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阅读训练【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一语文阅读训练【苏教版】

ID:613703

大小:310.5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通海十四中七年级语文阅读训练 一、春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 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 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 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 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 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 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 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 面与它最接近?(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 字好不好?为什么? 4、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 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5、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 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6、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在原文中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___的特点。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__,其特点是___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通过__ ,使描述更加___ 。 4.文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是用来衬托 。 5.文中写野花,主要写它的__和__。 6.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是因为什么?( )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7.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图景? 答: 1.第三自然段在书写时漏掉一句话“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它应填的位置是( ) A.“白的像雪”的后面。材 B.“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后面。 C.“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前面。 2.为下列字注出文中的读音①钻 ②藏 ③趟 ④佛 3.第一自然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 ,后分写 。 A.“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B.“春山、春日” 4.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春草下述特征的词语( ) ①这温顺柔和的草,讨人喜欢。 ②萌动的幼芽,破土而出。 ③初生的春草带着娇柔的姿态。 ④那美丽的色泽,纯净而又新鲜 5.第二自然段如果加上一个小标题,应是《 》,写出了小草的 、 、 和 长势。 6.第二自然段的后两句,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其作用是( ) A.让人感受到春草的柔软可爱。联单 B.借风衬草,借人写草。 C.反衬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可爱。 7.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争奇斗艳的画面,首句写花儿竞放,二句写 ,三句 写 ,四句写花间之闹,五句写遍地野花的品种、神态。 8.这段共用了下列哪组的修辞方法? A.比喻 拟人 借代 引用 B.拟人 比喻 排比 夸张 C.比喻 夸张 排比 引用 D.拟人 借代 比喻 夸张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 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 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 选出下列判断有错的一项 A.“盼望”写出盼春的心切 B.“朗润”写出春山光泽 C.“涨”写出春水涣涣 D.“红”写出太阳十分猛烈 2.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 2 段描述了春天景象,先总写什么?后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迷藏”表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 3 段描绘的是一幅春草图,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由此你联想到哪些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 画面与它最接近?(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浅草才能没马蹄 C 草色遥看近却无 D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从修辞角度,试着分析下面的广告语 (1)我们的名声是吹出来的。(电扇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给窗户装上下班吧。(眼睛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6-9 题(12 分)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 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静默着。 6.春雨有什么特点?(3 分) 7.选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3 分) 8.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两句描写春雨的古诗句:(2 分) 9.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写一幅“雨中花”的图画。(4 分) (三) ①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 红的像火,粉的 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 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她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 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____(A、绊 B、伴 C、拌)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 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____(A、嘹 B、缭 C、 燎)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 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 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笋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疏活疏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由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0、请给①段文字拟一个小标题: 11、解释②段中加点的词。 (1)、卖弄: (2)、宛转: 15、②段用这诗句开头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从那个角度写出了风的特点? 答: 12、在②段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方格内,它们分别是( )( )(填序号) 13、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a 句: b 句: 11.“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 分) 12.以上语段中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任意选出一句,在文中用波浪线划 出,然后说说所划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 分) 13.以上语段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动人画面,如果以“百花争春”来概括第一段的 内容,那么,以下三段内容可分别以“轻风 春”、“烟雨 春”、“人们 春”来概括, 请你在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合适的动词。(3 分) 轻风 春 烟雨 春 人们 春 14.以上语段最后三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分别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请你模仿 这种句式,也写一句话,抓住特征赞美春天。(3 分) 一、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 涵要丰富得多。 4、找出例子,结合例子分析。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 色泽:绿绿的 旺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二、济南的冬天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 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 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 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 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 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1、文段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什么景的秀美? 2、文段按什么顺序,从哪些地方来描写景物?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 么地方相呼应? 5、“山尖”只是一个点,为什么能“给蓝天镶山一道银边”? 6、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这段文字是如何扣住“温”和“晴”描写雪景的? 1、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 A、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好像日本看护妇 D、 实在是太秀气了 2、 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 3、 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画出来。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请分析一下“秀气” 一词的表达作用。 (二)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 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 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 放在一个小摇蓝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 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 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 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 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训练题: 1、画线句中用拟人的方法写济南小山的动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一句中“也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使用了什么人的语气?是谁对谁说的? 4、“整”与“缺”是否矛盾?为什么? 5、济南的山并不多高大,为什么却让人觉得有“依靠”? 6、文中直接写出济南的地理特征的句子是(用原句回答): 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第一层,作者是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是从作者的角度直接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他们又并不着急”是因为冬天不会太长久,很快百花盛开的春天就会到来。 C、“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爱。 8、文中加“双划线”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7、括号处应填的一个标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段第一句是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9、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着落: 慈善: 10、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11、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12、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13、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14、“小摇篮”比喻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小”照应 了前面__________________一词。 15、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济南的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16、若用平实的语言概括加横线这句话,应是: (三)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 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 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 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 ——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 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 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 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 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 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 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 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7、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 18、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 19、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 中的“ ”,乙文中的“ ”。 20、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21、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 不好? 3、《济南的冬天》的作者 ,原名 ,字 ,北京人。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 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4、本文紧紧抓住“ ”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的冬天的景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填 空) 三、课内阅读题(20 分) ①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②天 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 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④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 冬天的济南。 5、将本段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对本文的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分析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题] A、结尾句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就是冬天的济南啊! B、结尾句和标题照应。 C、这样结尾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D、标题说“济南的冬天”,中心词是“冬天”;结尾说“冬天的济南”,中心词是“济南”,首尾矛 盾。 答 案:5、C 6、A B C 知识点:理清作者思路;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解 析: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 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语 句结束。 结尾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 的余地。 一、1、D 2、妙 空间顺序 山上 山尖 山坡上 山腰上 3、比喻、拟人 4、“秀气”这里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 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 日夜 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 港地区,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21 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 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 35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 23 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 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 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 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 泄气。战犯汤恩伯 21 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了。我东路 35 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 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 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 21 日下午至 22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 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 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 1.划线句子从结构上看是 ,在文中的作用是 。 2.“(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 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和 。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 “(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8、文中加点字“此处”具体指的是什么地方?请同时写出具体地名。(4 分) 9、消息中的“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请将文中反映渡江 战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的句子写在下面。(4 分) 10、这则消息写于 22 日 22 时,文章多处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讲究时效的特点,试将文中 有关语句摘录在下面。(4 分) 11、有同学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 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对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4 分) 1.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4.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5.“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 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2 3 时 5 6 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 开始。出席仪式的中外来宾全体起立。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主礼台前东西两侧 的旗杆上。 2 3 时 5 9 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 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 7 月 1 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 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像 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接着,江泽民主席走到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讲台前发表讲话。他说,中华人 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1 9 9 7 年 7 月 1 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 江泽民说,历史将会记住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邓小平先生。我们正是按照“一 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向,通过外交谈判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终于实现了香港 回归祖国。 18.“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句中“肃穆”一词换成“静寂”好不 好?为什么?(2 分) 19.从护旗手出场到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升起,前后不过 4 分钟,却有三处表示时 间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的作用。(2 分) 20.按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国政府除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成功地解决香港问 题外,还于 年 月 日成功地解决了 问题。(2 分) 21.“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如果你 也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3 分) 22.你知道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香港问题做过哪些努力吗?(2 分) 18.不好。因为“静寂”只表示没有声音,而“肃穆”除了静,还有严肃而恭敬的意思,更 能表现中国人民等待神圣时刻到来时的期盼的心情。19.表现这一过程永远注入中国人民心 中,永远载入史册。20.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 21.略 22.参考: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的构想,1984 年 12 月 19 日发布《中英联合声明》等。 《月迹》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 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 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 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 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 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 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8.上文主要写了两件事,请各用一个完整的句子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段开始说“我们越发觉得奇了”,末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请分别写出“奇” 和“满足”的具体含义。(4 分) 10.结合选段有关描写,说说“我”与“弟弟”、“妹妹”的年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 地方?(5 分) 11.“大家都觉得满足了,……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此时,如果“我”做了一 个梦,我会梦见什么呢?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发挥合理想像,描述梦境的内容。(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河中寻月;我们沙滩议月。(4 分,意思对即可。) 9.“奇”指“月亮并没走”;“满足”指只要我们拥有了月亮,也就拥有了整个天空,拥 有了所追求的美。(4 分,意思对即可。视内容、语言分 4、3、2 给分。) 10.寻月时,弟弟妹妹只能寻到水中的月亮,而我却能看到弟妹眼中的月亮并由此发现到处 都有月亮;议月时,弟妹只能说出简单的直接感受,而“我”却能想得更加深远。(5 分。 每处 2 分,语言表达 1 分。意思大致答到即可。) 11.不设统一答案。(5 分,能体现“寻月”“得月”后的喜悦满足,能表现童心的发现力、 好奇心即可。可视内容和表述按 5、4、3、2 给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 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 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 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 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 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给加点的字注音。 (l)菜畦()(2)桑葚() (3)斑蝥()(4)攒() 2.这段文字细致、形象地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__;描写皂 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__;描写蝉、油岭、蟋蟀,突出它们的__;描 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__。使读者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班斓,生机勃勃。 3.百草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园,可是在作者笔下,通过对各种人体感觉的调动,它被写成 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儿童乐园。根据文中描写的顺序,请将作者所调动的四种人体感觉(听 觉、视觉、味觉、触觉)依次排列起来:①__,②__,③__,(4)___,(5)____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 答: 1. 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 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 写听觉的: 写味觉的: 3.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4. 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 两方面加以回答。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 再续写两个句子。 7. 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8. 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 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 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二)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②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 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③薄薄 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 mì()食的时候才好。④扫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 bǐ()谷,棒 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 一 ,便罩住了。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 jiá()的“张飞鸟”,性子很 zào(), 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 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 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 到中间去。 1.根据拼音写汉字,填在文中括专内。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两样:_____相宜:____ 3.文中加点的“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 答: 4.这段文字叙述的重点是() 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E.冬天可以在百草园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C.下雪后在 百草园里拍雪人和塑雪罗汉无人鉴赏 D.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捕鸟充满了乐趣 5.请用原文中的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园“只好来捕鸟”的原因。(不超过 11 个字) 原因是_____。 6.捕鸟需要什么样的先决条件?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7.本段的层次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第一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 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第一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4.第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 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三、(一)1.(1)qí(2)shèn(3)máo(4)cuán.颜色形状声音动态 3.视觉听觉视觉 触觉味觉 4 有无限的趣味。5.乐园。 1.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3.两个“不 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 得的心理。 4.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 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 这种效果。 5.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 ” 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6.拟人。续写略。 7.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 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 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1.言之有理即可。 2.言之有理即可。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 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 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 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二)1.觅秕颊躁 2.不同/一样合适 3 一两天。4.D5 拍雪人塑雪罗汉不相宜 6,总须积 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7D 1.支 撒 系 牵 拉 2.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 3.以百草园的无味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4.捕鸟之事一直是“我”的记忆中的乐事,闰土父亲说“我”太“性急”而少得的话给 “我”启迪:遇事要沉着镇定,所以难以忘怀(言之成理即可)。 社戏 (一)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 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 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 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 喝彩起来。 1.注音 蹿.___ 老渔父.__ 2.释词 ①依稀: ②夜渔: 3.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5.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6.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 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7.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2.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1、 cuān fǔ 2.隐隐约约 夜间捕鱼 3.“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 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4.比喻、 拟人;景物描写;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5.夜航看戏 , 戏后归航 6. 正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侧面: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7.嗅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将 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但一开始就遇到了波折。在 的帮助下, 首先解决了 的问题,接着又摆出三条理由:⑴ ; ⑵ ;⑶ ; 并说了“ ”的话,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亲的顾虑,实现了“我”去看戏的愿望。 6、下面是对写这个波折的目的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加小说的生动性,使情节曲折,更吸引人。 B、表现外祖母对“我”的宠爱,刻画了外祖母慈祥的形象。 C、表现平桥村少年朴实好客的特点。 D、表现平桥村少年聪明能干的特点。 7、在下面句子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动词,然后分析一下这些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 )后几步,即又( )前出了桥。 答: 8、课文写少年们夜行船有下面两句: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 以为船慢。 ②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 子看着喝采起来。 想一想:第①句话写船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像兽脊踊跃,向船尾跑去?第②句写行 船的夜景,为什么用了一个童话色彩的比喻?为什么写老渔父的喝采? 答: 9、“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六一公公是在责怪孩子们偷他的豆吗? 答: 10、下面对结尾所写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 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看得令人昏昏欲睡,气得少年们破口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的普 通罗汉豆。这是说反话,显示了语言的幽默性。 B、这是在乐土看的戏,是在乐土吃的豆,这是日后所看的戏、所吃的豆无法比拟的, 因此“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C、这样写,为的是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因为这样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在“我” 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再见到过的,所以豆特别好吃,戏特别好看。 11、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 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⑴顺序是: 1 2 3 4 5 6 7 ⑵详写的是: ⑶略写的是: 12、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⑴是待客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答:( ) A、礼节 B、几样礼节 C、礼物 D、礼貌的程度 ⑵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答:( ) A、竟然 B、抄近 C、一直 D、拐弯 ⑶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答:( ) A、某种联系 B、原因条件 C、表明组织的证件 D、关联、牵涉 ⑷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答:( ) A、知识 B、认识 C、胆识 D、阅历 13、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5、双喜 航船 船又大 迅哥儿向来不乱跑 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写包票 6、B 7、点 磕 退 上 表现出少年朋友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8、第①句写岸上的连山, 像踊跃的兽脊向船尾跑去,这是“我”坐在船上产生的错觉,觉得船是静的,山是动的,正如坐车往窗外 看,觉得窗外的景物往后移动一样,这样通过感觉来反衬,更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船行的迅速以及急切想看 戏的心情。第②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 采,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 9、只是责怪孩子们踏坏了豆,不珍惜劳动果实。 10、 A 11、⑴G F C B A D E ⑵A、B、C、D ⑶E、F、G 12、⑴A ⑵C ⑶D ⑷A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铗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 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 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 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 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解词 依稀: 。 自失: 。 2、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物,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B、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子弟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社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3、第1段中与加点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 ,第3段中与它相照应 的词语是 。 4、上文开头摘写“清香”“水气”“月色“,这三者实际已融为了一体,为什么要 分成两句来写?谈谈你的看法。 5、用简洁的语言为上文拟一个小标题,要求能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三个要素,字 数不超过8个. 九、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 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 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 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 霞罩着了。吹到耳边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 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 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 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 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第2段中加点的“横笛”指的是( ) 横笛这种管乐器 吹奏横笛这种乐器 用横笛吹奏的乐曲 用横笛吹奏的乐曲声 2、第1段中加横线的词语表现少年们 的特点。第2段中“回望” 表现了少年们对社戏 的心情。 3、第2段依次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4、为什么“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十、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 者吗? 八、1、(1)隐隐约约 (2) 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2、D 3、似乎、 真 4、前句是从嗅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后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 5、月夜行船去看戏 九、1、D 2、驾船熟练、动作干净利落;依依不舍 3、月、月光、灯火光中的戏台、悠扬的横笛声。“我”的心情;所见、所闻、 所感 4、赵庄的戏使“我”疲倦,离开赵庄心情舒畅,因而觉得月光格外的皎洁 《皇帝的新装》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们都说:“乖乖! 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令他的身材!”谁也不愿 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 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 I”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上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 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 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l.这段文字选自 体裁是 作者 是 _国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2“‘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A 现小孩天真,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B 表现小孩子机智勇敢。 C 表现小孩子胆子大,不怕别人说他愚蠢。 D 表现小孩子看出皇帝的愚蠢。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天真”的原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是:() A 性格活泼、浪漫。表示小孩纯朴的特点。 B 心地单纯,性情率真。表示小孩未受污染,能有勇气讲真话。 C 性格开朗,谈吐自然。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的夸奖。 D 心地单纯,性格直率。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不懂事的掩饰。 4.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是:() A 外貌描写 B 语言描写 C 行动描写 D 心理描写 5.对“有一个小孩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一句的正确理解是: () A 出于种种原因大家不敢说真话,只好借小孩之口来表达。 B 赞赏小孩有勇气,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来。 C 责备小孩不懂事,不该说皇帝的坏话。 D 嘲笑小孩太愚蠢,竟说出这样的荒唐话。 6.皇帝上当受骗最主要的原因是:() A.皇帝生活奢侈,一心想得到漂亮的新衣。 B.皇帝追求虚荣,愚蠢透项。 C.骗子的计策正中封建统治者的要害。 D.皇帝身边的大臣对皇帝阿谈奉承,欺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 敢把这句话说出口。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 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 何人知道]。难道我木是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暧,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 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1.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2.“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3.怎样理解“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二、1.《皇帝的新装》 童话 安徒生 丹麦 2.A 3B 4D 5A 6B 三、1.C 2.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3.老大臣故意装出仔细看的样子,是想借此掩盖自己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一面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 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 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 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 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 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在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拿烟后头已经熏 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 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 D.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2.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 3.这三段外貌描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段文字,作者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______ 的人。 1.C 2.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或说特写) 3.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 顽强意志。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4.破折号在本文中的用法有:A.表注释,B.表提示,C.表插说,D.表话题转换,E.表话没说 完。请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①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 ②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 ③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 ) ④一个矮小而结实的老年人——内山老板走了出来。( ) ⑤(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⑥哦!您,您就是——( ) ⑦(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 ⑧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 似的。( ) ⑨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 5.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文中所指小说《铁流》是_______作家写的。 6.找出文中对鲁迅先生的五种称呼,并指出它们各自的含义。 A.细节描写 B.外貌描写 C.行动描写 8.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9.“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 么? 10.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①E ②A ③C ④A ⑤D ⑥E ⑦A ⑧A ⑨B (三)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 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 ……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 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的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 分体的字:《铁流》。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 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 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7.对于这部分文字表达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生活的困窘和鲁迅先生对我的热情帮助 B.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 C.赞颂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热爱,表现了作者从鲁迅身上受到巨大鼓舞 D.表现了作者渴望买书的心情,及钱不够时的窘相 18.文中对鲁迅先生除了外貌描写,还有_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19.“我红了脸”露出“窘相”的原因是( ) A.我不该来内山书店躲雨 B.心里埋怨书“贵了” C.同内山老板交谈不习惯,内心紧张 D.爱书又买不起书,内心矛盾、难为情 20.最后一段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A.突现人物印象 B.突现人物形象 C.突出人物精神抖擞 D.突出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倔强性格 21.第 2 段既写鲁迅的话语和眼光,又写“我”内心的感受。哪句话最能表达“我”当时的切身感 受? 22.第 5 段加线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是________,本体是________,其作用是( ) A.表现人物精明,干练 B.表现人物动作利落 C.表现人物精神抖擞 D.表现人物身体削瘦 2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中的“这一本”、“那一本”分别指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 24.“我很惊异地望着他”的原因是( ) A.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 B.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C.隶体“一”字的胡须 D.没料到两本书竟然只卖一块钱 25.“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这句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急切地想卖出一本书 B.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真切情感 C.鲁迅对“我”的体谅 D.鲁迅对劳动群众的深切感情 (四) 我认识的鲁迅先生 ①像先生这样懂得所谓“人情世故”而且知道旧社会很深的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能够跟青年人 做朋友而且有亲密的关系呢? ②也许有人不了解。其实先生跟别的人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不同的是, 他由壮年到老年,还是喜欢跟年青人做朋友,跟年青人在一起,他也显得年青,而且跟年青 人一样地纯真。 ③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 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④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陕西、厦门、广州,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自动 地替孙伏园打铺卷。这一类帮助年青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 ⑤很少有像他那样地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 指摘一个年青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终席便拂袖而去。这个年青编辑 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⑥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常常去 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自然地说出来的。 ⑦正因为先生对每一个年青朋友都这样深切地关心,所以在柔石等五位烈士牺牲以后,他会 写像《为了忘却的纪念》那样充满悲愤的文章。 26.本文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明文 27.第①段的问句是( ) A.设问句 B.反问句 C.一般疑问句 28.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这一段运用了_________的写法,目的是突出 的态 度。 29.第④段叙述的内容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诗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 30.第④段与第⑤段的结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式和_________式。 31.第⑤段“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终席便拂袖而去”一句中“拂袖而去”是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2.第⑥段中“很自然地”的正确理解是( ) A.态度温和 B.神情从容 C.感情真挚 D.虚伪做作 33.在文中“□”内填上正确的标点。 34.第④~⑦段的内容针对上文的哪一句话? 二、(一)5.《一面》 阿累 苏联 6.同志 朋友 父亲 师傅 战士 同志——表示志同道合 朋 友——表示亲密无间 父亲——表示崇敬热爱 师傅——表示应仿效学习 战士——表示一直 坚持顽强战斗 7.A 8.表明这是作者艰苦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说明其生活窘迫;说明 作者被鲁迅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是表示作者对鲁迅的由衷感谢和崇敬 9. 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不顾自己的健康,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伟大精神 10.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 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 与爱戴。(三)17.C 18.语言、动作、神态 19.D 20.D 21.“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 的抚摩似的” 22.竹枝 手指 D 23.《铁流》 《毁灭》 24.D 25.B (四)26.A 27.B 28.过渡(或承上启下) 对 比 鲁迅对青年 29.俯首甘为孺子牛 30.分总式 总分式 31.动作 关心爱护青年 32.C 33.(略) 34.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三颗枸杞豆 阅读下列选段,完成各题。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①,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 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到:“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 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呀!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 有想到要捉住它!”② “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③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 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 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1.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②处三叔的一番话,表达了他此时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所以才这么亮”事实真的这样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叔连说了两遍“这也是太阳”,前一遍句末用问号,后一遍句末用感叹号,表意 有什么不同?三叔为什么说“我”“也是太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纵观这段文字,想一想:“三叔”是怎样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含有时光过得很快的意思。 2.“捉住太阳”就是掌握了时间,成了时间的主人。此时的“三叔”为虚度年华而悔 恨,但已确信,时间“能”抓得住。 3.因为抓住了时光,就会勤奋不懈地学习、工作,就会创造出无限的财富,就能展现 时间给人类创造的价值。 4.事实并非真的如此。而是说时光使人类创造了各种辉煌的业绩、成果,时光也因此 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注:此答案主旨与 3 大抵一致,分开来作两题,意在强化理解。) 5.第一个“这也是太阳”后用问号,表示对“我”能否成为“太阳”的怀疑,而第二 个“这也是太阳”后用感叹号,则表示对“我”成为“太阳”的坚信不疑。前后两个不同的 句子类型。反映了“三叔”对“我”能否成为“太阳”的思想转变过程。“三叔”把“我” 的脸蛋比作“太阳”,是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朝气蓬勃,像太阳一样放出光和热, 把握住时光,朝着一个理想坚定不移地奋进。 6.从这段文字中,反映了“三叔”他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他清醒地认识到抓紧时间学 习、工作的重要性,而当自己后悔莫及时,他又把教训留给了后人,希望后生把握时光,做 出有为的业绩。 《童年的朋友》 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一个太阳。外祖母坐在 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 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 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 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 柔和的腔调说: “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 年轻的时候,我夸 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 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 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 你小点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 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 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 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松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 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 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 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 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 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 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3.文章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外祖母的,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她今天样子很凶,……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一句中加粗的“还 是”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仿写。(3 分) 例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 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 的花边……”一句中加点的“一根不断的线”具体指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却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 “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 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A.表示语意的转折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语意的递进 十三岁的际遇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 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 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 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 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 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 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 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 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于漪《往事依依》) 7、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3 分) 8、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3 分) 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教古文 的老师 代课 老师 9、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3 分) 10、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3 分) 课外阅读 ①维生素 K 是维生素家庭中的止血“功臣”,人体缺少它,出血时血就不能凝固。 ②维生素 K 的两兄弟 K1、K2 的性格、脾气有同有异。 ③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中性黄色的化合物,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性质十分 稳定,不怕酸,也不怕热,即使在强酸下或在 150℃的高温中也能泰然自若。但是,维生素 K 却非常害怕碱和紫外线,一旦和它们相遇,就会被撕得支离破碎。因而,含有丰富维生素 K 的食物如青菜、猪肝在烹调中切不可放碱,否则,会把维生素 K 破坏殆尽。 ④不同的是,在常温下维生素 K1 是液体,维生素 K2 却是固体。维生素 K1 通常存在于 植物体内,在各种绿色植物中含量尤为丰富;维生素 K2 通常存在于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 的肝脏内。 ⑤它们化学结构中都有一个名叫α-甲基酸的结构,因此都有止血的本领。但由于其结 构有不同之处,因而止血的效力也不同。维生素 K1 的止血本领要比维生素 K2 大百分之六十。 ⑥维生素 K 止血的奥妙在哪里呢? ⑦原来人体血液中含有凝血酶元,它能起止血的作用。可是光有凝血酶元是不能使血液 凝固的,一旦人体某处组织出血,血小板遭到破坏,就会释放出凝血活素和钙离子,这二者 与凝血酶元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凝血酶。在凝血酶的催化下,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就 很快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这样,出血也就被止住了。而维生素 K 不仅是凝血酶元的主要 组成成分,而且还能促进肝脏制造凝血酶元。所以缺乏维生素 K 就会缺少凝血酶元,凝血 酶的组成便遭到破坏,血液就不能凝固。维生素 K 止血的奥妙也就在这里。 (节选自王一川《生命科学的奇葩》,有删改) 7.(4 分)请写出维生素 K 的四个特点。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 8.(3 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凝血酶元止血的原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 分)本文用了不少生动的词语,如“家族”、“功臣”等。请在文段中再找出 4 个这样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 分)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试从本文第③、④自然段中举一个例句加以 说明。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 分)根据本文内容,选出下列判断中错误的一项( )。 A.肝脏是人体中制造凝血酶元的主要器官,所以肝功能不全者伤口往往出血不止。 B.青菜最好生吃,这样可以保持青菜中富含的维生素 K。 C.科学家在实验中用麻子油治好了小鸡的出血病。由此可推断麻子油中可能含有维生 素 K。 D.准备动大手术的病人要适量补充维生素 K,以防手术中出血不止。 (三)(18 分) ①那时候我很小,独自去离家有 20 分钟路程的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出来,我迷路 了。这时华灯初上。不知是恐惧还是 A (xiūsè),我不敢去问任何人,忍不住嘤嘤 地哭了起来。 ②这时走过来一对夫妇,那穿着薄呢大衣的女人低头拉住我的手轻声问道:“怎么了, 小姑娘?”我大哭起来,告诉他们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那女人随即轻轻摸了摸我的头 说:“没关系,咱们一起去找找,好吗?”她又俯身拉起了我的手,我在黑暗中感觉着她手 的温暖。 ③原来我离家并不远。那对善良的夫妇将我轻轻一送,就送到了我母亲的身边。 ④我破涕为笑的时候,他们向我微笑一下,转身离去了。夜色笼罩了他们修挺笔直的身 影,我手心还留着那女人的手温。 ⑤几十个寒冬酷暑过去了,我已有了那一对夫妇的年龄,但他们留给我的温暖,仍久久 地萦绕在我的心中。 ⑥十几岁时的我常独自一个人去粮店买粮。那一次,我努力将一袋粮背到我单薄的肩上。 可我却没有将它背上去。咬着牙,较着劲,试了一次又一次,始终差那么一点儿,我无望地 站在这一袋粮食前。 ⑦我决定再试一次,忽然粮袋顺利地上了肩。我 B (chàyì)地转过头,发现一 双苍老而虬筋毕露的手正托住我的粮袋,一双同样苍老却充制爱的眼睛在亲切地注视着我。 给了我这一把力气的竟是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的老人。那力气化作一股暖流汩汩地流进我 的心里。 ⑧一次,我生病在床,心绪异常烦躁,嘴唇干裂出一层白皮。突然听见“啪”的一声脆 响,什么东西摔碎了。我恼怒地大喊起来:“娇娇,你又在淘气!你能不能让人安静一下? 你真太不懂事了。”屋内静了半晌,才见女儿怯怯地走到我身边嗫嚅着说:“妈妈,我看你 嘴大干了,想给你倒点热水喝,我不是故意弄碎杯子的,你别生气好吗?”我一下子把女儿 那溢满莹莹泪水的眼睛紧紧地吻住了。我吮吸着女儿的泪,暖暖的,有点咸。 ⑨人的一生可能经历过许多喜怒哀乐,但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却可能是那一次次温暖轻柔 的抚摸。它就像那 C (páihuái)在你周围的微风和细雨,让你体味着人生的温暖。 ⑩这温暖的感觉浸润..我的心许久了,我常被它逼.得扪心自问:你曾向迷路者伸出你的友 谊之手吗?你给了对你也许并不重要,但却是别人所急需的一把力了吗?你能谅解和宽容那 些无意中伤害了你的人吗?只要感觉到那一丝丝温暖存在,人生就会轻松多了。能够给人以 这种温暖,我想快乐一定会更大些。 (作者孙苏,本文选用时有删改) 12.(3 分)根据拼音写出文中括号处应填人的词语。 A.xiūsè( ) B chàyì( ) C páihuái( ) 13.(3 分)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 分)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限四个字)。 15.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 “爱幻想的我从此被幻想折磨着:当我所崇拜的老师在课堂上严厉而关切地注视我的时 候,我想,会是她吗?当温和的女医生轻揉我疼痛难忍的身体的时候,我想,会是她吗?当 我羡慕地望着一对对和谐、美丽、善良的夫妇的时候,我想,会是他们吗?” (1)(3 分)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应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依据是什么? 答:恰当位置在第________自然段与第________自然段之间。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分)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 分)扣紧“浸润”和“逼”这两个词语,简要分析第⑩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蛛网奥秘新探》,完成 14-16 题.。 (共 13 分) 蛛网奥秘新探 天生蜘蛛是人间的一幸。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蜘蛛,蚊、蝇及一些令人烦恼的虫子将会异常猖 撅。据估计,英国的蜘蛛一年之中消灭的昆虫,总重量要大于全体英国人的体重。 世界上大约有 4 万种蜘蛛,七大洲均有分布。大多数的蜘蛛以网立世,凭勤劳和猎技度日。 蛛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似笼、似棚、似钟、似吊床的都有;有圆形的网,也有矩形的和 三角形的网。蛛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 最细的蛛丝只有 1/1000000 英寸粗,然而它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柔弱,和蛛丝同样粗细的 钢丝远没有蛛丝结实。 蛛网是一种奇妙的天然艺术结晶,不少研究人员都企望着能透过那晶莹的蛛丝看到一些新的 科学奇观。如今,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蛛网研究上又有了突破。 圆蛛是常见的一种蜘蛛,它常园子里、树木间结网。这种蛛网由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即千 丝和湿丝。网的外沿牵引线和放射状的半径线是干丝,它们基本上不具粘性,只是组成一个 大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牵引线很粗,可称为主导索。在这个骨架上的那一圈一圈的 螺旋线是湿丝,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粘滞性,而且也极富弹性,这是一种真正的猎网。蛛网 正中心的那一小块地方不具粘滞性,那是蜘蛛休息的地方。千丝弹性不大,经过拉长,长度 增加约 20%时,它就会断裂。湿丝则大不一样,长度增加三倍,它仍然可以弹回,恢复原 状。因此,落网的蚊蝇之类是很难破网而逃的。 湿丝为什么具有那么好的弹性呢?科学家们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 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它的成分 80%是水,其余为氨基酸、油 类、盐的混合物。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滴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当蛛网上的猎物挣扎 时,那一卷卷丝线随之松开伸直,这就大大增加了丝线的长度。当猎物被网征服以后,蛛丝 仍会弹回,又成了线圈。 具有独特构造的蛛丝,堪称是一种精巧绝伦的弹簧。可以预料,这一蛛网奥秘的新发现,将 会给仿生学带来贡献。 14.简答下面题目。(共 5 分) (1) 介绍对蛛网奥秘新的探索,为什么要以圆蛛为例呢?说说你的理解。(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蛛丝形成的过程。(3 分) 15.蛛网是由哪两种类型的蛛丝构成的?这两种类型的蛛丝分别起什么作用?(5 分) 16.科学家对蛛网奥秘新的发现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3 分) 14.(共 5 分)(1)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或:圆蛛是最常见的一种蜘蛛,有代表性。(2 分, 意思正确即可) (2)在蜘蛛体内有一种呈液体状的骨蛋白,骨蛋白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或:蛛 丝是一种骨蛋白,在蜘蛛体内呈液体状,排出体外遇到空气后便硬化为丝。 (3 分) 15.千丝和湿丝。干丝的作用是:组成框架,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湿丝的作用是: 编织猎网。(5 分,“干丝和湿丝”1 分,干丝和湿丝的作用各 2 分) 16.发现了蜘蛛湿丝的独 特构造。或:发现蜘蛛的湿丝并不是单丝。湿丝上布有一滴滴细小的珠状胶粘液体,每一滴 珠状体内都含有一卷丝线。可以松开伸直,也会弹回,恢复成线圈。(3 分) (二)7.(1)中性黄色化合物。(2)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3)性质 十分稳定(不怕酸,不怕热)。(4)怕碱和紫外线。 8.凝血酶元与出血时血小板释放 的凝血活素和钙离子结合变成凝血酶,凝血酶的催化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元迅速变成 了不溶性纤维蛋白,从而止血。 9.(两)兄弟、性格、脾气、泰然自若、撕、怕。 10.例 一:“它们……不溶于水,只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只”字起限制作用,准确说明了 维生素 K 的性质)例二:“在常温下维生素 K1 是液体,维生素 K2 却是固体。(”在常温 下”准确表明条件,极为严密)。 11.B。 (三)12.A.差涩。B.诧异。C.徘徊。 13.(1)一对善良的夫妇把迷路的“我” 送回家;(2)一位老人帮“我”把一袋粮食背上肩:(3)女儿想为病中的“我”倒水却打 碎了杯子。 14.温暖人生。 15.(1)④⑤。依据是:从语言上看,本段与④段中 “我手中还留着那女人的手温气与⑤段中“我已有了那一对夫妇的年龄”相关联;从内容上 看,本段是上文的延续,也是上文叙事后感情的抒发。(2)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送“我” 回家的那对夫妇的感激和怀念,同时暗示社会上有很多如那对夫妇般热心肠的人,有力地突 出了“人生充满温暖”这一中心。 16.长久以来,他人给予的温暖不仅温暖着“我”的 心,而且时时提醒并激励着“我”给他人送温暖。 17.时时给人温暖,人生才会更加快 乐。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