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散文阅读

ID:61782

大小:58.6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教案 散文阅读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主观阅读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四由四巧”:  由言及境巧开拓。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意和丰富感情。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解答此题,就需要联系《马缨花》材料的有关内容。这篇文章以“马缨花”为题,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可知,作者用“光”与“影”来分别比喻如今长在阳光下的马缨花和昔日长在庭院里的马缨花。对于两种马缨花,作者都喜欢,毕竟昔日的马缨花给了作者不少精神的慰藉,如今的马缨花则更加可爱。答案:(1)“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2)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由景及情巧揣摩。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就是要考生通过对景的感受去体会作者蕴于其中的情。此题简要归纳“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难度不大,只需要锁定原文《我爱水》第六至八段即可;解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应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来组织答案,此外还要注意原文第四、五段中的关键句,它对下面的具体描述有着领起作用。答案:概括:(1)冬雪皎白,薄冰试步;(2)春天温柔,生机盎然;(3)夏天明媚,夕阳辉煌;(4)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1)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由情及旨巧体味。一篇散文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问主要分析作者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阳关古道苍凉美》最后一段可知,它是对今天阳关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第二问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形式上,文末的句子主要是呼应开头(或标题),总括全文;内容上,主要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强化观点等。答案:(1)表现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由技及文巧分析。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来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中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涵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一种是对文中作者某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的赏析。对这两种题型,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基调,就能较容易地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本题就是考查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选材可以丰富多彩,中心应该明确统一。本文副标题已经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悼念鲁迅先生,那么,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情况,旨在衬托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衬托那个“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之情。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一)了解背景,透视创作意图。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如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一文,虽然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感受到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无限景仰之情。但是要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作者写此文的背景。本文写于1980年,正是十年“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对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作家就会带着一种特别的心关照周围的社会和自然。虽然文章对“文革”只字未提,但是作家在文中所写的地下森林所遭的破坏与毁灭、坚韧与顽强都无声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暗示中华民族在经历浩劫与打击之后仍然保持民族不屈的灵魂与精神。结合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散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把握内容,概括主题 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把握内容,概括主题成为中考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 如何把握散文的内容与主题呢?同学们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入手(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冰心《生命》一文,我们只要抓住作者积几十年经验而写成的精警之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就能提炼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要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的主题。再如王鼎钧《那树》,文中没有直接出现揭示主题的中心句或词语,但是我们可以从文中大树常年造福人类却最终被人类砍伐的不幸遭遇的众多材料中来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情感,那就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与忧虑,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考 (三)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虽然散文有“形散”的特点,但是为了达到“神聚”,必然有一条线索贯穿。线索可以有很多种,如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发展过程线索等等。如《那树》一文则以大树的生命经历为叙事的线索,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的几个阶段串联起来,这样给读者层次井然的感觉。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表达的层次感。文章的脉络一般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事情的发展过程、思想感情的变化、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等。如勃兰兑斯《人生》就是从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进行的,作者描述人生道路上的不同境况采用了“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厂”等“四个场面”来组织行文,形象的比喻、不同的角度,使得文章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四)语言品味,手法欣赏 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富于文采,需要同学们细细咀嚼,从而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品味语言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考点,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品味词语的精妙;二是句子的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散文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手法灵活多样,对手法的辨识和对手法的表达效果的理解是散文阅读的又一重要考查点 1.品味词语:顾名思义,就是对某句话中的某一词语进行揣摩,并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品味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品析。如《那树》结尾说:“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闷死”一词我们就可以这样赏析:突出了人类的残忍,表达了作者无限愤恨、悲哀之情 2.品味句子:句子一般是文章里面的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描写句、抒情句、修辞句、哲理句等。品味句子时,既要有抽象的表达,也要有具体地结合内容、主题的品析,要品出句子的生动美、韵律美、内蕴美。如对《生命》中“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可进行如此赏析:精警之句,也是全文点题之句,富有深刻哲理,表明作者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宇宙、自然、人生的深沉感悟 下面对重要句子的一般作用进行一定的归纳:(1)中心句(概括、凝炼);(2)点睛句(深化主题、点明主旨);(3)过渡句(承上启下);(4)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5)描写句(烘托心情、渲染气氛);(6)抒情句(表明情感倾向、富有感染力);(7)修辞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8)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9)整散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 3.欣赏手法:手法主要包含对比烘托、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以物喻人、铺垫伏笔、设置悬念等。在阅读散文时,一方面要准确辨识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还要分析其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如《那树》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借那树的命运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主题,这样使得文章的切入点显得更为巧妙,更富感染力 总之,同学们要明确散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及趋势,并掌握一定的散文阅读的技法,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认真体味,不断地练习实践,这样对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掌握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  1.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其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形”,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神”与“情”。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长城》,作者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2.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    散文通常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了解了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文学作品阅读选文为《兽·人·鬼》,解答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了解了创作历程,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题目的答案了   3.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联想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之心了   4.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其情与景的契合是解读的关键;咏物散文则往往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其象征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解读的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   5.明确技巧,有的放矢。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⑥变换人称。不同的人称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用“我”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他”或“她”可以写出不同人的感受。⑦反复。便于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⑧白描手法。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⑨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⑩寓庄于谐。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6.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联。如《话说知音》(2002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设题: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分析这两部分,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二、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考查“是什么”。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答题对策为:  1.掌握语句的特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2.理解本义,内引外联。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如《灯火的温情》(2007年高考山东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这道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这道题,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类型二:考查“怎么写”。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答题对策为:  1.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2.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如《总想为你唱支歌》(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有这样的题目:“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该题,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想象。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和想象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类型三:考查“为什么”。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  1.掌握写作技巧的作用。散文的结构手法有伏笔、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其作用为: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等等   2.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如《炉火》(2007年高考辽宁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的题目:“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文章首段的作用。解答时,第一步,要指出写法: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要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起,主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第三步,结合主旨分析: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到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留下了空间   三、关于开放性试题  1.鉴赏、赏析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泰山之思》文后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解答鉴赏、赏析类试题的一般方法为:读懂题干,领会要求;依托文本,把握内容;亮出观点,鉴赏分析。  2.分析、评价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它强调阅读与认知的关系,既要通过阅读丰富和深化认知,又要根据自身的认知对作者的观点或文本的重要语句进行分析、评价。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弄清原文结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概括。  3.认识、理解类试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文中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梦碎雅典》文后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成理   4.联想、想象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认识事物带来的启发。这类试题以文本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文本,要求融入考生自己的感受、体验、观点和认识,是考生自身的认识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的完美结合,也是今后试题设置类型的发展趋势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