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自主练习检测题
第一部分:
1、抄写下面的句子,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zào()热了,使 tián()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 kàng()奋了。
2、下列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A、轩榭 丘壑 搏击 大切大悟( )
B、亢奋 慕然 冗杂 失之毫厘( )
C、笼统 消魂 意境 差之千里( )
D、奠定 奇伟 诲暗 前瞻后顾( )
3、诗句填写。
⑴关关雎鸠, ,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⑵求之不得, ,优哉游哉, 。(《诗经·关雎》)
⑶ , ,羊牛下括。(《诗经·君子于役》)
4、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的句子是( )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 ,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数学家华
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
能够大胆怀疑,科学质疑。他攀登科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从这里开始的。
A.大胆怀疑与科学质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深入研究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怀疑中解决。
B.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大胆怀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C.问题是在深入研究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怀疑中解决,大胆怀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D.大胆怀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
5、根据有关内容,写出第三个同学的回答。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玫瑰的有关知识。讲完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一个同学回答:“虽然花儿美,但是刺扎人,我要远离它!”
第二个同学回答:“即使刺扎人,但花却很美,我要欣赏它。”
第三个同学回答:“ ”
多年以后,前两个同学都无所作为,只有第三个同学以其培育出的新品种玫瑰而闻名。
第二部分:
(一)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
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
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
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荚
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
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
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
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
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
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
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
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
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6.文章第一段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的含义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7.第三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池沼的?
8.“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话怎么理解?
9.对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与第二段,是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价值。
B、第一、二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三段才开始分别说明。
C、第三段首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是总起句,但并不是点明中心的中心句。
D.第三段中“大多”、“往往”等词都有不确定的意义,这不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二)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有那
够不上“碧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
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可是,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那一年我碰到老
作家张天翼,他年轻时在苏州闹过革命,也在苏州坐过监牢。他和我开玩笑,说苏州人游行示威的时候,
喊几句口号都不得力,软绵绵的,说着,他还模仿苏州人喊了两声。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
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昊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
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
要精心心地把各种劳务作仔细的安排;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
是有韧性的。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
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
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
习性的综合反映。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贬意,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在当今电
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又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
的二种考虑。我不敢说苏州所以能吸收这么多的外资都是因为苏州人的精细,却听说过有一宗很大的国外
投资,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到处考察,难作决策,可在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后,立刻拿定主意:苏州人如
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操作呢!
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好戏。
苏州人的那种女性化的特点,.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缺点说起来还和苏州的园
林有点关系。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园林的主人们所以要造园林,
那是因为厌倦政治,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隐于市却又要无车马
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怎么办,造园林。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
的境地。
因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园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
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那“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
们的价值取向,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
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善于“引进来”,而不善于“走出去”。
要说一个地区人们的习性,只能是一种大体的印象,并非是绝对的。苏州人也有性情刚烈的,也有勇
猛顽强的,也有随着郑和的船队而走遍世界的;特别是在今天,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海内外人士纷
至沓来,他们到苏州来不是退隐,而是要在这一片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地上大展宏图,谋求发展。传统与
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
有删节)
10.联系全文看,“被女性化的苏州人”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11、为什么说“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下面的理解哪一
项不恰当?( )
A.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物
化为城市的生活环境。
B.人们融合自己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并发展。
C、以市井文化、隐逸文化的综合为基础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苏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苏州精美
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就是其产物。
D.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
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环境。
12.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也体现了一种“退隐文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谈
谈你的看法。
13.联系上文想—想,《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这体现了园主人一种怎样
的文化追求?请作简要分析。
1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作者对苏州人的“女性化”特点持肯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苏州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是一种退
隐文化。
B.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祖祖辈辈的苏州人在这里生活劳作,
形成了其独特的性格。
C 作者从苏州人的特点这一角度切入,站在苏州的历史传统与今日发展的高度娓娓道来,文章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
D.文章的语言柔和隽永,构思精巧别致,情感丰富细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州人“细致、温和、
柔韧”的特点。
15.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
逐步演变”。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具体说说这些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三)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
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
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
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
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
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
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
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
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
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16.文中说:“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这句话中的“独创性”
是什么?“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17.文中说“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8.《画筌》中说,“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根据文意概括“神境”的含义。
19.“这个‘真境界’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句话中“现实主义的
真”是指 ,“自然主义里的逼真”是指 。
20.中国舞台艺术表演方式,“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根据文章观点,指出下列诗句不符合
这个说法的一项(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第三部分:写作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尚好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
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爱情和友情,就没有爱的温暖相伴……亲爱的同学,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去体
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让多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
请以“珍惜”为话题作文。
要求:⑴根据材料,提炼立意,自拟题目,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有感情地表达主旨;
⑵文章不少于 600 字,若写成诗歌,则应不少于 20 行;
⑶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鄂教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自主练习检测题参考答案
1、抄写工整,无错别字即可。汉字依次为:燥、恬、亢 2、A 中“大切大悟”改“大彻大悟”,B 中
“慕然”改“蓦然”,C 中“消魂”改“销魂”,D 中“诲暗”改“晦暗” 3、⑴在河之洲;窈窕淑女⑵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⑶鸡栖于桀,日之夕矣 4、D 5、提示:首先从内容的联系上来分析。第三个同学与
前两个同学不一样,他(她)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再从主题的表现来说,最后一句中“以其培
育出的新品种玫瑰而闻名”,这是对主题的形象化说明,说明这个同学富有实践性、创造性,而且这一成
果也应该是他(她)回答的一个结果。参考答案:我可以改良它,既不让它扎人,又要让它美丽。 6.标本:
指体现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实物,体现在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
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7.从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石岸布置、养鱼养花等方面来介绍的。 8.技
术是机械的堆砌,而艺术则富于美的创造,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凭借丰富的阅历,创造出了美的假
山,使人获得了美的感受。 9.D 10.苏州人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有着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
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此种特点是由地区的经
济和文化形成的。同时,“退隐文化”在一个时期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11.C(市
井文化和隐逸文化不能代表苏州文化的主流,绣品和园林不是市井文化的产物,文中也并没有论及市井文
化这一内容) 12.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
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他的归隐思想。 13.园主人试图在深
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的“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这也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 14.A(苏州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不是退隐文化) 15.细致、温和、
柔韧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16.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
的道具桌椅等);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剧情的真实环境,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物和观
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17.演员集中精神用表演程式手法、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
感和行动,使人忘掉对于环境布景的要求。 18.剧中人不借助环境布景,深入创作的最深意境,从而使观
众感受到一种艺术美。 19.艺术要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原原本本地表现生活。 20.D(提示:A.B.C,都
像中国舞台艺术表演方式一样,做到了虚实结合。A.化虚为实,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B.
化实为虚,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C.化实为虚,两句诗
中的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D.实写,无虚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