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三)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古代诗文阅读(三)

ID:61928

大小:52.37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围绕重点设计案例,承接前一栏目引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四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解答部分重在引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补充例子。  二、案例探究     【案例1】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8题(引文见附录)      文中划线的下列句子,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是     A.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B.造于君庭。     C.齐必侵矣。         D.请而反之。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出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即判断哪一句是被动句,首先要回顾被动句的类型,有“为……所” “见……于”“于”“为”等表示被动的词语,以及虽没有被动标志,但由句子中动词兼表被动等形式,然后逐句分析。B中虽有“于”,但不表被动,此处作“到”解释,可以排除。A、D中既无表示被动的词语,句子中动词也不兼表被动,也可以排除。C项中的“侵”这一动作虽然不是齐国发出的,而齐国是受事者,“侵”是被别国侵犯,被动用法。类似的用法与《愚公移山》中的“帝感其诚”中的“感”一样。 【参考答案】C 【评点与探究】本题着重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属B级能力。本题要作出正确判断除了要了解掌握被动句的常见类型外,还要理解四句文言的意思。虽考查特殊句式,但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以理解翻译内容为前提。《考试说明》中虽说句式考查轮空,但以这种形式来考查,谁又能加以指责?平时不可忽视。 【案例2】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16题(引文见附录)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解题思路】要解答第一小题,首先要迅速再现典型例句,比照它所属的有“之”“是”等标志的宾语前置句,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翻译它。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祭十二郞文》中的“惟兄嫂是依。”《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何功之有哉?”《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夫子之谓也”等等。尤其是“夫子之谓也”与此句同出一辙。解答第二小题关键是要补出省略成分,“皆为尽哀”中省略了“之”,代李将军。 【参考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评点与探究】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这些年来文言文翻译均安排在四选一的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2002年开始的试题则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当然,文言文的翻译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在对考生答案的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一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大多数考生将“其”翻译成“这”、“他”等代词,翻译成“大概”(表示揣测语气)的极少;还有考生将“之谓”翻译成“……的称号”。第二句“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学生虽然表现比前一句略好,但还是有许多人不知“知与不知”为何意,部分学生将“尽哀”作意译,造成失分。文言翻译要求直译为主,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可以意译,这一原则务必要坚持,否则失分是很可惜的。 【案例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朝迁数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解题思路】解答这道题目首先对四句话的大致意思要有所了解,然后再对加点词语进行仔细分析。A项中的“袖”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袖中藏着”;B项中的“食si”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的意思;D项中的“全活”也是使动用法,相当于“使……(得到)保全”(在高中教材《病梅馆记》中有“必复之全之”的句子),“使……活”(在高中教材《鸿门宴》中有“臣活之”这个句子),就整句话而言,又要译成名词性,即“被保全救活的人”;只有C项中的“就”是“靠近”的意思,是该词本有的意思,没有活用。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与拓展。一是梳理出知识网络,二是从知识网络的介绍中系统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考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总结归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一)考点梳理。      本专题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是要求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可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      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 结构特征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      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       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与介词省略等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与宾语省略更为常见。      词类活用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三是名词活用如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句式和用法,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译中考查,有时也涉及句间关系判断。如各种复句关系,特别是假设句、选择句、因果句等,所用关联词复杂,和现代汉语差别又大,翻译时要注意。如表假设关系的就有“如”“若”“苟”“使”“即”“第”“令”“假”“以”“借”“竟”“诚”“果”“向”“脱”“但”“而”等近20个丰富的关联词语。因此许多文言文读不懂或理解有误,常与把复句关系弄错有关,而高考中从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就成了热点之一。      应考复习时,务必将文言句式的特殊性做一下整理,在训练阅读时,要形成结合语境准确判断的能力。     (二)识记一些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三)文言句式复习的一般方法      ①借助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倒装句式,它的特点是句子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这是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为了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子排列顺序,将这些成分复位。如定语一般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前也即在名词前,如果在它们之后就属于定语后置。同样,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动词前,补语在谓语动词后;介宾短语多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这是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它放在谓语动词后就成了补语,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前,句子才通顺。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孙将军”要译为“向孙将军求救”;“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要译为“比田野里的农夫还多。”      ②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方法是每种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例,举一反三。如,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只须记三个句子:“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尔何知”,“唯你是问”,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式了。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按照单项特殊句式的分析判断、语段中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判断、有特殊句式的句子意思的理解这样的顺序编写。使用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教师分析时要善于归纳分类,并适当加以补充。力争使学生通过训练和教师的点拨,能够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       二、备考创新训练      1.选出对并于前置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②缚者曷为者也  ③豫州今欲何往   ④宋何罪之有   ⑤君何以知燕王 ⑥某一人专心致至,唯弈秋之为听  ⑦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⑧子何而往  ⑨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⑩唯才是举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B.①⑦/②③④⑤⑧⑨/⑥⑩    C.①②⑦/③④⑤⑧/⑥⑨⑩        D.①②⑦/③④⑤⑧⑨/⑥⑩ 【解析】本题考查宾语前置的知识。宾语前置分三种类型,此处按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和用“之、是”等助词帮助的宾语前置排列。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按句式归类,把序号写在横线上。 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⑵居则曰:“不吾知也。”⑶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⑷然则将军之仇报,而见陵之耻除矣。⑸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⑹吾不能举全吾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⑺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⑻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⑼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⑽初十日,遂被逮。⑾环村居者皆猎户。 ⑿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⒀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⒁秦王不缶,为一击。⒂刘备,天下袅雄。⒃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⒅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⒇巫妪弟子是女子也。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解析】此题考查句式归类,文言特殊句式四大类都涉及,因而考查较为全面,学生可以结合对知识的复习来做。归根结缔,有关句式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到位。 【答案】判断句有⑶⑸⑼⑿⒃⒄⒅;倒装句有⑵⑻,其中⑵是否定句的宾语前置,⑻是疑问句的宾语前置;被动句有⑴⑷⑹⑺⑾⒁⒇,被动标志分别是“于”“见”“受”“见”“被”“为”“为所”;省略句有⒀⒂⒆,其中⒀省动词“侯”,⒂省介词宾语“之”,⒆省略介词“于”。 3.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将每组中不同类的一项选出来。 ①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今时为谷中大水冲激。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A.予羁縻不得还。 B.风流总被鱼打风吹去。 C.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 D.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③   A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B.附敌附远,何招而不致? C.古人之不余欺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此题考查特殊句式的比较筛选。第一组考查判断句与被动句的区别,第二组考查被动句与一般句的区别,第三组考查宾语前置句与一般句的区别。 【答案】第一组选C,第二组选D,第三组选A。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至秦,会庄襄五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谁秦王曰:“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因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遂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苑,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①下面的句子,各有下列何种语法现象      A.使动用法   B.意动用法   C.定语后置    D.双宾语    (1)不韦贤之,伍以为郎。    (2)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解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1)的“贤”是意动用法;(2)的“强”是使动用法;(3)是定语后置,标志是“者”。 【答案】(1)B  (2)A  (3)C ②补出下列句子所省略的词语 (1)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2)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3)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解析】此题考查了省略成分。解答此题,学生务必对全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然后参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找出句式上不同之处,省略的再补出来。 【答案】(1)并(之)也;(2)言(于)秦王;(3)民以(之)、国以(之)。 5.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海瑞,子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常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母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贵。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睁,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瑞去,吴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 (1)选出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署南平教谕:代理官职           B.胡公按部:巡查部属 C.宗宪无以罪:没有什么罪       D.布袍脱粟:吃粗粮 【解析】此题考查实词意思的理解,涉及到词类的活用。罪、粟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C项“罪”应翻译为“怪罪”。 【答案】C (2)判断加点词的意义的异同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率夺还之                 ③抚贫弱 ②率不得供顿               ④抚吴甫半岁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句中“率”为“大概,全部”之意;③“抚”是“安抚”之意,④“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做……巡抚”。 【答案】C (3)“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一句的意思( ) A.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县时,对驿站的官吏大发脾气,就把他们倒挂起来B.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县时,对驿站的官吏非常愤怒,就把他们倒挂起来C.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县时,惹怒了驿站的官吏,驿站的官吏就把他们倒挂起来 D.宗宪的儿子经过淳安县时,对驿站的官吏大发脾气,被驿站的官吏倒挂起来。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词类活用和成分省略。“怒”的理解是关键,“怒”是使动用法,然后意译为“惹怒了……”;翻译时注意“倒悬之”一句省略了主语“驿吏”。 【参考答案】C 6、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木施]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下列句中括号内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某氏)饱食而无祸。 B.某氏徙居(于)他州。 C.后人来居,鼠为(之)态如。 D.其声万状,不可以寝,(鼠)终不厌。 【解析】A项应补“鼠”,C项不用补,“为”就是“作”的意思,D项应补“某氏”。? 【参考答案】B (2)下面句中的“是”不表示判断的句子是( ) A.是阴类恶物也。    B.吾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C.问今是何世? D.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解析】A项“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B、C、D项的“是”都表示判断。 【答案】A (3)下列各组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①鼠,子神也。          ②是阴类恶物也 C.①且何以至是乎哉?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而身为宋国笑。 【解析】A项上句为省略句,下句是定语后置句;B项两句都是判断句;C项上句为宾语前置句,下句为被动句;D项上句为名词作状语,下句为被动句。 【答案】B 7.从句式的角度看,对文后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题思路】A项中①“大人清白”与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都是主谓式结构。这类句式虽然没有写入《考试说明》,但在古今汉语中却是完全相同的,不应成为考试中的困难。句③与句④则有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是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的,而且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是主谓式结构。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是偏正式结构,“其”指称“胡质”。这两句从意思上看并不难区分。 【答案】A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朝迁数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解析】A项中的“袖”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袖中藏着”;B项中的“食si”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的意思;D项中的“全活”也是使动用法,相当于“使……(得到)保全”(在高中教材《病梅馆记》中有“必复之全之”的句子),“使……活”(在高中教材《鸿门宴》中有“臣活之”这个句子),只有C项中的“就”是“靠近”的意思,没有活用。 【答案】C          备课资料汇编    一、近年高考题分析。 因《考试说明》未作要求,近年高考中只有2003年北京春季卷第8题及2002年全国卷翻译题(见本考点《案例探究》)等少数题目直接考查句式。词类活用也是在翻译题中涉及多,上海卷中出现较多。 ◆2001年上海高考卷第20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解析】此题考查了判断句式“……者……也”。答案:法律,是用来禁止百姓做坏事使他们走向善行远离罪行的。 ◆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25题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死生,昼夜事也   C。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解析】B、C、D三项都是倒装句,A项是判断句。答案:A ◆2001年上海高考卷第23题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晋侯觞客于柳溪 【解析】此题考查名词活用作动词,从“觞”后面的名词“客”可以看出它们构成动宾关系,“觞”必是活用为动词了。答案:觞:以酒款待       二、常见文言句式汇编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耳)配合,表示判断。“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又叫提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①用“……者……也”格式。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用“……也”(耳)格式。例如:夫战,勇气也。     ③用“……者……”格式。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为”有“算是”之意。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例如:a夫病者所见非鬼也。b视之,非字而画。c予本非文人画士。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又有以下三种格式:①主语+为+名词+动词。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主语+为+名词+所+动词。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③“为所”连用,主语+为所+动词。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构成:主语+见+动词。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受+动词+于+名词。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又可以有以下两种格式:     ①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主语+被+动词+于+名词。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不用“于”,也可以直接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三)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属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其中的一种。倒装句的形式还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是考纲要掌握和考查的重点内容。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      1.省主语。例如: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②(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      2 .省谓语动词。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及在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      3.省宾语。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②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螯。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三、实词活用的一般规律。   (一)、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二)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②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③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②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②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③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②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四)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②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2).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②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3)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4)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①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①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②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五)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③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①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②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③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②句的“师”与③句的“客”都与此同。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③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④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②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③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简析]①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②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2)表示渐进。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