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三单元)
一 基础知识(21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热忱.(chéng) 殉.职(xùn) 纯粹.(cuì) 绕.口(rào)
B.狭隘.(yì) 鄙薄.(bó) 修饰.(shì) 逻辑.(jí)
C.圩.堤(wéi) 斟酌.(zhuó) 勉强.(qiáng) 卸.却(xiè)
D.契.约(qiè) 诞.生(dàn) 效率.(lǜ) 懒.汉(lăn)
2.将下列每组词语中书写错误的字改正过来。(4 分)
A.弄巧成绌 年轻怕重 头头是道 循规蹈矩 ( )
B.精疲力尽 以讹传讹 见议思迁 一劳永逸 ( )
C.如试重负 约定俗成 娓娓动听 精益求精 ( )
D.疲惫不堪 梦寐已求 悲天悯人 适得其返 ( )
3. 下面句子的横线上,所填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然他已经丧失了明 是非的能力,那么 使跟他争 得面红耳赤,恐怕也无
济于事。
A、即 辩 既 辨 B、既 辩 即 辨
C、既 辨 即 辩 D、即 辨 既 辩
4.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道他收到没有。(句
中用一“仅”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内疚之情。)
B. 《诗经》上说“七月流火”意思是到了七月,天气热得就像喷火一样。
C.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自问自答,如与人促膝
相谈,又引人深思。)
D. 懒惰的智慧。(这里的“懒惰”是指人们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复劳动。“智慧”
则表现了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5.数量从“1”增加到“7”和从“7”减少到“1”,对两者的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
是( )(2 分)
A.增加了 6 倍,减少了 6/7 B. 增加了 7 倍,减少了 6 倍
C.增加了 7 倍,减少了 6/7 D. 增加了 6 倍,减少了 6 倍
6.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 分)
①有关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上网,会患上一种病——“网络
成瘾症”。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③一
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④为此,专家建议,
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7.请将下面这句话用行楷写在横线上。(3 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二 阅读题(39 分)
(一)(19 分)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
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
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
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
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
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
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
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
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
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
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
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
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1.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4 分)
失意:近义词 反义词
未了:近义词 反义词
2.文段的论点是:(2 分)
3.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章这样写的有什么表达效果?(5 分)
4.为什么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用原文回答)(3
分)
5.第②段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都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表述这部分内容。(5 分)
(二)(20 分)
让规则看守世界(节选)
陈全忠
①1764 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色绝籍被毁
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得知,有名学生尤其面色 níng( )
重。
②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原来在这之前,
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
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获赠的 250 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
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 lĕi( )落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惴( )惴不安的学生
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校长的举动令人吃惊,
他首先收下书表示感谢,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因为,哈
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
③与哈佛人相似,德国人也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守规则的人之一。一位留学德国多年的中
国学生说,他在德国所到之处从未看到过一辆闯红灯的车,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无声的街
头,德国人依旧会沿着斑马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老人则喜欢向别人炫耀在他几十年
的驾车历史中,违章记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④当我把上面的事例说给周围人听时,我得到不同版本的意见:哈佛人是做作的,书交
上来了,人家改过了,还计较什么;德国人是刻板的,能够趁机过马路为什么不过,浪费时
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缠住……
⑤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更惬意?没有规则的自由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
⑥德国人的名言是:循( )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
才使人疲惫不堪。德国人把用规则看守的世界,称为“天堂”。在这个天堂里,规则首先是
科学合理的,其次要有对规则的集体信任。或许有些人会将此视为“刻板固执”,嗤之以鼻。
但实际上,德国人是最聪明的,他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认真负责,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洁
净美丽,他们在不争吵不拥挤的环境里,不凭体力、投机取巧或者其他伎俩,就可赢得平静
安稳的幸福生活。规则不仅保证着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公平公正,带给他们高效率,
甚至保证着他们心灵的自由。
⑦散文家张丽钧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规则的重要,肯定地说:“世界上如果真有所谓
的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应该比地狱的规则更详细。”
⑧ 让规则看守的世界,是生命的圣洁花园,是人之向往的天堂。而生活在那里的人,
也将规则时刻放于心中,心甘情愿接受约束,以获得更完满的自由。
(摘自《杂文选刊》2004 年第 1 期)
1. 在文中拼音后填上汉字,给加点字标上拼音。(4 分)
2. 《让规则看守世界》的作者认为:让规则看守的世界,是 的圣洁花园,是人
之向往的天堂。只有时刻将 放在心中,心甘情愿接受 ,才能获得更完满的自由。
(3 分)
3. 如何理解“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
堪”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这方面的感受。(4 分)
4. 第⑤段的两个问句是疑问、反问还是设问句?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 分)
5.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中国“规则”有何重要性?中国人在遵守规则方面还有哪
些不足? (4 分)
6. 文章引用散文作家张丽钧的那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 分)
三 作文(40 分)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议论的话题:如如何做诚信的人;如何勤奋学习,勤奋有何益处;
谦虚有什么好处,骄傲有什么坏处等等。甚至生活中某些小小的事情而引发的思考、许多社
会现象而触动的分析等都会成为我们议论的话题,从中确立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与看法。请你针对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观点,选择你最熟悉的和最能表达你
见解的事,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600 字。
要求:①观点正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②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结构安排合理,论
证层次清楚。
第三单元
一、(21 分)
1.(3 分)C
2.(4 分)A、绌-拙 年-拈 B、议-异 精-筋
C、试-释 尾-娓 D、返-反 已-以
3.(3 分)C
4.(2 分)B
5.(2 分)A
6.(4 分)③ 删去“阻止孩子不上网”中的“不”字;
④ 将“有效”调至“寻找”的后面。
7.(3 分)略
二、(39 分)
(一)(19 分)
1.(4 分)失志 得志 未竟 完成
2.(2 分)责任是人生最苦的事。
3.(5 分)设问、排比。设问是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排比是加强语势,强调
人生最苦的事不是贫、失意、老、死,而是责任。
4.(3 分)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5.(5 分)答应的事没办,欠钱未还,受恩未报,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人要有责任,
而且要尽责任。
(二)(20 分)
1.(4 分)凝 磊 zhuì xún
2.(3 分)生命 规则 约束
3.(4 分)提示:做事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去认真完成,而且要把事情做好,尽善尽美。
做事无章可循,不仅使人疲惫不堪,而且往往会把事情做坏。(意思正确即可)
4.(3 分)设问。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内容。
5.(4 分)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都在相应的规则范围内做事(活动),社会才能
和谐、稳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甚至随心所欲等。
6.(2 分)起过渡作用。从上文的议论转入下文的总结,点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