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语文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八年级下课本深入探究学习题【语文版】

ID:615017

大小:198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思忆亲人的愧与悔 问题情境 记叙亲人,特别是记叙父母的文章中,大体包含三个内容: 第一是“感人事迹”,所记之事不管关涉国家、民族、社会、战争、和平,还是关涉柴、 米、油、盐酱、醋、茶,一般都有难能可贵、感人至深、甚至饱含血泪的特别之处。 第二是“高度评价”。一般要对亲人的为人、处事、思想、品格等作出正面的高度的评价。 第三是“深刻影响”,介绍亲人的言行、品格等对“我”所产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以上三个内容在朱自清的《背影》和季羡林《永久的悔》中都没有什么表现。 季羡林小少离家在外求学,对自己的母亲更是没有什么记忆,自然写不出母亲的感人事 迹,也不会有高度评价。朱自清的《背影》所记叙的最感人之事只能算父亲“爬过月台买橘 子”,但这难度并不大,仅仅是“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会费事些”,此事于我们见惯 的包含血泪的亲情故事相比,实属平常之事。《背影》对父亲的最高评价仅仅是“他少年外 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通篇没有对父亲的人品、道德有正面的评价,更不用 说什么溢美之词,而且,作者朱自清也完全没有介绍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个人所产生的 影响,也完全没有“我”在父亲身上学习过什么之类的表述。 但是,这两篇文章却深深打动了我们,越品味,越有感触,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当中, 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们? 探究学习 一. 参考课文和以下材料,说说朱自清和他父亲的关系是否一贯其乐融融?作者写《背影》 时是在怎样的心态? 材料:1.父亲原是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后来被解除了职务,两手空空,没有积蓄。到处 奔波找事做。“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已。情郁于中,自然有发之于外, 家庭碎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材料 2. 朱自清在《背影》发表了 22 年后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 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 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父亲有两年和儿子未曾见面,终于给关系尚 僵的儿子去了封信,别的未曾多说,就径直谈到自己的死……” 材料 3. 《背影》是回忆性散文,写《背影》时与“买橘子的背影”故事相隔了八年。 答: ”, 二.探究作者是如何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的。 1.写出作者并不理解和不尊敬父亲的情绪和心里活动: 2.作者谴责自己的语句: 3.文中几处叙说自己的悔恨情绪,悔深是因为情切。为什么这样说? 三.如果说,朱自清对父亲的愧疚还有时间弥补的话,那么,对“子欲养儿亲不待”的季羡 林来说,愧疚就成了永远的悔,永远的痛。下面是季羡林在极度悲痛中为母亲写的挽联: 一别竞八年,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天寒否? 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 注释:①倚闾:靠着门 ②曷:同“何” 1.挽联的上联,写的人是 ,下联写的人是 。 2.挽联的内容,《永久的悔》文中也有比较集中的书写。请把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①与“倚闾怅望”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相应的句子是 实践反思: 季羡林在《一条老狗》(《摘自新世纪文存》)中有谈到他萦绕不散七十年的悔 恨:“到了家里 ,我才知道,母亲不是病了,而是走了。这消息对我真如五雷轰顶,我昏 迷了半晌,躺在床上哭了一天水米不曾沾牙。悔恨像大毒蛇直刺入我的心窝。在长达八年的 时间内,难道你就不能在任何一个暑假内抽出几天时间回家看一看母亲吗?二妹在前几年也 从家乡来到济南,家中就剩下母亲一个人,孤苦伶仃,形单影只,而且有缺吃少喝,他日子 怎样国呀!你的良心和理智哪儿去了,你连想都不想一下吗?你还能算得上一个人吗?我痛 悔自责,找不到一点原谅自己的地方。我一度曾想到自杀,追随母亲与地下。……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在这两句话正应在我的身上。 从小到大,我们被倾注了父母满腔的不需要回报的爱,为人儿女的,我们自恃青春年 少,风华正茂,对他们,我们有没有“太聪明”的时候?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内心有什么出 触动,可千万不要等到自己九十岁再悔恨自己忽略父母。 1.请回想一些事例,即使是太琐碎的事例,看自己能否也与朱自清那样,真正品味到 父母或长辈对我们的爱。并把它写下来。 2.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没有为高堂养老送终而深表痛悔,可是当高堂需要他们的时 候,他们又在哪里?又做些什么呢?年轻的你,想为你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些什么事情?请 行动吧,并把你父母或长辈的反映一纪录下来。 第二单元 诗歌的象征 问题情景 课间,几位同学谈兴正浓。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我初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还以为大堰河是一条河呢,原来是一位劳动妇女的 称呼。” “巧了,我的感觉和你一样。刚看题目 ,我以为艾青赞美他家乡的一条河呢,那条河 滋润他成长,所以叫保姆。没想到大堰河就是人家真正的奶妈。” 确实,作者艾青的保姆的来自大叶荷村,,所以作者家乡蒋村的人都叫她“大叶荷”。“大 叶荷”与“大堰河”谐音,在江浙方言中还是同音。所以作者就用这个并不像人名的“大堰 河”来称呼她。 “我想,这是作者故意给我们的错觉。以大堰河来称呼这位劳动妇女,正是诗人的高明 之处。”另一个同学若有所思。 那么,艾青这种做法高明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诗歌的象征手法方面去探讨。 探究学习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常运用在整篇的诗歌创作中。象征在诗 歌里就像人的心脏一样。如果没有象征,诗歌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要抓住象征这把 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而要用好象征这把钥匙,则需要读者 的联想。 探究一:人们都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能结合本诗《长城谣》中长城的特征去说明 吗? 1.以下是《长城谣》的第一节,请你说说长城是以一个什么形象出现, 你从那些语句看出?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答: 2.长城为什么使作者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答: 3.以上两道小题,其实就是前面大题探究的一部分。现在,请你结合前两道小题的探究结果 和全诗的阅读,说说人们把长城看作中华民族象征的理由。 答: 探究二 有这样的一些事物,天天陪伴这我们而又因为我们习以为常而被忽略。例如空气, 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但有人却能以敏锐的眼光抓住它的特点,赋予它新意,新的象征 意义。例如诗人邵燕祥。邵燕祥:上世纪 50 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他追求真理、呼唤自 由,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致空气》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 成的。 探究《致空气》是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的。 探究方法: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必定通过联想,强调象征事物与被象征内容之间相似的 特征,我们也可以通过联想,从象征事物(空气)的特点去联系被象征事物,从而揭示出被 象征内容的特点。附《致空气》的前三小节: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 又难寻踪迹 光明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黑暗里 人们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孤独里 失眠时,我从鼾息听到了你 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 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 掀动我的鼻翼 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 陪伴着我呼吸 1.诗中“我”指诗人自己,“你”指空气。在诗中,诗人抓住空气的什么特点? 答: 2.在诗歌的第二、第三小节中,作者强调空气的哪种属性?请你展开联想, 还有什么事物 也具有空气的这种属性? 答: 3.诗中把空气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对这一须臾不离的自然现象,诗人赋予它什么的象征 意义? 答: 我们看到,诗中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讴歌空气,暗线是讴歌像空气那样特点的事物, 如像空气那样朴质和透明,也像空气那样弥足珍贵。两条线的交织,使主题变得含蓄,耐人 寻味。当然,暗线之所以叫暗线,是诗人预设的、需要读者的联想加入才形成的线。 实践反思 . 现在,你该知道艾青把保姆“大叶荷”叫做“大堰河”的高明之处了吧。诗中这位劳 苦善良妇女与“河”的形象很吻合,她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地化身,她们像河流一样 哺育着两岸儿女的成长。读者能把这位保姆与河流联系起来,更增加形象的丰富性,主题的 表达更含蓄。 在中国文化中,有些事物有着固定的象征意义,如松树象征刚强;梅花象征着坚贞;竹 子象征这谦虚、品德高尚;月亮象征团圆、思念等。还有更多事物的象征意义并不确定。而 在诗人创造的特定的形象中,对那被象征的事物的指向,更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 阅读下面这首诗,从象征的角度分析里面的形象的指向。 我愿意 我愿意是只小鸟, 栖息在你木屋旁的树林里, 纵然飞不到那片填天空, 我也会尽力向你飞去。 我愿意是条小溪, 流淌在你树林的水流里, 纵然趟不过那片海洋, 我也会全力向你奔去。 我愿意是朵小花 ,开放在你水流便的泥土力, 纵然走不过那片土地, 我也会向你绽出所有的美丽。 我愿意,我愿意, 飞翔在你是记忆里, 流淌在你的记忆里, 芬芳在你呼吸的每一寸空气里, ――只是为你,我愿意。 1.有人说这首诗赞美的是爱情,诗歌中的“你”,其实就是热恋中“我”的“他”或“她”。 你有其他看法吗? 答: 第三单元 耐人寻味的戏剧语言 问题情境 舞台虽小,却演绎着善与恶,美与丑,虚伪与真诚,高尚与卑鄙。作为舞台演出基础 的戏剧文学,即剧本,除了舞台提示外,全部都是人物语言。剧作家怎么能仅仅通过语言描 写,就讲述了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观世间百态, 品人情冷暖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戏剧语言的特点,一起来品味戏剧语言的无穷魅力。 探究学习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提示)。人物语言承担了塑造人物 与展开情节的功能。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是戏剧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一、 极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 声则知其人。 1、《日出》(节选)塑造了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三个人物形象,你能通过以下的人物语 言,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说说他们是旧中国哪一阶层的代表形象吗? A、黄省三:(苦笑,很凄凉地)您说哪儿的话,我都配不上。李先生,我在银行里一个 月才用您十三块来钱,我这儿实在是无亲无故,您辞了我之后, 我在哪儿找事去?银行现 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 李石清:(烦厌地)照你这第说,银行就不能辞人啦。银行用了你,就算跟你保了险, 你一辈子就可以吃上银行啦,嗯? B、黄省三:哦,您说,(嘴唇颤动)您说,要我去——(只见唇动,听不见声音) 李石清:你大声说出来,这怕什么?“偷”!“偷”!这有什么做不得,有钱的人的钱可 以从人家手里大把地抢。你没有胆子,你怎么不能偷? 黄省三:李先生,真的,我急的时候,也这么想过。 李石清:哦,你也想过去偷? 黄省三:(惧怕地)可是,我怕,我怕,我下不了手。 C、 黄省三 (走到潘面前,哀痛地)经理,您行行好,您要裁人也不能裁我,我有三个小 孩子,我不能没有事。经理,我给您跪下,您得叫我活下去。 李石清:起来!起来!走!走!走!(把他一推倒在地上)你要再这样麻烦,我就叫人 把你打出去。 潘月亭: 岂有此理!这个家伙,怎么能跑到这儿来找我求事。(厉声)滚开! …… 潘月亭 (很敏捷地对着黄的胸口狠狠一拳)什么!(黄应声倒在地下) …… 潘月亭 把他拉下去。放在别的屋子里面,给他拍拍捏捏。等他缓过来,拿三块钱给他, 叫他滚蛋! 2、黄省三开始对潘月亭存有幻想,后来认清了“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 直比禽兽还不如——”,那为什么黄省三不能彻底反抗,而走上自杀之路呢?性格决定命运。 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谈谈黄省三悲剧命运的原因。 3、《钦差大臣》是一部讽刺喜剧,在塑造人物时用漫画式的方式将人性的弱点加以放大, 读读下面两段台词,看看他们自揭隐私后,暴露了一个怎样的丑恶灵魂? A、邮政局长:……“糟啦,”我心想,“准是发现邮局出了什么岔子,才写信去报告上司 的。”我拿起信来,把它拆开了。 市 长:您怎么敢?…… 邮政局长:我自己也不知道,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推动着我。我本来已经预备打发信差十万 火急地把信送出去,——可是一种从来没有感觉过的好奇心制服了我。我憋不住啦,再也憋 不住啦,有一股力量把我拉过去,一直拉过去。我一只耳朵里听见一个声音喊:“喂,别拆! 拆了要倒霉。”可是另外一只耳朵里又有一个魔鬼在叫唤“拆,拆,拆呀!”剥掉火漆的时 候,血管里像火燃一样,把信一拆开,浑身直发毛,两只手直找哆嗦,眼前一阵黑,迷迷糊 糊的全看不见啦。 B、市 长:(敲打自己的前额)我怎么晕了头?瞎了眼?我这个老糊涂!老得发了昏, 我这个大笨蛋!……我做了三十年官;没有一个商人,没有一个包工头,骗得了我,连最狡 猾的骗子也都被我骗过;就连那些一手瞒过天下的老狐狸、老滑头,都逃不过我的手掌心, 吃过我的亏,上过我的圈套;我骗过三个省长……省长算什么!省长用不着说…… 二、意味深长的潜台词 www .xkb 1.com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 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 世界,含蓄地反映社会生活。 1、 下面句子戏剧人物都没有说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并说说他们为什么欲言 未言吗? A、李石清:哦,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 B、黄省三: 哦,您说,(嘴唇颤动)您说,要我去——(只见唇动,听不见声音) 2、下列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是什么?透过这些潜台词,你感受到《日出》所反映的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A、黄省三:我……我明白,李先生。(很凄楚地)我知道我后面没有人撑腰。 B、李石清: 哼,你这个傻子,这时候你还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了。 C、李石清:……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分,养活你的妻儿 老小,可是你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是个大废物,你还配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 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准备的。 三、不可或缺的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 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 在《日出》找出例子,说说舞台说明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对塑造戏剧人物形象的作用。 2、 《钦差大臣》以哑场收尾,真是别具匠心,你能说说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吗? 实践反思 一、《日出》、《雷雨》都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在《雷雨》的第二幕里,鲁侍萍到周公 馆去找他的女儿,没有想到这是三十年前曾经玩弄了她而后又抛弃了她的周朴园的家,她和 周朴园互相认出了以后,有下面的对话。阅读后,回答问题。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1、 周朴园问“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他究竟想问鲁侍萍什么?“三十年 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的潜台词是什么? 2、由“忽然严厉地” “冷冷地”这些舞台说明体现出周朴园怎样的性格特点? 3、鲁侍萍不止一次说到命运:“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对鲁侍萍的命运观,分析正确的—项是 ( ) A.侍萍不能解释自己三十年来为什么受那么多苦,不得不自认是“不公平的命”所使 然。 B.鲁侍萍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的“命苦”,她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对世道不公的 愤懑与不平。 C.她虽然一再说“命运”如何,但并无深意,只是客观反映了她对自己苦难一生的悲 叹。 D.三十年的苦和恨,使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侍萍觉醒了,她所说的“命”,从根本上看, 是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与抗争 二、 编写小剧本 设定一个场景,通过两、三个人的个性化语言,讲述一个生活小故事。 第四单元 激情演讲 问题情境 读一篇出色的演讲词,如同读一首优美的诗,品一幅绚丽的画,赏一部气势恢弘的交 响乐。我们在智者的教诲中,在激情荡漾中,开启智慧和心灵的大门,激活埋藏已久的能量, 释放出金灿灿的阳光,释放出生活的希望与辉煌。那么怎样才算一篇好的演讲词,怎样才能 写出一篇好的演讲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第四单元。 探究学习 一、了解文体知识 演讲词是实用文体之一,指为在集会或会议上发表讲话而写成的文稿,又叫演讲稿。用 来交流思想、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把自己的主张、观点、见解及思想感情传 达给听众,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除了具有议论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讲究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性和鼓动性, 语言的口语化,通俗精炼且饱含挚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 感染力。 二、赏析探究 (一) 主题是演讲的灵魂。写演讲词,首先要选好主题。主题的选择要服从 演讲的要求,要考虑听众对象和演讲场合。阅读作品,完成下列填空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演讲词必须有恰当的、充足的材料为主题服务。 1、《为人民服务》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什么作用? 举“精兵简政”作为例子目的是什么? 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了论述中西方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差异,举了哪些例子, 例子中哪些是反面事例,哪些是正面事例? 3、《我有一个梦想》中哪些事实证明在发表《解放宣言》100 年后的美国,黑人悲惨的现状 仍然令人震惊? (三)《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 1944 年 9 月 8 日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 上所作的讲演。全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的中心论点,分五层论说。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 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合作;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团结 篇目 演讲场合 听众对象 主题 《为人民服务》 参加追悼会的军民 《 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 北京人民大会堂“情 系中华”大会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 神 《我有一个梦想》 二十五万示威者 《你是你的船长》 初三班会课 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 盼 全体人民。全文论点鲜明,中心突出,层次清晰。 请你参照上面的分析方法,理清《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写作思路。 (四)演讲要感情充沛,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逻辑说服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演 讲词的语言或是简洁明快,通俗平实,准确生动;或是幽默风趣,富有文采,富有气势,富 有逻辑性。句式的整齐划一、对称均衡,长短结合、整散结合,产生优美的节奏感。适当地 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会使演讲怡情悦耳。 1、《为人民服务》文虽短,但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从文中找出一些已被人们视为格言警 句的句子或段落,并理解其含义。 示例: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理解:这句活告诉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不要悲观丧气,要坚信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直面困难,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拼搏,一定会取得成功。句中用 了排比的修辞,语气坚定,激人奋进,给人无限鼓舞。 2、高声朗读《我有一个梦想》,充分体验本文排山倒海般的语势与激情。同时,想象着:你 就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面向整个世界,发出你自己的,也是亿万受 奴投者追求自由平等的声音,倾诉着内心的痛苦、愤怒,宣示着自己的信念、希望和梦想…… 然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摧人振奋,感情激昂的语 句,作者都用了哪些修辞,从课文找出并仔细品味。 实践反思 (一)这是美国第 37 任总统尼克松在 1972 年访华答谢宴上的祝酒词。阅读这篇演讲词,回 答下列问题。 十分尊贵的客人们: 我们能有机会在贵国作客期间欢迎你和今晚在座的诸位中国客人,感到十分 荣幸。 我要代表我夫人和同行的全体正式成员,对你们给予我们的无限盛情的款待 表示深切的感谢。 大家知道,按照我国的习惯,我们的新闻界人士有权代表他们自己讲话,而 政府中的人谁也不能代表他们讲话。但是我相信,今晚在座的全体美国新闻界人 士都会授予我这一少有的特权来代表他们感谢你和贵国政府给予他们的种种礼 遇。 你们已使全世界空前之多的人们得以读到、看到、听到这一历史性访问的情 景。 昨天,我们同几亿电视观众一起,看到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奇迹之一——中国 的长城。当我在城墙上漫步时,我想到为了建筑这座城墙而付出的牺牲;我想到 它所显示的在悠久的历史上始终保持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决心;我想到这样一个事 实,就是,长城告诉我们,中国有伟大的历史,建造这个世界奇迹的人民也有伟 大的未来。 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 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 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的岁月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存在 着一道城墙。 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我们开始会 谈时就承认我们之间有巨大的分歧,但是我们决心不让这些分歧阻碍我们和平相 处。 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我们同样深信我们的制度。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 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我们每一方 都有这样的利益,就是维护我们的独立和我们人民的安全;我们每一方都有这样 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 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处,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让历史而不是让战场对他们的不 同思想作出判断。 总理先生,你已注意到送我们到这里来的飞机名为“七六年精神号”。就在这 个星期,我们美国庆祝了我们的国父乔治·华盛顿的生日,是他领导美国在我们 的革命中取得了独立,并担任了我们的第一届总统。 在他任期届满时,他用下面的话向他的同胞告别:“对一切国家恪守信用和 正义。同所有的人和平与和睦相处。” 就是本着这种精神——七六年精神,我请大家站起来和我一起举杯,为毛主 席,为周总理,为我们两国人民,为我们的孩子们的希望,即我们这一代能给他 们留下和平与和睦的遗产,干杯! 1、 尼克松总统在祝酒词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 当时中、美两国政府还存在着不少分歧,尼克松总统在祝酒词中怎样缩短两国间的距离, 缩小感情上的鸿沟,赢得在座的中国官员好感的? 3、 有评论说,这篇祝酒词“不失为文彩飞扬的佳作”,找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谈谈你 的体会。 (二)“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这样总结成功的秘诀:凡事比别人多一点点!多一点努力, 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实践,多一点疯狂┅┅多一点点就能创造奇迹。成功的秘诀原来就是简 单的四个字:多一点点。 请以“多一点点”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让它如同前进的号角,鼓励你不断奋进, 迈向成功! 第五单元 抓住细节描写 再现历史情境 问题情景 小博士论坛上: 晓阳:(神情凝重)小博士,今天我读了第五单元的课文《南京大屠杀》, 心情可沉重了,小说再现了 68 年前日寇在南京对南京人民集体和零散大屠杀的 滔天罪行,真是骇人听闻啊,日本在南京大屠杀的兽行真是千夫所指,万人可唾。 小博士:(哈哈哈) 晓阳:(狠狠的瞪着小博士)亏你笑得出,难道你不是中国人吗? 小博士:我是中国人啊,我也痛恨残害中国人的日寇,也恨不得将他们千 刀万剐。可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小说。 晓阳:(挠挠脑袋)文章中的典型细节描写得多传神啊,那不是小说才有 的吗? 小博士: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但 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 小博士: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的探究学习吧,看看报告文学中典型细节给 我们展现了哪些历史的真实,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探究学习 www.xkb1.com 一、学会积累 1.报告文学属纪实性作品,兼有 和 的双重特征,它 要求 、 ,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2.根据报告文学报道的内容,报告文学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写人物为主的报 告文学,如 ;一种是以写事件为主的报告文学,如 (填序 号)。 A.《南京大屠杀》 B.《寻找时传祥》 C.《阿炳在 1950》 D.《滑铁卢之路》 3.说说报告文学《阿炳在 1950》一文采用人物同期声的形式来叙事写人的好处。 二、学会阅读 4.把握文中再现的历史情景 报告文学属纪实文学性的作品。阅读着累纪实性作品,要注意品味文中再现的 历史情景,注意体会这些历史情境留给我们的对历史、现实或人生的思考。 本单元四篇报告文学给我们再现了哪些已远离我们的历史情境,请认真阅读文 章,细细体会品味 课题 再现的历史情境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给我们的思考 《南京大 屠杀》 《寻找时 传祥》 《阿炳在 1950》 《滑铁卢 之战》 5.报告文学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再现的历史情境 报告文学常常通过生动形象的典型细节描写来描绘,再现和复原有关的历史情 景。本单元的四篇报告文学也不例外。 请阅读《南京大屠杀》中的文段,思考: (文段一)与我同时下车的,还有一位身体瘦弱的老太太。她手里挎着菜篮。 如果不是那像被人撕咬过的残缺的右耳,我也许不会注意她。她步履蹒跚地走了 几步,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瞪大了的眼睛里流露出恐惧和 绝望,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随即她怪叫一声,抛下菜篮,转过身没命地 奔跑,还不时抓起路边的脏物向后扬去,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绝望的呼叫声。 (文段二)“老总们,行行好,让孩子先过去吧。”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妇满脸泪 痕求道。谁也没有听到她的话。一条船向岸边射来,人们“呼”地涌过去抢夺船 只,她也毫不犹橡地跳入刺骨的江水中,几乎快摸到船舷了,突然右手被人用木 桨狠狼地砸了一下,她尖叫一声沉入水里,许久才浮上来,她只好抱着已被江水 呛得半死的孩子挣扎回江岸,期待着下一条船。 1 文段(一)细节描写如何描绘了老太太的疯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2 文段(二)向我们再现了怎样的情景? 3 史实性报告文学强调材料的真实,请结合“燕子矶大屠杀”细节描写再现的 历史情境,是否虚假,你能在文中找出对应的事实依据吗? 4 《阿炳在 1950》一文写于时隔几十年的 21 世纪,作者对当时的情形已经无 法直接描述,那么他如何实现“使用典性细节再现历史情境” 的? ⑤滑铁卢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这篇报告文学对比进行了生动地 描述。课文在描绘历史人物、在鲜滑铁卢之战这一历史画卷时,对既有全场景的 勾勒,由有关间细部的特写,试结合课文举例说明。 三、学会运用 6.《寻找时传祥》写于九十年代,时隔了 30 年,作者对当时的情景已经无法直 接描述了,只有靠采访知情人才能写出时传祥的当年。你能根据下面文段陈述的 事实,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吗?请你依据事实,发挥丰富的想 象力。(提示:抓住时传祥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刻画。字数 200 字) (文段)1959 年 10 月 26 日,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一天,毛泽东、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了代表们。刘少奇紧紧握着他的手: “你们干劲可真足啊!再加把劲,把全市的清洁工人都带动起来嘛。”刘少 奇从自己口袋里摘下一支“英雄”牌金笔,送给时传祥,“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 勤务员,我当主席是人民的勤务员……” 实践反思 7.报告文学的“报告”要求真实,不能虚构。“文学”要求人物、事件典型, 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本单元的典型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充分地体现了报告文学的 “文学性”。请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细腻传神的典型细节。 课题 你认为最传神的细节描写 《 南 京 大 屠杀》 《 寻 找 时 传祥》 《 阿 炳 在 1950》 《 滑 铁 卢 之战》 小结:所谓典型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 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 表现力的手法。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它可以对人物的 、 、 、 、 进 行刻画,也可以对 、 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第六单元 欣赏古人的劝说艺术 问题情景: (镜头一)王旭同学原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开学以来,却迷恋上了 电子游戏,无心想学,而且经常逃学。好朋友李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劝劝 王旭:“王旭,不要再打电子游戏了,你这样就会变成废物一个了”,谁知王旭 却瞪着他嚷嚷道:“你才是废物呢”。李荣愕然了“难道自己错了吗?真是好心 当成驴肝肺”。 (镜头二)妈妈禁止晓阳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理由是课外活动浪费时 间,影响学习。晓阳为了改变妈妈的偏见,决定和妈妈真诚的谈谈:“妈妈,这 是有意义的活动,参加这些活动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谁知话音 没落地,妈妈却怒不可遏——晓阳委屈极了:“我说的是心理话,难道错了吗?” 人都不是傻子,我凭什么要听你的?这是拒绝接受劝告的潜在心理。在古代更 甚,如果是给帝王提意见(进谏),帝王听得不顺耳,一不高兴,还要赶进谏人 走得远远的,甚至要取进谏人的性命,如战国的屈原就因进谏被楚怀王流放,东 周的比干因进谏被商纣王挖去心肝。但情况也由于相反,有人向帝王和其他人进 谏,最终都会被接受,采纳其意见和建议。这其中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进谏的艺 术。本单元邹忌讽谏齐王,墨子劝谏公输都是成功的范例,他们劝说成功的方法 是什么?让我们来寻找古人成功劝说的秘诀,欣赏古人精彩的劝说艺术吧。 探究学习: 一、 学会积累 1.“天才在于积累”只要多积累善积累,就一定能把文言学习好。请同学们继续 下工夫进行词汇和句式上的积累,同时增强对文言文知识的感性认识。请按要求 梳理本单元的文言知识: ①我积累的通假字(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我积累的古今异义(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古义,偏爱;今义, 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③我积累的词类活用(例: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④我积累的特殊句式(例: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濒于“自”提前;) 二、 学会阅读 2.古人成功劝说他人的事例 本单元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对话、悬念迭生的情节、巧妙锋利的言辞均给 人留下极深的印象。特别是人物高超的劝说艺术不得不令我们赞叹不已。请读课 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课题 人物 劝说的对象 (与人物的 关系) 劝说的内容 劝说的结果 《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 孙 权 劝 学》 《 公 输》 3.古人成功劝说他人的方法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别人的过错“横眉冷对千夫指”固然大快 人心,未必人人都可以接受。历史上“批龙鳞,逆圣听”招致杀身之祸的忠臣义士 比比皆是啊。但邹忌、孙权、墨子都成功的劝说了齐王、公输、楚王和吴蒙,他 们成功劝说的方法是什么呢?请按完成下列问题。 ①比较下面两段话说说“直谏”与“讽谏”有什么不同: (文段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 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 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段二)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的《出师表》 直谏: 讽谏: ② 结合(文段一)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从中可以看出邹忌的讽刺艺 术有什么特点? [知识连接] 根据两个不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 “类比推理”。 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明方法就叫做“设喻 说理”。 ③要说服他人,离不开摆事实和讲道理。事实可以那样现身说法,也可以是典型 人物的事迹。《公输》一文的劝说就很有特色。墨子见公输盘和楚王,都不是直 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找 出这些比喻,说说公输如何运用比喻层层说理的,并分析其这样劝说的好处。 ④墨子劝说公输盘和楚王的方法和可谓和邹忌讽谏的方法可谓异曲同工,请认真 阅读《公输》,比较二者劝说方法的异同。 ⑤孙权是三国时吴的建立者,他劝学的对象是一介武夫吕蒙,难度可想而知,但 吕蒙经过了孙权的劝说后成为了一名有才略的将军。你认为孙权善于劝说表现在 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三、 学会运用 新课 标 第一 网 4.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洲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 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上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 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 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 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 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三千余人而后进 “及渡江”司马睿让祖逖做军咨祭酒,这是军事顾问一类的关,但祖逖却“纠 合骁健”,向司马睿直言要收复中原,面对祖逖义正词严的请求,司马睿以“逖 为奋威将军”,但无将军之实,“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面对司马睿的这种做法,即如你是祖逖,你将如何劝说司马睿“给铠仗”呢? 5.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老师或爸爸、妈妈的有些做法你可能不苟同,但又不 便直接说。学了本单元后,古人的劝说艺术必定会给你启示。试着运用这种艺术, 向老师或爸爸、妈妈提出你的建议。 实践反思: 6.古人成功劝说的事例和劝说的艺术定然给你不少的启示,你能学以致用来 帮帮李荣和晓阳吗? “问题情景”中镜头(一)(二),李荣和晓阳劝说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应该 怎样说效果更好? 知识链接 给你介绍几种行之有效劝说的艺术: 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二、步步为营,请君入瓮。 三、开诚布公,坦成相待。 四、巧妙设喻,委婉讽谏。 五、留足面子,暗示自省。 六、赞扬鼓励,顺耳利行。 7.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之有效劝说方法: . 第七单元 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乐” 问题情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滕子京被贬到岳州的第二年,大规模重修岳阳楼。楼建成 后,他将此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及唐代是人的作品写下,连同一幅《洞庭秋晚图》寄给 了他在河南邓州的好友范仲淹。要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并未亲见岳阳楼,却在“前 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写出了气势磅礴,语调铿锵的《岳阳楼记》,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乐” 的态度。 就在范仲淹领导是新政失败,被贬到河南邓州的时候,积极参与勤政的欧阳修,也慷 慨上书,替范仲淹分辨,得罪了当权派,曾一度下狱,后被贬到安徽滁州任知州,到滁州上 任的第二年,(1046 年.)写下了《醉翁亭记》,也许是冥冥中也想和他的朋友范仲淹对话吧, 欧阳修也写出了自己的欢乐观。 同是文才斐然的才子,同是积极参与政治改革的高级官员,也几乎是同时被朝廷贬谪 文人,他们两人对“乐”的看法是否一样? 探究学习 一. 范仲淹把洞庭湖的景写得非常美。有雄浑的、隐晦的、明丽的,他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只是为了让我们身临其境吗? 1. 文章第二段,作者写洞庭湖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雄伟景象,引出了抒情语句。请把这句抒情语句写下来,并翻译。 原句: 翻译: 2.作者写了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在霪雨霏霏时与在那春和景明、阳光明媚时登上岳阳楼,他 们产生的感情一样吗?具体说说。 答: 3.作者赞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吗?和滕子京一样同样遭贬谪的作者,要怎样才能“乐”起 来?(提示:关注文章的最后一段) 答: 你探究完了这三道小题,就会明白这道大题中说的范仲淹写景的作用了吧,他写景是 为了与论理结合起来。先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环环相扣,浑为一体。 小贴士 滁州自古以来的兵患战多,民不聊生,直到宋朝才能免于兵乱。 欧阳修被贬 此地,在自己的辖内仍然尽心尽力,使百姓安居乐业。《醉翁亭记》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 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 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 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 餐的简朴。 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全篇都贯穿一个“乐”字,他的“乐”与范仲淹的“乐” 有什么异同? 1.文中各段都有带有“乐”的句子,请把它们翻译出来。 第一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 第二段: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 第三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翻译: 第四段:⑴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 2. 从以上各句中,作者在滁州琅琊山看到、感受到的各种什么“乐”?作者自己又乐什么 呢? 答: 你探讨到这里,是否理解了了范仲淹和欧阳修对“乐”表现出来的志向和情怀?范仲 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与民同乐”,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和百姓的快乐联系起来,这 点对虽然遭贬,仍衣食无忧的封建官员来说,确实难能可贵。从两篇文章内容来看,范仲淹 似乎还没有享受到他自己所说的快乐,而欧阳修已经乐在其中了,还有点自我陶醉的的味道。 实践反思 欢乐喜悦,是人一种情绪,外界的什么事情、什么条件能勾起这种情绪,还得与 这个人对事情的敏感度而定。而人对外界事情敏感度会受到自己好恶、追求、理想、志 向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欢乐喜悦情绪的产生,会受到这个人的好恶、追求、理想、 志向等因素的影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按照自己的理想,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 如果桃花源真的在现实社会出现,作者真是乐何如哉! 1.请你说说,为什么生活在桃花源里面的“黄发垂髫”,都“怡然自乐”? 答: 2.感受了几个古人的欢乐观,请说说你的快乐,以家人、朋友、社会、国家有联系吗? 答: 3. 在《岳阳楼记》中,作者表现了迁客骚人因景而产生“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受,而景 物的描写,确实是生动微妙。作者选取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请你分析下面文段, 说说作者是如何使景物带上“悲”的感情色彩的。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 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答: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朱自清和他父亲的可谓“父子情深”但不能平面化地理解父子情深就是父子一贯其乐融 融,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实他们父子之间有较多的龃龉(juyu)与不欢。怀悲叹,八 年前儿子感激父亲,几分悲伤,几分惆怅。八年来父子东奔西走,父亲的来信,别的未曾多 说,就径直谈到自己的死,而且“终于忘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怎能不令朱自清顿时不胜羞愧,此时作者跨越时空距离,越来越深地了解父亲,体贴父亲, 因为省悟过来那时“太聪明”,愧疚自责之情化为《背影》一文。所以,我们明白了朱自清 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的心态下写《背影》的 二 1.总觉的父亲“说话不大漂亮” “心里暗笑他迂” 2.唉,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3.作 者这种后悔和自责,是多年以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是思念父亲对自己的好 评而引起的。在这里,作者以自责、悔恨来五年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深沉。 三 1.母亲 作者自己(季羡林)2. ①“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 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直到这个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②特别有 一点,让我难解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 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 过。实践反思 略 第二单元 探究一 1.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的形象出现 。作者用了“蹲踞”、“冷眼”、“无情”等形容 人的词语来描写长城。长城成了一个历尽沧桑,目睹了两千多年的争战杀伐、见证千古的悲 欢离合的冷峻的历史证人。2.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 “少小离家老大难回”,所以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唱 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这样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 情结。3.长城,“千年的面容”是中华历史的见证;“万里的躯体” 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繁衍 生息的家园,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华民族的象 征。探究二 1. 作者抓住空气朴质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的特 点,2.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联想:a 患难中的真情,真情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难 关;b 坚强的信念,坚强的信念支撑我们的精神,让我们作出困境。C 永不放弃的理想,理 想是精神的光芒,能驱散现实中的黑暗等。3.赋予它友谊、真情、希望、 信念等象征意义。 实践反思 1. 可以是“他”或“她”。,但并不仅仅指“他”或“她”。从象征的角度来看,“你” 也可以指真理、理想、自由等。 第三单元 一、1、黄省三,胆小、懦弱、善良、安分守己,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小职员形象。李石清, 阴险卑劣、冷酷无情的市侩形象。潘月亭,凶狠残暴、毫无人性的资本家形象。2、一直逆 来顺受,无力抗争,后来虽然自发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但胆小、懦弱使他看不到出路而完 全陷入绝望。3、邮政局长:滥用职权,私拆信件,工作玩忽职守。市长:好像是在吹嘘自 己平时有多么聪明,不容易被骗,实质上他的话在向人们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市长平时不理 国政,专门营私舞弊,鱼肉人民,是一个极端昏庸腐朽、俗不可耐、令人厌恶的官吏。 二、1、A、饭 故意不把话说完,试探的黄省三的反应,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就会幸 灾乐祸。 B、偷 黄省三是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 来。2、没后台,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世界里是混不下去的。这世界不讲仁义 道德,不讲良心,只有恶毒和偷抢诈无所不为的人才能活。反映腐朽堕落、尔虞我诈,下层 百姓痛苦挣扎的社会现实。三、2、设置哑场是让人物用形象造型和表情,表现出更加丰富 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收到言尽而意无穷艺术效果。 第四单元 二、(一)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 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与会的中国 学生 1963 年华盛顿反种族歧视示威大集会 初三学生、家长 (二)1、证明死的意义有不同,既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又给读者以启迪、教益 证 明如果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明朝王阳明“格”竹子失败和中国学生功课好,面 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是反面事例。通过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和我在美国念物理 时的亲身经历是正面事例。3、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描述的悲惨事实。 (四)2、主要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 第五单元 1.新闻 文学 真实 典型 2.B、C A、D 3.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通 过采访同期声,真实地记录了阿炳艺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时刻。4。《南》1937 年,南京, 南京的人们、日寇,三大惨案“燕子矶大屠杀”“下关之大屠杀”“草鞋峡大屠杀”及两次 最典型的零散屠杀,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寻》20 世纪 50——60 年代,北京城, 时传祥,时传祥正直、敬业的事迹,尽管时代在变迁,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做人的道理 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本分敬业,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阿》 1950,江苏无锡,阿炳,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艺术家为民间艺人阿炳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 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只有新中国才能使艺术之树常青,才真正重视民间艺术家的创 作。《猾》1815 年,滑铁卢,拿破仑大军、格雷希、威灵顿,滑铁卢战役,墨守成规、唯 命是从最终导致失败,应该学会随机应变。5①文中用打量、流露、哆嗦、怪叫、抛下、奔 跑、抓起等动词及恐惧、绝望、毛骨悚然等形容词描绘出老人的疯状,这样写与前面的景形 成反差,从而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仿佛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历历在目。②在燕 子矶大屠杀中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妇和孩子惨痛的经历。③作者复原历史完全是有据可依的, 又极少部分幸存者(小孩),有较为详细的死亡人数,有特定的地理环境等等,作者完全可 以构建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历史情景,而不会让人感觉虚假。④采用影视同期声的形式,根据 电视媒体声画的特点,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角度,多 层面地展现阿炳的命运。⑤如,“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 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这一部分终虽侧重大场景描写,但也间以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 这一部分结尾处:“拿破仑心情焦灼,不时端起望远镜;接二连三的派传令兵到格鲁希那里 去”。等等 7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自然景观、场面气氛。) 第六单元 (答案:3①直谏:直接陈述自己的批评意见,希望君主采纳。讽谏:是设喻,用诙谐故事 等方式,含蓄婉转地说明事物的道理。②邹忌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与徐公比美”说起,引出 “王之蔽甚矣”,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切 身体会,继而话锋一转,转到齐王身上,推理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事实。这种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 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中的劝说方法就是“类比推理”,“设喻推理”。③ 墨子见了公输后,说“北 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可 是公输不说,于是只好火上浇油,“请献十金”。这下公输沉不住气了,便脱口而出“吾义固 不杀人”。这正是墨子想让他说出来的话,接着予以批驳。墨子见楚王,连用三个比喻:“今 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 有穅糟,而欲窃之。”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很痛快地回答:“必为有窃疾矣。” 这样让墨子抓住了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使之持 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④相同处,都采用了类 比推理、设喻推理的方法,不同的是,邹忌单纯用事例进行说理,而墨子是采用事例和道理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言之有理即可。⑤言之有理即可。a 陈述现状。“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B 循循善 诱。“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对一个初学且又拒学的人来说,目标 不高,让对方感到学习的可能性。C 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用对比方法,用反 问语气,使吕蒙无可推托。“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读书经历和感受说明学习 的好处。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 4 劝说委婉,合情合理即可 5 劝说委婉,合情合理即可) 第七单元 探究学习一 1.原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被贬的政 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2. 迁客骚人 登上岳阳楼,看到景色不一样,他们产生的感情也就不一样 。看到霪雨霏霏,他们就有“去 国怀乡”的悲;看到“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他们就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3. 不赞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 古 仁人的更高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会因为外界景物的变化而影响心态。通过 古仁人,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乐”的看法:我的快乐,是建筑在天下百姓都快乐的基础上的, 他们都快乐了。我就会快乐起来。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表现了范仲 淹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 第一段: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 寄托在酒上罢了。第二段: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段:酒宴上 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 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第四段; ⑴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 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⑵游人知 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写了山水之乐。禽鸟之 乐、游人之乐、宾客之乐,而作者自己的“乐”,是看到以上的快乐而快乐,即是“与民同 乐”。 实践反思 1. 答:因为桃花源里没有战乱,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民风纯 朴,生活安定。总之是一个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劳动、人与人之间都和谐相处的社会。 (能根据课文说出意思即可)2.略 3.雨、风都是寻常物,但作者在它们前面都冠以感情色 彩的形容词。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猿啼,无不带有“愁 苦”的色彩。再有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黑浪风高、恐怖 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