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5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解析:A“从此”在这里是两个词,跟随这(两个人);B“妄人”,这里应该理解为“糊涂、荒唐的人”;D“面目”,在这里是“面子、颜面”的意思。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事者不能穷也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为王言乐
解析:两句中的“其”字,前一个是人称代词,他的,后一个是指示代词,那些;A两个“以”字,都表示承接关系;B两个“乃”字都表示转折关系;D两个“为”字,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
答案:C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解析:这里的“之”称代的是平原君误解信陵君这件事。
答案:D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解析:④表明信陵君门客不敢劝说他的原因,⑤是毛、薛二公劝说信陵君的话。
答案:C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解析:平原君耻笑的不是毛、薛二公,而是信陵君;另外,“整装离他而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从后面看,信陵君只是准备离开。
答案:B
【译文】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别平原君夫人要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门下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魏公子留居赵国十年不回国。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日夜加紧派兵东去进攻魏国。魏王忧虑这件事,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回国。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诫门下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谁敢劝告公子回国。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站立在世上呢?”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吩咐准备车马赶快启程回去解救魏国。
十、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7题。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运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①,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②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本不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注:①骛(wù):纵横奔驰。②翕(xī)然:形容言论、行动一致;形容安定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乖:乖巧
B、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忽:忽然
C、宽简而不扰 宽:宽松
D、无以自遣 遣:派遣
解析:A项“乖”应为“违背”;B项“忽”应为“疏忽”;D项“遣”应为“排遣”。
答案:C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A、“而”和“则”相同,“若”和“如”也相同。
B、“而”和“则”相同,“若”和“如”不同。
C、“而”和“则”不同,“若”和“如”相同。
D、“而”和“则”不同,“若”和“如”也不同。
解析:“而”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则”表示的是假设关系的结果;“若”意思为“跟……一样”,“如同……”;“如”意思为“好像”。
答案:D
3、“超然独骛,众莫能及”两句是赞扬欧阳修
A、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B、天资刚劲,见义勇为
C、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 D、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解析:“超然独骛,众莫能及”在文中是讲欧阳修的文学才华极高,“故天下翕然师尊之”,A项说的是欧阳修幼年的学习情况;B项说的是性格;C项说的是欧阳修为政方针。
答案:D
4、对苏轼评欧阳修文章的四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文”、“道”关系像韩愈一样强调文以载道。
B、直陈时弊像陆贽一样直言不讳,条理精密。
C、论述史实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
D、吟诗作赋像李白一样,大胆张狂,狂放不羁。
解析:应该是像李白一样超然独骛,众莫能及。
答案:D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②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②宽简也不扰,故所至民便之。④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③均为因果关系,②是转折关系,④是假设关系。
答案:B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阳修幼年刻苦读书,为他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奠定基础。
B、欧阳修之所以成为北宋文坛的领袖,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而且政绩卓著。
C、欧阳修各类文章都有高深造诣,超过常人,所以被北宋文人尊为师长。
D、欧阳修善于发现人才,大力奖引后进,理所当然受到曾、王、三苏等文人的一致拥戴。
解析:欧阳修能成为北宋文坛领袖,是因为他文学成就很高。
答案:B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机阱生前,触发之不顾。
(2)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解析:(1)本题在理解上,关键要抓住“虽”与“之”两个虚词的作用。“虽”在句中,表达的应是假设关系“即使”,而不是已成文实的转折关系,所以C、D项可以排除;“之”在句中是助词,主要是衬音作用,“触发”与“不顾”并不是有选后的动作关系,所以可以把B、C项排除。(2)“翕然”有两个义项,一是言论、行动一致;二是安定,从上下文看来,大家“师尊之”与“天下安定”并无关系,所以取“一致”项,另外,“师尊之”的“师”是名词作状语,“以对待师兄的礼仪”,用法同“吾得兄事之”的“兄”一样。
答案:(1)即使面前有机弩陷阱,一触即发也奋不顾身。
(2)所以天下士人一致以对待师长的礼仪尊奉他。
十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6题。
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逐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诚(韩信的字)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选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险阻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厅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只逐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泯水上,禽赵王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使人间视 间:暗中
B、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舍:设营驻扎
C、鼓行出井陉口 鼓:击鼓
D、赵军已不胜 胜:忍受
解析:从上下文“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不能得信”,可知“胜”应取“胜利”的义项。“舍”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已接触过动词用法,“鼓”在“一鼓作气,再而衰”中已接触过动词的用法。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B、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C、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 D、斩成安君泯水上,禽赵王歇。
解析:A项“详”通假为“佯”,“假装”之意;B次“陈”通假为“阵”,“摆阵”之意,D项“禽”通假为“擒”,“捉住”之意。
答案:C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信乃使万人先行/兵逐乱,遁走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赵军望见而大笑
A、“乃”与“逐”相同,“且”与“而”不同。
B、“乃”与“逐”不同,“且”与“而”相同。
C、“乃”与“逐”相同,“且”与“而”也相同。
D、“乃”与“逐”不同,“且”与“而”也不同。
解析:“乃”与“逐”都是副词,相当于“就”,“且”是连词,表示两种情况并列,“而”是连词,表示先后承接的关系。
答案:A
4、下列最能解释“军皆殊死战”理由的一项是
A、今日破赵会食 B、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C、赵军望见而大笑 D、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
解析:韩信有意背水布阵,使汉军败无退路,故汉军皆殊死战。C、D项的内容的确可以激励汉军斗志,但都不如“背水一战”的刺激斗志;A项是最不能激发斗志的,因为“汉军皆不信韩信的话,而“详应”。
答案:B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信得知赵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心中非常高兴,于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制定了破敌良计。
B、汉军地理位置处于劣势且兵力不多,要战胜赵军很困难。所以一开始,汉军将领们对韩信破敌举措没有充足的信心。
C、为了打败赵军,韩信运用了各种迷惑敌人的战术。如鼓行出击,佯装败北,换旗易帜等。
D、井陉口之战中,汉军只分两路夹击,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终于大破赵军。其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韩信能把握战机并运用了有效的战术。
解析: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发现B项与D项在对同一问题上,观点矛盾,B项“地理位置处于劣势”,D项“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可知,B项与D项中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再参看原文,“赵军已先据便地为壁”,可知,汉军并无地利。
答案:D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
(2)若疾入赵壁。
解析:(1)本题考查的关键字是“间”“望”。高一第二册“鸿门宴”已经学过“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是“抄小路”之意;“望”是“观察”“看”之意,也可以是“等候”之意。再结合全文,韩信破赵之计是引赵军“出壁”,藏于山中的奇兵再潜入“赵壁”,然后“拔帜”。(2)“若”应是“你们”之意;“疾”即是“快”之意。
答案:(1)从小路进入山中隐蔽着观察赵军情况。(2)你们就迅速地冲进赵军营中。
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用权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与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光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逍旧故,相对累曰。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差增:稍微胖了一点)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曰,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臣尔。”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即其臣所抚光腹曰 即:走到
B、何至相迫乎 迫:窘迫
C、隐身不见 见:出现
D、除为谏议大夫 除:授官
解析:结合上下文理解,光武一再要求严光相助,而严光却认为“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由此理解,“迫”并非“处境窘迫”之意,而是“逼近”“逼迫”之意,“相”是表动作偏指一方。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B.联故人严子陵共卧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淆有二陵焉。
D.郑人御师必于淆。/年八十,终于家。
解析:A的“乎”是语气助词,“呢”;B的前一个“尔”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可不译或译为“罢了”,后一个“尔”是代词,“这样”;C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D的“于”是介词,引进行为动作作处所,“在”。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原因日暮自屈语言 B、阿谀顺旨要领绝
C、帝从容间光曰 D、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
解析:A项“语言”在句中是“谈谈”,B项“要领”的“要”是“腰”,“领”是“脖子”,“要领绝”意为“腰领分开”,即被“斩首”;D项“明日”意为“第二天”。
答案:C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乃令以物色访之--就派人按他的形貌特征查访他
B、三反而后至--使者请了三次(或多次)严光才来
C、我竟不能下汝邪?--我毕竟不能低声下气地求你吧?
D、朕何如昔时?--我和从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解析:“下”在句中庆为使动用法“使……下”,全句理解为“我终究不能让你屈就我吗?”
答案:C
5、都能表现严光狂傲不羁,淡泊名利的一项是
①及光武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 ②(帝)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③车驾幸其馆,光卧不起 ④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⑤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②表示皇帝对严光十分敬重,④表示皇帝与严光的交情很深,⑤表示严光与皇帝交情很深,不拘礼节。
答案:B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光武称帝后,严光却改名更姓,隐居湖畔,后虽然勉强来到京师,仍然是狂傲如故。
B、侯霸是严光的旧交,想邀请他来家中叙谈,严光不去,只捎个口信提醒侯霸,一味阿谀奉承皇帝的旨意,就会走上绝路。
C、对光武帝亲自来访,严光“卧不起”“眠不应”并且“以足加帝腹”表现出对皇帝权势的藐视。
D、严光坚辞高官不受,始终过着归隐躬耕的生活,后人把他曾经垂钓过的地方名叫严陵濑。解析:“卧不起”“眠不应”与“以足加帝腹”是两次不同的见面时严光的不同表现。光武亲自驾临严陵住处,请他出仕相助,严光以“眠不应”“卧不起”来表现他对皇帝权势的藐视,但后来光武请严光“论道旧故,相对累日”,二人只叙旧,又同榻共卧,严光“以足加帝腹”,表现他与皇帝交情很深。
答案:C
十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6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如此,时人谓之实录。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晋书·陶潜传》)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②晏如:安然。③来:语助词。④羲皇:古帝伏羲。⑤徽:系弦的柱。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夏日虚闲 虚闲:空闲无事
B、亲旧知其如此 旧:老朋友
C、束带见之 束带:系腰带,指穿官服
D、弦徽不具 具:预备
解析:D项“具”应为“具备”之意。B项的“旧”是形容词作名词用,解作“旧朋友”,C项的“束带”由“束腰系”借代作“穿官服”。
答案:D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性不解音 ③解印去官
A、三个“解”字的意思完全相同。
B、三个“解”字的意思各不相同。
C、前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
D、后两个“解”字的意思相同。
解析:前两个“解”意思为“理解”,第3个“解”意思为“除去”,“交出”。
答案:C
3、根据上文,对陶潜家世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的曾祖父叫陶侃,祖父叫陶茂。
B、陶潜的高祖父叫陶侃,祖父叫陶茂。
C、陶潜的曾祖父叫陶侃,远祖叫陶茂。
D、陶潜的高祖父叫陶侃,远祖叫陶茂。
解析:九族中的称呼,从自己算起,上面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面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答案:A
4、上文中完全能表现陶潜性格的一组句子是
①博学善属文 ②为乡里之所贵 ③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⑤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⑦叹曰:“吾不能为五头号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
⑧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⑨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A、①②③④⑤⑦ B、③④⑥⑦⑧⑨
C、①②④⑤⑦⑧ D、②⑤⑥⑦⑧⑨
解析:①说的是陶潜学问高,多才;②说的是陶潜受乡人敬重(其中原因有陶潜博学多才);⑤说的是陶潜好酒,不涉及性格。⑥句“晏如也”表明了他对贫贱的态度,可见他性格豁达。答案:B
5、在作者的笔下,上文写的是
A、作为酒徒的陶潜。 B、作为隐者的陶潜。
C、作为文学家的陶潜。 D、作为封建叛逆者的陶潜。
解析:全文着力表现陶潜豁达淡泊的性格,这一点不是作为隐者的陶潜的性格核心;至于“酒徒”一点在文中并不是重点,写陶潜嗜酒也是为写出他性格豁达不羁;关于“文学家”一点在文中并无着重写,只写他“才高”;至于写陶潜是封建叛逆者,这一说法明显地拔高了主题。
答案:B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私事上官。
(2)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解析:(1)“私”意为“私下里”“暗地里”;“事”意为“事奉”,可引申为“巴结”“讨好”。(2)在文言文中,“五斗米”指为官的奉禄,不是“赏赐”,更不是“利诱”,“折腰”意为“弯腰”,是“行礼”“谦卑”之意,不能等同于“不要人格”。
答案:(1)不在暗中巴结上司。(2)我不能为了区区俸禄而向他弯腰行礼。
十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5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幕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圳特区。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晏元献公,名殊,字同叔,北宋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执政莫谕所因 谕:明白
B、但无钱不能出耳 但:但是
C、知事君体 事:侍奉
D、仁宗朝卒至大用 卒:终于
解析:“但”意为“只是”。
答案:B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谕之日 ②上面谕除授之意 ③及为馆职时 ④正可为东宫官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①“之”是代词,代“执政”;②“之”是结构助词“的”;③和④的“为”都是动词,“担任官职”的意思。
答案:A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晏殊诚实的一组是
①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 ②许臣幕择胜燕饮
③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④公语言质野
⑤臣若有钱,亦须往 ⑥仁宗朝卒至大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解析:②句省略的主语是“皇上”,故②句不是写晏殊的;③句写晏殊因为家贫,只好在昆弟留在家中,不能参加燕饮,与诚实无关。
答案:C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晏殊途同归是孩子时,就参加了进士考试,因他考前做过试题而得以考中。
B、当朝廷文官整日安饮时,晏殊仍过着清贫的生活,潜心研究学问,一点也不羡慕豪华奢侈。C、皇帝正是看中了晏殊质朴诚实的品质,所以将东宫官授予他。
D、晏殊深知侍奉皇上就是要诚实,因而得以信赖,一再受到重用。
解析:晏殊“乞别命题”可证明他并未做考前做过的题目,故A错;且“皇子”并不是指“孩子”;“臣非不东燕游者”说明晏殊还是羡慕豪华奢侈的生活的,故B错;皇帝将东宫官授予晏殊,是因为皇帝以为晏殊不喜欢“嬉游燕”以及认为晏殊好学,“谨厚”,与其“诚实”无直接关系,“诚实”也是从晏殊后来在接受面时的一番话中认识到的,故C错。
答案:D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2)忽自中批除晏殊。
解析:(1)“供张”意为陈设帷帐等用具用以举行宴会。“以至”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带出以下是一个完整句子,“市楼酒肆”是句子的主语,“为”是“作为”。A、C误用了因果关系去理解;D项“为……地”误译为“到了……地步”。(2)“除”在文言中表示“授予官职”。
译文:(1)以至楼阁酒店都要提供帷帐作为游玩休息的地方。(2)忽然从宫中批示任命晏殊。
十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6题。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名 官名 B?官名 一般尊称 C?别号 官名 D?爵名 官名
解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
答案:D
2.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B?所请不当圣意 C?以是方镇跋扈 D?求无不得
解析:“此”是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答案:D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敕不下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自艰难以来 艰难:艰苦困难
C?是以方镇跋扈 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言虞候纵横之状 纵横:这里指放肆
解析: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答案:B
4.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解析: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贺”,即“贺我”。
答案:D
5.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A.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需经过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B.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C.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D.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解析:“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答案:D
6.“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 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解析:叹诸子不懂事,不奖赏严肃执法的都虞候,而怜惜母亲乳母之子,是循私的表现。
答案:D
【译文】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郭子仪的下属)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创新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首古乐府诗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二、从艺术特色评析下面这首唐诗。(不超过150字)
初春小雨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讲究炼字造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如首句一个“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句末一个“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
三、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 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分析其好处_________。
(2)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旦”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2)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唐宝历二年,刘禹锡遭贬谪二十三年后返洛阳,时逢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写了《醉曾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也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1)白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感慨万千,最后两句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是被___________所累。白居易的诗与刘禹锡的诗相比,感情基调较为___________。
(2)刘诗的颈联(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富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请写出它说明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才名 低沉(意思对即可)(2)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成春。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
七、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八、阅读下面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下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嫦蛾”句用了典故,诗中指中秋之月,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描写方法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2)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玉 楼 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毂绉:即皱纱,比喻水的波纹。棹:船桨。浮生: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诵千古的佳句,一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请写100余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闹,安静、寂寞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这句诗写红杏怒放,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之处在于借助感觉的沟通、转移,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竞相盛开、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王国维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此说极为精当。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炼字句,在谋篇构思方面同样是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寓问于答。请就此特色谈谈你的理解。(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首句写“松下问童子”,但问话省略了,只是从童子“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见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还是山脚”的问题。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需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却采用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把它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的功夫就不仅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为什么?(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理由可以有:1、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则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2、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俱到,既见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示出诗人的童心不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3、“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融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4、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形又传神,堪称神来之笔。(突出一至二点谈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晚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
(2)从某一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可选其中一个角度直接提问,如:本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词抒发的是作者的消不尽的惜花惜春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①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叹,层层拓展、深入。②本诗中的“绿肥红瘦”使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形容出叶的茂密和华的凋零,从而抒发了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情绪。③本诗以记叙的方式写词,本诗以记叙的方式写词,简洁凝练,诗意隽永。④诗意含蓄,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富于变化。
十三、阅读下列宋词,简答下列问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上阕“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
(2)下阕“天凉好个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一叠句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2)表面形似洒脱,实则深沉含蓄,愁苦到了极点,深沉的忧愁翻作了自我调侃。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ì):沙漠。
(1)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这是一首唐诗还是宋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第一句中的“海”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具体分析本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是一首唐诗。因为唐代边境战事频繁,许多男子被征去戍边,故唐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从这首诗所写的内容看,应该是唐代的一首边塞诗。(2)“海”指沙漠,与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3)这首边塞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首句勾画了一支远征军队活动的广阔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风,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阔苍凉,有力烘托出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难》及一个“遍”字,丰富了首句的内涵。而笛声的哀怨与环境的荒凉,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怅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声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动作。士兵们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许是遥望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也许是望着笛声传来的方向,也许他们相对而视,热泪夺眶而出。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面这首七绝中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有人将其断读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甚至将其删成一首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请你鉴赏评价原作、改词、改诗三者意境的高下,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杜诗原作意境优美,状景有声有色,写人形神兼备。江南春季多雨。清明这一天常常下雨。诗中色彩鲜艳明媚的春景,几乎尽被“纷纷”细雨遮住,思亲的行人怎不“欲断魂”?“纷纷”是形容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绪。第三句乍看平淡,但与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顿生。它仿佛让人看到: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么!”改词借问的对象和内容都变了,“行人”闻讯而喜,喜而赶路,以及他那急匆匆的样子都浮现不出来了。改诗虽然保留了原来的意境。但是却减少了诗人向牧童问路的画面,情节趣味明显淡薄,与原作比大为逊色。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进行赏析。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一诗突出地描写了老渔翁顶风冒雪独钓寒江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被贬到湖南永州时深感孤独的情绪。试通过对本诗意境的剖析,揭示它的深层意蕴。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两句通过写“千山”、“万径”,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广阔而精美的山水画卷。诗句用了“绝”和“灭”等字句,着力渲染了大雪中的净、静,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寂静凄凉的感觉。后两句与前两句互相衬托,着重写雪中的动。并用“孤”、“独”、“寒”等字句,加强了前两句诗中表现的沉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了老渔翁卓然独立、孤寂无援的处境。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