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十)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古代诗文阅读(十)

ID:61935

大小:77.36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附录: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文阅读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3年高考全国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觗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览·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觗: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答案: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答案: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诌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答案:C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  答案: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成奸伪;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译文】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县)人,未满周岁就成了孤儿,由他的伯父裴让之所抚养。长大后,裴矩广泛地学习,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当时,隋文帝杨坚任定州总管,派人召他做补记宣,对他非常亲近、敬佩。后来,杨坚当了皇帝,裴矩升任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那些蕃国派人到甘肃张掖与中国人开展商业活动,隋炀帝杨广派裴矩去监督这些事。趁此机会,裴矩考察、探访了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山川险隘、部族首领、大户姓氏、地方物产、民族服饰,等等;然后,回到京城把这些情况秉告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每天派人请他到皇宫里来,向他打听西域地区的事情。皇上驾临东都洛阳,裴矩觉得四方蕃国前来朝贡的人很多,劝皇帝下令征召各地的特技表演队到洛阳来,让他们在洛阳表演鱼龙曼延、角蘦等精彩的杂戏,以此盛大的排场向少数民族的使者们展示、炫耀。整整表演了一个月才停止。裴矩还命令在洛阳城里三个有名的集市上,每个店铺统统设置帏帐,里面摆满酒肉饭食,增派主管官员率领蕃夷来宾与本国人洽谈贸易,所到之处一概请他们就座畅饮,酒足饭饱之后来宾们才散去。这些人中有认识裴矩的,都嘲笑他会表演、作秀。(然而)隋炀帝却盛赞裴矩是诚心诚意为朝廷做事的人,他说:“裴矩非常懂得我的心,凡是他上奏陈述的事情,都是我心里已经成型的想法,所以我还没开口说,裴矩就已经知道了。如果不是他心里装着国家,一心为朝廷着想,怎么会这样呢?”后来裴矩跟随隋炀帝驾临江都。等到李渊的军队攻占了长安,炀帝向裴矩询问对策,裴矩说:“太原有变故,首都局势不稳,在这么远的地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陛下亲自返回京城,才可以平定这次动乱。”裴矩见天下局势不稳,恐怕招来杀身之祸,每次接待别人,礼数格外周全,即使是胥吏那样的小官,也一定让他们高兴和满意为止。(而且)这时候,隋炀帝一天比一天昏庸奢侈,裴矩也就不再对他有什么劝谏,只是拼命地谄媚讨好,以让隋炀帝开心为最终目的。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送财物上门试验一下(这件事的)真假。主管的官吏通过属下接受了赠给他的绢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所以,即使对他处以极刑,在性质上也还是属于诬陷人家犯罪,这恐怕不是倡导德行、合乎礼仪的行为。”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臣司马光进一言:“古人云:如果君主圣明那么大臣就正直。裴矩在隋朝时谄媚讨好而到了唐朝却忠心耿耿,这并不是他的本性有什么变化呀!(如果)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如果)国君喜爱听到率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由此可来,君主好比测量日影的标竿,而大臣好比标竿的影子,标竿动那么影子也就跟着动啊。”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3年高考北京题) 邴、原十二内部而丧父,家贫,早孤。令有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想?”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树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示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 答案:B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侧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答案:A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过其旁而泣  /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  斧斤以时入山林 答案:C 14.下列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就遂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答案:C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答案:D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答案: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涉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的水天一色的江月感景的无限感怀。 答案:B、E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体裁:两首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或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或都那去年与今年相比。 三、阅读下列各诗文,完成后面各题(2003年高考上海题) (四)阅读下诗歌,完成17-20题。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州: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 答案: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答案:空间和时间。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答:___________ 答案:B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 太平崔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淡,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延默庵诊之(   )(2)苟不得其情(   )(3)亟命别迁一室(   ) 答案:(1)请 (2)如果 (3)赶快\急忙 23.“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_______________ 答案:病因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25.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__,然后观察__,最后发现得病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饮食,居室,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6-29题。 甲文: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选自《徐霞客游记》) 乙文:登不必有径,荒榛密菁,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约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选自潘耒《〈徐霞客游记〉序》 [注]《志》:指《大明一统志》。  宕: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 26.写出下列两个“绝”字在文中的含义  人迹绝矣(     )    无不绝也(     ) 答案:不见 横渡 27.甲文“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霞寻湖的目的是___________ 答案:雁湖(或“宕”) 考察龙湫之水的源头 28.乙文“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么翻译?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恐怖的景象?为什么?  猿挂蛇行:___________ 答案: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否 这是用来形容徐霞客在洞穴中探险的样子 29.乙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险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以性灵游 以躯命游 四、阅读下列诗文,完成后面题目(2003年高考北京春季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1]罔,捆蒲草,织履,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胡子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胡子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曰:“此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胡子景公闻之,大骇,乘驲[1]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注释:[1]罘(fú),捕兽的网。[2]笥(sì),一种容器。[3]复者,负责通报的人。[4]驲(rì),一种车。 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将焉适。     B.吾说晏子之义。 C.盛吾头于笥中。   D.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 答案:C 8.文中划线的下列句子,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是 A.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B.造于君庭。 C.齐必侵矣。          D.请而反之。 答案:C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婴之亡,岂不宜哉。    B.方见国之必侵。 胡子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晏子见疑于景公。 C.吾将以身死白之。      D.因谓其友曰。 险以远,则至者少。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答案:A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舍生取义”的一组是 ①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②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 ③养其亲者,身伉其难。       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 ⑤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       ⑥请以头托白晏子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D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胸怀。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 C.北郭骚因晏子是国之栋梁,且帮助过自己,决心以死为晏子辩白。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答案:D 【译文】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我私下里非常悦服您的道义。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子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棒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棒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五)2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_____________ 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1.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1]驾君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3]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释:[1]窃,私下。[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3]矫,假传君命。 (1)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2)忘其口而念我。 答案:(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译成“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可以)。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五、阅读下面各诗文,完成后面题目(2003年高考上海春季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甲         乙 过华清宫      题华清宫 (唐)杜牧     (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 行尽江南数十程, 山顶千门次第开。 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 朝元阁上西风急, 无人知是荔枝来。 都向长杨作雨声。 16.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__诗。 答案:咏史 17.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讽刺了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___的感慨。 答案: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更替)。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答案:C 19.甲诗作者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下列诗句都是杜牧的名句,请写出它们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 ⑴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 ⑵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⑶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 答案:(1)霜时红于二月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3)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询于吴人曰:“雪湖画梅有谱,在乎?”吴人误听以为画眉也,对曰:“然,有之。西湖李四娘画眉标新出异,为谱十种,三吴所共赏也。” 仲房大喜,即往西湖寻访李四娘,沿门遍叩,三日不见。忽见湖上竹门自启,有妪出迎,曰:“妾在是矣。”及入,问之。笑曰:“妾乃官媒李四娘,有求媒者即与话媒,不知媒也。”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拗崛,清白简傲,横斜倾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幅,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 20.文中画线句中的“丧志”一词的意思是___。主人公龙仲房所以“丧志”,其原因是___。 答案:失意(或失望)一心一意寻找梅谱,却没有找到。 21.文中主人公龙仲房后来说:“得之矣。”他得到的是__。作者在文中要说明的道理是____。 答案:画梅的方法技巧要创作出有价值的艺术品必须观察生活,以生活为原型。 22.下列诗句中,与本文所说明的艺术创作规律最为贴近的一项是: A.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C.意匠如神变化出,笔端有力任纵横。 D.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答案:A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猫,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才者宜知,用才者宜知也。 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投亲不值()  ②而猫已跃伏窗隅( ) ③可厌乃尔() ④亡何,猫又来( ) ⑤曳尾徐步( ) 答案:①相遇②角落③如此,这样④通“无”⑤拖。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 ⑵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 答案:(1)县宫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重点:“邑宰”“扑”、被动句式)。(2)(他)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拳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重点:“辄”“负”)。 25.写出与“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意思相同的一句成语或俗语。(不能用文中的句子) 答案:如:杀鸡用牛刀、高射炮打蚊子等。 26.为什么焦奇能缚虎却不能缚猫?为什么怀才者、用才者都要知道这个道理? 答案:他用缚虎的方法去抓猫,分量不相当(或:方法不恰当)。怀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发挥所长,用才者知道这个道理才能量材录用。 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题目(2002年高考全国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答案: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答案:A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答案:C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答案:D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答案:(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译文】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以奋力作战而出名。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有几千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从东路出击。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到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七、阅读下面古代诗文,完成后面各题(2002年高考北京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答案:C 8.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答案:A 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B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A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答案:D 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案:B、E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加高远。 1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答案: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为: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译为“了解”也对) 18.在横线上填写诗句,并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 解释:①少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①少陵:杜甫。(答“杜诗的境界”也对)②为难:更难能可贵。 八、阅读下列古代诗文,完成后面题目(2002年高考上海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答案:欢乐  失意  无奈 (意思对即可)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答案:C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角度如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19.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和下句。(任选两句) 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微风燕子斜。 答案:春潮带雨晚来急  山色空蒙(濛)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8分) 甲文: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乙文: 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坚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0.乙文中的“少陵”是指     (人名)。 答案:杜甫 21.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____。 答案:“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或用“一枝”可突出“早”)。 22.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 答案:“霜”点出梅“孕”花的季节和环境;“孕”暗指梅树含苞待放。 23.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人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_____乙文所指对象是______。 答案:行家  普通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7题。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2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 不旬日必见(   ) 已而道平生(   ) 答案:回避;顾忌  十天  继而;不久 25.“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答案:A 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重点词:“亦”“奇”) (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重点词:“盖”“焉”“何以”“发”) 27.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核不同?(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世人态度:_____________ 作者意图:_____________ 巢谷态度:_____________ 作者意图:_____________ 答案: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必须写出两句) 讽刺世态炎凉(意思对即可) 欲徒步访吾兄弟 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意思对即可) 九、阅读下面古代诗文,完成后面题目(2002年高考北京春季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8-9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B 9、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答案: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於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於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或共帐而寐。  B.拜受而已。 C.出身忧国。   D.通达治体。 答案:B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简秀士。铨简:选拔   B.当由径道。径道:小路 C.登所生庶贱。所生:指生母 D.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答案:D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为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 答案:B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 B.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 C.登待接竂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 D.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止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 答案:C 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 ①登待接竂属,略用布衣之礼。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辩是非,宽以待人。 C.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养母徐夫人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答案:C     【译文】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黄初二年(221),(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推辞有病没有接受。当年,孙登被立为吴王太子,为他挑选安排师傅,精选一些才德优异之士,作为他的宾客和朋友。于是诸葛恪等因有才能而被选入东宫,陪孙登研读诗书,跟从外出骑马射箭。孙登接待下属幕僚,只简便地行使平民间的礼节,与诸葛恪等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黄龙元年(229),孙权登基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任用诸葛恪为其左辅,(张)休为其右弼,(顾)谭为其辅正,(陈)表为其翼正都尉,这即是所谓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都是他的宾客,于是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孙登有时出外狩猎,本当抄小路走近道,但他常远绕良田,不践踏庄稼,到休息时候,又选择空闲之处。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曾有次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身边飞过,他身边侍卫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正好有一个人手握弹弓身带弹丸,大家都认为就是这个人射的弹丸,但其人否认不服,侍从们便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寻找飞过他身边的那粒弹丸,同此人身上携带的一比较,两者并不一样,于是放走了那人。又有一次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偷窃者,原来是自己手下人干的,孙登不忍心重罚他,只叫他来责备了一番,遣他永远回家,并令身边的人不要张扬。 当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他从小就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嫉被黜废置吴郡,而步夫人最受孙权宠爱,步氏有所赏赐,孙登不敢推辞,但只是跪拜领受而已。徐氏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根本得到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先立皇后。”孙权说:“你的母亲在哪里?”孙登回答说:“在吴郡。”孙权沉默无语。 孙登被立为太子共二十一年,三十三岁时去世。临终前,他上疏说:“儿臣私下听说各郡县很多地方荒芜残破,百姓物用奇缺,犯奸作乱之事屡屡发生。因此法令频繁增订,刑罚深重苛刻。儿臣听说治理政事要听从民意,法律和政令要随时间推移,陛下实在应该和将相大臣认真详细选择合乎时宜的治国方略,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公平分配劳役,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忠诚勤勉于时政,献身忧国,忠正为公,具有不谋私利的节操。诸葛瑾、步骘忠心为国,通晓明达治理国家的根本。可让他们陈述当前应做的事宜,删除苛刻烦琐的政务和政策,爱护军队,抚慰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则远方人民前来归附,近处臣民尽力为国,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了。愿陛下留意听取儿臣的话,这样儿臣即使某天死去,也如同还活着一样。”奏疏在他气绝之后才被呈报上去,孙权更加悲痛感动,一说话就落泪。后来追谥孙登为“宣太子”。    十、阅读下列古代诗文,完成后面各题(2001年高考全国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答案:C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答案:B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选自《史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答案:C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答案:A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B 1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答案:B 15.以下句于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答案:C 【译文】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人所知。,到了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使全部的齐国城池被攻破,只有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下。燕将带兵东行,围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员出城与燕军交战,战败被杀。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当首领,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抗击燕军。过了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有些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湣王已被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不过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被免职之后就逃到赵国去了,燕军官兵都为此忿忿不平。田单又派人施反间计说:“我很害怕燕国人挖了我们城外的祖坟,侮辱了我们的祖先,这可真是让人寒心的事。”燕军听说之后,又把齐国人的坟墓全部挖出,并把死尸焚烧殆尽。即墨人从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请求出城拼杀,愤怒的情绪增涨十倍。田单知道现在是出战的最好时机,就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把民间的黄金收集起来,共得一千镒,让即墨城里有钱有势的人送给燕军,燕军因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单。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