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1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历史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1教案

ID:60905

大小:87.7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 第二讲    现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史 (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科技成就) 【学法导航】 1.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等基本概念;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思考,分析各项制度、政策形成的原因与意义影响 2.旧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摆脱贫困落后的愿望。在20世纪末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误区提醒: (1)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和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近现代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原因 【典例1】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有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设”。其中“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C 解析:注意关键词“农村”“大拆大建设”。 【典例2】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对这两种制度的分析评价,正确的是        A.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作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 C.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D.是为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A、D项所述不符合1953年的史实,两次改革的前提条件都是坚持公有制,B项错误 【典例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青岛 厦门 浦东 伊宁      B.浦东 厦门 青岛 伊宁 C.厦门 青岛 浦东 伊宁      D.厦门 浦东 青岛 伊宁 答案:C 解析:以下开放时间:厦门于1980年,青岛于1988年。浦东于1990年,伊宁于1992—1993年 【典例4】阅读下列材料: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⑵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⑶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⑷上海浦东开发是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 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 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 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 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 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 压制,发展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 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绝之则内外隔”,材料二中的“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第(2)问的“本质”,在此题中为性质,即资本主义性质或社会主义性质。第(3)问是回答对外开放的格局。回答第(4)问时要从中国国情思考 【典例精析】 1.(09年上海卷)右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解析:抓住图片中“北京公私合营企业”和“1956年9月20日”等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是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时期 2.(09年广东卷)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答案:Aw.w.w.k.s.5.u.c.o.m 解析:工业生产增长率连续多年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而单纯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无法说明工业基础是否雄厚,也不可能说明是否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所以B、C、错误。D选项只是看到了最高和最低,没有全部利用数据 3.(09年全国卷二)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 工    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D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4.(09年山东卷)表1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答案:D 解析:图表反映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A项反映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B项反映三大改造时期,C项反映大跃进时期w.w.w.k.s.5.u.c.o.m 5.(09年江苏卷)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此表格反映中美贸易状况。①、④项与该图表没有直接关系。 6.(09年福建卷)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词“1984年”“厂长经理”“松绑”。确定选项是C。 7.(09年安徽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 解析: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8.(09年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解析: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9.(09年上海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A 解析: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理道德有违10.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 力大,万般提创总有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经成为清政府的喉舌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答案:D 解析:注意关键词“是非曲直”“振聋发聩” 11.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享受到  ①打电话与女友约会 ②坐小汽车逛街 ③穿着中山装看电影 ④喝着咖啡读《新华日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④项《新华日报》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政论性报刊,排除 1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看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答案:B 解析:注意关键词“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C、D项不具备上述特点,电视晚于电影诞生 13.“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它”是 指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因特网 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词“魔幻”“每个人”“所有知识”。 14.(09年江苏卷)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父母之命”“离婚、自由”,由此回答“变化”。第(2)问中的关键词“农业经济组织”即小农经济,家庭关系以“父为子纲”到平等关系转变,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法律。回答第(3)时要从历史角度、婚姻自由的相对性回答提问。 15.(09年全国卷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⑴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⑵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⑶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工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第(2)问的“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第(3)问时代感很强,和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密切相关。多角度回答我国取消农业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16.(09年四川卷)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三   表2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答案: (1)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 (2)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3)发展状况: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原因: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发展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影响”。“历史价值”即历史意义,“有利条件” 答案来自材料信息。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关键词“守边疆”“开采”“巩固国防”“帐篷变高楼”。第(3)问的“发展状况”,主要是分析帆船和汽船的变化趋势。“原因”可以从经济、造船技术的进步方面思考【专题综合】 一、试从会议召开的时机、中心内容方面概括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八大的相同之处。这三次会议在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中共八大决策是正确的,但为什么未能贯彻执行? 1.相同之处:(1)都召开于历史重大转折到来之前:七大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八大在社会主改造胜利前夕。(2)都正确地分析、预见了新的历史时期将出现的新情况:七大指出中国抗战胜利后将面临黑暗和光明两个前途的斗争;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到城市;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将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制定正确的任务:七大制定了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任务;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八大提出集中力量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 2.原因:(1)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忽视了客观规律和当时中国的国情(2)国外反华和反共势力的猖獗。(3)对建设社会主义形势估计错误。(4)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把大量棉纺织品和其他各种工业产品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民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以及钢琴等等,也大批运进来……  ——郭沫若《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   ……获取巨额利润的洋行也好,分润洋行的些许余利的买办.通事也好,所有这些利润的来源,都是从出口生丝的生产者那里分取得来的超额商业利润。而洋行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超额商业利润,则是由于他们的资本实力和垄断地位,使得他们对中国出口生丝进行随心所欲的压价措施中国丝厂因资本不足需要洋行周转资金而忍受洋行的压价勒索,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事实上,洋行对中国出口生丝进行压级压价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的。通过生丝的检验以压低生丝等级.降低生丝价格,就是洋行最常用的手法。“以致在国外再检时,常出现低级丝的质量反优于高级丝的现象”。 ——张迪恳:《外国洋行垄断生丝输出对上海地区丝厂业的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献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一中现象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中国近代社会中新的经济因素的特点    材料四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扶持,使之实现了新的复苏 —摘自《中华纲》 材料五             (3)材料四中荣氏企业的复苏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什么政策?结合材料 五,分析荣毅仁被誉为中国的“红色资本家”的原因答案: (1)影响:①它摧残着中国自身资本主义萌芽,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独立发展的道路, ②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或促使近代中国产生新 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经济) (2)特点:中国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 力的压迫和束缚(3)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率先将产业公私合营,跨入社会主义行列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列强侵略的影响。第(2)问中的“新经济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第(3)问涉及新中国初期合理调整工商业和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以苏俄和美国为例,评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据此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1.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如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展商品生产,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2.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如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罗斯福新政索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取得一定的效果;二战后欧美国家广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实行一定程度的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认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只是一种经济手段,两者对经济发展都有一定作用,有利也有弊,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典例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⑴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⑵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大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⑶认识: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善、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工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特点从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原因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自己做出概括第(2)问的“变化趋势”根据表中数据容易作答;主要原因要注意根据表格提供的时间以及教材知识作答。第(3)问时代感很强,和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密切相关。多角度回答我国取消农业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三、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市场密切相关。鸦片战争后中国是怎样加入世界市场的?1978年后中国融于世界市场的原因是什么?概括说明这两次加入世界市场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得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2.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世纪末世界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发展经济的需要;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3.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入世界市场影响:促进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权遭到破坏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1978年后加入世界市场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试分析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1.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力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西方传入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方向,它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典例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 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材料三  “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12年9月9日(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材料四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 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1909年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1918年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1919年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1924年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1928年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1932年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1937年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1938年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946年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全。 1949年 《申报》终刊中共派员进入《申报》馆,在原址出版《解放日报》。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用意是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因此,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发展和国力增强在当时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2)社会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但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民生发展步履维艰;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但未能实现民族独立(3)领域之一:近代政治。《申报》对20世纪上半期国内政治大事的报道和评论。领域之二;近代新闻业。《申报》新闻编辑方法、报纸内容拓展的历史。领域之三:近代报业(或近代民旅工业)。《申报》作为商业性报纸,在印报技术、投资方式等方面的历史。领域之四:近代教育。《申报》的《教育新闻》栏目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关键词“华兴会匪”“中华民民万岁”。回答第(2)问时注意材料出处“1912年9月9日”,此时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第(3)问涉及《申报》在政治、经济、新闻业、教育方面贡献。 【专题突破】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探究“一五”计划。如1—3题 1.如下图所示,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为克服上表中这种现状,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实施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答案:B 解析:“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2.1956年1月2日上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注意关键词“1956年”“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社会主义社会”。B、C、D项不符合题意。 3.展览第五部分为“开国十年”,1949年时,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1952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到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了48%对这几个新闻数字的说明,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中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得到合理调整 答案:C 解析: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B、D项不符合题意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不同角度探究改革开放,如4—6题 4.“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   ①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项提出在1978年即改革开放之前,排除含①选项5.随着改革开放和地级市的设立,威海不但经济高速增长,而且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沿海开放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威海、深圳、海南岛和南宁等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威海→深圳→海南岛→南宁    B.海南岛→深圳→威海→南宁      C.深圳→威海→海南岛→南宁    D.深圳→海南岛→威海→南宁 答案:D 解析:深圳开放于1980年,海南岛开放于1988年,威海开放于1992年,南宁开放于2000年。 6.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开放区     ④内地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下列各项对外开放时间:①项为1984年,②项为1980年,③项为1985年,④项为1988年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式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从衣食住行方面反映物质生活的变迁,如7—9题 7.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注意关键词“法院出面调停婚姻”,与传统的婚姻制度有较大差别 8.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①项为清朝服饰,②项为民国旗袍,③项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④项为新中国初期服饰。 9.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答案:A 解析:注意关键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A项最符合题意 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使中国交通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方面探究交通发展,如10—12题。 10.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能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近代化主要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还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等方面。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措施都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11.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这说明                                                   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注意关键词“铁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B、C、D不符合“说明”意图。 12.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工具数量的变化,④项不能反映题意,排除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