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故 乡
知识要点:
1、小说的知识:
(1)什么是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
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什么?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
(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5)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2、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且介亭杂文》、《华
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阿长与》《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故乡》;《风筝》《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3、背景简介: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
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
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 1919 年 12 月初,回故乡
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
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课前预习:
一、字词:
阴晦(huì) 瓦楞(léng) 胯(kuà)下 獾(huān)
秕(bǐ)谷 鹁鸪(bó)(gū) 髀(bì) 嗤(chī)笑
絮絮(xù) 瑟(sè)索 蜷(quán)缩 寒噤(jìn)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suī)
潺潺(chán) 黛(dài)色 愕(è)然 五行(xíng)
二、辨析多音字、形近字,并注音:
折.本: 载.去: 空.地
折.断: 三年五载.: 空.军
课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
1. 给加点字注音:
隐晦.( ) 惘.然( ) 颧.骨( ) 嗤.笑
( )
鄙.夷( ) 恣.睢( ) 戳.破( ) 撩.逗
( )
2. 填空:
①《故乡》选自《 》,体裁是 ,
作者是 ,原名 ,文章
以 为线索。
② 《故乡》一文着意于一个“变”字,运用 的手法体现主
题。
3. 依课文内容填词:
①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②母亲早已 着出来了,接着便 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③我远远地将 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在竹匾下了。
④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 而生活,也不愿意
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
苦 而生活。
⑤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 。
4.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 )
A、“希望”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它的有无都是无所谓的。
B、“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消极等待,决无希望可言;努力争取,希望才能实现。
C、因为“希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无所谓无。
D、闰土和“我”的友谊已不存在,“我”也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了。
5. 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B、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6. 他站住了,脸上露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
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
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对文段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既欢喜又凄凉的复杂心情。
B、表现了“我”见到闰土时既震惊又悲凉的复杂心情。
C、表现了“我”与闰土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的无奈心情。
D、表现了闰土对“我”与他之间友谊变化而难堪悲凉的心情。
7. 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昨天,我准备好了考试必备的笔、橡皮、尺和文具。
B、距离申办 2008 年奥运会表决还有不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C、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D、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
二、答题:
1. “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种格式在修辞学
上叫回环。请模仿这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2. 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3. 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该为感叹句)
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
“希望将你的也送我。”(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
4. 《故乡》一文中,回忆中的“故乡”富有生机,带有梦幻的色彩,而现实中的“故乡”
却是另一番景象,请你勾画一下你想像中的故乡。
三、重点文段阅读:
(一)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 a 到这地
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 b
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
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
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
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
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
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
a ( ) b
( )
2. 这三段文字在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
A. 所见所闻 B. 心情感受 C. 留恋之情 D. 离愁别绪
3. 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1)辛苦展
转:
(2)辛苦麻
木:
(3)辛苦恣
睢:
4. “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二)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
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
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
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
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
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
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
话。
……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
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
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
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
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
像一个木偶人了。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
“凄凉”的神情?
________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
是( )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
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
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 ______,这是用的 _______修辞。
7.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
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
_____
___
8.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 50 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_____
___
(三)
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
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
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1.画出本段中写捕鸟过程的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_____
___
2.据报载,曾被人们视为有害无益的麻雀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请你结合此段文字,
给捕鸟者们写一封倡议书,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_____
___
四:拓展延伸:
一个老人的最后情感
出乎意料地收到墨痕老师的一封信,信很短,正文仅一句话:
5 月 16 日是我的七十寿辰,盼你们三个能来老朽的寒舍小聚。
墨痕是我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我没有理由不回去看望他老人家,何况又恰逢他的
七十大寿呢。
墨痕老师信中提到“你们三个”指的是:我、麻秆和锅肚。当年我们三个是墨痕老
师最器重的学生,也是到目前为止从那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最光宗耀祖的三个人尖尖。都上
过大学,之后都分配在县里工作。如今我是一个暂时不太出名而将来必定大名鼎鼎的作家,
麻秆成了一个整天忙着向学生收取各种材料费或辅导费的高中教师,锅肚运气最好,当上了
一个以吃喝玩乐为己任的局长。
我把墨痕老师来信的事通知了锅肚。锅肚在电话里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我,老师
为啥只给你写信呢?紧接着又莫名其妙地干笑了几声,提高了嗓门说:没问题,准时回去,
给老师献一千块寿礼!
我又给麻秆拔了电话,并向他转述了锅肚对我说过的话。麻秆对回去看望老师没有
异议,只是一而再再而三追问我:非得给老师送一千块寿礼吗?
我们三个乘上一辆崭新的“奥迪”,那是锅肚的专车。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锅肚
在我们赶往老家的一路上,总是牛气哄哄地大谈特谈他这几年工作如何出色,县里的大头头
们对他又如何赏识之类的话题。麻秆则窝在一边不声不响,偶尔插两句嘴,也像放小屁似的,
显得底气不足。
远远望见老家村落的时候,麻秆突然抖着手紧紧握住锅肚的胳膊,颤着声儿说:锅、
锅、锅肚局长,咱们,咱们非要给老师送、送、送一千块寿礼吗?
锅肚凝眼瞅了麻秆一阵子,又歪头扫了我一眼,打着哈欠说:得啦,我看这么办吧,
我再多拿一千,两千块,算咱们三个共同给老师的礼钱,这样行了吧?
麻秆乐得差一点拍了巴掌,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停了一瞬,又柔情似水地说:“谢
谢局长啦”。
我沉默不语。说老实话,我有点瞧不起麻秆,也有点瞧不起锅肚。
眼前是我们当年就读的沟坎小学。我让司机停了车,走了下来。麻秆和锅肚不知我
要搞什么名堂,先是坐着不动,过一会儿,也走了出来,各自面朝野地撒了一泡小尿。
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出发,我深深地懂得收集素材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几乎每时每
刻都在收集创作素材。这是我积极主张回来看望墨痕老师的内在原因。同样道理也驱使我兴
冲冲地走进母校残破的大门。
一切都跟童年的记忆相距甚远,这种反差使我心里不太好受,但同时也有了些兴奋:
学校的操场凸凹不平,零零落落地生了些杂草;挂着一截锈铁轨的歪脖树,不知何年何月枯
死了,以一种别扭的姿势,静止在那里,看不见一个学生,更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苍灰的
校舍像个久病的老人,随时有倒下去的可能;几只麻雀从教室已经没有了玻璃的窗户“啾”
的一声弹出来,一直弹进蒙蒙的天际……所有这些都将在我以后创作的小说里再现。
满头白发而又非常瘦弱的墨痕老师,见到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去学校看过了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嗓音低沉地说了第二句话:校舍成了危房,学生已经停课
两个多月了。
我没说什么,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麻秆和锅肚也没说什么,都沉默着。
墨痕老师目光缓慢地从我们三个的脸上扫过,轻轻叹了一口气。
墨痕老师招待我们的是大饼子小葱拌豆腐。我们都很吃惊,之后又都大口大口地吃
了起来,假装吃得很香,饭桌上的气氛很沉闷,也很压抑。
临别时,锅肚掏出了两千块钱,墨痕老师坚决不收。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外,他再也
没说一句话,只是连续不断地轻轻叹气。
两个多月后,我又收到墨痕老师的一封信,信中的话犹如利刃穿透了我的灵魂,让
我脊背一阵阵发凉:
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了,我早已病入膏肓……你们都是成年人了,
我不能强迫一个成年人去关心他童年的摇篮……我只是为自己感到羞愧,我培养出了三个有
出息的学生,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好人啊……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老朽( ) 气氛( ) 校舍( ) 膏肓( )
2. 为什么说我们三个是“最光宗耀祖的三个人尖尖”?
3. “我兴冲冲地走进母校残破的大门”是为
了
。
4. 文中对校园景象的描写非常细致,这样写的好处
是
。
5. 墨痕老师做寿,其本意是什么?
6. “有出息的人”和“好人”有什么区别?
7. “临别时,锅肚掏出了两千块钱”,墨痕老师为什么坚决不收?
父亲
张枫霞
①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 , 然而 , 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等到上了
初中 , 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 , 心里便有了比较 , 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
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 爱 ”。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 , 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 , 只是
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③可是, 我考上了县一中 , 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
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 要不 ,别让妮子上了 ?” 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
动地一跳 : “ 哪能 ! 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 , 咱们不能太偏心。” 就
为这一句话, 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 , 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 , 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
我跟在父亲身后 , 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 我又一次被感动
了。 在心里默默发誓: 不学出个样子来 , 无颜面对父亲 。等翻过两座山 , 骄阳更加炽
烈 , 找到一块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 A. 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 , 还不及放到嘴里 ,
便被父亲劈手夺去 , 他瞪我一眼 说 : “这是卖的 , 有你吃的。”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
几个歪裂的小桃子 , 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 : “ 这不一样吃吗 ?” 停了停又说 :“ 住
校可不比在家里 , 动一动就得花钱 , 饭可以吃差点 , 但一定得吃饱。星期天不要往回
跑 , 家里也不指望你干活 , 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B. 接着他自个笑了 :“ 没想到
俺妮子还挺聪明 , 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 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 , 兴许能挣几个
钱 , 你要有本事啊 , 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 这是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次 , 看得出
他心里非常高兴。
⑤到学校门口 , 父亲让我一个人进去 , 他则去卖那筐桃子。等到报到完去城里找他 ,
父亲已经走了。我想 , 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 , 翻山越岭 , 还得走二十里地啊 !
⑥三年高中 , 我真的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 , 当然都是些
歪七裂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子。冬天天短 , 父亲每次来得起大早 , 见到我 , 往往是胡须上
结了一层白霜 , 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 , 硬邦邦的全是冰棱茬。中午 , 我们爷俩把饼泡在
开水里 , 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 , 吃得有滋有味。夏日 , 父亲捎带着卖桃 , 二十里的山路
把父亲的脸膛晒成了酱紫色。 赶到学校已近中午 , 我把早已晾好的白开水递过去 , 父亲
一口气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都是当天来当天走 , 三年里 , 他走了他原来几十年走过
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三年后 , 我由县城读到了省城 , 甭说父亲的大半年收成 , 就是他的全部收成也难
以应付我的高额学费了。父亲说 : “不要紧 , 先到处借借。不就是四年吗 ? 我用六年时
间 , 六年不行十年 , 赶我死之前咋也能把它还清。”我无言 , 我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 :
我决不会让您用六年十年时间去还债 , 您就等着我慢慢地还您的债吧。
⑧也和三年前一样 , 父亲挑着行李送我上学 , 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 , 而是
阴雨霏霏 。 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 , 我倒有些不习惯 , 怪他过于奢侈。C.
“ 你都成大学生了 , 吃个好桃子 , 配!” 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 , 一
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
⑨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 , 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往下 , 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
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个的宿舍 , 我知道 , 那样父亲一夜都不会安心 。所以 , 也只好
随他去了 。下过雨后 , 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 , 再加上一天的颠簸我实在太累了 , 躺在床
上不一会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 突然 , 辅导员刘老师把我叫醒 , 她说 , 我父亲为了省
15 元的住宿费 , 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 , 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
动。我扑过去 , 抱住他 , 哭着求他 : “ 为了我 , 爸爸 , 请您爱惜自己。” 宿舍的七
姐妹齐刷刷地站在身后 , 哽咽着说 : “就住在我们宿舍 , 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⑩ “ 可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 ?” 刘老师还很年轻 , 和其他人一样 , 眼里已经含满
了泪水。“ 。”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⑾是啊 ! 他是父亲 , 他是勤劳又拙朴的农民父亲。
8.文章第①段作者就写 “ 父亲不是特别地喜欢我”“ 不懂得什么叫爱”, 这在全文有怎
样的作用 ?(2 分 )
答:
9. “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 我 ”的两次感动。 请结合文意概括出让“ 我”感动
的具体内容。 (4 分 )
答: 第一次感动是:
第二次感动是:
10. 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动进行了多次细腻而生动地描写 , 使父亲的形象栩栩如生。请从
文中画线的 A、B、C 三处中任选两处 , 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或心
理 ?(6 分 )
答 :( ) 处:
。
( ) 处 :
11. 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不仅感动了我 , 也感动了我同寝室的姐妹。请你结合上下语境 ,
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 使之充分表现姐妹们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2 分 )
答:
12. 有人说,母爱如水 , 父爱如山。 读完本文你对父爱有了更多的感悟。请你将本文推荐
给你的朋友 , 将推荐语写在下面。要求切合文意 , 情感真挚 , 不少于 50 字。 (4 分 )
50
我的叔叔于勒
知识要点:
关于作者:
莫泊桑:19 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
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写过几部有名的
长篇小说,但成就大的还是短篇小说,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
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莫泊桑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的 10 年创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说约 300
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学习本文,了解故事梗概,找出生字生词,并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
课前预习:
一、字
别墅 煞白 栈桥 褴褛 恭维
糟蹋 拮据 阔绰 赔偿 撬
2、区别形似字
┍褛 ___( ) ┍端 ___( )
┕缕 ___( ) ┕瑞 ___( )
┍褴 ___( ) ┍蛎 ___( )
┕滥 ___( ) ┕砺 ___( )
二、词:
1、解释下列词语
拮 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糟 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
褴 褛:(衣服)破烂。
莫名其妙:没法说出其中的奥妙。
郑重其事:形容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而增大。形容发展得很快。俱,一起。
恭 维:为了讨好而赞扬、奉承。
2、积累:
毫无疑义 迟疑不决 郑重其事 诧异
与日俱增 莫名其妙 煞白 拮据 计较
课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国著名文学家 的短篇小说集
《 》。
2、本文以 为主线,
以 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
会人与人之间 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 。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三、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
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C、“这无可疑了。”这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是:“这有什么可疑的呢?”
D、“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是否定句,可以改为双重否定句:“后来大家没有一个不
说话。”
四、解析题。
1、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
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
力;
。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再打个比方吧,课内的学习像是自己家的庭院,固然可以栽植梅兰竹菊,可生
长四时百草,但是课外阅读的范围却像广阔无垠的田野。这里的每一阵风,每一朵云,每一
寸土, A ,每一类昆虫, B ,每一只走兽,再加上日月星辰,那就是整
个宇宙。
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短语,内容要与上下文相关,结构要相同。
A、 B、
这段文字的段意
是
。
五、重点文段阅读: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
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驶向远处。正
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
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
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的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
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
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
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 姓达尔芒司,也不知道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
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 50 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
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
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 10 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 3 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 10 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 10 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
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
来”
2、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3、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
A 、 B、
。
4、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
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依
据:
5、在给于勒 10 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6、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
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7、“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六、拓展延伸:
盲人看
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
那是家长等着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
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着盲杖,一
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着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
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
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
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突然停电,
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
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滋滋地觉着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
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
点儿也不亮,小得像个荧火虫尾巴。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
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
蜡烛来卖。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便烛火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
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后来,我很长时间没到他的摊
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 50 块钱,
对盲目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我说,50
元。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儿,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您
放心。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先就瞎了。我只是不能
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从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目的姑娘,成了亲。
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
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
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
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
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
看到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
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人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
接送。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
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以
走……
终于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
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
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
下,等待着。
1.文中的盲人用什么去看世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第一次写了接孩子的情景。联系上下文,看看对本段的分析是否正确,正确
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①盲人带着孩子回家,是盲人在引路。 ( )
②此时的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做盲人的带路人了。 ( )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又一次错了”? ( )
A.因为作者又一次错怪了盲人在做“黑”生意。
B.因为作者明白了盲人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施舍而是尊重。
C.因为盲人责怪作者多给了钱。
D.因为盲人看透了作者炫耀自己有钱的阴暗心理。
4.盲人说“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这说明盲人________。
5.倒数第二、第三自然段都写了盲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情景,采用的是________手法。
6.当明眼人不再接送孩子的时候,盲人依旧如故。下面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表现出盲人对孩子的深深父爱。
B.表现孩子已成为盲人的眼睛,盲人一天也离不开孩子。
C.表现盲人的思维还滞留在孩子小的那一阶段,对孩子不放心。
D.表现盲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即使孩子长大了,在他的心里依然是孩子。
破 碎 的 美 丽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
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
了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然后静止。——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
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
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
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
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
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
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默安然的
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
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
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
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
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非常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
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
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
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
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
。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
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
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
(选自《读者》2005 年第 14 期,有改动,作者:乔 叶)
1、全文层次清楚,作者是从 和 两
个方面来阐述“破碎的美丽”的。(每空 2 分,计 4 分)
2、品读文章第②③段,以我们熟知的“月缺”或“花残”为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
是美丽的。(3 分)
3、品读第⑥段,根据语境在空缺处再补写一个名人的事例。(要求:句式一致,富于哲理。
写在下面。4 分)
4、如果从下面两项中选择一项作为文章的结尾,你选择哪一项?为什么?(5 分)
A、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B、其实,人生哪一刻不美好呢?即使它是残损的;人生哪一刹那不该感激呢?即使它
是破碎的。
答:选择 ,因为
5、从语言特色....或思想意义....方面,说说你对本文最深切的感受。(4 分)
答:从 方面来看,我最深切的感受是
(五)心灵四重奏
乐观而积极的人,除了内心独白是阳光的,他还会把心里的阳光说出来,感染他人;
乐观而消极的人,内心独白也是阳光的,但不会把心里的阳光说出来,而是一人独享;
悲观而积极的人,内心独白是阴郁的,但不会把心里的阴郁说出来,而选择独自承受;
悲观而消极的人,除了内心独白是阴郁的,他还要把心里的阴郁说出来,散布四周。
第一种人乐观而积极,是比较受欢迎的员工;是勇往直前、富有煽动性的领袖;是教父
般予取予求、对你倾囊相助的朋友;是一个不太真实的幻影。
第二种人乐观而消极,是知足常乐的主妇;是偷闲外出喝咖啡的白领;是小富则安的商
人;是辛苦了一年而要不回工钱,第二年又为同一雇主打工的农民工。
第三种人悲观而积极,是一部分艺术家;是平民百姓中的真性情者;是妙手仁心的医生;
是我希望成为的人。
第四种人悲观而消极,是另一部分艺术家;是一部分老年人、病弱者;是吸毒者、自杀
的人;是全部的孬种。
我的爱人,我希望他是个积极的人。如果他乐观而积极,那就再好不过,可以像一台永
动机,一直发光发热,永不气馁。如果他悲观而积极,这样很好啊,会比较像我。我们会有
很多共同的心境和情怀,会有聊不完的话题,心有灵犀的默默相守。
我的孩子,我希望他乐观的时候,可以有一点点消极;积极的时候,可以有一点点悲观。
十全十美的人物不是我的孩子,这种人不是太假,就是太累。
我的朋友,我希望她是个乐观的人。一个乐观的朋友,无论积极、消极我都接受。如果
她乐观而积极,首先我很放心,其次还可以感染我。如果她乐观而消极,即便穿着睡衣向我
痛声哭诉又何妨?反正破涕为笑是她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
我的老板,我当然希望他乐观而积极,这样才像个办大事的,拿得起放得下,不会因为
悲观而自怨自艾,殃及他人,也不会因为消极而举棋不定,坐失良机。
还有一条没说,悲观而消极。我特别不希望自己的亲友沾染上哪怕半点这样的习气,不,
我连自己的敌人和对手,都不希望他们是这样的人——想想看,一个与悲观和消极的人角力
的人,是不是自己也是个极其无聊的可怜虫?
但是坦率地说,这第四种人其实最需要救助。谁能保证自己一生没有什么闪失,不遭遇
丝毫困厄?谁又能永远乐观、积极,不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跌入无底的深渊?每个人在人
生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乐观、悲观、积极、消极也宛如四种旋律,忽强忽弱,交
迭弹奏。如果有人不幸悲观又消极,最好的自救方法,不是一步登天,变得乐观又积极,而
是接受悲观的现实,哪怕积极一点;或者,姑且先留着消极,不妨乐观一点。就像一个遭受
打击的拳击手,痛得站不起来的时候,先抬头。
(选自《读者》2005 年第 17 期,作者沙地黑米)
1、从第一段至第四段中搜集相关信息,分别概括下面四种人的特点。(4 分)
(1)乐观的人:
(2)悲观的人:
(3)积极的人:
(4)消极的人:
2、仿照第九段至第十二段,说说你希望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为什么?(8 分)
(1)你的父母:
(2)你的同学:
(3)你的老师:
(4)你自己:
3、为什么说“悲观而消极”的人是“最需要救助”的人?你打算怎样救助这类人?(4 分)
4、文中“ ”点明了“心灵四重奏”的含义。
(2 分)
5、读了本文后,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2 分)
孤独之旅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捆扎( ) 撩逗( ) 胆怯( )
掺杂( ) 旧茬( ) 戳破(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tiào 望( ) xī闹 ( ) 纯 cuì( )
qū除 ( ) 肥 shuò( ) juē断(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厚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
末日。
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________地对前方感到
________和恐惧。
(2)父亲________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定。
(3)到暴风雨将歇时,________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4)那几十只受了惊的鸭,________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5.简答。
“孤独之旅”是什么含义?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
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
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
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 5100 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
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 4800 米的大本
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
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
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 5-10 米的距
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
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
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 11 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
足 10 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
知道 5396 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
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
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
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
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
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
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
“但直到下午 2 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
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
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
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
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
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
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
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
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
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
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征
服?征服哈巴雪山吗?它是我们心中的神山,你要征服它,是不是也想征服我们这些世
世代代崇拜它的人?别说你现在还没有登上去,就是你此刻真的站在峰顶,就征服它了
吗?相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他多少年前就在
这里,默默地孕育了这片土地,而你却居然要跟它争谁是这里的主人?’
“我和队长一下子惊呆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朴实而木讷的小伙子会说出这
样的话。
“向导这时幽幽地说道:‘朋友,跪下吧,乞求它的宽恕,祈求它保佑我们平安下
山。’说罢,双膝跪倒,朝着峰顶双臂展开,身子深深地伏了下去,我们俩不由自主地
也跟着他跪了下去。
“这时,奇迹出现了。峰顶顿时风起云涌,一缕阳光从乌云间剑一般的刺了下来,
紧紧地钉住我们。不一会儿,云层散去,一座晶莹剔透的雪峰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它纯洁、孤傲、挺拔……像一位宽容的母亲,慈祥地看着我们。
“当然,这也许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但是这时,我分明看见,向导早已泣不成
声,只是仍然虔诚地不断磕头;队长的脸庞被风雪帽子遮住了,但墨镜下滚出两行热
泪……”
故事讲到这里,大张喉头一阵哽咽,紧紧地闭上眼睛。半晌,他才又喝了那冰冷的
啤酒,说:“回到昆明以后,我暗自发誓,以后登山,决不再登雪山。对于哈巴雪山,
我更将毕生地敬重它,因为它教给我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也许我还会去,但不是登山,而是朝拜。”
7.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队长不愿意放弃攀顶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向导的这番话表达了他对雪山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有一处云开日出的描写,请找出来,并作一下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有人说“到了山顶,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
你登上山顶的感觉又如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需要给本文换一个题目的话,换成什么好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认为他们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视觉污染
程鑫
①污染是城市公害之一 ,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等。 过
去 , 人们只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进行了预防、治理和评介工作 , 对视觉污染
并未予以重视。
②所谓城市视觉污染 , 是指城市建筑不美观、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园
林雕塑无美感、人的精神面貌不佳等现象通过视觉给人造成的不快 , 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
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危害。
③城市不仅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环境 , 而且也是人们为满足心
理需要并具有审美要求的创造物。美观的城市建筑、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谐的色彩、典雅的
园林雕塑艺术 , 都会令人赏心悦目 , 并使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反之 , 就会
给人们的视觉造成污染。例如 , 有的城市住宅楼的门窗像调色盘一样颜色杂乱 , 涂有广告
的公共汽车不但过于刺眼 , 而且给本来生活在大城市已感到烦躁的居民更增加了一重烦
躁。心理学家认为 , 色彩对人的思维、行为、举止、情绪、感觉和生理变化都有强烈的控
制与调节作用。 要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不和谐的环境中 , 心情就会变得焦躁不安 , 容
易疲乏 , 注意力不集中 , 自控力差 , 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这就是视觉污染给人带来
的损失。
④黑格尔曾说过 :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 那么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 事实
上 , 城市建筑的美感 , 确实能像音乐一般陶冶人的身心。从美学意义上讲 , 城市园林雕
塑是静的舞蹈、 史的碑碣、生活的浓缩、理想的延伸。如果园林雕塑讲究艺术 , 会促使人
去思考、奋进 , 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是很大的。 反之 , 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
污染 , 影响人们的生活。总之 , 如果城市建筑杂乱 , 不美观 , 必将使人产生不愉快 ,
长期这样 , 必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这就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⑤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所形成的形象面貌 , 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连续展
现 , 这个展现是否和谐 , 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
划布局就十分和谐、合理 , 它有着瑰丽多姿的建筑和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 是一座设计新
颖、布局井然、 设备完善和具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新型城市 , 给人愉悦之惑。如果一座城
市的规划布局不合理 , 没有一个总体和谐的设计 ,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和谐 , 那么 ,
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中 , 人们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直接影响 , 这也是视觉
污染带来的危害。
⑥在一个城市中 , 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 , 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像行为、仪
表等 , 都属这一范畴。如果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佳 , 也将通过视觉给人带来不快 , 从而给
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因此 , 我们要高度重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 要在城市中营造一种
清洁、安全、和睦的社会环境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⑦综上所述 , 对于城市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影响 ,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 应注意预防
和治理, 按“ 美的规律 ” 建设城市 , 规划城市 , 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达到一种和
谐的美。
( 本文有删改 )
14. 本文扣住城市视觉污染 , 着重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 分 )
答 :
15. 作者认为 , 应预防和治理城市视觉污染 , 并按 “ 美的规律”来建设城市。从文章
看 , 应从哪些方面预防和治理视觉污染 ? 请概括说明。 (3 分 )
答 :
16. “这个展现是否和谐 , 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影响。”“ 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 , 对人
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两个句子都用了 “ 一定 ”这个词 , 在句中能否删
去 ? 为什么 ?(3 分 )
答 :
17. “视觉污染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请从你的生活中 , 举一个视觉污染的
例子 ,并作简要说明。 (3 分 )
答 :
心 声
一、基础知识:
1.給下列加点字注音。
恍惚..( )( ) 簪.子( ) 蜷.( ) 发窘.( ) 抽噎.( )
2.释词:
恍惚:
发窘:
抽噎:
棱角分明:
3.课文以“心声”为标题,“心声”指的是什么?用简洁的话说说。
4.为什么万卡的故事能深深地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课文时涌出了泪水?说说你的
看法。
5.程老师开始不让李京京读课文,后来“只好”让他接下去读,最后用“发颤”的声音请
他把课文全部读完,说说程老师内心活动的前后变化。
6.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万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
情恍惚。
⑵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
7.文中为什么插叙京京为爷爷点烟、爷爷给京京讲故事的情节?
二、阅读理解:
小船 小船
虽然明明知道,不会有人摇着小船来接他上学了,芦芦还是大清早就拄了双拐,一步一
步挪到河边。
他走到那块形状像个小山羊的石头边,吃力地坐下来,又把双拐从胳肢窝下移开,合到
一块儿,轻轻搁在“山羊”的脖子上。过去,每天早上,他总是这样,高高兴兴地骑着“山
羊”,等待从河边的芦苇丛里窜出一只小船,把他摇到学校去。这只“山羊”,他骑过多少
次啦,数也数不清了,“山羊”的背脊都磨得锋光油亮的了。“山羊”是石头的,永远也长
不大,永远也不会说话,不会叫;芦芦呢,却是一岁两岁地大了,又高了,肚子里还灌下了
一瓶一瓶的墨水——他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啦。
东边的天空火红火红的,青青的芦苇映着这片霞光,微微闪出一种紫色。叶片上有露水,
水珠儿是红的,芦芦的头一动,红水珠儿就跟着闪出蓝的、橙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光芒,就
像神话里的那种宝珠。不时的,有一只翠绿的小青蛙“噗”一声跳上芦苇,蹲在叶梗上,那
水珠就纷纷地往下掉落,落在清碧碧的河水里。
芦芦坐在“山羊”背上,一动不动地盯着这片芦苇。往常,只要太阳光一照到芦苇尖尖
上,小船准会从里头钻出来,笔直地驶到他脚下。小船是放鸭用的,小得像个玩具,站在船
上的刘老师,小小的个子,圆眼睛,小嘴巴,两根细辫子,也像个快快活活的小姑娘。刘老
师会叫一声:“芦芦,上船吧。”然后跨到岸上,让芦芦爬上她的背,小心地上了船,把芦
芦安顿到最稳当的地方坐下,又返回去把他的双拐提过来,再接下去,刘老师就用一根竹筒
把小船撑到小河深处。河水在身边哗哗地响,风把刘老师的衣服吹得像张开的帆。这时,芦
芦总会从书包里掏出一根洗得雪白雪白的芦根,塞到刘老师手里。芦根又嫩又甜,刘老师最
喜欢吃了。她总是咬一口,一面哇哇地吮着甜水,一面说:“比梨还好,好极了。谢谢你,
芦芦。”有时候高兴,刘老师还会轻轻哼上一段越剧。她是城里插队来的知青,会唱一口很
好听的越剧呢。
阳光抹上了芦苇尖尖,小船还没有出来。小船不会出来了,再也没有人摇着小船来接芦
芦上学了。十天前,芦芦也是这样坐在“山羊”背上等呀等呀,一直等到日头挂到村口的大
白果树梢上,也没有看见小船的影子,芦芦回家告诉妈妈,妈妈生怕刘老师病了,赶紧绕上
几里路赶到学校去探望。可是,哪儿都没有刘老师。大家找到河边,河心里孤零零地荡着那
只放鸭的小船。就这样,刘老师的尸体被人从河里捞出来了。芦芦听人说,刘老师准是不舒
服,头一晕,掉进了水里。刘老师不会游泳,这是芦芦知道的。偏偏那天附近岸上没有人,
她就这么沉下去了。芦芦趴在“山羊”身上嚎啕大哭,哭得村里老老少少都掉了泪。老人们
说:“唉,天有不测风云啊。”妈妈说:“怎么就偏偏淹死了她呢?把我替了她也好啊!”
芦芦从此沉默了。他变得爱发火,爱哭,有时他一个人跑到这里,一坐就是一天,谁也引不
出他一句话,谁也不能把他拖回去。人们可怜他,体谅他的心情。唉,残废的孩子嘛,心灵
本来就受着伤,脆弱得像玻璃棒,失去了比妈妈还亲的刘老师,他一时哪能受得了啊。
(选自《黄蓓佳文选》)
8.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芦芦从前到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他变了?你能说几句话来劝劝芦芦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找出写刘老师的句子,任选一句试作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试把刘老师和课文中的程老师作一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掌 声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那是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她沉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
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
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上演讲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轮到英子演讲的时候,全
班 40 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演讲老师又是刚调来的,还
不了解英子的情况,他就一直点英子的名字。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红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
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
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
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英子很礼貌地向老
师深鞠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是那么忧郁了,她和
同学们在一起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后来,
英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一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
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奖。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并没有
歧视我。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才明白了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
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
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12.文中 5、6 自然段两处画了横线的句子写掌声,请说说两处掌声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 4 段中“英子的眼圈红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掌声给了英子第二次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A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 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嬉.闹(xǐ) 阴晦.(huì) 潮汛.(xùn) 撅.断(jué)
B、抠.出(kōu) 肥硕.(shuò) 棱.角(líng) 纸捻.(niǎn)
C、栈.桥(zhàn) 糟蹋.(tà) 呵.斥(hē) 幽咽.(yè)
D、脾.气(pí) 嗤.笑(chī) 撇.嘴(piě) 毛毛剌剌.(cì)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出拼音。(4 分)
xī xī sū sū lìn sè lǎn lǔ ( )( )
( ) ( ) ( ) 恣 睢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莫名.其妙(说出) 永不变更.(变更) 深黛.(青黑色)
B、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相差无几..(没有多少) 聚族.而居(各民族)
C、鄙夷..(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是去了什么的样子) 毫.无疑义(丝毫)
D、油然..而生(自然而然) 别无他.法(其他的,另外的) 一语道.破(说)
4、下列句中的标点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艘,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B、我父亲早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
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C、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D、“好吧。”他在心里想,“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
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那涂抹着奶油甜乳和凝聚着紫丁香气息的童年时代 的梦幻, 的意识, 的念头, 的
故事, 的游戏, 的举动,都是你未来铸造文学“金蔷薇”的“金粉”。
①幼稚可笑 ②胡乱编织 ③奇思妙想 ④异想天开 ⑤荒诞无稽 ⑥天真烂漫
A、④②⑥⑤①③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⑤④②⑥① D、③④⑤②⑥①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 分)
A、我们必须提高安全意识,以防止火灾、偷窃等不再发生。
B、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
业的人才。
C、“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人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
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举世瞩目的成就。
D、印尼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据有关人士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20 亿元以上。
7.下面关于小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C.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小说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景物和时代背景。
8.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3)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A.借喻 明喻 暗喻 明喻 B.暗喻 借喻 明喻 借喻
C.暗喻 明喻 暗喻 借喻 D.借喻 借喻 明喻 明喻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虚构的
人物。
B.鲁讯《自嘲》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是作者品质的真 实写
照。
C.《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陛的“成长小说”。作者是曹文
轩。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长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
章主人公是于勒。
10、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2 分)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11、仔细体会下面一段话,回答下面问题。(3 分)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
---(肯定 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从括号中选词填在横线上。
(2)如果用一句话替代标横线的句子,这句话是
(3)“两脚书柜”比喻
12、默写。(5 分)
①在白居易《观刈麦》中反映人民辛勤劳动的语句是 , 。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已亥杂诗》)
③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
“ , 。”
④王维《使至塞上》描绘沙漠雄奇壮美景色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渔家傲》
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 。”
⑤苏轼《水调歌头》中表达天下离人美好心愿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50 分)
(一)(15 分)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
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
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
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
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
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
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
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13.《故乡》是一篇 ,选自《 》,作者 ,原名 ,字 ,中国
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 现代著名的_____、 和 。(3 分)
14.这三段文字在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2 分)
A.所见所闻 B.心情感受 C.留恋之情 D.离愁别绪
15.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辛苦”的含义(3 分)
(1)辛苦展转:
(2)辛苦麻木:
(3)辛苦恣睢:
16.“我”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2分)
17.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2 分)
18、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
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 分)
果然,10 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
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
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
穷苦的脸,满脸的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
叔叔。”
我给了他 10 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
2 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 3 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 10 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 10 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9.“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
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20.“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答:
21.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22.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答:
23.“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0 分)
帽子的故事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
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
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
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
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
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
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
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爱的帽子来上学,而
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
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
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
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
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
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
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
24、解释“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句中加点的词。
25、文章第②段,班主任为什么要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
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 分)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朝窗外的月亮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
回家帮我吧!”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
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
不白地死了;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
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
得爷爷不吱声儿了。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
出来一样。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把的爹的身边:“叫娃复读吧!”爹硬硬地
说:“家里没钱!”姑父说:“我供他!”爹连珠炮似的说:“考上了你供,还考不上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
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来的广播里传来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留
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里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
这声音多么熟悉和亲切啊!文扭头一看是爹。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
“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
从这里跳下去,摔死算啦!”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也许他心里
也好受些。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
动地说:“爹答应你!”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
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
挣弯,也要供娃复读!”“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 1%的希望,就用 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
么?
29、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2 分)
30、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2 分)
31、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2 分)
32、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2 分)
33、从下面两句描写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评析。(3 分)
(1)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生生的上课铃声。
(2)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34、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渎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
处理?(3 分)
35、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2 分)
三、作文。(40 分)
36、一个人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成熟了;
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有情趣了。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
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
花……
生活中,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可能送给别人这样的“花”。请以“生活
中的一朵花”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600 字。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B卷)
一、知识积累(21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 B.恣睢..(zì suī) 胆怯.(qiè) 给.予(jǐ)
C.狗吠.(feī) 戳.穿(cuó)妒忌..(dù jī) D.诧.异(chà) 过瘾.(yǐn)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大事渲染(作) 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 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 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 动辄(就)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修改其中的病句。(标明序号并写出修改后的句子)(6 分)
①写日记的一个好处是能留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②我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已
经八年,③这厚厚的一摞日记本是我的财富。④偶尔翻看以前的旧日记,⑤我感慨很多。⑥
虽然日记里不乏无病呻吟,⑦.有不少狂妄的长篇大论,⑧并且更多的是对平凡生活的感受,
⑨对自我的更省和鼓励。
A.
B.
C.
4.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6 分)
要求:①分成四个短句;②每句包含一个要点;③句与句之间要连贯。
一座缩短了从淮南市到淮北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同
志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5.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3 分)
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二、阅读理解(49 分)
(一) (17 分)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
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
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
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
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
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
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
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
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
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
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
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
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
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
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
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
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
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
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
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
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
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
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
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
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6.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2 分)
答:___________
7.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8.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
么?(每句话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答:谜:
底:
9.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 分)
10.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2 分)
芬芳:
11.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0 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
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
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3.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的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
用?( )(2 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
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14.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
论。(4 分)
15.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
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 分)
(三) 99 分的苦恼(22 分)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
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
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
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
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 90 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
100 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 96、97 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 94、
95 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 80 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
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
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
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
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
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
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
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
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
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 99 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
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 1 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 100 分?我看连 90 分都难得。”但是我知
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
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
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6.给下列加点字注意。(1 分)
A.“暴风骤雨”的“骤”,注音: ;B.“一瘫”的“瘫”,注音:
17.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2 分)
A.“坎坷”: ;B.“顿悟”: 。
18.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3 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 分所引起的风波。
起因( ) 发展( ) 高潮( ) 结果( )
19.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3 分)
20.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2 分)
A.于是就有(甲)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B.老远就喊着(乙) (走 冲 迈)进门来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继而是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 。(3 分)
22.面对 99 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 15 个字
来简要回答。(6 分)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23.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三、表达交流(30 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
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
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
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
(编者:隋庆金)
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故乡》【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略。
2. ①《呐喊》,小说,鲁迅,周树人,“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②对比。
3. ①横。②迎,飞。③缚,拉,罩。④展转,麻木、恣睢。⑤窜。
4. B
5. C
6. C
7. D
二、1. 略。
2. ①“将来”与“希望”调换位置。
②“改进”改为“提高”或“质量”改为“方法”。
3. A、我的老师是一位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B、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4. 略。
三、重点文段阅读
(一)
1. 略
2. B
3. (1)奔波、劳碌。
(2)辛勤、劳苦。
(3)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4. 对现实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
5. 突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二)
1 分析:本题着重检测对人物特定环境下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答案: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分析:解答 2—5 题均需从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的用意入手,一切描写均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
服务的,明白这一点答案不言自明。
2.D
3.D
4.B
5.A
6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比喻的本、喻体知识,难度不大。
答案: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 借喻
7 分析:从鼓舞人的信心、希望的角度讲,《故乡》最后几句话可谓经典。
答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8 分析:本题主要训练同学们的想像能力,解答此题除了从本文人物性格入手外,还须考虑,二十年后中
国的历史背景。答案合理即可。
(三)
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时抓关键词的能力,对其作用的分析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答案:词略 传神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表明了少年闰土的活泼多知
2 分析:此题将环保概念引入,意在引导学生以富有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过去。
答案:只要符合应用文的格式,内容合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一个老人的最后情感》
1. xiǔ fēn shè huāng
2. 都上过大学又都分配在县里工作。
3. 收集创作素材
4. 为下文写墨痕老师的愿望做铺垫
5. 希望三个最有本事的学生能为母校做些什么。
6. 就此篇小说而言,“有出息的人”指有事业、有成就;而“好人”则指善良、有爱心、不忘本。“有出
息的人”却未必是个好人。
7. 这钱是学生给老师做寿的,而学生却不肯为母校做贡献,这是老师所不能接受的。
《父亲》
8.(作者这样写有欲扬先抑的作用 , 为下文写父亲深深的爱作了铺垫。( 回答扣住 “ 欲扬先抑”, 语意
表达相近即可计分 )
9.(第一次感动是 : 父亲不偏心 , 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坚持让“我”读书 ; 第二次感动是: 在烈日下,
看见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 语意相近 , 扣住重点即可计分 ,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 。
10.示例:A 这几句话从父亲 “ 劈手夺桃子 ”“ 瞪我一眼 ”“ 掏桃子 ”“ 蹭了蹭 ” 这些细节描写
( 动作描写 ) 中形象地表现出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 ( 或 : 这几句话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 , 形
象地表现出父亲节约克己的性格。)B. 这几句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 “ 我 ” 能考上县中而由衷
高兴的心理及对女儿殷殷的希望。 C. 这句对父亲的语言描写 , 表现出父亲为“ 我 ” 的成长而感到的
一份独有的自豪和快乐 , 也显出父亲对 “ 我 ” 深深的爱。
11. “那又怕什么 , 他是父亲。” ( 回答语意相近 , 符合语境即可计分 )
12.此题是开放性题目 , 学生回答能扣住题干要求 , 表达语言通畅即可计分。
《我的叔叔于勒》
一、法,莫泊桑《羊脂球》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于勒的命运,赤裸裸的金钱。3、菲利普夫妇。
二、1、排比,2、比喻,3,比喻,4,反复。
三、C,A,A,A。
四、1、蜜蜂不舍昼夜采集花粉,那是启示我们要勤劳。或大树挺直腰杆,那是启示我们做人要端正。2、A、
每一棵植物 B、每一只飞鸟。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
五、1、“心里默念”能准确地表现若瑟夫既想相认,但又迫于父母态度而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而“叫出
声来”在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则是不可能的。2、D。3、若瑟夫,第一人称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4、D,从“他不愿回到他
们身边”“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见他。”可以看出。5、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的
单纯、善良、和富于同情心,“母亲”的势利和尖锐。6、略。7、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揭露
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六、【延伸拓展】
《盲人看》
1.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
2.①× ②√
3.B
4.盲人用心看世界
5.对比
6.AD
《破碎的美丽》
1、自然风物 人生灵魂
2、因为由“月缺”可联想到“月圆”的美丽(或:由“花残”可联想到“繁花似锦”的美丽),而在它们
“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所蕴含的“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永恒的感伤”和“无
限的苍凉”同样让人感动,所以这也是一种美丽。
3、(答案为开放性,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可。如张海迪、居里夫人等)
4、A:它借助花的美就在于破碎的事例,巧妙地点明了中心,语言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B:它连用两
个反问句,告诉人们要体会生活的美好,对生活心存感激,这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5、语言特色:用整齐的句式构成排比,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不同的事物来阐述观点;富于哲理性的话语,增
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 思想意义:我们无论是“圆满”还是“破碎”,无论是“繁盛”还是“落寞”,
我们都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
《心灵四重奏》
1、(1)内心独白是阳光的 (2)内心独白是阴郁的 (3)心里的阴郁独自承受,而只说心里的阳光来
感染他人 (4)心里的阳光一人独享,而将心里的阴郁散布四周
2、(言之有理即可)
3、因为这类人常常因丝毫的困厄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跌入无底的深渊,自怨自艾,举棋不定,最为可怜。
救助的办法是让他们接受悲观的现实,积极一点,或者留着消极,乐观一点。
4、每个人在人生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乐观、悲观、积极、消极也宛如四种旋律,忽强忽弱,交
迭弹奏。(
5、人不可能一生才是一帆风顺,对待困厄和挫折,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的言行,将困难克服,将挫折抗
住,以平常心来使自己乐观一点,积极一点
《孤独之旅》参考答案
1.zā liáo qiè chān chá chuō
2.眺 嬉 粹 驱 硕 撅
3.(1)丰富、富裕 (2)原意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这里指暴风雨异常猛烈。
4.(1)突然茫然(2)显然(3)依然(4)居然
5.答案示例:“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的成长的过程。具体而言,因家道中落而失
学,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是孤独;随父亲一同放鸭,远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及人群是孤独;父
子间干巴巴的交流更让人寂寞和孤独;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未卜
的前途更让他恐惧和迷茫。就在这孤独之中他长大了,坚强了。
《征服》
7.我与队长带着征服的愿望攀登哈巴雪山,受到恶劣的天气的困阻,最终在向导的教育下明白
了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而不是征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8.为这次登山准备了很长时间,攀登的目的就是为了征服,为了争做这里的主人。
9.敬畏之情。“黝黑的脸上布满庄重”、“心中的神山”、“世世代代崇拜”、站在峰顶“只
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只会因为它那广博的胸怀而羞愧”。
10.“峰顶顿时……慈祥地看着我们。”写出了云破日出的峰顶奇观。作者用“刺”、“钉”两
个动词写出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山峰的力量,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雪峰比作一个宽容而又慈祥的母亲,
她饶恕了我们的狂妄自大,给人强烈的震撼力。
11.此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登上山顶时,感到眼界极为开阔,心胸顿时变得豪迈
起来。
12.朝拜。因为本文主要想表达的主题就是人应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
13.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互相依赖,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关系。如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地区频繁
发生沙尘暴天气,都是因为我们过度放牧、滥伐森林造成的。但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三北地
区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种草等工作,使得气候恶化有所改善。
《城市视觉污染》
14.着重说明了城市视觉污染的危害。或 : 建设美观的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性 。
15. 应从城市色彩、城市建筑 ( 含园林雕塑 ) 、城市总体规划布局 ( 或 “ 形象面貌 ”) 、居民
精神面貌等几个方面加以预防和治理。
16. 不能删。 因为句中加了 “ 一定 ” 二字 , 让读者对 “ 视觉污染 ” 的范围和程度更明确 ,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去掉 , 前面所谈的效果就会减弱。
17.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 所答要点符合题干要求即可。举例恰当且符合 “ 视觉污染”的特点
《心声》答案
1.略
2.略
3.像万卡那样给爷爷写一封长长的信。
4.略
5.略
6.⑴京京和万卡有同样的遭遇,所以万卡的不幸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精神不集中。⑵赵小桢朗读时奶声
奶气,不能体会万卡作为一个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时的心情。
7.插叙京京同爷爷的交往,体现了京京和爷爷深厚的感情,为下文写京京对爷爷的怀念埋下伏笔。
8.提示:文中写景的句子。理由可从寓情于景等角度入手。
9.天真活泼、快快活活→沉默、爱发火、爱哭。原因是刘老师的死。劝说的话略
10.示例:“比梨还好,好极了。谢谢你,芦芦。”这些话说出来,在学生心里比蜜还甜。(分析时从任
一个角度皆可。)
11.提示:围绕刘老师深爱自己的学生,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程老师也爱学生,但有些偏爱,有些不尊重
学生来谈。
12.第一次掌声表现了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以打消英子的紧张和自卑;第二次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表
现给予肯定。
13.由于为难,英子感到很紧张和委屈。
14.掌声使英子精神振作,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努力进取,开始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15.提示:围绕人都是需要掌声,我们既需要别人的肯定,也要鼓励和充分地肯定别人这个角度来谈。
单元训练(A卷)
一 、 1、 C
2、 吝 啬 褴 褛 zì sū
3、 B
4、 C
5、 C
6、 C
7.D
8.D
9.D
10、简析:这道题考查仿用句式、扩展语句和修辞方法。答案: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是永远不会缩小
的。
11、(1)否定 (2)如果你不愿意(3)对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
12、( 1) 足 蒸 暑 土 气 , 背 灼 炎 天 光
②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⑤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
(一)
13.略
14.B
15.(1)奔波、劳碌。 (2)辛勤、劳苦。 (3)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6.自由幸福平等
17.突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18、有理由即可
( 二 )
19.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
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20.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
21.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
22.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答案合理即可)
23.心理描写。对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不满。
(三)
24 难以忍受
25 让同学们不去注意安娜的帽子,化解她的痛苦和尴尬,从而消除她的心理障碍。
26 痛苦和尴尬
27 一如既往,活泼快乐,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28 如:世间凡有善良和爱的光芒普 照,就会有温暖,有希望。对付死亡和疾病,战胜痛苦和不幸,善
良和爱心的力量绝对胜过 任何特效药。
( 四 )
29、 只要有 1%的希望,就用 99%的努力去争取。
30、(1)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2) 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31、分别写出了“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32、 层层蓄势,表现“文”的锲而不舍
33、(1)表现了文对上课的向往,心里非常渴望能够复读。(2)表现了文对爹的态度转变的难以致信。
34、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表现“文”的锲而不舍的性格,其复读时的努力、考上大学的结局可想
而知。
35、 详写“文”是一个认准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
(B卷)
1.C
2.B
3. A.②我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已经八年了或我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近八年 B.④偶尔翻看旧时的日记 C.⑧
但是更多的是对平凡生活的感受
4.淮河大桥今天举行通车典礼。这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它的建成使淮南市到淮 北市的距离缩短了
几百公里。省委领导同志参加典礼。(意近、合乎要求即可)
5.C
6、侥幸(庆幸)。
7、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8、迷: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9、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0、酝酿(或酿造)。
11、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12、刀之爱。
13.B
14.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的。
15.略
16.A.zh6u B.tan
17.A.比喻人生道路坑坑洼洼,不得志 B.忽然领悟
18.B A D C
19.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20.(甲):引发(乙):冲
21.高兴失望瘫
22.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要求 “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
为难
23.A(从表面上看,全家都笑了。但实际上矛盾并未彻底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有新的发展,像“99”
分的苦恼还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