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立达学校 2007–2008 学年度
第 一 学 期期末考试试卷
初三语文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第一部分(26 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宇。(4 分)
①________(àng)然 ②__________ (qiè)意、
③一________ (chóu)莫展 ④言简意_______ (gāi)
2.下面每句句子中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 分)
①“读书得见”,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理”“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
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②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移地决定了下来,这样的了结爽直
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凉州词》)
②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青玉案》)
③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④……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愁思本是无形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往往能将之形象化,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中,李煜就将“愁绪”比作“一江春水”, 请写出与其
艺术效果相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⑦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______________》)
⑧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4.根据上下文,把下面的排比句补充完整。(4 分)
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纸上谈兵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我们必须要重视品行教育。
5.《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读徐志摩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一一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一一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说说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4 分)
阅读以下三段文字,回答 6—10 题。 (14 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 《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
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佾然不动;傲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 《小石潭记》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4 分)
春和景明 而或长烟一空
A. B.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或异二者之为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C. D.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发闾左道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潭中鱼可百许头
E.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答]________ _________
7.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是哪一项?(2 分)
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B.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出师表》)
[答]__________
8.把乙文中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记”是文言文中的一种体裁,一般以写景抒情为主,以上三段文字分别写出了洞
庭湖、琅琊山、小石潭怎样的特色?(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文段都写到“乐”,(甲)“此乐何极”,(乙)“乐亦无穷”,(丙)“似与游者相乐”,
引发“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三位作者“乐”的背后还有什么不同的情感?(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 11—13 题。 (6 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 法郎 50 生丁。”
我把 5 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
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 10 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 3 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 1 0 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 1 0 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
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顺序能不能换,为什么?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茅盾认为,《百合花》“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 文中
画线处就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请你说说它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塑造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课文的理解哪一项不正确?(2 分)
A.“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一景物描写很好的渲染了人物此时失望沮丧的
心情。
B.“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
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C.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巧妙地运用了悬念,不仅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了,
而且将故事一步步地推向高潮。
D.如果在船上遇见的是发财归来的于勒,会出现以下结局:“克拉丽丝!”父亲眼睛
里放着光,显然是由于狂喜,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
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急切的说,
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 答 ]________
阅读下面《绿》的节选,回答 14—16 题。 (8 分)
梅雨潭闪肉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
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
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
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一一站在水
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
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
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一一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 I 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
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叉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
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
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一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
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
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
好么?
14.晓雪认为散文应当写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那么朱自清对梅雨潭的绿有
什么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晓雪认为郭沫若的散文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
蓄,你认为朱自清这段选文有怎样的风格?他的《春》和《背影》又有怎样的风格?请分别
用四个字来形容。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段文字妙词佳句很多,请任选一句分析其美。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8 分)
①锰结核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外形浑圆,一般是褐色的,往往以贝壳、
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其他物质成层状生长,包裹核心,含有锰、铁、铜等 20 多种
金属元素。
②到目前为止,关于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有多种说法。早期比较流行的是,大陆
或岛屿上岩石风化后分解出的金属离子,被风或河流带入海洋。后来也有人提出,是海底
火山、海底风化和水溶液为它提供了所需的金属元素。海水本身是盐类溶液,也可能是最
重要的金属元素供应源。宇宙尘埃等外空物质也能形成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近年来,
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有人提出可能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才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
物质基础。
③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 4—6 公里的深海盆的海底,在东太平洋的克拉里吊断裂带
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储量特别大,大约平均每平方米 1 00 公斤以上,总量估计可达 30
亿~50 亿吨。在深水环境下,锰结核不停地生长,单体锰结核生长速度极慢,可全世界的
锰结核增长总量十分可观。科学家估计,太平洋的锰结核一年之内生长的铜就可供世界用
3 年!
④现在已经计算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 1 厘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 1 毫米,其
生长速度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可是为什么锰结核没有被厚厚的海洋沉积物埋
起来,还有待于人类去发掘。
17.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2 分)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答]________
1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哪一项?(2 分)
A.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
层,外形浑圆。
B.在东太平洋的克拉里吊断裂带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的锰结核产量巨大。
C.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类
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D.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
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答]_________
19.第②自然段为什么要罗列金属元素供应源的多种说法?(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③自然段“科学家估计,太平洋的锰结核一年之内生长的铜就可供世界用 3 年!”中
的“估计”能不能删掉?为什么?(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 21—24 题。(8 分)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节选,有删改)
胡晓明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
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
长城、黄山、黄河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
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可是唐诗还
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
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
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
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
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
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
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因为只有把自己的心驻扎在唐诗的心灵深处,才能体会到它更悠
远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
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
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
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
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丈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
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但是我这里
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
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
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
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读唐诗,似懂非懂、
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
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
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
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刘长卿做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
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
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
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
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
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
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21.我们说“长江”这个词语很美好,可能是因为它会让人联想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
花淘尽英雄”,看到“黄河”会联想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作为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的“唐诗”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也可借
用古诗)。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说“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那
是什么?(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怎样理解“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文章的理解,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意思?(2 分)
A.唐代的文化精神具有兼容并包、世界主义、继承创新的特点。
B.马一浮先生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就是说读诗能让人有一种顿悟、一份清醒。
C.第一个禅师和第二个禅师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看问题重理性,后者重感性,作者认
为读唐诗就应该在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去感觉,而不是去分析。
D.作者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所以感到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是因为它表达了古今
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答]_________
第三部分(60 分)
25.十五六岁,豆蔻年华,告别过去,走向未来;褪去几分青涩,迎来些许成熟……面对
更丰富的生活,更广阔的世界,我们需要清理一下生命的背囊:
请以《走出____________》(困境、依赖、痛苦、困惑、青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剧本以外题材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