备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 能力。 17.到目前为止,美国探索月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文意简要概 括。 18.认真阅读第③段,说说人类探月“一度有所降温”和再次“把目光 投向了月球”的原因各是什么。 19.俄罗斯、中国、印度和日本实现了“探月”工程没有?请你说出依 据。 20.中国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国度,请你列举出两个与月亮相关的 传说。 21.2007 年 10 月 24 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港报》发表评论:嫦娥实现 中国人时代梦想,舒广袖为中华舞。请你写一则标题新闻,然后写出一则新 闻短评。 三、写作 22.你喜爱苏州园林的小桥流水、花廊曲径吗?你欣赏赵州桥上那千姿百 态、惟妙惟肖的石狮子和卢沟晓月的无边风韵吗?你惊叹规模宏大、富丽堂 皇的故宫博物院吗?生活中,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感知的 心灵,美景胜地就无处不在,大千世界就无限精彩! 请以“我欣赏__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自测题 一、积累 1.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用工整的正楷字写在下面的 田字格内。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签.订(qiān) 惦.记(diàn) 交卸.(xiè) 脖颈.(jìng) B.提.防(dī) 溃.退(kuì) 取缔.(tì) 阻遏.(è) C.歼.灭(jiān) 差.使(chāi) 琐屑.(xiè) 寒噤.(jìn) D.憎.恶(zēng) 诘.问(jié) 震悚.(sǒng) 憧.憬(chóng) 3.请标出下面各组的错别字,并依次改正在后面的方格中。 A.仄歪 张惶失措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B.荒谬 不可明状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C.惧惮 眼花缭乱 情郁与中 月明风清 D.狼籍 触目伤怀 莫名其妙 富丽堂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学过的《爱莲说》、《陋室铭》,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 朽.的创造力。 C.通过对海上日出这一奇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作奋 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D.有时说话就应照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5.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 A.《阿长与》——鲁迅——《朝花夕拾》 B.《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 C.《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 D.《核舟记》——张潮——《虞初新志》 6.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 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最主要的三个部分。 B、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 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 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C、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叙事实,又也可以发表议论的文 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D、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说明文 中不会出现。 7.按原文或提示默写。 (1)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语句是: 。 (3)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一诗中抒发了思乡之情,其中颔联是: , 。 (4)《望岳》中表明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崔颢《黄鹤楼》一诗中,抒发怀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 8.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 (1) , (2) , 9.将下面这则材料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团结奋斗创伟业,继往开来写新篇。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气氛隆重热烈。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标,后幕正中 是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10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二楼和三楼的眺台上 分别悬挂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而奋斗!”“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横幅。 开幕会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概括: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0.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无论..魏晋: (4)处处志.之: 11.翻译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13.《桃花源记》一文作者设计渔人再找到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未 果”,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的结局?联系作者的生 平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善 意 (1)搬新家后,黄昏将近时我喜欢倚在阳台上,看街道上人群熙攘,每 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即将归家的松弛和喜悦。 (2)很是偶然地看到对面阳台上的目光,干净剔透,有些许寂寞掺杂, 像年幼的鸟儿,落单在荒原,找不到将要飞去的方向。 (3)那双眼睛刚能露在阳台的玻璃上,如果她努力跳了一下,那一定是 楼下的孩子们发出了快乐的叫喊,她想看清自己不曾拥有的欢乐,跳完之后, 她的嘴角会微微上扬,眼神飞快跌回寂寞。她的眼睛让我的心颤了一下,那 种眼神不是她该拥有的,她那么小,看上去不过五岁左右的样子。 (4)我与小女孩的目光相遇,她先是怔怔地看我,我把手竖在耳朵上, 做个小白兔蹦跳的姿势,她的眼睛笑了,像雨后的花瓣,璀璨明媚。我趴在 阳台上和她对望,彼此隔了些距离,说话很费力,我就用手势逗她玩,她看 着我静静地笑,看得出她的手势表达不是很好,总是一伸手,又羞涩地缩了 回去。 (5)后来,她母亲到了阳台上,大约是叫她进去吃晚饭,我冲她扬了扬 手,表示再见,她别着小小的脑袋 [甲] (A.恋恋地;B.傻傻地:C.恨 恨地)望着,忽然地扬起了手,向我表示再见,虽然她的手被妈妈 [乙] (A.缓 缓地;B.飞快地;C.勉强地)捉了回去,可是,我还是看见了她没有拇指 的右手。 (6)我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手就那么扬着,久久地没有收回。 (7)对面阳台的门砰地关上,隔着玻璃,还是能看到她母亲冷漠、倔强 的脸色。我瞬间明白了许多…… (8)从那以后,我总忍不住想去看对面阳台上的眼神。黄昏时,面目冷 清的母亲总是严严攥牢她小小的右手,目不斜视地穿过住宅小区的花园,遇 到相熟的街坊,亦不肯停下来打招呼,拽着对街上的热闹无限留恋的女儿上 楼,然后,小女孩的眼睛便出现在对面阳台上。 (9)看见我时,小女孩依旧会顽皮地做个鬼脸,我的心怅怅的,她总会 长大的,总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那时,她的自尊还能像在母亲的保护下 那样倔强站立么? ⑽周末,女儿潇潇从寄宿幼儿园回来,我带她去海边,远远看见小女孩 和她的母亲在离人群较远的沙滩上玩。我忽然有点冲动:“潇潇,想不想交 个新朋友?你看,那位小朋友就住在我们家对面,很可爱的。但是,小朋友 的右手没有拇指,做朋友时,不能盯着她的右手看,也不能表示好奇。”潇 潇很奇怪,问:“为什么?” ⑾“因为小朋友没有拇指已经很伤心了,或许在很久以前丢掉拇指的事 她已经忘了,伤心也成为过去了,问她,等于提醒她记起丢了拇指的事,她 会很伤心的。” ⑿潇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奔向小女孩。 ⒀在这个世界上,善意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譬如,不是所有的沉痛往事 都需要安慰,不是所有暂时的贫穷都需要施舍,亦不是所有肢体残缺的人都 需要同情或怜悯。因为,某些不合时宜的善意表达,只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 慰人们脆弱的心灵。 ⒁小女孩面对潇潇伸出去的手,怯怯地看了看母亲。潇潇亦回头张望我, 我用微笑鼓励她。显然,那母亲认出了我,冲小女孩勉强点了点头,小女孩 终于伸出了左手,潇潇拽起她,玩起了堆城堡的游戏。 ⒂那天,小女孩和潇潇玩疯了,她的母亲望着她兴奋得通红的小脸蛋, 眼里盈满了泪光…… 14.“小女孩的眼睛”始终牵扯着“我”敏感的心。揣摩第(3)段的“我 的心颤了一下”,第(6)段的“我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第(9)段的“我 的心怅怅的”这三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别指出产生这些心理的具体原因。 15.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1)从第(5)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甲] [乙] (2)第(8)段“面目冷清的母亲总是严严攥牢她小小的右手”一句中有动 词“攥”。结合你对“母亲”这个形象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动词有 何表达效果。 16.作者认为“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 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你的 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 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 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 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 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 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 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 “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 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 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 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 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 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 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 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 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 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 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 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 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 《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 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 般艺术的特征。 17.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 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 足 的要求。 18.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 备那两种功能? 19.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0.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 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21.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22.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 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三、写作 23.诗人说,人生没有爱,就像春天里没有鲜花。哲人说,爱,这是标 志人类高尚气度之美的花朵。我们说,爱,常常让我们欢欣,有时,也让我 们烦忧。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选择一个方面,以“爱,带给我 ”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写出真情感 受。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自测题 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衰.草 ( shuāi) 诞.生( dàn ) 遗骸.(hái ) 连翘. (qiáo ) B.农谚. ( yán ) 哺.乳(bǔ ) 潮汐.( xī ) 胚.胎 ( pēi ) C.萌.发 ( méng ) 繁衍.(yān ) 褶.皱(zhě ) 尘埃.( āi ) D.蟾蜍. ( chú ) 频.率(píng ) 劫.难( jié ) 归咎. ( jiù ) 2.画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 束手无策 物竟天择 相安无事 无动于衷 拍案叫决 天衣无缝 悲喜交集 不解之迷 见诸报端 五彩班斓 始料不及 安家落户 3.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A、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 ) B、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形容不注意或不重视。( ) C、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贬义)。 ( ) D、驱除干净,彻底消灭。比喻残忍狠毒,不留余地。 ( )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A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 B 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 ( ) C 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D 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 ( ) 5.将下面的简讯概括成一句话消息。(不超过 24 字)。 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阿兰·温德尔所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成 功地用纳米碳管组成的纤维织成了“纳米绳”。这种“纳米强”虽然很细, 但其刚度和硬度都很大,因为它们是由纳米碳管构成的,而纳米碳管的直径 是一根头发直径的五千分之一。其刚度是钢材的 10 倍,其硬度是金刚石的 2 倍。目前虽然科学家制成的“纳米绳”的长度还不长,最长为 20 厘米, 但阿兰·温德尔的研究小组相信,在将他们的方法进一步改善之后,他们可 以织成任意长的“纳米绳”。 二、阅读 (一)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破译植物的语言 ①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法国物理学家施特 斯海默说:“20 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鱼会唱歌。而现在鲸鱼的歌唱已经被破 译。”目前,也有一些科学家在从事破译植物语言的研究,德国德勒斯顿的 生物物理学家赫伯特·魏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后来他们发现: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 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神经激素的反应几乎一样。在虫咬叶子时,叶子 便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啡呔。在动物身上,这些 激素帮助把一种叫做花生四烯酸的化学物质转化为前列腺素。而在植物组织 里,这种激素有助于亚麻酸(相当于动物身上花生四烯酸的物质)转化为茉 莉酮酸,这是一种性质和前列腺素相近的化学物质。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 应如此相似,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身上 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除伤痛反应。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 伊恩·鲍德温说:“这就是植物喊‘哎吆’的方式。” ③植物能与邻居联络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某些植物突 然感到虫咬刺痛,它会马上招呼旁边的伙伴,提防虫子。许多植物在受到伤 害时,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信号。甚至在附 近的植物被虫咬之前,这种信号就开始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统了。 ④槐树会产生有毒的苦味物质。一旦槐树的树叶被羚羊或长颈鹿吃掉, 这时,不仅仅被吃掉的槐树的树叶会产生这种物质,周围所有的槐树像是接 到预报似的也都争先恐后的释放出毒素。 ⑤破译植物的语言是一项开拓性工作,因此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浓厚兴 趣。经过多年的研究后,他们对于植物的语言已经有了多种解释。魏泽教授 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互相沟通和了解的。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 耳往往听不到。据他讲,迄今他已零碎破译了一些树木的语言。 ⑥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则不仅证实了植物语言的存在, 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当植物的叶子或根茎 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气体乙烯。弗 兰克·朱利曼一直在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用这种气体的分子轰击 标准激光束,会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朱利曼说:“植 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⑦还有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交流的。这种能量是微弱 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 转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光。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 谜。正如施特恩海默说的那样:“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使树木的联络声音变 得容易听起来。” ⑧毫无疑问,破译植物的语言,不仅对于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具有重大 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生产中也将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科研人员相信, 破译植物的语言必将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作用。例如运用波恩大学的研究成 果,给农民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农民就能区分健康与疾病的蔬菜或其他农 作物。同时,通过探测植物的声音可以形成预警机制,随时探查植物病虫害 的情况。另外,了解水果和蔬菜的语言还有助于它们的储藏和运输。声学研 究证据表明,苹果释放出的乙烯气体比其他植物高,能够引起周围植物枯萎。 因此,科学家敦促果农要单独存放苹果。 ⑨科学家们预言,植物语言的破译,对于植物病虫害的抑制,作物生长 发育最适环境的调控,农业耕作的安排,乃至植物各种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 等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6.本文主要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7.第①段文字中说:“植物会‘说话’”,从下文看,植物究竟是怎样“说 话”的? ① ② 8.从第⑤⑥⑦段文字中,我们会获取到哪些具体明确的知识信息? ① ② ③ (二)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今天你“低碳”了吗 戎戒 ①盘点 2009 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 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 ②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 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 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 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③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 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 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 用量减少了 2/3 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 240 万一 300 万吨,减排了二氧化 碳 120 万一 l50 万吨。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 空调从 24℃提高到 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 4 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 氧化碳 35 万吨。单纯的数字只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则 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 2009 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 我国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在 2009 年 3 月 28 日晚 20:30_-21: 3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 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 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的宣传示范效应却 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④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 是媒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氛围,向每一个市民普及 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妓励“公交优先”, 推广示范节能和斯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 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 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 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 心与爱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 ⑤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 环境规划署 2008 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 7 项小建议做起— —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 48 克的碳排放量; 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 48 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 上 45 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 l000 克的碳排放量:去 8 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采汽车减少 l700 克的碳排放量:不用 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 2300 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 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 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 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摘自《科学与文化》2010 年第 3 期) 9.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10.第③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1.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链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 4 月 20 日向媒体通报,2010 年“六 •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 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12.(1)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 排”的含义。 (2)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 (三)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智慧也可以移植 ①《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 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 官,请求帮忙。陆判官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 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 考中了举人。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 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 的常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后者 拥有前者的记忆。 ②早在 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就用涡虫做过记忆移植的实 验。他用一束光去照射一群涡虫,同时用电流刺激它们。时间久了,这群涡 虫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光束,即使没有电流也会马上避开。麦康 纳尔把这些涡虫碾成了浆液,用来喂没有训练过的涡虫。奇迹发生了,没有 经过训练的涡虫看到光束也马上避开了。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的记忆可能存 在于某种物质之中,因而可以从一个个体移植给另一个个体。 ③1978 年,联邦德国有位生物学家叫马田,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来证实麦康纳尔的结论。马田选择了两只健康的蜜蜂,对其中的一只作专门 训练,每天让它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从蜂房里飞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糖 蜜。时间久了,这只蜜蜂就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作一次这种飞行的习惯。 马田从被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取出某些物质,移植到未训练过的蜜蜂 的神经组织里。奇迹出现了,未训练过的蜜蜂的伤口长好后,居然像训练过 的蜜蜂一样,每天到了固定时间,就毫不迟疑地飞到放着糖蜜的那个蜂房里 去。 ④马田的“换脑术”轰动了欧洲,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相信, 记忆是完全可以移植的。 ⑤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曾从大鼠的脑中分离出了 3 种记忆物质, 它们是黑暗恐惧素、嗓声忍受素、蓝绿色辨别素。把这 3 种物质中的一种注 入大鼠的脑中,大鼠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荷兰化学家戴维德从 大鼠脑中分离出另外一种记忆物质,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大鼠的脑中,大鼠的 记忆力就显著提高。 ⑥到目前为止,从高等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记忆物质还不很多。经分析发 现,这些记忆物质都是由某种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因为构成的形式不一样, 性质也就大不一样。 ⑦瓦加尔进一步预言:记忆也像动物的遗传那样,是通过一种密码来实 现的,一切动物的记忆密码都相同。 ⑧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 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 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恢复了记 忆。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 力和注意力。 ⑨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旦获得成功,《聊斋志异》中的神 话将变成现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飞跃。假如有一个伟大的科 学家即将离世,只要把他大脑中的记忆物质取出来,移植到一些年轻科学家 的头脑里,他的工作就可以有人接替了。 (选自《中国科协 报》) 13.开头一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4.文中②—⑥段大致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15.文中是怎样说明“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的? 16.全文说明的是移植“记忆”,可标题却是移植“智慧”,这个标题有 问题吗?为什么? 三、写作 17. 素质教育要求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只从课本上、课堂上 学知识,而应该从生活中、社会中广泛的学习知识,应该思考学什么,怎么 学的问题。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院时,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 育”的观点,我们应该从社会中、生活中学习知识,从自然生活中学习(一 草一木等),从社会万象(一人一事等)中学习,从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等) 中学习,我们应该走近自然,师法自然;走进社会,认识社会;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无论是学习中,生活中还是社会中,你学习 到了什么,请以《从______中学习______》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 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自测题 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俨.然(yán ) 垂髫.(tiáo ) 诣.太守( yì ) 德馨.( xīn ) B、苔.痕(tái ) 鸿儒.( rú ) 案牍. ( dú ) 甚蕃.( pán ) C、淤.泥( yú ) 亵.玩( xiè ) 濯.清涟(zhuó ) 罔.不( wǎng ) D、篆.章 (zhuàn) 簪.子 ( zān ) 戍.守 ( shù ) 决眦. ( zì ) 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中闻有此人 B、濯清涟/而不妖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具答之,便要还家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下列作家、作品、出处、朝代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集》— 晋代 B、刘禹锡—《陋室铭》—《全唐文》— 唐代 C、周敦颐—《爱莲说》—《周元公集》— 北宋 D、魏学洢—《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清代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B、《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 C、《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礼记,”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 想. D、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 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7.默写 (1)《春望》一诗中,“ , ”两 句,是杜甫因感伤国事而发,后人则多借用抒写离情别绪。 (2)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比喻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 孤高自诩的句子是 , 。 ( 3 ) 《 陋 室 铭 》 中 描 写 陋 室 环 境 的 句 子 是: , 。 (4)杜甫《望岳》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 。 二、阅读 (一)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 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 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 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 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0.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 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 样的性格? (二)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 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 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 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 “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5.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 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16.(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 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 的品性。 (三)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 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 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 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 庄子· 秋水》 )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 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 庄子· 徐无鬼》 【注释】 (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 (3)涂: 同“途”,路。(4) 辞:谢绝。(5)奚:何,什么。 1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1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1)河伯始旋其.面目 (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若.而叹曰 (2)若.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然.自喜 (2)曰:“然.。” D、(1)于是.焉 (2)是.进亦忧,退亦忧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0.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 同点。 三、写作 21.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忆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 也许是孤独时得到的一个问候,也许是沮丧时得到的一个鼓励,也许是跌倒 时得到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迷路时得到的一个指点……在我们成长的道路 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 这点点滴滴的关爱,就像一颗颗爱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有那么一天, 我们也会把爱的花香传递到整个世界。 请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滴水之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中心;②600 字左右;③文中不能出现 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测题 一、积累 1.选出加点字注音、书写无误的一项( ) A、沿溯.阻绝(sù ) 晴初霜旦.(dàn ) 飞漱.其间(sù ) B、解.衣欲睡(jiě ) 能与.其奇(yū ) 竹柏.影 (bǎi ) C、震撼.激射(hàn ) 为.火所焚(wéi ) 鲸波万仞.(rèn ) D、僦赁.看幕(lìn ) 雾凇沆砀.(tāng) 都.护 (dū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出了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朝技艺。 B“自即望以至十八日”指的是农历十六日到十八日。 C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D 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山欲暮时。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您傻,还有比您傻的人呢!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D、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5.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 B、《观潮》——周密——宋代 C、《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D、《归园田居》——陶渊明——唐代 6.诗句填空。 (1)《归园田居》这首诗从遣词造句中描写作者愉悦的心情,同时表达 了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以及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文中这样 的句子是 。 (2)《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大漠独特之美的诗句是: , 。 (3)《渡荆门送别》一诗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7.在下面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 A、黑发不知勤学早 a、水性淡泊是我师 B、无边落木萧萧下 b、白首方悔读书迟 C、四面荷花三面柳 c、不尽长江滚滚来 D、竹直心虚乃吾友 d、一城山色半城湖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相关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 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文中下列字的意思。 (1)肃: (2)属: (3)引: (4)阙: 9.第二段中写江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后来唐朝的李白有两句诗与此处的意思相近,李白的两句诗是: 10.文中”清荣峻茂”一句写了 _______个对象,它们依次是 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 。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古人常用“三”形容多,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再举两个含 “三”、其含义也是表示“多”的成语或诗句。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以下各题 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1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6.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 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 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荷花之迷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 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 尽是 20 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 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花一样不受污染,永保鲜艳 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 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 35℃ 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 1 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 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 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 1288 年以前的古老莲 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莲子在 4 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 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 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死损坏”的基因,不 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 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7.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18.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19.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性的爱抚 ①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 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 中了。 ②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 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 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 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③“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④“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 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 一簇火焰在燃烧。 ⑤“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⑥“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 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⑦“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 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⑧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 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 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⑨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 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 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 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 妙的意境。 ⑩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 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 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11)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 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 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 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 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 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 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 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12)“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 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 尘。” (选文有删改) 20.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21.第⑩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 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有过“邪念”? 22.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反 衬男主人的 。 23.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 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 又明白了什么? 2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爱抚”’ 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见解深刻,理由充分,字数不超过 100 字) 三、写作 25.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 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 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 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 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校名。字数不少于500字。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自测题 A 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遏.(è) 悠.(yōu)闲 诘.(jié)问 蹒.(pǎn)跚 B.滞.(zhì)笨 匀称.(chèn) 丘壑.(hè) 蟠.(pán)龙 C.翩.(piān)然 两栖.(qī) 琐屑.(xiè) 濒.(pín)临 D.阡.(qiān)陌 曦.(xī)月 陋.(lù)室 农谚.(y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均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在后面的方格中 加以改正。 ①月明风青 莫名其妙 满院狼藉 迥然不同 ②井然有序 巧妙绝纶 草长莺飞 相安无事 ③惟妙惟肖 豁然开朗 微不足到 富丽堂皇 ④若有所失 铸剑为犁 消声匿迹 相安无事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 追上了他。(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B.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看到家境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C.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一次又一 次地循环。) D.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 同。(根据土地特点设计具体的园林。) 4.文学知识填空。 ①《芦花荡》一文是 (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 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 ②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诗人、学者。作 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他的一篇散文《 》。 ③《三峡》选自《水经注疏》,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 , (朝代)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④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 的 《 》一诗。 5.背诵默写。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 ②登临吴蜀横分地, 。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 。 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写出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看到江水 冲出山峦向着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的诗句是: , .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是本册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之一,你一定 读过了吧。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完 成读书卡片的制作。 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主人公姓名: 主人公性格特征: 阅读心得: 二、阅读 (一)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后面各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③亭亭净植.( ) ④宜.乎众矣(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本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描写莲的名句,受到了 人们的喜爱,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人们喜爱这个句子的原因。 10.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含蓄地表明了 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1.假如我市确定市花,进行民意调查,你准备提名哪一种花作为我 市的市花?请谈谈理由。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天 窗 江南月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 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 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 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 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 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 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 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 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 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 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 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 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 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 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 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 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 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 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 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 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 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 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 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 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 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 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 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 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 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 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 年第 4 期,有删改) 12.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1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 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14.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 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 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 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 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16.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 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 请简要叙述一例。 《童年》 《名人传》 名著:《 》 事例: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嫦娥奔月路上的艰辛(节选) 郭之文 对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执行的飞行任务而言,发射成功只是完成了 第一步。专家表示,在发射成功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在近一个月的时间 里还将经过加速、轨道修正、制动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其中三个环节 至关重要。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将在调相轨道绕地运行数日。之后,嫦娥一 号卫星将迎来实施地月轨道转移的关键时刻。只有迈过这道门槛,嫦娥一号 卫星才能进入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真正奔向月球。 嫦娥一号卫星在奔月轨道飞行116小时左右将接近月球。此时,高速飞 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实施首次“刹车制动”,确保自己被月球捕获。只有成 功被月球捕获,来自中国的“嫦娥”才将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而 一旦出现闪失,中国“嫦娥”或将与月球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或将撞击月 球。 在被月球捕获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还将经过两次近月制动,才能从大椭 圆轨道进入距离200公里的工作轨道。通过数日的在轨测试后,卫星有效载 荷将全部打开开始工作。只有成功传输回相关探测数据后,才表明嫦娥一号 卫星的科学探测计划开始顺利实施。 至此,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方才真正宣布“获得成功”。 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一年,还将面临两次考验—月蚀考验。 发生月蚀时,太阳光线被地球挡住,无法直接照射到月球,此时围绕月 球运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和月球一起进入几个小时的黑暗时光。嫦娥一号 在绕月运行过程中,主要依靠卫星上的太阳能帆板接受太阳照射发电,而在 长达几小时的黑暗期内,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无法工作。另外,由于没 有太阳的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最低可达零下一百三十摄氏度 左右,对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一个考验。针对这些影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院的专家们提高了卫星自带蓄电池的性能,同时设法让嫦娥一号在月蚀期间 “节衣缩食”。除保证最基本的部件用电外,卫星上其它部件尤其是“耗电 大户”们将暂时停止工作。 17.嫦娥奔月的三大关键环节是什么? A. B. C. 18.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嫦娥一号卫星”奔月之旅变轨过程。 升空→ → → → 19.从本文中看出,“嫦娥一号卫星”奔月之旅中实施几次“制动”? 每次“制动”的作用是什么? 20.月蚀对“嫦娥一号卫星”带来哪些影响?针对这些影响,专家们采 取了什么措施? 21.本文在说明“嫦娥一号卫星”面临月蚀考验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 法?举例说说有什么作用? 三、写作 22.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 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我们呼唤真情,我们呼唤 责任,我们呼唤和平……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 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 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 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600字左右。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自测题 B 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蹒.跚(pán) 愧怍.(zuò ) 吊唁.(yàn) 罄.竹难书(qìnɡ) B、嶙峋.(xún) 两栖.(xī) 老妪.(yù ) 风雪载.途(zài) C、荒谬.(miù) 仄.歪(zè) 阻遏.(yè) 毛骨悚.然(sǒnɡ) D、尴.尬(ɡān) 潮汐.(xī) 伧.俗(chānɡ) 在劫.难逃(jié) 2.下列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B、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轩榭 藩篱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D、归咎 喷嚏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 3.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推崇:重视某人的思想、行为、著 作、发明等,给以很高的评价)。 B、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 人 家 , 但 彻 底 摧 毁 了 画 家 眼 中 的 结 构 美 , 摧 毁 了 形 式 美 。 (煞它风景:破坏了一个地方的风景)。 C、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一个接一个)。 D、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驻足:停止脚步)。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叶圣陶所著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出色的说明文。作者用散文化的 语言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 B、在《奇妙的克隆》一文中,作者对大家熟悉的事例加以细致的解释, 把对一般人而言比较生僻难懂的前沿科学“克隆”技术讲得通俗易懂。 C、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其颔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色彩鲜艳,线条简洁,勾画出一幅大漠落日图。 D、《记承天寺夜游》是苏东坡贬官黄州期间写的。作者用诗一样的笔触 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默写 (1)被曹雪芹写《红楼梦》中,以香菱口吻加以赞叹的是王维的《使 至塞上》中的 。 (2)《陋室铭》中,表现作者鄙弃官场生活的句子是: , 。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4)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 是: 。 (5)《答谢中书书》,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这学期要求阅读的名著,你读了吗?故事取 材于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的亲身经历。小说主人公是: 。 小说中有一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请你填充 完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 命 应 该 怎 样 度 过 呢 ? 当 他 回 首 往 事 的 时 候 , 能 够 不 因 ,也不因 。在临死的 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 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为乐者( ) (3)盖.竹柏影也 ( ) (4)相与..步中庭( ) 8.写出包含有加点词相同词义的成语各一个。 (1) 相与步于中庭.—— (2) 月色入户.—— (3) 怀民亦未.寝—— (4) 念.无与为乐者——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盖/竹柏影也 D、庭下/如积水空明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它运用 的修 辞手法,描写的对象是 。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你是如何理解的?它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向 生 命 鞠 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 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 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 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 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 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 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 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 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 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 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 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 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 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 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 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 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 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 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 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 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 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 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11)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 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12)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 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13)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 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3.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4.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 节可以证明? 15.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 词语。 答: →难以想象 → → →鞠躬 16.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17.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 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 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 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 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联的。佛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 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 来”,强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 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 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讷、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 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补充作用, 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 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 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 令人惊喜意外、或紧张恐惧、或兴奋行动、或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 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灵感和启示,因此流 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 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 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 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 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 要有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 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 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从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 学史上的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导致元素 周期律的发现。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明白梦是怎么回事,也可领悟“形象思维和逻 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 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有删改) 18.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19.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20.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21.文中列举了诗人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的 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三、写作 22.每个人心中都有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老师、朋友的几句良言;也许 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也许是一首被淡忘的歌 曲,也许是自然界中的某一景致……都可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触动我们的心 灵,打开记忆的闸门。请以《我心中的 》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自选,600 字左右。 100 200 300 400 100 200 300 400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C 2.B 3.略 4、①动作描写 ②心理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外貌描写 5.(1)比喻(2)这段话准确生动地说明共产党的力量如广袤的森林生生不 息,不断壮大,势不可挡。6.(1)第②句是病句,修改:把“蕴涵”改为 “产生”。(2)第③句是病句,修改:把“中国符号文化”改为“中国文化 符号”。 7.略 8.百万中华青少年心系灾区“一对一”爱心相助活动今日启动。 9.①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派克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 过是中国人民的手下败将。 10.(1)塔玛拉在去丹佛的路上,意外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2)当塔玛拉 救助“病人”时,却意外地遭到此人的劫持;(3)塔玛拉意外地发现劫持她 的正是电台里说的越狱杀人犯佐林;(4)在行车途中接到丈夫威廉的电话, 意外地获得传达求救信息的机会;(5)他们根本没有孩子,塔玛拉却意外地 要丈夫亲一亲“咱们的小宝贝莎丽坦”;(6)警察利用借火点烟的机会,抓 住了杀人犯佐林,解救了塔玛拉;(7)塔玛拉意外获得了一笔赏金,这正是 他们家所需要的。 11.他们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孩子,所以,当威廉 先生听到妻子塔玛拉要他“好好地亲一亲”“咱们的小宝贝”时,他就意识 到塔玛拉出事了。(意对即可) 他会为警方提供的信息有:他与塔玛拉为债务吵架(从小说末句可以得 知);塔玛拉的目的地(或行车路线);被劫持地点;汽车款型(或颜色); 汽车牌号等。 12.C(A 项中佐林说自己“是个讨人喜欢的人”,这是反话,实质上是在威 胁塔玛拉;B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其作用是使文章结构严谨;D 项中警察 在加油站一边测试胎压,一边与管理员聊天,既是为了侦察劫持塔玛拉的人 是谁,又避免劫持者的警觉,再者,加油站动手救人太危险) 13.不设统一答案。塔玛拉、威廉、警察三者皆可。答“敬佩越狱杀人犯佐 林”的不可。 示例: 敬佩塔玛拉。她善良、镇定、机智、勇敢。看到有人躺在路边,她毫不 犹豫地采取救助行动,在受到杀人犯佐林劫持时,她利用与丈夫通电话的机 会巧妙地传达出自己遭劫持的信息,既保护了自己,又让警察顺利地将越狱 杀人犯佐林抓捕归案。 敬佩威廉。他从塔玛拉的通话中能立即意识到塔玛拉遭劫持了,但他没 有在通话中流露出惊慌,而是在通话后沉着、冷静地将情况报告给警察,从 而使警察能够将塔玛拉解救出来,并将越狱杀人犯佐林抓捕归案。 敬佩警察。警察在接到威廉的报警后,立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协作开展 营救和抓捕行动,先在加油站侦察塔玛拉被谁劫持,再巧妙地利用借火点烟 的时机,不费一枪一弹,将塔玛拉毫发无损地解救出来,并将越狱杀人犯佐 林抓捕归案。 (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4.战争夺去了三个儿子。控诉(痛恨、不满、愤恨……) 15.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战争带给人们的是饥饿、痛苦。 16.人们在冷静地思考,战争的可怕、罪恶、残酷,揭示作品的主题。 17. 言之有理即可。18.言之有理即可。19.(1)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最艰苦 的时期,我西南边陲遭受着战争炮火的考验(2)饥饿是痛苦的.但侵略者 的行径更令人憎恶,大胡子少校的一句话,使“所有人”惊呆了,同时 也把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20.(1)面对饥民抢粮,深感无奈,表示出对饥民不理解前线艰苦的痛 心(2)为尤小翠的惨死深表不安,有一种负罪的心理 21.是单纯、可爱而又懂得事理,勇于承受痛苦的孩子。巧妙地收束全 文.又深化了文章主题。 22. 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结构完整,语言 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二等: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具体, 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字迹清楚,较符合要求。 三等: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不够具体, 较有感情,结 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不够清楚,基本符合要求。 四等:偏离题意,中心不够清楚,内容空泛,感情虚假,条理不够清 楚 ,语病较多,字迹难以辨认,不符合要求。 第二单元 1.略。2.B 3.B 4.D 5.C 6.D 7.C 8.不知救活了多少人 。 9.表现在亲情反目,手足成仇,老死不相往来。10.略 11.在盼援无望的情况下才自救;性格上习惯等待别人的救助,存在依 赖思想,缺乏自强自立能力。12.愤恨(埋怨、怨恨) 理解 13.为儿 子成功自救而兴奋,为自己的教育方法获得成功而兴奋。 14.巧设伏笔: 父亲说的“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前面有三处伏笔, (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忽然那声 音再次响起;(3)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答出其中任何一处即可) 巧设 悬念:结局时才点出陷阱是父亲有意所为。15.含义:父亲挖陷阱的目的是 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这是对儿子一 种深沉的爱。形象:对儿子严格要求,对儿子体贴关怀,教育方法独特,有 教育智慧。 16.抱我串门,背我看病,搂着我入睡。 17.“我”没买西瓜,空手去看病中的父亲。18.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 19.连夜给父亲买抢救药, 写信求药方, 为父亲按摩, “我” 在奔丧中的表现(举出两例即可)。 20.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没有 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种内疚、遗憾的感情。 21.回忆父亲的往事 “我”孝与不孝的表现. 22. 按照第一单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第三单元 1.B 2.A 3.A 4.D 5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举例子 6.略 7.(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2)二十四桥明月 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3)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刘 禹锡)(4)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和尚 ) 8.用材考究,极为奢华;色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图案形象各异, 寓意鲜明。(意对即可) 9.以《九龙图》为例,意在说明南京云锦工艺高 超,巧夺天工。(意对即可) 10.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 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意对即可)11.B 12.在继承中要有创新;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现代元素;使用现代科技,提 高生产效率。(意对即可) 13.略 14.CAB 15.列数据 作比较 示例:列数据、作比较 让三峡 工程“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16.(1)示例:刘备 诸葛亮 李白(2)示例:①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 里江陵一日还②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17.第一阶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苏联展开航天竞争,取得了辉煌 的成果;第二阶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航天耗资巨大,对探月有所降温; 第三阶段,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计划及发射 探测器;第四阶段,本世纪初提出撞击月球的计划,寻找月球上存在水的证 据。 18.“降温”的原因是探月活动耗资巨大;“目光又投向月球”的原因是 月球独特的环境和资源的诱惑,航天技术提供了可能性。 19.俄罗斯、印度和日本还没有实现“探月”工程。中国实现了“探月” 工程,2007 年 10 月 24 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 射中心发射成功。 20.示例:吴刚伐桂,嫦娥奔月。21.略 22. 按照第一单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期中试题 1.略。2C 3.惶一皇 明一名 与一于 籍一藉 4.B 5.D 6.D 7.(1)徒有羡鱼情 (2)惟吾德馨 (3)我家襄水曲,遥隔楚天端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8.略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l5日在京开幕,胡锦涛作重要报告。 10—11.略 l2.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 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 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 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然而在当时黑暗的社 会中这样的理想的地方无处可寻是不存在的,含蓄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 14.答题要点:能较准确地指出产生相关心理的具体原因。例如:第(3) 段“我的心颤了一下”——看到小女孩寂寞的眼神…… 第(6)段“我的心, 忽然地疼了一下”一一发现小女孩右手没有拇指…… 第(9)段“我的心怅怅 的”一一担心母亲的过分保护,会导致小女孩长大后无法独自面对人生风雨。 15.(1)[甲]A [乙]B (2)答题要点:联系对母亲形象的理解来体会“攥” 的表达效果。酌情给分。例如:“攥”紧紧地、用力地握住;生动传神地写 出母亲生怕别人发现女儿的残疾、担心女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心态。 16.答题要点:允许考生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关键要能自圆其说。有 自己明确的观点;有较充足的依据、能自圆其说。例一:从文本阅读感受或 生活体验出发,赞同作者的观点…… 例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独到 的见解,且能自圆其说……例三: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强调不同的情况应用 不同的方式。 17.可行、可游、可居;可望 18.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摘抄文中原句作答亦可) 19.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答“过渡作用”亦可) 20.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 园林艺术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意近即可) 21.不是……而是…… 2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3.按照第一单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第四单元 1.A 2.竟—竞 决—绝 迷—谜 班—斑 3.A.天衣无缝 B.视 而不见 C.为所欲为 D.赶尽杀绝 4.A.打比方 B.作比较.列数字 C.分 类别 D.举例子.打比方 5. 英国科学家用纳米炭管组成的纤维织成了 “纳米绳”。 6.破译植物的语言。7.要点:①在冲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 激素。这种激素有助于亚麻酸转化为茉莉酮酸。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 林或布洛芬后,就能消除伤痛反应。这就是植物喊“哎吆”的方式。②许多 植物在受到伤害时,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信 号。甚至在附近的植物被虫咬之前,这种信号就开始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 统了。8.①已零碎破译了一些树木的语言;②已研制出能够探听植物语言 的激光驱动麦克风;③可以通过“生于能量放大器”测量植物能量的光。 9.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10.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社会责任。11.作比较,突出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 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准确有力的说明低碳生活 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2.(1)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 的排放。(意思对即可) (2)示例: ①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② 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③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13.引出说明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4.时间顺序 15.从“喂养”实验到“换脑”实验再到“分离”实验,从动物实验到人 的实验 16.这个标题没问题。因为人的智慧关键体现在记忆上,记忆强的人总是 很有智慧 (大致相同即可). 17. 按照第一单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第五单元 1.D 2.A 3.B 4.D 5.D 6.D 7.(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 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9.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0.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 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11.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12.A 13.(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14.B 15.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16.洁身自好 高 洁(意思接近即可)17.( 1 )按时(2 )穷尽,尽(3 )拜见,拜访 18 .D 19. ( 1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 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 2 )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 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20.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 于反思。 21.按照第一单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第六单元 1.C 2.C 3.C 4.B 5.D 6.(1)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7.A--b B--c C--d D—a 8.(1)冷寂 (2)动词,连接 (3)延长 (4)通“缺” 9.有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朝辞 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4 水 树 山 草 11.(1)除非正午, 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2)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 转,很长时间才消失。12.示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令五申 13.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4.(1) 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5.(1)潜游在水中的 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16.(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 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不受污染。 18.第一问:莲子中 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19.三个特点:不受 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20.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21.(1)年轻人 向里面探头探脑地张望,被人发现后又突然退了出去。(2)当店主人正要继 续打盹的时候,年轻人又探头进来。(3)当店主人问他买什么的时候,年轻 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22.刻薄(多疑冷漠) 友善(信任温和) 23.(1)年轻人的意思是说他家境贫困,无力求学,想通过给人弹琴来 赚取学费。 (2)这个年轻人确实是一个学琴的孩子,而且琴技高超,他前面所 说的话都是真的。 24.见解深刻,理由充分,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25. 按照第一单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期末试题 A 1.B 2.①清 ②伦 ③道 ④销 3.D 4.①孙犁 荷花淀 ②散文 家 背影 ③郦道元 北魏 ③杜甫 望岳5.①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② 徙倚湖山欲暮时 ③铁马冰河入梦来 ④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6.奥斯特洛夫斯基 保尔.柯察金 坚强、勇敢、有坚定的信仰 我们应 当向保尔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7.①多 ②洗涤 ③立 ④应当8.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②对于莲的爱 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9.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 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10.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1.示例1:兰花,兰花无论置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 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 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 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 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 桂花的高贵亦可)。 12.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 (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13.(1)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意 对即可)(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 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意对即可) 14.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 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意对即可) 15.D 16.示 例一:《童年》 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外祖母给予他无 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示例二:《名人传》 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不幸,用创作音乐来为自 己打开心灵之窗,最终成为不朽的音乐大师。 (意对即可) 17.A.能否成功实施地月轨道转移 B.能否被月球捕获C.能否成功 环月探测18.升空→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奔月轨道→工作轨道19.三 次 第一次是“刹车制动”,确保卫星被月球捕获,后两次是近月制动,从 大椭圆轨道进入距离200公里的工作轨道20.影响:①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 板将无法工作;②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最低可达零下一百三十摄氏 度左右,对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一个考验。措施:①提高卫星自带蓄电池的 性能;②设法让嫦娥一号在月蚀期间“节农缩食” 21.列数字 倒如“由于 没有太阳的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最低可达零下一百三十摄氏 度左右,对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一个考验”这个数字准确清楚地说明了月蚀 使卫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对卫星上的各种设备的考验 22.按照第一单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期末试题 B 1.A 2.C 3.B 4.C 5.略 6.保尔(保尔·柯察金 虚度年华而悔 恨 碌碌无为而羞耻 7.户:单扇的门,泛指门。 念:想,想到。 盖:表 示推测。 相与:一同,共同。8.(1)闲庭信步(2)门当户对 (3)前所 未有 (4)念念不忘 9.A 10.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 ②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月光 12.“闲人”是指政治上不得志的闲人, 也大自然的主人,有闲情雅志的人。作者因为“闲”,能处于功名利禄之外 而能发现并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 但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有雄才大略却壮志不能酬,心忧国事。自谓“闲 人”,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又自嘲自解的思想感情。 13.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这么冷清的环境蚂蚱求生的不易,更加让人 震撼。14.震撼 震惊 奇迹 描写蚂蚱拼命求生的坚强毅力时候的细节 15.认为它是害虫轻视→难以想象→对蚂蚱求生的毅力感到惊讶→被强烈震 撼→鞠躬 16.鞠躬既是作者对蚂蚱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的钦佩也是对 蚂蚱的歉意,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生命的代价教 育了作者父子。 17.不完全赞同。首先蚂蚱是害虫这是人类从自己角度对 它进行的界定,有其合理性,但是任何生物在世界上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也 是大自然的一员,特别是求生的本能对作者父子也起到了震撼教育作用。18. 因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而独立自由地处理资讯。19.指白天清醒时 由于左、右大脑的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乎常 态。 20.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启发人 们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21.共同之处:都是右 脑在摆脱了左脑作用后,获得灵感和启示,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启示: 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限制,勇于创新。 22. 按照第一单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