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ID:620751

大小:227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基础和识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稍逊.(xùn) 分.外(fèn) 风骚.(sāo) 济慈.(cí) B.喑.哑(ān) 丝缕.(1ǚ) 襁褓..(qiáng bǎo) 折.腰(zhé) C.闪烁.(shuò) 颤.抖(chàn) 凝.望(níng) 留滞.(zhì) D.静谧.(mì) 遐.想(xiá) 栖.息(qī) 角.落(jiǎo)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有条不紊 粗制烂造 惊心动魄 燥动不安 B.坦荡如砥 慷慨解囊 鹤立鸡群 义愤填鹰 C.富丽堂皇 忍俊不惊 凶神恶煞 南辕北澈 D.深恶痛绝 与日俱增 骇人听闻 略胜一筹 3.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虔诚:恭敬而信任的意思。 B.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C.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D.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 楚。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 ( )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 )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射大雕。 ( ) (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B.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C.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D.当外国友人来到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 我快乐,是因为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 ,幻想已如此丰 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沁园春雪》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和对他们缺少文采的惋惜这一主题思想。 B.《雨说》用“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为副标题,表明这是诗人为生活 在中国大地上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 C.《星星变奏曲》表达了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对精神自由和安宁生活的执著追求。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诗人捕捉了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 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8.填空题。 (1)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的名句是 . (2)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春雨的诗句 . (3)《雨说》一诗的作者是台湾诗人 ,本诗采用 的修辞方法。 (4)写出《雨说》中你最欣赏的几句诗: 。。 (5)《沁园春雪》作者 ,沁园春是 ,雪是 。 二、阅读和探究 (一)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 笑着长大的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 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 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 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1.根据原诗的内容,在诗节中填空。 、 、 、 2.分别写出这四节诗所写的大概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3.从这四节诗中,我们能领悟到“春雨”怎样的精神品质? 4.“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所指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 5.根据下面句的结构特点和内容的深入,仿写一个句子。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只要 笑, 就有了。 6.举例说明这四节诗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语境,逐一说说它们的作用。 7.“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这是一个祈使句。祈使句可用“。”和“!” 这两种点号,你认为此句更适合使用哪一种?为什么? (二)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哟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把窗外雨声和窗内语声加以对照,以此笼罩全篇,统率全诗。 B.第二节中,没明写说话的具体内容,实暗写说话内容。 C.第一节写雨声、语声的热闹,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写出夜半恬静的气氛。 D.本诗的目的是写人与人之问的融洽感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秋雨声声”让人联想到秋雨中的人语,以秋雨的细腻连绵写出窗内人的甜 蜜的情感。 B.第二节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回答说些什么,但从树、花受到雨水的滋润中,可见 笑、吻给对方心灵的慰藉。 C.诗句“天边的……飘飘的云”把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写,用大自然的美衬托人 的美。 D.雨声和语声融合的梦境即指第二节中表示亲密感情的笑、吻、眼睛。 (三)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贵、最可宝贵的”? 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2.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 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 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 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 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 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 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 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 告语,再以 “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 中心意象和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即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 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5.在空格处填上恰当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思路。 时间: □□――□□――□□ 心理: □□――□□――□□ 三、体验和作文 生活中,人人需要掌声。取得成绩和荣誉,掌声会给人以褒奖,给人以激励,给人 以再创造的力;面对困难和考验,掌声会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奋进的动力。应该说,掌 声就是一种肯定,是一鼓励,也是一种尊重。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别人鼓掌,为 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而鼓掌。 请围绕“掌声”这个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基础和识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德行.(xíng) 灵柩.(jiù) 谀.词(yú) 幼稚.(zhì) B.陨.落(yǔn) 佝.偻(gōu) 庸碌.(lù) 抚.慰(fǔ) C.凌.驾(léng) 睿.智(ruì) 旁骛.(wù) 忐.忑(tǎn) D.亵渎.(dú) 枘.凿(ruì) 扶掖.(yè) 繁衍.(yǎn)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与原意不符。 B.枘凿:比喻两不相容。 C.亵渎:轻视,瞧不起自己。 D.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敬业与乐业》一文,梁启超阐述了人生与事业的关系。 B.雨果的演讲,是对人类先贤伏尔泰关于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礼赞。 C.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形式,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反对女儿早恋。 D.通过书信形式,傅雷劝慰、激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高峰。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 A.修正评判辩论 B.辩论评判修正 C.评判修正辩论 D.修正辩论评判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B.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舀滔不绝。 6.填空。 (1)《敬业与乐业》体裁为 ,文章选自 ,作者 , 字 ,是 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2)伏尔泰是法国 家、 家、 家。 7.下列诗句中并非以动写静的一项是( )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8.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开头两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 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 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C.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无限伤感之情。 D.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9.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 A.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花坛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C.抽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寄语 D.我的形象全在你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 二、阅读和探究 (一) 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马天 主教式的神甫。他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他教导人,安抚人,教化人。他为西尔旺 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 害,污蔑,流亡。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 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 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 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啊!我们应为这微笑 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它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它把迷信的内部照 得透亮,这样的丑恶看看是有好处的,它让丑恶显示出来。它有光,有催生的能力。新 的社会,平等,让步的欲望和这叫做宽容的博爱的开始,相互的善意,给人以相称的权 利,承认理智是最高的准则,取消偏见和成见,心灵的安详,宽厚和宽恕的精神,和谐, 和平,这些都是从这伟大的微笑中出来的。 1. 上两段分别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 2.“他战胜了古老的法典、陈旧的教条。他也战胜了封建的君主、中世纪式的法官、罗 马天主教的神甫。”这句话所指的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 该文运用诗化的语言,对比鲜明,文采飞扬,请找出两组,抄写下来。 4. 读了此文,你一定会对伏尔泰生出敬仰之情,请你用一幅对联或一组比喻排比句 赞美他或概括他的品质。 (二) 自信,在人的事业中具有怎样的力量呢?郭沫若说:“一个人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 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达尔文在童年曾发誓 说:“我长大以后要搞清每一棵鹅卵石的来源不可。”可他小时候成绩一般,他父亲认 为他是个天资平庸的孩子,大了不会有多大出息;校长认为他不务正业,常常训斥他。 但是,他很自信。经过几十年坚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成了进化论的 奠基人。再如,斯蒂芬逊,因家境贫寒,十七岁还是个文盲,十八九岁开始与七岁的小 孩在一起学习小学课程。尽管受到许多人嘲笑,但他却始终不气馁,发愤苦学,不也成 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吗?要想成才,自信是不可缺少的。 1.本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 ” 应 作 “ ”“ ” 应 作 “ ” 2.选段的论点应该是( ) A.自信,在人的事业中具有怎样的力量。 B.困境,能造就人自信的品格。 C.人的自信品格是在困境中磨炼出来的。 D.要想成才,自信是不可缺少的。 3.为了证明论点,选段选取了几个论据,请简要的加以介绍。 4.本文的论证方法是( ) A.摆事实 B.讲道理 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5.划横线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 A.设问句 B.疑问句 C.反问句 D.祈使句 (三)读书与做人 (1)人生是这样丰富,人生是这样辉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有自己的一点经历是 不够的要想充实大脑,就要靠读书了。 (2)读书,谁都知道是好事儿,但读书又确实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 (3)我喜欢小说。小时候常读中国的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 也爱读外国小说,比如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些书对我人生的理解有 很大的帮助。 (4)读书最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学到知识。现在的知识多极了,从计算机一直到航天科 学,包括种地都属于知识的范围。记得 30 年代我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有一位教文学的叶 教授,他就是什么书都读,那个时候就开始研究宇宙。我很诧异。叶教授说,一个搞文 学的人需要具备广学的知识通过博览群书,就可以得到你生活之外的一大部分知识。 (5)读书一方面要读得广,读得博,另一方面要敢于探险,人家没有看过的书我也要 读,还要读得深。中国有种老的说法中“读书破万卷”。这本书你不仅读过了,而且从 中还悟出了许多道理。所以,有些书必须细读,并不是要读成什么专家,而是要从中悟 出道理,找到动力,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帮助,这可说是读书的要义。 (6)人的灵魂本身不喜欢浅薄、庸俗、无聊,它永远在追求最高尚的东西。鲁迅先的 在小说,你懂得当时旧的社会的残酷、黑暗、卑鄙,给你一种动力,鼓舞你向上,像阳 光照进来一样,世界两亮了起来。碰到了就会得到一种力量。然而,好书不是所有人都 能遇到的,还需要用心去发现。 (7)巴金说:读书就得有用。巴金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佩服的老师,我跟他认识了 半个世纪以上。巴金从头到底一直都说真话,就是由卢梭的书引起的。《忏悔录》大家都 读过,对有的人影响不大,巴金却得到了大益处,影响了他一辈子,这好比达到了一种 境界。 (8)我已经 83 岁了,现在回想起来,最懊悔的是,读书没有读专,读过之后真正用 到的也不多。面对年轻的中学生朋友,我希望你们要从中学就开始想:我要做一个什么 样的人,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怎样的益处。要读书,读好书。要在好书的引导下, 做一个大写的人。“人”这个字,就这么一撇一捺,但要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却不容易。 1. “读 书 破 万 卷 ”的 意 思 是 , 这 是 杜 甫 的 一 句 诗 , 其 原 诗 的 下 一 句 是 。 2.“但读书又确实是一件既简单而又复杂的事儿”,为什么说读书是一件“既简单而又 复杂的事情呢?” 3. 中谈到作者读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的作者分别是: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第(6)自然段举鲁迅小说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读书的一个作用是 第(7)自然段举巴金读书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读书的另一个作用是 6.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7.下面句子加点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通过博览群书,就可以得到你生活之外的一大部分....知识。 三、体验和作文 题目“责任” 提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时代的需要。有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 “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遇到 了困难、学校出现了问题、家庭发生了矛盾、同学违反了纪律、自己成绩不理想……都 应当问一问:“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 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3.不少于 600 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基础和识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 B.恣睢(zì suī) 胆怯(qiè) 给予(jǐ) C.狗吠(feī) 戳穿(cuó)妒忌(dù jī) D.诧异(chà) 过瘾(yǐn)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鄙夷 隔膜 撅断 朦胧 B.恣睢 跌落 皱痕 煞白 C. 阔绰 瑟索 栈桥 萧索 D.一缕 阔悼 打拱 嚼着 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 A.大事.渲染(作) 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 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 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 动辄(就) 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 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 作描写)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放乡》――《徘徨》 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一《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一《心声》——《儿童 时代》 6.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 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 虚构的人物。 B.鲁讯《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是作者品质的真 实写照。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作者 是曹文轩。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长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文章主人公是于勒。 二、阅读和探究 (一)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 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 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 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 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 皮了。 1.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B.作者鲁迅 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 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 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 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 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 袄了。 2.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3.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 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三) 99 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 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 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 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 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 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 90 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 应该门门都 100 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 96、97 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 每次拿到 94、95 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 80 几分,于是就 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 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 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 “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 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 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 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 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 ——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 99 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 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 1 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 100 分?我看连 90 分都难得。”但 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 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 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 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 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 分所引起的风波。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果 ( ) ( ) ( ) ( ) 2.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 3.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A.于是就有(甲)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B.老远就喊着(乙) (走 冲 迈)进门来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继而是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 。 5.面对 99 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 15 个 字来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6.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三、体验和作文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 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 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 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2)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基础和识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汲取(jí) 机械(xiè) B.锲而不舍(qiè) 玄虚(xuán) C.儒家(rǔ) 诓骗(kuāng) D.脂粉(zhī) 孜孜不倦(zī) 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一项是( ) A.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D.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 事变三周年之际。 4.下面文字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 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 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C.作文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 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 5.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读书》是一篇杂文,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 B.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 C.《论读书》是论述读书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 D.《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层层论证。 6.对标点符号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破折号表示转折) B.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C.“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省略号表示思考在进行) D.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括号表示解释、说明) 7.按要求修改下面短文。 勇敢的人才能创造事业。①如果一个人走路怕摔,吃饭怕噎,那还谈什么事业!当年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个庄稼汉,他们在全国率先搞起了联产责任制。②小岗村 的人就是凭敢为天下先的巨大勇敢,开辟了新天地。记得小泽征尔,这位著名的日本指 挥家,在参加一次国际比赛时,③面对评委设置的一个小小的故意错误,他两次直截 了当地说:“错了!一定是乐谱有错!”顿时,评委们报以热烈的掌声。④生活犹如激流, 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游过去;⑤事业犹如高山,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翻越。 标有序号的五个句子有两个是病句。 (1) 句(填序号)中的“ ”应改为“ ”。 (2) 句 ( 填 序 号 ) 应 改 为 。 8、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 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堂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二、阅读和探究 (一)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 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 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 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 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 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 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 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第 1、2 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 2.第 1、2 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 判有什么关系? 3.阅读文章 3~5 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 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突破口”? 4.阅读文章 6~8 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你能举出证明 作者观点的事例吗? 5.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二)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来说,旁观者未必清。 这些“旁观者”究竟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 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 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竞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 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绝,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 创业的艰辛,也领受不到胜利的欢乐。甘与苦,爱与憎,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 样就会变得庸俗猥琐,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 所谓孟子所说的“不见舆.薪”(一车子柴草都瞧不见),又何“清”之有?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 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但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俗话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 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又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 凡事若不动手干,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一切真知本来只属于亲身实践的人们。今天,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真正有清醒深刻 的认识的,也只能是那些以主人翁的姿态变革社会、献身“四化”的人们。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可以分为 和 两种。上述的议论 文从论证方式看,属 文。其中的“敌论”是 。 2.“一点也不清”的“一点”指 。 3.从“一点也不清”出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批驳? 4.本文论证中的结论是 。 (三)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 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 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 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 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地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 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蝜蝂传》中写的 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 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 病在此。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2.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3.文中概述柳宗元《蝜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4.“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一样只知负物,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也”。 三、体验和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子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 呢?你看我:峥嵘峻峭,岩石嶙峋,岿然不动。再看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 乱滚,成什么样子了?” 卵石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们这样子有什么不好?”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基础和识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星宿.(xiǔ) 斋.公(zhāi) 阎.王(yán) 轩敞.(xuān) B.兀.自(wù) 报帖.(tiě) 侥.幸(jiǎo) 簿.子(bù) C.掼.在地下(guàn) 带挈.(qiè) 相.公(xiāng) 行.事(xíng) D.解.元(xiè) 碇.子(dìng) 拙.病(zhuō) 桑梓.(zǐ)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唯唯连声 腻烦 窥见 庖官 B.恃才放旷 逞辨 商酌 麾军 C.尖嘴猴腮 磕头 沉吟 诈败 D.面面相觑 作揖 讳言 嗔怪 3.与下面的这段文字连接得最为顺畅的一个句子是( ) 对中学生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是否可以放松思想品德的教 育呢?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师守纪、热爱劳动的教育呢? 。 A.从全面发展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B.为了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C.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做出错误的解答 D.只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培养目标,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4.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是( ) A.(范进)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B.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C.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 长篇小说。 B.《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第一部短篇讽刺小说。 C.《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D.《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 ,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 料。 (2)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 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3)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 出迷人的风姿。 A.监测维护显现 B.检测维护显见 C.检测维持显现 D.监测维持显见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他不负责任的态度,单位领导决定铺张扬厉....,在会上公开批评。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8.从句式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这样糟蹋,太不像话了, ” ②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 ” A.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B.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C.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D.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9.指出诗中所指人物是谁? (1)在《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梦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 缘。”指的是 (人名)。 (2)在《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远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 东风一路遥。”指的是 (人名)。 (3)在《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指 的是 (人名)。 (4)在《红楼梦》中,“桃花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 他人作笑谈。”指的是 (人名)。 二、阅读和探究 (一)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 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 间口号。操随口日:“鸡肋!鸡肋!”悼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 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日:“公何收拾行装?”修日:“以今夜号令, 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 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悖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悖寨内军士,各准备 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悖问其故。悖日:“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 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将首级召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 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 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 日:“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知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 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日:“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 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日:“吾奉王命,谁敢阻当!” 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日:“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 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 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日:“匹夫安 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 决。”此句反映了曹操怎样的心理? 2.“鸡肋”本是曹操随口说出的口号,但杨修却马上收拾行装,这表现出杨修怎样的性 格? 3.曹植与杨修关系甚好,选文中能看出杨修为曹植作了几件事?从这几件事可看出 杨修有什么性格特点?同时也看出曹操对杨修什么态度? 4.选文中写了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曹操各是怎样 的人? 5.历史对曹操评价众说纷纭,世称“奸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二)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 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 彩和诗的蕴味。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作后才开始写诗的。稍 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 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 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 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 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 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 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十几年的实践中常常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 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 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经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 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 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减少 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 作品先进的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 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布局谋篇的技巧,加强自己 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从容不迫。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句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 (2) (3) 3.选出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 )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 (1)“门”: (2)“钥匙”: 5.第三自然段中使用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 三、体验和作文 生活是广阔的,是丰富多彩的,当你投身到生活中时,学校、社会、家庭中都会有 一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和关心,有的你还参与其中,甚至全身心的投入,总会有一两 件使你难忘,让你深思,给你启迪。请你以“生活给我的思考”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 的文章。 要求:(1)记叙议论文体不限。(2)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素材,写出真情实感。(3) 600 字左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和识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怫.然( ) 休鋟.( ) 陇.亩( ) 猖蹶..( )( ) 舴艋..( ) ( )社稷.(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等.死,死国可乎( ) (2)复立楚国之社稷..( ) (3)休.祲.降于天( ) (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5)盖追先帝之殊遇..( ) (6)斜晖..脉脉水悠悠( ) 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 (1)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 (2)遂用猖蹶..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深追先帝遗.诏 ( ) (2)效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 不效.,则治臣之罪 ( ) 5.选择词义在前后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抱恨.终天 B.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后值倾.覆 樯倾.楫摧 D.不宜妄自菲薄. 薄.暮冥冥 6.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 大业就先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史,后人把这本书称作《史记》。 C.《隆中对》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东汉人。 D.《唐雎不辱使命》表现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 8.填空。 (1)《破阵子》中表明作者愿望的诗句是 , ;从视觉和听 觉 两 方 面 , 概 括 地 再 现 紧 张 激 烈 的 战 斗 场 面 的 句 子 是 , 。 (2) 写 出 两 句 描 写 春 天 的 古 诗 句: , 。 (3)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着悠悠不 尽的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你学过的这样的诗句: , 。 (4)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 ; 文 中 作 者 揭 示 后 汉 灭 亡 原 因 的 句 子 是 , , 。 (5) ,弓如霹雳弦惊。 (6)过尽千帆皆不是, 。 二、阅读和探究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 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 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本段节选自《 》,作者是 。 2.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7.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二)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 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 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 躬: 每: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 (1)三个臭皮匠,顶个 。 (2)徐庶进曹营, 。 (3)“ 卧 龙 ” 指 , 三 国 故 事 中 有 一 外 号 “ 凤 雏 ” 的 人 是 。 4.简答。 (1)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 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 语: 、 、 。 (三) 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 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 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 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 省密县)。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 方。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 辞:谢绝。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 同。乎,于,相当于“与”、“跟”。 ⒀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 (2)问涂.焉( )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 ) (4)黄帝再拜稽首..(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6.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 1~2 个例子。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害群之马? 三、体验和作文 文学大师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 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北京一位大学教授说:“我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它影响我一 辈子,那就是《海的女儿》,我被那种献身精神深深感动,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子’……”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读过许多文学作品吧。哪一篇课文或哪一本文学名著令你感动, 激起你感情的波澜?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围绕“文学的启迪”这一话题,写一篇文 章。 要求:(1)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说 假话、空话。 (3)全文不少于 600 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基础和识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解剖.(pāo) 深邃.(suì) 余晖.(huī) B.忐忑.(tè) 伫.立(zhù) 浩瀚.(hàn) 禁.锢(jìn) C.颓废(tuí) 弥留(mí) 灵柩(jiù) 襁.褓(qiáng) D.繁衍.(yǎn) 强聒.(guō) 颤.动(chàn) 亵.渎(xiè )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晖 借鉴 陨落 B.灰烬 侮辱 辩护 C.栖息 风骚 嗔怒 D.昏晕 丝缕 蕴涵 3.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乡》作者鲁讯,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人,他与契诃夫、欧·亨利被并称为“世界 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C.《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康有为。他曾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4.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中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B.杨修是曹操帐下的行军主簿,因过于恃才放旷....,招致了杀身之祸。 C.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凡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心骛八极....,这方 能称之为“敬业”。 D.《沁园春雪》中勾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图,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5.对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交代时代背景 B.暗示情节发展顺序 C.表达人物心情 D.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 6.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小说有矛盾冲突,情节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C.小说的故事性强,比其他的文学样式更感人。 D.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 传扬。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8.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太太,对丈夫的亲弟弟于勒的态度前后是截然不同的。 透过她的两次不同的 ,我们分析菲利普太太的 ,不难看出:在她心 目中于勒 , ,完全取决于他 !正是人物自己的语言,使读 者看出了她 、 、 的性格特征。 (2)欧·亨利一生所写的三百多个短篇小说,大多以 、 见 长,在 ,形成“ ”的独特风格。 二、阅读和探究 (一)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 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 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 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 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 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 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 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 田地!”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 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 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 来”? 2.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节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3.选文中对于勒形象的刻画既运用了侧面描写,又运用了正面描写。请你各举一例。 从 到 是侧面描写。 从 到 是正面描写。 4.小说写了菲利普夫妇可鄙的一面也写了他们可怜的一面。请你从文中各举一例,说明 他们的可鄙之处与可怜之处。 5.虽然于勒的“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 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这种选择 的依据。( )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在选文中的依据是 , 。 6.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于勒,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同意其中的哪一种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二)傅雷家书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 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 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 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 是一切向前看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哆里哆嗦地抖出你的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 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 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 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 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 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 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 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 。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 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学到了忍耐,学得了说 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 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 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第 一 段 “这 一 类 的 话 我 们 不 知 有 多 少 可 以 和 你 说 ”中 的 “这 一 类 的 话 ”指 什 么?(用原文回答,15 字以内。) (2)第 一 段 提 到 令 作 者 “又 快 乐 又 惆 怅 ”的 是 什 么 事 ?为 什 么 说 它 是 “又 快 乐 又 惆 怅”? 2.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 “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读第 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 字以内) (2)本段画波浪线的两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愉悦之情,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选 择其中一处来分析,说说它何以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人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4.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的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的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那些弱点?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5.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三、体验和作文 认真地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生活中的一人一事, 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体昧,就会发现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自然景物也蕴涵着人生道理,一书一 文都会使你获得享受或启迪。请以 “品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讲述你 亲身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和识记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附和.(hé) 离间.(jiàn) 称.职(chèng) B、嗜.好(shì) 辍.学(zhuì) 畸.形(j ī) C、惬.意(qiè) 挑衅.(xìn) 腼腆.(tiǎn) D、弓弦.(xián) 玷.污(diàn) 恐 吓.(xià)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___,常常__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__书中的学说。 A、修正 评判 辩论 B、辩论 评判 修正 C、评判 修正 辩论 D、修正 辩论 评判 3、读下列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 ①____ __ ②____ __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他为革命作出牺牲.. 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他把.门关上了 D、吾与汝毕.力平险/原形毕.露 4、句中词语运用恰当的是(   ) A、见异思迁:在学习上,他虚心好学,见异思迁,因此取得了优异成绩。 B、妙手偶得: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上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C、敝帚自珍:北京水资源日渐匮乏,所以我们应该敝帚自珍,节约用水。 D、骇人听闻:恐怖分子制造了骇人听闻的“9·11 事件”,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 平的人们的强烈愤慨。 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拟人) 6.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B.《春》是抒情散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 C.《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D.书信结尾的“此致”,一般在正文后另起—行空两格写;“敬礼”在“此致” 下一行顶格写。 7、根据提供的句子,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 当那片云停在头顶的时候,人们一起抬头仰望。一个饥饿的人说:“像一块面包”; 一个疲惫的旅说:“像一张舒适的沙发床”。 (1) , 。 (2) , 。 8.按下面的提示默写诗文句子。 (1)《送元二使安西》中描写送别环境的句子是:“_ ____,_ _ ____。”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写出普天下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 ____, 。” (3)《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 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1)-(2)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这首诗文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 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候客人的歌女。 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 隔江"。 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 被人看作"亡国之音"。 (2)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说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 句末,为下句"商女"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只在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 于纸醉金迷的生活。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加上活用典故,是唐 诗中的优秀之作。 二、阅读和探究 (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 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 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 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 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 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 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適戍:强迫去戍边。 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图。 D.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用自己的话说说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 (二)藏根草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从它的身边走过,忽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 生命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青藤么?长青藤没有它这样的优雅;是牵牛花么?牵牛花没有它这样的美丽。 我们认不出,更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 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股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 到何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 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 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石头缝里;扒不得这万佛阁,休 想再夺它的根…… 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只要你认识了它,你在这个世界上便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 时不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文中“它是怎样活下来的?”的疑问,从侧面表现出“它” 。 2、“它是人类的朋友”一句中的“它”是指 。 3、作者问藏根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根据文意,代 藏根草回答。 4、文章最后说:“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根据文意,作者问万佛 阁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对于第 23 题的问题,万佛阁将会怎样回答?请你代它回答。 (三)滴水之间 很喜欢这样的两则小品文。 印第安人酋长对他的臣民说:“上帝给了每一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饮入了 生活。” 生活确实就是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了一个人的贫与富,但杯子里的水清 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利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 这是你的生活权利,没有人能剥夺。 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盐,或者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 有限。啜饮的时候,你要慢慢地体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犹太人则说了一个笑话。 有 一只狐狸看到了围墙里有一株葡萄,葡萄树上结满了诱人的果子。狐狸馋涎欲 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 是, 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又 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 了身体。 结 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对于生活而言,一滴水有时就是一面海。关于人生的许多道理不用海去诠释,一滴 水足够。 1.这篇短文讲述了两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议论也精辟独到,耐人寻味,作者在文中提 到的两个独到的见解是什么? 2.作者对印第安人酋长的话作了阐述,使我们懂得从每一杯水中饮入生活的含义,这句 话的含义是什么? 3.你认为吃葡萄的那只狐狸是聪明还是愚蠢?为什么? 4.狐狸吃葡萄这则笑话的深刻含义,作者未作具体分析,只用结尾两句话作了含蓄概括 的论述。你认为这则笑话的深意何在? 三、体验和作文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 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写完整;(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 体抒写真情实感; (3)不少于 600 字。 九年级(上)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参考答案 一、1.B 2.D 3.A 4.(1)比喻夸张(2)对偶借代 5.A 6.A 7.A 8.略 二、(一)1.(略) 2.春雨是怎样形成的春雨滋润着万物春雨是春天的使者,是大地 的希望春雨孕育了秋天的收获 3.乐观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 4.不重复这 样反复地写,意在强调“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这件事,更加激励人们去勇敢地面对、 去努力工作。 5.大地人们的幸福 6.拟人:“雨说……不再回去。”赋予雨以人 的情感,既写出雨落下后不能回去的情景,又赞美了雨的奉献精神。排比:“柳条儿…… 翅膀啊”。春雨润泽万物,强调春雨的作用,又增强了诗的节律感。 7.应该使用“!”, 因为“第二样事”还是“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这件事,显然是强调。 (二 )1.c 点拨: 诗中并未点明 “夜半”时间, 也没 有写出 “恬静 ”的目的 和要求。 2.D 点拨: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 求、憧憬等。 (三)1.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 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 心”的一片。 2.D 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 3.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 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4.c 诗 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 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5.现在过去将来;伤感回忆企望 三、略 第二单元参考答案 一、1.C 2.C 3.C 4.B 5.C 6.(1)演讲稿《饮冰室合集》梁启超卓 如 (2)启蒙思想文学哲学 7.C 8.D 9、B 二、(一)1.第一问:写伏尔泰独自战斗,战胜了宗教、顽固、愚昧;对弱者怜悯安抚, 对强者权贵嘲讽。第二问:表现了伏尔泰捍卫自由、追求真理的精神。 2.他为西尔 旺和蒙巴伊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 3.“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 于弱者,他是安抚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心安。”“以嘲笑对付权贵;以 怜悯安抚百姓。” 4.略(注意内容恰切,语言优美) (二)1.“棵”应作“颗”“坚”应作“艰” 2.D 3.运用了三个论据:(1)引用 郭沫若的话论证人要 自信;(2)用达尔文成功的事例论证自信的重要; (3)用斯 蒂芬逊的成功论证自信的力量; 4.C 5.C,加强语气,进一步表明斯蒂芬逊因为 自信而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三)1.读书超过万卷,形容读书很多下笔如有神 2.随便读书简单,选拔有益的, 读后对人生有用的都是复杂的。 3.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 4.读书可以学到知识, 理解人生,学会做人 5.给人动力,给人力量读书有用,可以影响人 6.道理论 证、举例论证 7.不可以,个人生活之外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读书得到的,但也有些 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体现语言的严密性。 三、略 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一、1.C 2.D 3.B 4.D 5.A 6.C 7.D 二、(一)1.中年闰土 A 2.(1)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2)生活艰辛。 (3)生活贫 寒。(4)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3.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 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4.采用对比的写法。写 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 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5.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 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1.B 2.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 的。 3.略 (三)1.B A D C 2、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3、(甲):引发(乙):冲 4.高 兴 失 望 瘫 5. 孩 子 : 不 被 妈 妈 理 解 , 总 受 指 责 她 妈 : 女 儿 不 争 气 , 达 不 到 自 己 要 求 “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6、A(从表面上看,全家都笑了。但实际上矛盾并 未彻底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有新的发展,像“99”分的苦恼还会出现的。) 三、略 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一、1.C 2.B 3.D 4.C 5.A 6.A 7.(1)②勇敢勇气(或勇敢的精神) (2)③ 面对评委故意设置的一个小小的错误 8.呐喊 二、(一)1.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证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 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 古伤今了。 2.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3.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 谬论论点表面上看似乎也正确,要驳倒对方,自然需要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 内在的逻辑关系。 4.正确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 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事例略。 5.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得是真正意 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 (二)1.立论驳论驳论“旁观者清”的观点,即“旁观者看问题清醒” 2.完全 3.批 驳“旁观者”没有主人翁精神,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国人 批驳“旁观者”与时代隔绝, 与人民疏远,不知“当局者”的甘苦,元“清”可言 批驳“旁观者”,因其不清而旁 观,而愈是旁观便愈是不清 批驳“旁观者”,凡事不动手,不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 当然是看不清。 4.对我们的事业和前途真正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的,也只能是那些以主 人翁的姿态变革社会、献身“四化”的人们。 (三)1.C 2.D 3.C 4.C 三、略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一、1.B 2.B 3.C 4.B 5.B 6.A 7.C 8.A 9、(1)袭人(2)探春(3)迎春(4) 李纨 二、(一)1.写出曹操进退维谷的矛盾心理。 2.表现了杨修聪明过人,能猜透曹操 心思。 3.三件事分别是告发吴质却反遭诬告、教植斩门吏、替植作答教。 这三件 事都表现出杨修才智过人。 曹操对杨修深恶痛疾。 4.杨修才智过人、恃才放旷。 曹操刚愎自由、阴险奸诈。 5.略(只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二)1.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2.(1) 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知识。 (2)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3) 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3.B 4.(1)某一个问题。(2)某一个观点。 5.时间 顺序古今中外 三、略 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一、1.略 2.略 3.(1)而且压抑 (2)失败凶猛而放肆 (3)身份低微,出身 鄙野言行品德恶劣 (4)深感遗憾极为憎恨 4.(1)给予留给(2)成效效果 5.B 6.C 7.A 8、略 二、(一)1.出师表诸葛亮 2.c 3.D 4.B 5.A 6.B 7.D (二)l_亲身、亲自常只拜访 2.(1)于(2)之 3.(1)诸葛亮(2)一言不发(3)诸葛亮 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 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 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 备、只欠东风 (三)1.(1)拜见(2)同“途”。(3)罢了 (4)叩头 2.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 么不同吗? 3.短文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皇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4.牧童认 为治理天下如同放牧,除掉害群之马即可。 5.这个成语比喻是危害大众集体的人。 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只要是危害人民、危害国家利益的坏人即可。我们的态度 应该是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三、略 期中测试参考答案 一、1.A 2.B 3.D 4.C 5.B 6.A 7.C 8.(1)语言内心世界 是好是坏该亲该疏有没有钱惟利是图 自私冷酷 (2)诙谐幽默幽默中揉进辛酸含泪 的微笑 二、(一)l。“心里默念”能准确地表现若瑟夫既想相认,但又迫于父母态度而不敢相认 的矛盾心理;而“叫出声来”在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则是不可能的。 2.D 3.侧 面描写部分:从“船长本已不耐烦”到“落到什么田地!”;正面描写部分:从“他又老 又脏”到“手里干的活儿”或者从“他回答道”到“年轻的先生!” 4.可鄙之处: 咒骂多得十个铜子小费的弟弟于勒为流氓;可怜之处:为了省钱自己不吃牡蛎,也不让 若瑟夫吃牡蛎。 5.D “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 以免再遇见他” 6.此为开放性试题。 (二)1.(1)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2)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 因回忆儿子的往 事(回想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之情)而 惆怅。 2. (1)儿子变成了朋友(“我又多了一个朋 友”不得分) (2)第一处从“转 折”或“衬托”的角度作答,即可;第二处从“反问”的角度作答即可。 3.应选第 二句。第二句与全文语气、口吻相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 4.(1) 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 (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 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的弱点。 (3)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般的关系。 5.应 围绕两代人的相处来表述,未结合主旨回答不得分。 三、略 期末测试(A)参考答案 一、1 C 2 B 3(1)B(2)D 4 D 5 C 6 B 7(略) 8、(略) 9、 (C)(B) 二、(一)1、B 2、①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很大长时间了。②如今 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3、 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 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 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 “大楚 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 众基础。 (二)1、顽强的生命力。 2、何首乌(家族)。3、答案要点:①不管受到什么摧残(挫 折),都不屈服;②顽强地生活下去,展现自身的美丽(或为社会增添美丽,或实现自身 价值等)4、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5、答案要点:①不怕被遗忘, 冷落;②我的价值在我自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只要我有自己的价值,何必在乎世 俗的评判?或宁愿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价值,也不愿迎合世俗等。) (三)1、(1)生活就是一杯水。(2)对于生活而言,一滴有时就是一面海。2、(1) 每个人的生活是相同的。(2)每个人都拥有生活的权利。(3)每个人都要珍惜生活。3、 略 4、生活中不要受眼前利益的诱惑而看不到未来(或将来)。 三、略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