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江南农业开发的时间、范围、特点、影响和原因;3、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特点和表现(翻车、开发边疆地区的时间、地区);4、丝织业、冶炼业、制瓷业(白瓷)、造纸业(影响和中心)发展的表现。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西域 许下 封建土地国有制 稳定社会秩序 豪强地主 485 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 土地不得买卖土地 占有权 使用权 自耕农艺师民族融合
江南 中原 士族 寺院 商品经济 劳动力 先进生产技术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劝课农桑 安抚流民 江东 长江流域 岭南 闽江流域 江南土地 农作物 三吴 洞庭 鄱阳湖 成都平原 平衡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中原农耕规模 畜牧业 恢复 发展 马钧 水碓 水磨 孝文帝 河西走廊 辽东地区 品种 产量 襄邑 洛阳 八辈之蚕 蜀锦 相州 百炼钢 灌钢 青瓷 白瓷 洛阳 长安 建业 扬州 商品经济 北魏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江南农业的开发
(1)基本原因:
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③江南蛮、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
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主要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的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水利的兴修是江南开发的重要表现。由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决定,这里的水利工程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垦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丰富。
(3)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而江南经济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较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南北经济开始趋向平衡。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为后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
2、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有何影响?
趋势:江南经济开发,经济发展迅速。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开发,其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岭南及闽江流域;
江南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
手工业也有迅速发展,丝织、冶铁、制瓷、造纸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产品质量好,品种多。
影响:秦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黄河流域。六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也为后来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及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经历从东汉未来的破坏时期,到曹魏到西晋初年的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到十六国的破坏时期,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恢时期。
南方经济的特点是持续的开发,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是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东汉末年和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从战乱中先后统一北方地区的曹魏和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重视农业、实施均田制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地区末发生严重的战乱,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的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2000年上海)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2.(2000年上海)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3.(2003年全国文综卷)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4.(1990年全国卷)阅读下列史料:
魏主下昭,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性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性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①魏主是谁?②本昭令提出了什么改革③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④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5.(2005江苏历史)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特点的是()
A.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B.士族在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D.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2.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C.南朝一些统治者推行农业发展政策 D.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
3.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在经济上的积极作用是()
①北方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慢②民族文化交流加强③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开发④畜牧业技术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南方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从本质上说明()
A.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政权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统治阶级的政策决定经济发展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有()
①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④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南北朝时期,对改善生态环境起了积极作用的是()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畜牧业的发展 C.庄园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奖励耕织
7.下列各项属于三国时期成就的是()
A.马钧创制翻车 B.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C.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D.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
8.与以前相比,南北朝时期我国人民的食品结构中地位逐步上升的粮食作物是()
A.水稻、甘薯 B.小麦、水稻 C.甘薯、小麦草 D.水稻、粟
9.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的是()
A.彩陶 B.青瓷 C.白瓷 D.黑瓷
10.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②发明了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③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④已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遭荒乱,率令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彭绍之在河北,军人仰自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曹操)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由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魏书》
材料二 (曹操)令曰:“故陈留(地名)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后彭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托于孤,使领东阿令。……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乃破黄巾定许(地名),得贼资业。当兴应屯田,时义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已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三国志•魏书》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把曹操兴置屯田的背景和条件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能摘抄原句)。
(2)以上两则材料反映出曹操兴置屯田产生了哪些社会效果?
12.试分析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特点和原因.并进一步阐述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用些?试举一例说明之(请综合运用你的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的知识,全面、简洁地回答) 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上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考点8真切感悟
1——3 B B B 4.①孝文帝 ②改鲜卑为汉姓 ③鲜卑族的祖先是皇帝 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5.D
模拟考场1——10 D A C B D B AA B C D
11.(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操参与镇压黄巾军,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借鉴秦和西汉重视农业的历史经验,实行屯田。
(2)曹操屯田,发展了农业,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在与其他军事集团的争夺中取得了优势。
1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南移的准备时期,唐朝安史之乱北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从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江南地区的经济都有发展,但北方的经济发展远远领先于南方。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生产遭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经济获得大发展,故而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相对平衡。隋唐五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绝对超过北方。而到了明清,南方经济的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特征:
①北方战乱频繁,使北方的生产和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在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和割跳态下比封建国家统一时明显和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促进作用。
④南方开发较晚,社会生产远比北方落后,各个方面的可开发性较强。
(3)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客观上南方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南方少战乱,相对稳定,或实现局部统一,或通过篡位实现改朝换代,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不大。
②北方农民南迁的因素。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导致北民大量南迁,既带来劳动力,又带来先进的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提高。
③南方的资源、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如农业发展需要的气候、土壤、水利条件,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港口优良、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
④主观上南方统治者为了生存发展,都注重发展经济,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4)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上的历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其中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新的社会制度对旧的社会制度的否定实现了经济上新的腾飞,显示出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如战国时期土地私有的确立,否定了土地国有的井田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同一性质的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进行的局部调整,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如资本主义内部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都是对旧的生产关系的调整,由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维护、巩固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就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如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以前对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④人民群众的主力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他们反抗剥削的斗争,又迫使统治阶级为缓和矛盾而调整政策,因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启示:
①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②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③充分利用外来劳力和先进技术、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到发展。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决策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