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手把手教学:《不忘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附:精读精析及写作启示)
《不忘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选取自人民网评,该文章写于特定的背景之下——纪念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3周年。该文主题十分鲜明,无论是文章架构、论证方式还是语言表
达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地方。下文将会对全篇做出精细分析,解析文章写作手法
和亮点,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01
原文精读
段落 1 分析
通过公祭日引入,直指题目中“过去”二字,同时表明文章背景,该文是为了纪念“南
京大屠杀”所写。
不忘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
【1】2020 年 12 月 13 日,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
子,举国上下以各种形式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不管在哪、无论是谁,对苦
难的经历感同身受,对和平的祈愿永不止息。
句子结构一致,对仗工整,使文章阅读起来具有节奏感。
段落 2 分析
详细阐述“过去”所指的这一段历史,凸显侵华日寇的残忍作为,为下文做铺垫。
【2-1】“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这句话来自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鼎铭文,凸显这一主题的庄重和沉痛,
表明侵华日寇的所作所为。
【2-2】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进占南京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
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死难者总数达 30万以上,犯下了骇人听闻的反人类
罪行,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对南京大屠杀事实的陈述,“大肆”“屠杀”展现了当年日寇的狂傲和对中国人民的
残忍杀害;巧用“30万”这样的数字,进一步具体的体现出日寇屠杀的残忍程度,以及给
中国人民造成的痛苦之重;同样表现日寇残忍的词汇还有:骇人听闻、十分黑暗;“制造
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把人类历史比作一本书,而南京
大屠杀是其中沉重、黑暗的一页,十分形象。
段落 3 分析
阐述“不忘过去”,该段论证手法为:论点+举例+回扣论点。在此段中,作者巧妙
地运用“引用”的写作手法来增强文字力度,同时还多次利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文字
气势,引发读者共鸣。
【3-1】“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
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活动前夕所说,沉痛但有力量,
在写文章时也可以巧用“引用”的写作手法,借更有权威的他人之言为自己的论点背书。
作者这里直接引用他人之言作为分论点,十分巧妙。
【3-2】我们不能忘记战火连绵、硝烟四起的岁月,我们不能忘却国破家亡、生灵涂炭
的苦难,我们不能忘怀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抗争。
此处是排比句,用三个“我们不能忘记”,展现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事实。三个“不
能忘记”层层递进,感情也层层加深,辅以工整对仗的句式,引发读者共鸣。
【3-3】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句式结构一致,有节奏感的同时体现气势。
【3-4】任何倒行逆施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的图谋,历史不会答应,中国人民不会
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三个“不会答应”构成排比句,表明不会忘记的决心。
段落 4 分析
阐述“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重点从“不忘过去”偏向“开创未来”;该段论证
方式为:论点+举例+回扣论点。该段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看起来生动形象。
【4-1】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不忘过去,恰恰是为了开创未来。今年,14 家
网络媒体平台共同推出大型网络在线公祭活动,南京 600 多所中小学举行“国家公祭日”
主题活动……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者,把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
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
此出作者举出人们今年为国家公祭日所作的活动这一具体案例,不仅说明中国人民从
实际行动出发“不忘过去”,更赋予了“过去”以更高的地位,即“上升到集体记忆”并
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前进的力量。这是非常优秀的案例示例,即具体贴合,又深化论点。
【4-2】纵然侵略者的枪声淹没在历史尘埃,但捍卫正义的意志写进了中国人民的灵魂
深处,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基因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流淌。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淹没”、“写进”、“流淌”三个动词让词句显得生
动;文章尾句呼应段首,说明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过去,不仅“不忘过去”,过去还让中
国人民能更好的开创未来即“过去”让中国人民更爱和平。
段落 5 分析
阐释“不忘过去才能开创未来”,承接上一段表明铭记来时路的中国开创了怎样的
“未来”;该段的论证方式为:论点+举例+回扣论点。该段落使用了引用和借代两种写
作手法。
【5-1】只有铭记来时的路,才能走好脚下的路。如今,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且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意气风发地大踏步向前。
这里说明了中国的现状。
【5-2】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
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
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
举出具体成就来体现中国现状,体现中国如何“走好脚下的路”;写议论文时很多同
学会出现“说理假大空”的问题,很多大道理不是不可以说,可以看到作者在这篇文章本
身叙事还是比较宏大的,但通读下来,并没有觉得“喊口号”“不落地”,这是因为作者
很注重对现实、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关注,让读者在阅读时带入到生活的时代中去体悟读者
论点。
【5-3】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向未来砥砺前行,正需要“勿忘国耻”的觉醒,离不开“振
兴中华”的呐喊。正如诗人写道,“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枪炮、不是仇恨,而是清醒的
头脑、沸腾的热血和自强的精神”。
“从历史中汲取”“我们今天正需要......”体现了一种古今比较的思维;作者通过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枪炮......”回应论点,要善于
引经据典,让论点能立得住;其次,作者所引用的句子中也出现了借代的写作手法,是我
们可以借鉴并掌握的,用“枪炮”“仇恨”代指战争,表示出我们铭记历史但我们向往和
平。
段落 6 分析
回扣题目,表明“坚决不会忘记历史”,该段的论证方式为:论点+举例+回扣论点。
引用作为这篇文章中的亮点之一,在这一段中也使用到了。
【6-1】遗忘不是对待历史的方式,尘封不是面对苦难的态度。张纯如在《南京暴行:
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写道,“历史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写下一个适当的结局。”
引用张纯如所言,表明目前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还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
及其亲属都没能得到应有的“道歉”。
【6-2】在过去的一年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朱秀英、姚秀英、蒋淑萍、马鸿祥相继离
世,目前经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认证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 73位。
用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来回应“历史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写下一个适当的结局”。
【6-3】那些亲尝过屈辱和痛苦的人们终将离去,但那段苦难岁月绝不会随风飘逝。
这里再次表明态度,人们会离去但历史不会被忘记。
段落 7 分析
这一段表明态度,体现总论点,表现了对未来的展望。
【7】“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来自历史,也必将通向未来。
这里点题,一是表明总论点“不忘过去,开创未来”,二是表明文章背景即国家公祭
日。
文章总结
总的来说,该文章围绕“不忘过去”这一核心进行写作,文章主要分为:结合史实表
明“坚决不忘”的态度、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不忘过去的意义是开创未来、再次表明态度展
望未来这三部分。
02
写作启示
(1)
主题鲜明:时时回扣主题
这篇文章题为“不忘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题目即主题,全文围绕“不忘历史”这
一主题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在于“紧抓主题,时时刻刻回扣主题”。这种
回扣主题一方面体现在分论点之中,另一方面体现在论证结构上,让人通篇阅读下来,对
主题的印象十分深刻。
我们在写作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学习作者:
A.分论点紧扣主题
如“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 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不
忘过去,恰恰是为了开创未来。”“遗忘不是对待历史的方式,尘封不是面对苦难的态度”。
分论点在表达形式上虽有一定差距,或用引用或用工整句式,但是其内核都是对“不忘历
史”这一主题的反复强调。
B.利用论证结构强调主题
细细分析该文章会发现,文章中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方式都是“论点+案例+回扣论
点”,这样的论证结构可以给人一种主题明确的感受,不会让读者感觉到“散”,行文十
分紧凑。
(2)
多种论证方式相配合
在写议论文时,论证方式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论证方式是十分多元的,包括对比论
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因果论证等等。这篇文章中最为突出的论证方式是举例论证,
几乎每一个段落中都能看到例子。举例论证好处多多,当我们能列举出确凿、充分、有代
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时,不仅可以让论点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也能增强文章说服力。尤
其在说理性为主的文章中,缺乏举例论证往往会容易让文章显得假大空,用案例可以让“道
理“落在实处,方便读者通过例子去读懂论点。
在同一篇文章中,论证方式一般来说是多样的,多样的论证方式也使文章具备更高的
可读性。跳出段落本身,从整篇文章去看,这篇文章在使用举例论证的同时也运用了对比
论证,采取古今对比的方式,更加让人明白作者为什么不停再强调“不要忘记历史”。比
如文中在开篇就提到 1937 年日寇侵华,在南京展开了残忍的屠杀,在之后又提到中国人民
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返,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腾飞。
总的来说,我们在论证观点时,可以采取多种论证方式相配合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来
论证我们的观点。
(3)
语言有亮点
一篇合格的议论文要做到条理清楚地论证观点,而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还要做到富有文
采的表述。如何做到富有文采的表述?关键在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这一方面,范文有很多
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A.引用
全文多处引用了名家之言,例如“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历
史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写下一个适当的结局。”甚至有一处直接使用名家之言作为论点,即
“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
引用好处多多,一方面可以弥补文采不足,另一方面采用具有权威的人或已刊出的文
本,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一定要注意对相关名家名言的积累。但引用并非是名人
名言都可以随意使用,在引用他人之语时要看引用的内容和文章主题是否贴合、引用内容
出自何处何人,比如严肃话题的表达中,微博名人的内容一般不会作为我们引用内容出现。
B.排比
排比也是文章中使用较多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好排比让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能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很多同学对排比句有着错误的认知,认为排比句是凑字数的绝妙方式,胡乱使用排比
句,不在乎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在乎排比句在段落中承担的任务,这是不可取的。
在写排比句时不仅要符合形式要求,更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句子的并
列、递进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或内容,服务于文章主题。确实,当主题本身就沉重、严肃之
时,富有气势、层层递进的排比句能更加烘托出严肃庄重的氛围。例如:我们不能忘记战
火连绵、硝烟四起的岁月,我们不能忘却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苦难,我们不能忘怀视死
如归、前仆后继的抗争。
C.比喻
比喻也是十分常见的修辞手法,行文中也可以多多使用,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丰富的联
想。
不同的修辞手法效果各有不同,在平时习作中也可以有意识的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让
文章句式富有变化,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自身的文采。
03
素材积累
(1)
案例积累
A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进占南京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
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死难者总数达 30万以上,犯下了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制
造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B
今年,14 家网络媒体平台共同推出大型网络在线公祭活动,南京 600 多所中小学举行
“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者,把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
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
C
如今,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且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意气风发地大
踏步向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
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
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
(2)
名言积累
A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B
“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
C
正如诗人写道,“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枪炮、不是仇恨,而是清醒的头脑、沸腾的
热血和自强的精神。”
D
张纯如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写道,“历史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写下一个
适当的结局。”
E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这篇文章由于其写作背景,其中的素材具有极强的指向性,但并非是不可以被借用在
别处的。
如在 2017 年全国卷 2 中,作文要求选取古诗句自行立意,其中有这样两句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我们就可以用上本文中的案例,说明中国人民正式因为敢于正视历史,自强不息才有
了如今繁荣昌盛的中国。
再比如在 2017 年北京卷中:
“2049 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画来显示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这里也是可以用到我们本文中的素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