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以及其 的科学。学习化学的
一个重要途径是 ,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和 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
结论:物质是由 和 构成的;分子的 和 的
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 会破裂,而 不会破裂,
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 和 ,使化
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
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
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5、将一个鸡蛋洗净后,放入装有食醋的杯子中,
观察到的现象 原 因 说明鸡蛋壳中有什么物质
(1)
(2)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以下涉及物质时,都写化学式)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 , 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
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 ,其中含有 元素;蜡烛燃烧
后还生成 ,该气体能使 变 ,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 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
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
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
体 l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 夹取;操作要领是:“一平、二放、三慢竖”(将
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
缓缓滑至试管底部)。
②粉末状:用 (或 )取用;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
(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
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 着放,标签 缓慢倒,用完盖
紧原处放。”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
最 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 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点燃,
禁止用 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 加热;④熄灭
时,用 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也
不得少于 1/4。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
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
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 ;④加热前应先 试管;⑤试管
应 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 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
时,试管口要略向 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3)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
管。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洗涤方法: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
刷洗;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
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附有油污,可先用少量纯碱溶液或洗
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4.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物 码,称量时:M 物=M 码 M 游码
若不小心做成了: 物 码,称量时:M 物=M 码 M 游码
5.本课的两个化学实验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物质的颜色):
(1)氢氧化钠+硫酸铜:
( ) ( )
(2)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1 空气
一. 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
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比):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0.94% 0.03%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
等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
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
冻机等
3.空气的组成测定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空气保护: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 、 、 )和烟尘(粉尘和灰尘)。
(2)危害: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④导致全球气候
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改善环境状况;③使用清洁能源;④积极植树、造
林、种草等。
三.纯净物混合物
5.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 ),氢气( ),氮气( ),氯化钠( )
等。
6.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
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
7.怎样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至少含有两种纯净物,每一种纯净物有自己的化学式,因此混合物一般不能用一
个化学式表示。如盐水(由食盐( )和水( )两种纯净物溶解混合而成,
空气(由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
成。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如碳酸钙( )、硫
酸钠( )、高锰酸钾( )、氯气( )、氮气( )等。
四.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课时 2 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
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写出你所知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
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
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
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4.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
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
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
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
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
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
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
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5.几个化学概念: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请写出五个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这里的氧既指氧气,又指含氧
的其他物质)。
(3)缓慢氧化:是进行很慢、不易察觉的不发光的氧化反应。如呼吸、钢铁生锈等。有热量
放出。
(4)氧化物:像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由氧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6.各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比较如下表
物质 空气中 氧气中
磷 产生大量白烟 火光明亮,产生大量白烟
反应方程式
硫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
热量并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山热量、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反应方程式
木碳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
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蚀
的气体
反应方程式
铝箔 很难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
铁丝 不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
课题 3 制取氧气
1.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a.2H2O2
MnO2 2H2O+ O2↑
请指出该反应中的反应物是: ,反应条件是: ,生成物是
MnO2 在该反应中作 。它的特点是,虽然参加了化学反应,但其 和
不变,其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的 。
b.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画出该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并标明仪器名称:
2.氧气的工业制法:
(1)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2)富氧膜分离技术——富氧空气
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
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可表示为 A→B+C+……(简称“一变多”)。
请写出五个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 1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 溶于水、密度非常 的气体。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1.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化学反应方程式:
利用该性质的氢气用途:
2.氢气具有还原性:
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标明该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
氢气还原氧化铁:
利用该性质的氢气用途:
3.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时可能会发生爆炸。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
燃前一定要 。
检验氢气纯度的力法是: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
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
纯。
三.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画图):
3.据你所知,能从酸中置换出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等。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
等。
单质和化合物比较
概念 举例 区别 相同
点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
成的纯净物 氢气(H2)氧气(O2) 同 种 元 素 组
成
纯 净
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
水(H2O)、二氧化碳
(CO2)
不 同 种 元 素
组成
纯 净
物
3.单质和化合物最直接的区分方法是从组成上区分,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
质,如铁、铝、碳、硫等;而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或可从名
称上看出来,如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另外,单质一般不能分解,而化合物在一定条件
下可能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
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 、 、 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能
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
隔发生了变化,因而使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的分子 了变化,生成了其他的新
分子。
4.分子是 ;分子是由 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 , 没有发生变化。 在
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单晶硅等由原子直接构成。
6.用分子——原子论的观点解释纯净物与混合物:由 分子构成的物
质是纯净,由 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且混合物中各种不同物质的分
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变化。
课题 3 水的净化
1.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
离开。
⑴过滤操作中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a.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
b.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a.倾倒液体时,烧杯与玻璃棒接触
b.玻璃棒末端与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接触
c.漏斗下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接触
⑵通过过滤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①滤纸破损;②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③仪器不
干净等。对仍浑浊的滤液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澄清为止。
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下列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过滤器来过滤液体。如砂石过滤层、活性
炭层、蓬松棉、纱布等。
2.活性炭既能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
3.净化水的方法有: 等方法。
若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4.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 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的水叫 水。
⑴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
①加热或长久放置后有水垢产生的水是 水。
②向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水是 水,有大量泡沫出现的水是 水。
⑵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①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会使衣物变硬。
②烧锅炉,用硬水易使锅炉内结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时可能引起爆炸。
⑶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生活中通过将水煮沸或暴晒。
②实验室里用制取蒸馏水的方法。
课题 4 爱护水资源
1.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2.自然界的水包括海洋水(占全球球储水量的 ,且海水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
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 多种)、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生
物水等。
3.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危机的原因是:
淡水资源不充裕,淡水只约占全球储量的 ,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
的 ,
不足总水量的 1%,而且分布不均匀,污染越来越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 2.8X1012m3,居世界第 位。但人均水量只有 2300m3 左右,约为世界
人均水量的 ,居世界第 位。
4.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中废水未达标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5.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是一方面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6.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措施有:
(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对被污染的水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3)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1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
相反,因此原子 电性。
核电荷数= =核外
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核 ( )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
作高速运动。
2.相对原子质量
⑴以一种碳原子(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约为 1.66×10-27kg)作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
Ar)。
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 SI 单位制中单位为“ ”(一般不写出)。原子的质
量是原子的绝对质量,单位为克或千克。
⑶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 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
核上。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 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 2 元素
1.元素。
元素是 的总称。
(1)元素种类:100 余种(由此组成了 3000 多万种物质)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质量分数):
(3)生物细胞中含量在前四位元素:
2.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 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N 表示的意义有: 和 。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加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 H
既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一个氧原子,而 2H 只能表示 ;3Fe 表
示 ;若要表示 5 个镁原子可记为: ,7 个氯原子可记为: 。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区别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
不表示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
示个数
适用范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
成的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 1 个水
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
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
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粒子
(2)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①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
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例如:钙 ,钠 ,钴 镁 ,
铝 等。
(3)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例如:
非金属元素按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水”等偏旁,
因此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属于哪类元素。
3.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
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每—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
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②每一横行(即: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 个横行,有 个
周期。
③每—纵行(即 ):周期表的 18 个纵行中,除第 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
个族外,其余 15 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 16 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一定的区
域寻找新物质所需的元素,(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课题 3 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 1 层,最多有 7 层;第一
层不超过个 电子,第二层不超过 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 个电子(只有 1
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 2 个电子)。
(2)原子结构简图各部分的意义:
(3)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 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元素具有 2 个电子)的结
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4)元素性质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
素 8 个(He 为 2 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 4 个 易 最外层电
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 个 易 电子 不稳定
(5)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 决定的。
2.离子的形成。
(1)离子: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如 Na+、Cl-、OH-、SO4
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
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 1 的可省略不写)
如:Na+、Mg2+、Al3+;Cl-、S2-、O2-……
碳酸根离子: ,氢离子: ,2 个亚铁离子: ,5 个钙离子:
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NO3
-: ,7Fe3+ ,2H+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例如,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Fe2+
nCO2 , 3Cl-
5SO4
2-
(4)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以 NaCl 为例。)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
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
质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