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ID:619079

大小:97.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省 2015 年中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 5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 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正版《新华字典》。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35 分) (2015·安徽省)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芳草鲜美,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③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④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烟笼寒水月笼沙, 。 (杜牧《泊秦淮》) 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⑦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 (苏轼《水调歌头》) ⑧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辛弃疾《破阵子》) (2)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本题是对古诗文名句积累的考查。第⑴题中的第①小题,只默写一个分句(“落 英缤纷”),后面的“渔人甚异之”不写出。 【答案】(1)① 落英缤纷 ②大漠孤烟直 ③会当凌绝顶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 ⑤夜 泊秦淮近酒家 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⑦将军白发征夫泪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共 6 分,选填 6 句,每句 1 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或“君”)直到夜郎 西。(共 4 分,每句 1 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015·安徽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 分) 清晨我漫步在山坡谷地, 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 山涧里流倘出一条小溪, 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 生活并非安逸, 它是思念和希冀。 死亡并非哀歌, 它是失望与憔悴。 智者不在言词, 其秘密在言词背后藏 nì。 伟人不在高位, 不屑权位者才配享荣誉。 (纪伯伦《小溪,你说什么》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安逸.( ) 藏 nì( ) 不屑.( ) (2)诗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宣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请根据诗歌意境,选择恰当的一项 ( ) A.使积水流出去 B.舒散 C.泄露 (4)诗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修辞手法。 2.【解析】本题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第⑴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解答时,要注意“屑” 不能读成“xiāo”;“匿”不能写成同音字“腻”。第⑵题考查字形,根据“流”字,可知与 “水”有关,“倘”应为“淌”。第⑶题考查词义理解,在“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中,“宣 泄”的宾语是“秘密”,与此能搭配的是“泄露(C)”。第⑷题考查修辞,“她”“唤”“吐露 心曲”等都是写人的词或短语,用来写小溪,是拟人;又连用三个“在……”的短语,用的 是排比手法。 【答案】(1)yì 匿 xiè( 共 3 分。每空 1 分) (2)流倘 流淌 (共 2 分。每空 1 分) (3)C(共 2 分)(4)拟人 排比(共 2 分。每空 1 分) (2015·安徽省)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 分) (1) 在 、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中,女主人公 面对敌人 的酷刑,发出铮铮宣言:“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 铁!” (2)《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故事出自 (国别)故事寓言集《 》。 3.【解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积累的考查。第⑴题要调动平时对名著的积累,由《红岩》 可知作者和女主人公。第⑵题的第一空要求填写“国别”,属于寓言的出处;第二空是要求 填写作品名称。 【答案】(1)罗广斌 江姐(或江雪琴)(共 2 分,每空 1 分) (2)古希腊 伊 索寓言(共 2 分,每空 1 分) (2015·安徽省)4.九年级某班以“走进民间文学艺术之歇后语”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 分) (1)活动中,小雪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中华民族制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 ,谚语和歇后语是其中的两朵奇葩。[B] 谚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形象生动;歇后语幽默、风趣,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它们是民间语文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用的语言形式。 ①[A]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 ”改为“ ”。 ②[B]处画线句与下句语序不一致,应调整为 。 (2)小军同学做事拖拉,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写几话,劝说他改正缺点。 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没完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采风小组到王岭村搜集歇后语,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 样前往目的地。(50 字以内) 4.【解析】本题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第⑴题考查对病句的修改,第①题,【A】句 中动词“制造”与宾语“艺术”搭配不当“制造”应换成能与“艺术”搭配的“创造”。第 ②题,根据后面句子先说特点“幽默、风趣”,再说作用“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的顺序调 整。第⑵题,要根据题干中“小军同学做事拖拉”的情景,以“劝说他改正缺点”为目的写 话,注意用上题目提供的谚语。第⑶题,不要忽视左上角的图标和“从学校前往目的地”的 提示,根据路线图上的目标点,按顺序说清方位即可。 【答案】(1)① 制造 创造(共 2 分,每空 1 分)②谚语形象、生动,能增强语言 的表达效果和分量;(2)小军同学,“事情宜早,越早越好;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做事不 拖拉,既提高了效率,又培养了好习惯,不是一举两得吗? (3)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往东到十里铺,再往东北到染坊村,然后往北不远就 是王岭村。 示例一:从学校出发,一直向前到十里铺,左转到染坊村,再沿着右边的路走 就能到王岭村。(共 4 分,内容 2 分,表达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55 分) (2015·安徽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 分)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 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 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 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 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 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 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 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 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 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 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 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北 东 学校 十里铺 张疃村 李营村 王岭村 染坊村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 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 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 183 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 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5 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 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 ____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 方面。 5.【解析】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文章①—④段中,除了讲枯叶蝶 和螽斯都有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颜色上的相同之处,如枯叶蝶落地时,其体色如同枯 叶,螽斯其体色如同虎甲,很难辨认,故第一空应填“体色”;从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螽 斯除了具有外形、体色和枯叶蝶相同外,还重点强调了“行为”,故第二空应为“行为”。 【答案】体色(或“颜色”) 行为 (共 2 分。每空 1 分) 6.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并对其作用的分析。就划线句来说,用螽斯的体 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与虎甲进行比较,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突出二者特点 的角度考虑;以螽斯为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结合说明对象“拟 态”分析。 【答案】示例一: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示例二:作比较,突出螽斯若 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共 3 分。说明方法 1 分,好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7.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本题是对主要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从第④段中“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 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可知拟态具有“相似性”;从“拟 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可知其具有“普遍性”。 【答案】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 (共 3 分。“相似性”2 分,“普遍性”1 分。 意思对即可) 8.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是对安排说明顺序原因的探究。可根据第④段结尾的“也吸引了很多科 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一句中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第⑤段先说明“拟态原因”后说 明“拟态机制”的原因。 【答案】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 (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拟态的作用可由第④段中“可以保护 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以及第⑥段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 心”等语句概括出。 【答案】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 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 发我们的好奇心。(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015·安徽省)【二】(22 分)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 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 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 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 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 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 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 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 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 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 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 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 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 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 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 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0.文章③~⑮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析】本题是对主要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第③~⑨段写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对槐花感到惊奇;第⑩~⑮段,写我在印度看到木棉花感到惊奇的事。 【答案】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 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为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共 6 分。 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11.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 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1.【解析】本题是对句子归位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结合具体语境,然后联系句 子中的相关词语,如“从来没有发现”针对“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中的“陌生”;“发现 了许多新的”针对“似曾相识”,由此应放在 B 处。 【答案】B。(共 3 分) 12.第⑯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析】本题是对指代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联系上文内容来思考, 第⑯段第一句所谈的实际就是一种习惯,所以,划线句所指内容就是该句。 【答案】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共 3 分) 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 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析】本题是对优美语句赏析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要明确“从描写方法的角 度”这个要求,如句子中的“吸了吸”“看了看”都是行为动作的描写,而“瞪得又大又圆” 是神态描写;对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表现人物心情的角度分析。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 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共 6 分。描写方法 2 分,表达效果 4 分。 意思对即可) 1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题干里提出的要达到的效果,是在 文章结尾处提出的,因此,答案应在最后两段中找。如第⑯段中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 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一句和第⑰段的首句就是达到题干中所要达到的效 果的途径。 【答案】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 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015·安徽省)【三】(15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百里奚举.于市 举:__________ (2)必先苦其.心志 其: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____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__________ 15.【解析】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要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如:第⑴题的 “举”不能简单解释为“推举”,而是个被动词“被选拔”。第⑵题的“其”是代词,在文中 指代前句中的“是人”。第⑶题的“曾”是通假字。第⑸题的“出”,不可望文生义解释为“出 来”等,在此是指“国外”。 【答案】(1)被选拔,被任用 (2)他,他的 (3)通“增”,增加 (4)了解,明白 (5) 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 (共 5 分。每小题 1 分) 16.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如下重点词要译出:第⑴句中的“将(将 要)”“是人(这样的人)”;第⑵句中的“恒(常常)”“过(犯错误)”“然后(这样以后)”。 【答案】(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 能改正(共 4 分,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17.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从文章第一段不难看出“必先……曾 益其所不能”讲的是客观因素;第二段“人恒过……而后喻”讲的是自身努力,是主观因素。 【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8.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心论点的概括。本文的标题即为中心论点,最后所得出 的结论:“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55 分) (2015·安徽省)19.以“难忘那______________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期盼”“慈爱”“坚毅”“失望”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 500 字。 【审题思路】 这是道半命题作文题。根据“提示与要求”,只能从“期盼”“慈爱”“坚毅”“失望”四 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果另选词语填入题目中,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可 视为偏题。题目的中心词是“眼神”,因此作文必须紧扣“眼神”写作,题目空处所填入的 词语是这篇作文写作的重点。如“难忘那失望的眼神”,“失望”是文章要突出的重点,要写 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失望”的,“失望”的神态及“失望”所引起的深深的思索等要重点表 现。从题目中“难忘”和“眼神”看,本文宜写成记叙文,最好是散文。 范文: 难忘那慈爱的眼神 早上六点四十,我轰的一声拉开大门,深吸一口气,头也不回地冲入灰蒙蒙的屋外。任 凭妈妈在屋内大声呼唤,我也不予理会。我带着满心的埋恨,气汹汹地直往前冲。 一直到了学校,我也难以平息心中的不顺,脑子里乱糟糟的。一整天的课听下来,我的 脑子里一片空白。然而,越临近放学,原来在这时都会活跃沸腾的心却变得越来越不安,越 来越局促。 我拒绝了朋友的回家邀请,一个人背着同我一样疲惫不堪的书包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冬 天的夜晚黑得很早,原本怕黑的我却因为愁绪百结而忘记了对黑暗的恐惧。而原本遥远的家 门也变得近在眼前。我已不知不觉走到了家门口,我长叹一口气,略显尴尬地走进去,我没 有像往常一样说一声“我回来了”,尽管她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硬着头皮走进房间。其 实我已经开始后悔:我为什么要和她吵架呢?可是如果我先低头道歉又显得太没面子了。于 是我倔强而任性地关上了我的房门,无视身后的她看着我的视线。 我又在矛盾中度过两天,我们已经僵持了三天,因为谁也拉不下面子。在这天清晨,我 又一次拉开家门,向屋外走去,一阵严冬的寒风瞬间侵袭了我。我走在上学路上,寒风不住 地吹刮在我的脸上、嘴角,最后是心上,真是寒气彻骨。我开始想到往常这时,妈妈一定会 用那条厚厚的白围巾围住我,再为我收拢衣领,可是现在……唉,真是自作孽,我真不是一 点后悔,我下定决心,不再顾及面子,一定要先跟她道歉,就今天晚上。于是,我几天以来 第一次回头望去。却瞬间惊讶的发现那站在门口的她。早晨冷凛地风在不断从敞开的门外往 里灌,一下又一下地鼓起她的大袄。她脸上的表情因为距离而模模糊糊,我已分辨不清楚她 此刻的神情,但我却能看清妈妈那慈爱的眼神,我能一瞬间看出里面蕴含的担忧。期盼以及 不舍。我那被寒风吹得干涩的双眼一下涌上泪意,却又生生被寒风逼回,我的心像被泡在咽 回的泪水里,又咸又涩,只因她慈爱的眼神,我读懂许多:最美妙的语言不过于深深注视你 那慈爱的眼神。 感谢妈妈那慈爱的眼神,我将终生难忘!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