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课《端午的鸭蛋》 第一课时
主编 杨会杰 3 月 7 日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jì( )百索子 ②门 méi( ) ③汪曾 qí( )
④lào( )子 ⑤zā mo( )( ) ⑥车 yìn( )
2.解释词语。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 ②与有荣焉:____________
③囊萤映雪:____________ ④肃然起敬: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第 1 段,说“端
午”,____________ →第 2、3 段,说鸭蛋,____________ →第 4、5、6 段说“端
午的鸭蛋”,____________ 。文章流露出____________ 。
4.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二、阅读
阅读课文 2--3 段,回答下列问题。
5.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 2 段:
第 3 段:
6.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7.下列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
腌鸭蛋。
B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C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8.“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9.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10.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 17 课《端午的鸭蛋》 第二课时
主编 杨会杰 3 月 7 日
班级 学号 姓名
三、精读课文,语句赏析
1.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
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2.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3.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白嘴吃也可以。
4.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
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5.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6.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好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
色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四、拓展训练
1.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
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
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说说你的看法。
2.从下列 4 个话题中任选二个,写一个片断。
要求:既充分利用课文,又要有自己的创造。
1 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导游,要向外地游客介绍你们高邮的端午风俗,你会怎么说?
2 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厨师,该怎么向游客们介绍高邮的咸鸭蛋的腌制方法和吃
3 假如你是一位高邮的小朋友,请向外地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可爱的鸭蛋络子
4 假如你是一位到高邮旅游的游客,刚吃了正宗的高邮咸鸭蛋,你会怎么评价
3.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4.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渐淡化,倒是西方的
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请说说你的
看法。
五、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端午的鸭蛋》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1、略 2、略 3、汪曾祺、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着重
写“鸭蛋络子” 4、略
5、第 2 段:家乡鸭蛋的名声;第 3 段:家乡鸭蛋的特色。
二、阅读
6、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最深刻的记忆,也有一样东西或者一个人令自己最难忘。作者
情系鸭蛋,在它身上凝聚着情趣,诗意和满腔的深情。对家乡鸭蛋的难以忘怀,这是人类普
遍的心里。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7、A 口语色彩浓重;B 有淡淡的幽默;C 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8、不能,这里的“吱”字表现出筷子一扎下去的动感,以及吃鸭蛋时的快感。
9、清代。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
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
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10、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三、精读课文,语句赏析
1、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2、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白话”,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3、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空头”“白嘴”有地方特色
4、“文白夹杂”,雅俗共赏,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5、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6、这段文字初读觉得很平淡,但仔细咀嚼,又觉得韵味无穷。一个普通的鸭蛋,在作者笔
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生活情趣无处不在
四、拓展训练
1、认为是赘笔者,是为了文章结构严谨,这对中学生大有必要。
认为“自然、随意”者,是赞赏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也有道理。
2、略 3、略 4、略
五、《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
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
悠然恬静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
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
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第 18 课《吆喝》 第一课时
主编 杨会杰 3 月 9 日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课前预习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招lái( ) ②yòu( )于 ③隔hé( ) ④敲小bō( )
⑤铁xuàn( ) ⑥饽bō( ) ⑦shú( )秸 ⑧bí qí( )( )
2.以下成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随机应变 不拘一格 寸步难行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C.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油嘴滑舌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拾金不昧
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北京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文章用____________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的____________,缓缓的追忆语调
中流露出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子的主干。
①20 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
②布贩子手里的拨浪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够自信,
效益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变动,便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二、结合下面语句,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的幽默的特点。
6.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7.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
馅儿要大。
8.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
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三、阅读
(一)
阅读课文 11 段、12 段,回答下列问题。
9.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10.第 11 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 13 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11.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12.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__特色。
13.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
(二)
小贩(节选)
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 100 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
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
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
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
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
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
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
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
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
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
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
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
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
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
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文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
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
家糊口吗?
15.找出第 1 段中起总括作用的句子。
16.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三个反问句,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7.本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18.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
19.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
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你有没有
类似的发现,请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 500 字。
参考答案
一、1①招徕 ②囿于 ③隔阂 ④钹 ⑤铁铉 ⑥饽饽 ⑦秫秸 ⑧荸荠 2.C
3.《北京城杂忆》 萧乾 作家 记者 翻译家 平易而又不乏幽默 吆喝
对往昔岁月的怀想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4.①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北京的声与色》。
②拨浪鼓和小鼓给他以快感。
5.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二、品味语句
6.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7.用这样写实的语言写出了卖馄炖的人一边忙乎一边吆喝的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好像吆喝声就在耳边响起。
8.真实而形象地写出了“卖荞麦皮的”吆喝和儿童时 的“我’当时惊恐的情状,写实中
透露出幽默和风趣。
三、(一)
9.①叫卖有不同的内容。②叫卖有不同的声调。
10.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
叫卖的声调:①声音细而高;②声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
11.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
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幽默风趣。
12.北京 13.充满了怀念之情。14.提示:注意要有地方特色。
(二)
15.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
16.他们本小利薄,早出晚归,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
反问语气更能表现出小贩们的生活艰难。
17.家乡小贩和气待人,看重自己的职业,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18.作者对小贩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四、
19.提示:要从日常生活中品味出乐趣、情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