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2
加入VIP免费下载

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2

ID:60908

大小:47.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 第一讲  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专题要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新政协:(1)条件: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2)地位: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新中国成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新中国诞生 (1)过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2)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从“法制”到“法治” (1)《共同纲领》①通过:1949年新政协。②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国家基本方针政策。③作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2)1954年宪法 ①通过: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②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性质和意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文革”中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 (4)新时期完善 ①概况: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通过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结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5)依法治国 ①进程: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②意义:规范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公民的行为: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进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以宪法形式确立;“文革”期间人民大会制度名存实亡;新时期人大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②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②进程:1949年新政协初步建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宣布确立;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文革”中民主人士受到迫害,政协工作陷于瘫痪;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③主要职能:建国初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以后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④意义: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热情,开创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新局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历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先后建立蒙(1947)新桂宁藏自治区;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②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①历程:1989年颁布《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直接选举产生;1998年通过《村委会组织法》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以民主选举、民族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不断扩展 ②意义: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3.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统一管理国家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特点:①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共的领导,是参政党。②四项基本原侧是政治基础。③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④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②核心内容是自治权。③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4.“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必须建立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深入持久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5.民主和法制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两个方面,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70年代末80年代初,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3)地位: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实践 (1)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2)两岸关系发展 ①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②概况:关系缓和,交流增加;“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八项主张”,促进统一 ③阻力: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3.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 (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3)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奠基时期) 1.基本政策 (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孤立中国;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2)内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它主要包括三大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主要特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从事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重大外交活动 (1)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合作条约》。(2)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五、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拓展时期) 1.背景 (1)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表现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2)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4)中国与一大批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特点和意义 (1)特点:扩大外交领域,主要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意义:①打破了长期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②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③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对建立国家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六、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创新时期) 1.政策调整 (1)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内容: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奉行不结盟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重大活动 (1)在联合国中:①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的解决。②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③倡导和实行裁军。④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①参与亚太经合组织。②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③加强与欧盟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④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成立上合组织) 3.特点和作用 (1)特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作用:①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②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纲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的践踏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7.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8.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本专题的重点内容有: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在联系和意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分析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 【教法指引】 1.熟悉本专题考纲,指导复习思路。 2.围绕考纲,整合下列问题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 (2)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是什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初面临着哪些相同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执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原因是什么? (4)简述建国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哪些?调整后的对外政策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注意热点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民主法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2)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为维护统一,都积极努力,但也有一些极少数的台独分子及国际反华势力进行阻挠破坏,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3)选取毛泽东与斯大林、尼克松合影,考查中苏、中美关系 【知识网络】 【典例精析】 1.(08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解析】可运用排除法,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成。AC早在《共同纲领》就确定了。故选D符合题意 2.(09年天津文综)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3.(09年广东历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D错 4.(09年广东卷B)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推理得出结论,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所以选择A 5.(09年上海历史)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D 【解析】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占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6.( 08上海历史)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日内瓦会议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掌握,在日内瓦会议上参加国家达成了协议,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取得了一致,这正是体现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与原则 7.(09年山东文综)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 联合国       B. 不结盟运动        C. 世界贸易组织      D. 欧洲联盟 【答案】B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 和平共处原则”可以确定答案 8.(09年四川文综)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9.(09年江苏历史)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10.(09年江苏历史)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11.(09年广东文基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2.(09年海南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级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答案】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走上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自新中国成立 至今,中国始终坚持     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故选择A 14.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答案:B 解析: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推动了会议顺利进行 15.周恩来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席一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次会议应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答案:B  解析: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5.(09年北京文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答案】:(2)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第(3)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16. (08海南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第(2)问属于根据材料即时回答型,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