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及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及练习

ID:64106

大小:41.0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   二. 重点、难点: 《我的母亲》 1. 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 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我的第一本书》 1.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三. 新课讲授: (一)《我的母亲》 1. 字词: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2. 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3.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 (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 (4)自然过渡。 第二部分:写母亲。 (1)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A、罚跪——严师 B、治眼疾) (2)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A、对大哥 B、对嫂子的无理取闹) (3)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4. 深入剖析: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5. 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凭着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后婆,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女儿,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除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二)《我的第一本书》 1. 字词: 酷(kù)似                 掺(chān)                脊(jǐ)背                   枉(wǎng)读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2. 作家作品: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例如: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华南虎》。 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写起散文也有诗意。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3. 整体感知文意: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4. 问题探究: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5. 本文饱含着哪些情意? 首先是父子之情。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后来父亲又把它修补成两本书。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尽管家家都非常穷困,但贫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 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穈先生(mí)  广漠(mò)        捞着(lāo)  嬉戏(xī) B. 掷铜钱(zhì)  厌恶(wù)              摹画(mó)  管束(sù) C. 眼翳病(yì)   抽屉(tī)         容忍(rónɡ)  泡茶(pào) D. 文绉绉(zhōu) 绰号(zhuō)     牢骚(sāo)  锁匙(shī)   2. 下列加点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酷似(kù)    盈眶(kuànɡ) 马鬃(zhōnɡ)  塾师(shú) B. 晾晒(shài)   磨蹭(cenɡ)    苦楚(chǔ)     背熟(shú) C. 红薯(sǔ)    驮灯(tuó)     奥秘(mì)     愣了(lènɡ) D. 掺和(chān)  愁苦(cóu)    崇敬(chónɡ)   沙哑(shā)   3. 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A. 卑劣,不道德。(  ) B. 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 C.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   4. 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 严厉 教育 责备 惩罚 B. 严肃 教育 责骂 惩罚 C. 严肃 教训 责骂 刑罚 D. 严厉 教训 责备 行罚   5. 下列各句中,说明父亲回家次数最少的一句是(  )。 A. 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B. 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极少回家。 C. 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少有回家。 D. 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很少回家。   6. 下列句子中属于主谓句的一项是(  )。 A. 穿上吧,凉了。 B. 于是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C. 到了后半夜,快要“封门”了。 D. 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B. 通过一晚上的修修补补,让书成了完完整整的两本。 C. 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写的这个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D. 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麻袋书和一箱红薯。   8. 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__。 A. 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 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 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二)综合性学习: 9. 请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 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快;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                               ,                          ;朋友是                           ,                 。   10. 《水浒传》中梁山泊上108条好汉都有诨名(绰号),请在下列绰号后写出好汉的名字。 ①智多星(    )                            ②及时雨(    ) ③托塔天王(    )                         ④青面兽(     )   11. 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其“     ①       ”等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②   》中的“   ③    ”(绰号)吴用等,梁山运机巧,水泊展谋略,识广才高,魅力四射……其实,他们的聪颖与智慧离不开丰富的阅历,更离不开广博的学识。这正应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的至理名言:      ④                 12. 下面是我国和发达国家城镇各类技工占技术工人比例统计表,阅读此表,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2)根据表中信息,请你向我国教育或劳动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NextPage]                      (三)阅读: 文段一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1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绉绉: 庶祖母:   14. 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①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②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③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④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_____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18. ①②两处描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通过③④两处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请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元贞比你有出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填入文中空格处恰当的一组词是(  )。 A. 竟然 缝缝补补                                  B. 居然 缝缝补补 C. 竟然 修修补补                                  D. 居然 修修补补   文段三 我的母亲(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的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照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后面有柔软的厚垫,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取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就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就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火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能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 —— 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23.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①肖 (    ) 像                          ②沸 (    ) 翻盈天 ③训诲 (    )                           ④瞻 (    ) 望   24. 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是什么?    25. 第一段中母亲的照片“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中的“一向”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26. 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 ( 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   27. 母亲的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28. 第四段开头写到“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其中“丁艰”一词是书面语,指遭到父母的丧事。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学过哪一篇文章也写到作者祖母去世,父亲奔丧回家这一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   29. 第五段结尾划线句中“四班人”都指哪些人? (用原文回答 )      30. 第六段中两次描写了母亲,当作者临行时,先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后写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为什么当作者放假归来时,描写顺序却相反呢?   31. 第七段中“唯假期归省”与鲁迅的《社戏》中“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中的“归省”意思相同。写出这个词的意思:   32. 第九段引用的陶渊明诗句“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是说明人在年轻时容易犯什么毛病? ( 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 )    33. “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是深深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母亲的形象,这句话贯串全文,重复十次,可见其重要性。结合全文,分析概括出这句话所体现的母亲的性格特点。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D           2. B        3. A. 下流             B. 翳             C. 文绉绉 4. B            5. B        6. D        7. A        8. C   (二)综合性学习: 9. 略。 10. ①吴用    ②宋江    ③晁盖    ④杨志 11. 第一格:空城计、草船借箭、隆中对等;第二格:《水浒传》;第三格:智多星;第四格:知识就是力量。 12. (1)我国技工中初级技工较多而紧缺高级技工。发达国家技工中,中高级技工较多(2)合理即可   (三)阅读 文段一 13. 绉绉:文雅的样子。 庶: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文中指祖父的妾。 14. 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提示:此类题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句即可。 15. 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16. “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 提示:此题可抓住“居然”的表意作用,并综合全文来分析。 17. 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 提示:此题要先分析全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常用写作手法来思考。   文段二 18. 行动、情态、语言等方面。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描写角度,再结合人物形象来品析说话人的感情。 19. 温和、善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友情。 提示: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意来理解分析。 20. 如“夜补课本”、“巧补课本”。提示:此题要综合概括文意,并抓住关键词作答。 21. 元贞家境不如“我”,成绩却比“我”好。 22. D     提示:此题要认真辨析各组词的词义差别并结合文意来选择。   文段三 23. 略 24. 中国文化馆的约稿。(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 25. 深深的怀念之情 26. 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 27. 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可以兼顾内外) 28. 《背影》 29. 工人们、店伙计们、父亲的朋友、亲戚邻人 30. 为突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 31. 回家看望父母或回家探亲 32. 不愿听从长辈的劝告(不全部接受长辈的训诲) 33. 严肃慈爱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