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注:本专题含古代中央官制、古代监察制度、古代选官制度、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四个小专题,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而古代兵制、古代改革、古代法律等见中外历史综合专题系列。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二)新课标版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
3.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3)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4)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②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4.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②评价: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5.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司、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3)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二.规律小结
1.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一个基本特点。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一个基本趋势。
3.历代中央官制之间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如秦与汉、隋与唐等。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中央官制的具体内容及总体演变趋势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历代中央官制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5天津文综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02.(2006天津文综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03.(2007全国文综二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04.(2007广东历史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5.(2007广东文基历史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06.(2006广东历史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④①③ D ④①②③
07.(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08.(2008海南历史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09.(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10.(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8)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2.(2009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4.(2006江苏历史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君主“天下为私”,用人权等大权在握,这是实行封建官制的政治前提。
02.B A项为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极大;C项通判为地方官员以牵制知州;D项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03.D 熟悉隋朝以来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即行。
04.D 仅③④项涉及宰相制度的变更。
05.A 这是北宋初高度集权的反映。
06.D ④①②③依次为隋朝、北宋初、明太祖时、雍正帝时。
07.B 从三省六部制下各中央部门的关系可看出。
08.D 四个选项中只有宋朝的枢密使分管中央军权。
09.A 总结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变化的基本规律得出。
10.C 从“三省”的职能和相互制约关系角度思考。
11.B 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确定其职能。
12.B 熟悉内阁的由来及演化。
13.D 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弱化了君主专制。
14.
(熟悉四个朝代中央官制的基本情况)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力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总结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基本规律)总体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得出最终结局)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五.新题预测
01.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首先实践“圣人执要”这一思想的具体措施是 A
A.确立皇帝制度 B.设置压相 C.设置“三公”“九卿” D.确立郡县制
02.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从下图秦印封泥中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C
①秦朝设立左右丞相制度 ②秦朝实行分封制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廷尉由丞相直接任免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③④
03.“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C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04.中央官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的主体内容,下列措施既能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又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是 B
A.秦始皇虚设太尉、直辖兵权
B.隋文帝设立三省、同为宰辅
C.宋太祖实施“更戍法”,疏远将兵关系
D.康熙帝以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同掌中枢
0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B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06.我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内阁六部制的演变,下列关于它们的评价,正确的是 D
A.前者确立于秦,中者盛行于隋,后者完善于宋
B.丞相名号始终保存并呈现权力加大趋势
C.都体现了决策、审议、行政三权分立的管理特色
D.皇权一步步加强,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有效实行
07.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D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08.按唐制,中男不服兵役,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唐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办法。最终此建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C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09.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按两宋军事管理模式,其调兵之权应属于 B
A.节度使 B.枢密院 C.三司使 D.转运使
10.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力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小专题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专题
一.知识归纳
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2.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全国二卷文综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02、(2006年重庆文综13)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
①唐朝门下省 ②元朝御史台 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03、(2007四川文综12)加强对官吏的检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4.(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2)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当时刺史是
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B.州级地方监察官员
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 D.朝廷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
05.(20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 从西汉时刺史可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职能可得出结论。
02.C ①掌握诏令的审议;④掌控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严重制约皇权。
03.A 军机处不具备监察职能。
04.D 熟悉刺史的来源及职能。
05.C 四个选项中,只有刺史监察一项是西汉武帝时创设的。
五.新题预测
01.“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注:东汉初期)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该材料反映了西汉刺史 A
①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有检阅刑狱职权 ③是地方长官 ④在地方上有统治区域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
02.下列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分组不同的是 A
A.太尉、通判 B.丞相、参知政事 C.御史大夫、刺史 D.郡守、巡抚
03.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D
A.丞 相 B.郡 守 C.州 牧 D.刺 史
小专题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江苏历史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02.(2003春季文综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门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权
C. 有利于选拔人才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03.(2003江苏历史5)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04.(2006江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05.(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06.(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07.(2007重庆文综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08.(2008全国文综Ⅰ卷37题第(1)、(2)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 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设立。
02.B 应是强化了皇权。
03.C 糊名法是北宋科举中防舞弊的办法。
04.B 熟悉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05.C 史实方面科举制的产生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表述错误;评价方面太片面。
06.D 熟悉隋朝以来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确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07.
答案要点:
(结合变法的背景)原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结合变法中教育措施的内容思考)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08.
答案要点:
(1)(对比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查重点)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从选拔方式和范围思考)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五.新题预测
01.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 B
A.西周 B.战国 C.魏晋 D.隋唐
02.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 B
A.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隋朝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 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身份很低
0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 C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04.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 D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 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05.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B
A.该生通过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事
C.该生在书肆里见到刚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律》
06.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C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小专题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国家巩固发展);清—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二)新课标版
1.夏商的地方行政制度:侯、伯等的设立。
2.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候的制度。它形成于夏商时期,西周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分封制的特点:第一,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第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第三,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第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分封制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2)建立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影响: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4.从汉至元的地方行政制度:(1)汉朝: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规律小结
1.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中央是否能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地方,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巩固的关键点。
3.很多地方行政制度都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分封制、刺史制度和“改土归流”。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高考的冷点,也是难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全国文综三套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02.(2006年重庆文综1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03.(2005年江苏历史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 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04.(2006四川文综12)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05.(2006四川文综13)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6.(2007 广东历史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的下列哪一项事实?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07.(2008宁夏文综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定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08.(2008重庆文综18)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
A.西汉刺史 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09.(2008广东文科基础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10.(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1.(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12.(20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 熟悉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产生方式。
02.C 从通判与知州的设置时间得出结论。
03.B “蕃汉分治”(南北两面官制)为辽代制度。
04.B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元代地方管理机构。
05.B 奴儿干都司为明朝管辖女真族地区的地方机构,非三司。
06.C 从郡县名称可以印证。
07.A 从诛大姓皇甫氏的作用思考。
08.D 布政使司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
09.C 从“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思考。
10.C 从题中文字可知是西周初年开始实行的分封制。
11.A 图③春秋时,图④秦汉时,图②唐朝时,图①元朝时。
12.B 从军事、行政、司法、财政权分立及地方官名称作判断。
五.新题预测
01.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分别是 C
A.瀚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
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 D.忽汗州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02.Atisas of World History一书中写道:“The old feudal(封建的)system of government was abolished and a system of prefects (官员)was introduced by Qin Shi Huangdi(秦始皇).”这里的 “feudal system"指的是 A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03.“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很快被打破)。……这种体制被中国历代所沿用”。材料中所说的“体制”是指 C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04.贾谊《治安策》中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B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颁行推恩令
C.夺去王侯的爵位 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0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