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苏教版】

ID:605603

大小:67.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毛主席怀着异样的情感 (cǜ rán)站起身来。 ⑵雪 ( ái ái ),路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⑶挣扎着站起来, (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地走上了一个山坡。 ⑷医生有点 ( yùn nù )地看了杨光一眼。 ⑸野菜有些 ( niān ba)了。 2. 默写 ⑴ , 。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⑵雪山低头迎远客, 。 , 。 ⑶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 ,像 , 像 ,像 。 3. 国庆节到了,班级要开展“祖国颂”的主题班会,由你担任主持人,为班会设计一段开 场白,并请你根据所给的节目,在节目一和二之间设计一段生动的串连词。 节目一:诗朗诵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 舒婷) 节目二:歌曲――《走进新时代》 (演唱者 张也) 开场白: 串连词: 4. 下面是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出相关的结论。 密度(g/ml) 1.0000 0.9998 0.9996 0 2 4 6 8 10 温度(℃ ) 结论: 阅读理解 (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长征宏伟壮阔的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个 场面。 2.这几个场面构成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 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3.有人认为:“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都用的十 分贴切而意味深长,请你任选其一,谈谈自己的理解。 4.探究: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 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里,纵横十一个省。请 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请结合本单元课文谈谈你对 这段话的理解。 (二) 卫生员抽噎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 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的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 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更好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 草!”稍微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 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 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 象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 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 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周副主席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 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 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 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1.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周副主席说:“要记住这些草”,“懂得这些草”? 3.周副主席的声音既是“又慢又轻”,为什么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这不是自相 矛盾吗? 4.周副主席在小说中一直是很严肃的,为什么到最后他“宽慰地笑了”? (三) 1990 年 3 月 3 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世界: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 7 个 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 6000 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手段横穿南极大 陆的壮举,于当地时间下午 7 时 10 分抵达“终点”——南极东部的苏联和平站。各国的报 刊纷纷刊登了这支考察队在极地的合影:6名来自 6个国家的考察队员身穿防寒服,面露胜 利的微笑,每个队员都手持自己国家的国旗。其中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持旗的这位戴眼 镜的高个子就是秦大河,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打胜第一仗 1989 年 7 月 26 日,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从中国的长城站飞抵位于南极半岛拉 尔森冰架北端的出发地点——海豹冰原岛峰。 头几天的天气很好,考察队开始每天仅行走 4 至 6 个小时,因此第一个星期进展比较顺 利。只是秦大河并不像他的队友那样轻松。由于他滑雪技术不佳,为跟上队伍,前几天他实 上不是在滑雪,而是在快步行走。队友们开玩笑地说他滑雪时像个“优美的舞蹈家”。可是 他这样却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体力,因而感到十分吃力。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腰带挂 在雪橇上向前滑行。他每天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跟着队友们,一边行进,一边学习。到 8 月中 旬,他终于可以和其他队员一样,全天、全程滑雪了。他以意志和汗水打胜了冰雪长征途中 的第一仗。 严峻的考验 第一个星期的平静天气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考察队开始面临 严峻的考验。 8月 4 日,一场强烈暴风雪袭来,持续了两天两夜,风速高达每秒 35 至 40 米。两个月 内风速超过每小时 120 公里的日子竟有 1/4。雪层常常达到一两米厚,有时几乎把狗埋在 雪里,使得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队员们有时连走在前 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从一个帐篷走到别一个帐篷都必须用绳子拴在身上,否则就会迷 失方向。 从 8 月下旬起,考察队在南极半岛进入了这次横穿途中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冰隙是 因冰川的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缝,表面常为冰雪覆盖,实际却是几米甚至几十 米的深沟。如果人或雪橇从上面经过,就有可能坠入沟底,造成伤亡,非常危险。拉雪橇的 狗好几次掉进了冰隙。幸好都被救了上来。 10 月中旬,考察队到达雷克斯山区,在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低达零下 35 到 40 摄氏度。 从东边刮来的极地大风正好迎面扑向东边的考察队员,刺骨钻心,难以忍受。一天下来,队 员们的脸都肿了,每个人都有冻伤。6 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镜,脸部无法包严,金属镜架又 特别凉,因而伤得比别人更重,尤其是鼻梁和眼皮处每天都冻伤,过两三天结了痴,揭掉之 后又冻伤。有段时间他干脆不戴眼镜,只戴防风镜,可这样又看不清前后的人和路。即使在 他滑雪技术相当熟练后,有时一天还要摔三四十个跟斗。 抱病上征途 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考察队员们 每天早晨 5 点半起床,8 点钟出发,有时一天要滑雪 9 到 10 个小时,仅在中午吃饭时停留 半个小时。下午宿营时,还要忙于搭帐篷、做晚饭、喂狗、准备第二天的食物。大河说,一 天下来,往往精疲力尽,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把饭做好,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 每天这疲劳不堪的时候,他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挖雪坑,采集样品,观察雪的剖面 变化等。考察队从南极半岛出发后,他坚持采样、观测和记录。他所采集的雪样将被送往中 国、美国等国的实验室进行氧、氢、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 些元素同位素与气候之间经验关系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研究,有可能了解地球气候与环 境近几万年来的变迁情况,从而掌握其今后演变的方向。 考察队离开极点后,进入“不 可接近地区”,这对秦大河来说,可是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因为在这里采集雪样最为理想, 雪样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扰,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他决定好好干一场。 12 月 18 日,考察队来到极点以东约 500 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顾劳累,一口气挖了个 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由于采集雪样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 直一个人干。他全神贯注地在坑里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可是, 当他工作完毕时已经全身发软、毫无力气,英国队员索默斯把他拉出了雪坑。当夜他就开始 发烧。第二天,队友们提出应该就地休息,但大河没有同意。他想到,这里是从未有人涉足 的危险地区,如遇到恶劣天气,停一天也许就会耽误 10 天,影响整个考察计划的完成,因 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继续前进。于是,他虽然发着烧,仍咬紧牙关,跟着队友们上了路。 途中,队友们多次劝大河休息。但他表示,考察队规定每天走满 20 英里(合 32 公里) 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他就不休息。走到 18 英里时,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把腰带挂在 雪橇上让狗拖着走。最后,即使这样他也已无力站住,终于身不由己地倒下了。此时,考察 队当天的行程已达 23.3 英里。大河终于同意休息。一夜过后,他的烧退了。早晨他又和平 时一样,踏上滑雪板,继续向东进发。在抵达东方站之前,他又挖了一个两米半深的雪坑, 采集了大量雪样。从极点到东方站途中,他还对气象进行了观测,每天早上、中午、晚上, 三次测量气温、风速等,取得了宝贵的气象资料。 寒冷与饥饿的威胁 从东方站到南极大陆东部的苏联和平站,是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地区的 气温低,寒季比南极其他地区来得早。考察队 1月 18 日抵达东方站时,气温约零下 40 摄氏 度。而两周后抵达苏联共青团站附近时,气温更降至零下 49 摄氏度,是这次考察队横穿征 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气温。 6名考察队员晚上分成三组休息,每两人一顶帐篷。帐篷内使用高纯度白汽油取暖和做 饭。睡觉时,胸前的室温可达 20 摄氏度,而背脊下的地温仅有零下 20 摄氏度。在这种情况 下,早上睡醒后起床十分困难,10 个手指无法伸直,只能一个一个慢慢掰开。大河说,至 今他的一个手指头还处于麻木状态,大概还要二三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探险考察过程中,队员们随时面临着死亡威胁,其中之一就是体力衰竭。因为每天要滑 雪前进,他们的体力消耗特别大。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种压缩干粮,由烘干的肉末和各种果仁 混合制成,味道很差,但热量丰富。按规定,每人每天要保证 6000 大卡的热量。虽然味道 不怎么样,但每天必须把定量吃完,否则体内热量跟不上。即使这样,一个月以后,大河体 内的脂肪还是消耗光了。从此,他整天处于饥饿感之中。肚子吃饱了,心里还想吃。一个月 中,他的体重下降了 15 公斤。行进 114 天后,考察队在一个叫帕特里山的地点休整,队员 们终于有时间洗个热水澡。然而,当他脱掉衣服时,他一下子为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天啊, 浑身瘦得皮包骨,看起来十分可怕。特别是膝盖,几乎就是一层皮裹着一个大关节。此时, 他不禁为能否坚持到底而担心。好在过了南极点后,他们又补充了一批对虾、牛排和猪肉, 每人每天 1公斤。这样吃了一个月之后,体重逐渐回升,饥饿感也就减轻了许多。 最后的冲刺 离和平站只剩 26 公里了。此刻,再也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这支国际考察队了。6 名 队员经过最后一天的冲刺后,终于走完了全长 5986 公里的路程(预测距离为 6300 公里), 于今年 3月 3 日当地时间下午 7 点 10 分安全抵达这次横穿南极活动的目的地——苏联和平 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大陆上的“万里长征”。秦大河与 5 位队友一个个象征性地通过 了写着“终点”字样的横幅。英雄们胜利的消息通过卫星立即传遍了全世界。一曲人类征服 大自然的凯歌响彻全球。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 请给文章起个恰当的标题。 2. 秦大河在穿越南极时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根据选文简要概括。 3. 在文中用浪线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4. 文末“万里长征”具体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1)猝然 (2).皑皑 (3).踉踉跄跄 (4).愠怒 (5).蔫巴 2.默写 (1)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 (2)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3)春蚕在咀嚼桑叶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山泉在呜咽 波涛在澎湃 3.开场白要点:(1)问好 (2)点明主题,歌颂祖国. (3)表达祝愿 串联词要求:(1)紧扣节目内容 (2)语言有散文诗般的清新淡雅 4.水在 0—4℃之间密度逐渐增大,4℃时密度最大,在 4℃以上时, 密度逐渐减小. 阅读理解 (一) 1.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2. 略 3. 如”寒”既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又反衬红军战士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4. 略 (二) 1. 主席意味深长议吃草,战士深受鼓舞向前进 2. “要记住这些草”是因为这些草使红军战士明白了革命斗争需要正视困难,进而战 胜困难.懂得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锻炼得更加坚强. 3. 因为周付主席对革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 4. 这是看到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后的宽慰的笑. (三) 1. 冰雪南极的万里长征 2. (1) 滑雪技术不佳 (2)横穿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 (3) 寒冷与饥饿的威胁 (4)抱 病科研等. 3. 略 4. 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 7 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 6000 公里,完成了 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手段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