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 总第 18课时
课 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农业、手工业、商业与社会生活概况;分析其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经济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难点:经济重心南移。
备 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 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这样的政治局面深刻影响了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南北朝社会经济特点(按课本):
1.南快北慢: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缓慢。
2.士寺重要: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3.商业落后: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交流加强: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表现(概况):
(1)地域广(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2)品种多、产量高;
(3)不平衡(三吴地区、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
“不平衡”主要是地区差异明显: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两湖一平”重产粮。(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三郡,即苏南和浙江绍兴一带)
2.影响: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原因:
(1)北民南迁(劳动力、工具、技术);
(2)民族融合(民族条件);
(3)政策重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统治政策);
(4)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政治前提);
(5)江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其成因(在课本基础上更为细化)
(1)江南经济开发,经济中心开←← 南方相对安定与北民南迁。
(2)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经济反复破坏与恢复←←北方战乱频繁。
(3)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士族制度盛行。
(4)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佛教盛行。
(5)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
(6)商品经济水平低←← 农民奴婢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归纳:南北朝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三股强劲的推动力)
(1)局部统一实现(黄河流域四次统一);
(2)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
(3)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第 页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二.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
1.特点:
(1)行业:农耕缩小,畜牧扩展。
(2)生态:因过渡开垦导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2.表现:
技术进步(翻车、犁耕);兴修水利(曹魏、北魏);开发边疆(河西、辽东)。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特点:门类一致;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2.概况:
(1)纺织:魏织造机构;吴八辈之蚕;蜀锦。
(2)冶炼:相州军刀;百炼钢;灌钢法。
(3)能源:南北朝开始用石油、天然气。
(4)制瓷:白瓷产生,为制瓷业开辟广阔前景。
(5)造纸: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长、建、扬是中心。
四.商业的发展
1.总体:有破坏有恢复。
2.北方:有所恢复(战乱多)。
3.南方:相对活跃(战乱少)。
五.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民族交融,胡汉互化
南方主食稻米;北方盛行面食;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胡饼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南方士大夫盛行宽衣博带;北方盛行胡服;南方流行穿屐(木底鞋)和芒屩(草鞋);北方多兴穿靴。
难点解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渐进过程:
(1)西晋末年南方经济上升; (2)东晋南朝时打下经济;
(3)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4)五代十国时继续南移;
(5)南宋时南移完成。
2.有利因素:
(1)社会环境; (2)劳动力与技术; (3)政策因素;
(4)都城迁移; (5)自然条件。
(2007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D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008重庆文综17)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C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2009年江苏历史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C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师
生
互
动
记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