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意在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注释较详,学生易懂。教学此文主要从诵读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突破重点、难点,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淮南子》的有关内容;准备课堂需要的课件、录音带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理解意思;搜集相关资料及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二、展示资料:
1、 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教师补充说明:
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三、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 学生齐读课文。
5、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
1、 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 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讨论并归纳:
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4、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两个场景。
1)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
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2) 共工撞倒不周之后,天地出现怎样的情景呢?(指导:抓住语言
点、联想、想象,融入自己新的想法)
(教学预设)
1)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
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
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2) 天动地摇,支撑天穹的擎天柱折断了,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断裂。
五、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锄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