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间
春秋
战国
汉朝
原因:新儒学适应封建统治需要;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措施:1、思想:肯定董仲舒新儒学。
2、政治: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垄断教育(太学);凭儒入仕,打破陈规;建立地方教 l育系统
代表人物
孔子(圣人、万世师表)
孟子(亚圣)
荀子(集大成者)
董仲舒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
封建知识分子
主张内容
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贵贱有序。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私人讲学
发展“仁”: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性本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即“四端”),实行仁政恢复、扩充人的善性。
政治: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伦理观:人之性恶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自然界有规律),朴素唯物主义。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有助于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c蕴含早期人文主义。
局限性:a主张维护奴隶制,带有保守一面。b“仁、徳”在阶级社会里无法实现。
“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特点:a适应中央集权需要。实质是文化专制(根本)。b继承光大民本、仁政思想。c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之长。d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作用:a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依据。b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起了关键性作用。
地位
“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汉武帝时成为正统
宋明时形成理学 隋唐时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佛道兴起,儒学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时间
宋朝
明朝
代表人物
北宋
南宋
明中期后
周敦颐提出
程颐、程颢(“洛派”)
朱熹(“闽派”)
陆九渊
王阳明
主张内容
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天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知先行后,知轻行重(注重实践)
*朱熹更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包括自然科学,但侧重人文道德)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能得到天理
反对格物致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核心)
“心外无佛,心即是佛”
程朱理学:
宇宙观:“理”是世界本原 方法观:格物致知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政治需要。
南宋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学术思想蜚声海内外,形成“朱子学”学派。
唯心主义,极端,反动,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a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正常欲求。
b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夸大了不切实际的清谈之风。
积极:a把传统儒学从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并具有一定进步性。
b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可取: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重义轻利,自我约束,身体力行,自主自强。
不可取: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比见书p15.
明清时期:活跃
时间
明朝后期
明末清初
人物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
代表作
《焚书》、《藏书》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主张
挑战孔儒正统,揭露道学家虚伪。(民本思想飞越突破)
批判到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抨击封建社会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高度评价改革家,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起义予以肯定。
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倡法治,保障民权。
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农商皆本。
经世致用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众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耕者有其田。”
评价
具有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代表了工商业者和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进步性、民主性。
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局限性:未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存在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根本: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新兴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推动作用,为中国反对专制主义思想家提供有力思想武器。
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响
1、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2、 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 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四者比较详见书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