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手把手教学:如何写人更生动《耿双双上岗记》例析
《耿双双上岗记》,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小家看小康”栏目。它只抓住一个
人的一件事,通过生动讲好故事,来写好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小人物”。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需要着重理解以下问题:写人时如何恰当选材,用小切口反映大
主题;如何搭建适合内容的文章结构;如何用场景、细节推动事件发展,将故事讲得生动
具体。这些将对我们的写作提供很好的启发。
报道原文
《耿双双上岗记》
【1】得知县环卫部门要来村里调研,河北南皮县寨子镇西街村村支书袁洪胜心里一咯
噔:“会不会有什么卫生死角?”
【2】哪知现场一看,街面上没见一个塑料袋或明显垃圾,引来阵阵称赞。袁洪胜有些
惊讶,赶忙向周围村民悄悄确认:“这条过道是谁在负责来着?”
【3】“那不是公益岗位的嘛,耿双双!”
上岗
【4】去年 4 月,村委会贴出一张公示单。公示的内容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可能普普
通通,但却让耿双双激动难眠——她终于有工作了。
【5】耿双双只有小学文化,识字不多。但她清晰地记着她的名字在那张公示单上的位
置,“序号 4,第四个”。
【6】由于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耿双双走路时一摇一晃。南皮县的五金产业做得挺
上规模,大大小小的五金加工厂常在村里招工,不过招来招去,这些工作机会都绕过了耿
双双。有明拒,也有婉拒。
【7】能拥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对耿双双而言是十分迫切的需求:丈夫有较严重的
肝病和肾病,两个姑娘都在上小学,前几年看病欠下几万元外债,而家里仅种着两亩地,
日子紧得很。
【8】听说村里要招募公益岗位,耿双双迫不及待地报了名。在经过村民代表评议等环
节之后,她的名字出现在了村委会的公示单上。
【9】作为贫困户的耿双双,在 36 岁的年纪,迎来了一份新的工作——西街村保洁员。
上心
【10】以前,只有赶大集、接送娃上学,耿双双才会走出自家小院。即便出门,她也
很少在外停留,更怯于和邻里乡亲寒暄,办完事,就急匆匆往家赶。
【11】然而这次上岗,让她发生了变化。她走出了家门,因为卫生问题,时不时还跟
村民交流沟通。
【12】对于这个岗位,村里要求早上 6 点起来打扫就行,她呢,才 4 点刚过就爬起来
了,忙着开工。
【13】村里分配给耿双双负责的,是家门口和临近的共计两个村中过道的卫生打扫。
过道有三四米宽,加起来总共三四百米长。
【14】可别小看这几百米。扫长街和扫自家小院不同。一开始毫无经验的耿双双,闷
头扫,先把垃圾扫到街道一侧,但一阵大风,半个小时的辛苦就白忙活了。真令人懊恼!
【15】慢慢地,她摸索出了“分段清扫法”:每一段将垃圾先扫到一个避风的角落,最
后统一清理。小小的改变,减少了重复劳动,节省了体力,也提升了工作效率。
【16】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
【17】长街上为什么总有垃圾?拿村民袁某来说,他时常站在家门口,胳膊一抡,手
中的垃圾袋哗啦一下就扔在了街角,有时直接散落在路上。一些村民多年的积习,破坏了
村里的环境。
【18】耿双双为此非常头痛,但她又不敢直接上前劝阻,只能默默想招儿。一次,袁
某眼看又要“出手”,耿双双就在一旁候着。袁某扔完还未及转身,耿双双已一瘸一拐地弯
下腰,拾起了所有垃圾。耿双双一言未发,袁某却臊红了脸。那之后,袁某再未向外抡过
垃圾。
【19】由一及多,小村里泛起环卫涟漪。没多长时间,不少村民转而将垃圾扔进垃圾
桶或打包置于门前,待统一回收清理。耿双双负责的这两个村中过道,卫生情况因此大为
改观。
上进
【20】“嗨,嫂子,今儿你去帮我接下孩子吧?”
【21】“行啊,一会儿给你送家啊。”
【22】一场大雨过后,路面变得泥泞难走,耿双双腿脚不便,只好拜托邻居去学校顺
道把自家孩子也一块儿接回来,邻居爽快应下。这要放在过去,她是万万不敢也不愿开口
的。
【23】在公益岗位上忙活了一段时间,耿双双与邻里乡亲的接触越来越多。尽管仍是
个不爱说话的性子,但她的勤快、负责,让大家对这个曾经“熟悉的陌生人”有了一些新
的认识。乡亲们也乐于搭把手,帮她家晒晒麦子、修补房子、接送孩子。
【24】耿双双敢找邻居帮忙了,这得从一次微信群里的盛赞说起。
【25】有一次,手机不断传来新消息提示,耿双双打开一看,村民群里正有很多人“齐
刷刷”地在点赞。不明所以,她向上滑动页面,原来村支书发了一则表扬稿,夸的正是她!
【26】“咱们村里啊,这个耿双双,公益岗保洁,干得漂亮,给咱们贫困户长了志气……”
【27】此话一出,大伙接力发表情包、竖大拇指为她点赞。耿双双看了很惊喜,转而
又眼泪汪汪,她用手擦了擦眼角:“嗯,还能干点事……”
【28】大伙的认可,让耿双双多年来因为残疾和贫困而形成的自闭,逐渐消融了。
【29】公益岗位每月 360 元的收入不多,但稳定。这两年,村里还为耿双双一家办了
低保。她丈夫一年多来病情好转,也成功应聘上了公益岗。
【30】袁洪胜说,保洁、护林、护路等扶贫公益岗,给贫困户增加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也带动了一些群众参与村里的大事小事,“有了工作啊,就没有‘等靠要’了。要是还用这
个词,那也是‘靠’双手,‘要’努力,‘等’着盼着娃能有出息!”
【31】今年 6 月,耿双双一家成功脱贫,她费劲儿顶了多年的穷帽子总算是摘下了,
而她的收获可远不止这个。
1
文章概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西街村村民耿双双应聘了村里保洁员的公益岗位,在岗位上尽心工作,
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摆脱了贫困,更迈向了美好生活的故事。故事虽小,却反映出普
通人在政策帮扶下,努力奔小康的精气神,正是一个个“小家奔小康”的奋斗故事,绘就
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逻辑为脉络,具体结构如下:
2
写作启发
(1)立意与选材
做好“小”文章,写出大主题
人物身份普通,经历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这样一个人,真的有写作价值吗?
《耿双双上岗记》给了我们答案,个体故事的价值取决于是否能将其放在时代大背景
下,即写人时,不能忽略时代背景,要让小人物和大时代共振,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很显然,《耿双双上岗记》找到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连接点——靠政策带来好机会,靠
双手奋斗出好生活——整篇文章,都在传达这个立意。村里的公益岗位,没有绕过耿双双,
解决了她找不到工作的难题,给了看似工作能力弱的人发挥价值、改变命运的机会。而耿
双双更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保洁员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凌晨四点起床打扫,自己摸索科
学的打扫方法,最终靠奋斗有了好生活。个人与时代,在这里相互呼应,彼此交融。
接下来的问题似乎更加重要,有了立意,如何选材才能做到以“小”见“大”呢?
选材要出新意。小切口的文章特别要注意选材新鲜、有特点,不然只会沦为“日记”
与“流水账”。在选择报道对象上,这篇文章另辟蹊径,不写能人,不写强人,写一个本来
找不到工作的耿双双,之前的困境与之后生活的改变形成鲜明对照;不写丰功,不写伟业,
写一件打扫村街道的小事,更能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生活的日
常。由此一来,“小”才不是刻意而为,才有了意义。
(2)逻辑与结构
抓住主脉络,巧搭逻辑线
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骨架搭得好,文章才立得住。而文无定法,搭建最适合内容
的结构是关键。
文章的结构与其主题、选材相互影响、相互配合。《耿双双上岗记》聚焦一人一事,篇
幅也较小,自然结构不能太松散,围绕事件本身让脉络集中,更有助于通过小切口反映大
主题。
从上岗的过程到在岗位上做好工作,再到工作得到村民的认可,由因及果,事件发展
的逻辑清晰。从耿双双工作的变化到心态的变化,再到生活的变化,有限的篇幅里,层层
递进,逐渐深入,让读者体会到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内涵。
写文章不仅要抓住主脉络,更要善于巧搭逻辑线。事件的发展都自有其逻辑,但如果
如照镜子般平铺直叙,不加巧思,则难以吸引读者,写作过程也就如同搬砖砌墙。《耿双双
上岗记》在主脉络的基础上,灵活搭建逻辑线,不拘泥于时间顺序,让故事情节更突出,
更具表现力。
文章的开头先写“结果”,设置了悬念,“‘这条过道是谁在负责来着?’”既是村支书
向村民提问,也是作者向读者提问,以吸引读者的兴趣。第三部分同样设置了悬念,先写
出耿双双的变化,再回溯其原因,对话的场景,因为融入了主脉络,突然却不突兀,反而
更添阅读趣味。
正是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让文章集中而不死板,灵活而不散乱。
(3)矛盾与细节
矛盾推动发展,细节刻画形象
没有矛盾的故事是不好看的,可以说,越来越多的文章在围绕“矛盾”二字构思。《耿
双双上岗记》通过构建矛盾、突出矛盾、解决矛盾,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第一部分,耿双双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难题,这一矛盾构成了前因,为整个故事做好了
铺垫;第二部分,虽然找不到工作的矛盾解决了,但工作中的新矛盾出现,文章聚焦耿双
双与袁某之间的矛盾,笔墨不多,但选材典型,耿双双工作的成效很好地体现了出来,通
过找到矛盾,让琐碎的工作日常浓缩于寥寥几笔之间。矛盾迭起,让文章更加紧凑。
靠矛盾的出现、场景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写活一件事,写活一个人,避
免空洞叙述的好方法。
空洞叙述,文章则容易形式化,缺乏真实的力量。例如,如何写出一个人是“好人”?
不是让他开口说“我是一个好人”,甚至也不是让别人开口说“他是一个好人”,而是应该
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用“镜头”让文章活起来。
【5】耿双双只有小学文化,识字不多。但她清晰地记着她的名字在那张公示单上的位
置,“序号 4,第四个”。
第 5 段,虽然是回忆招工的情景,但一个细节——“序号 4,第四个”,就将读者拉到
现场,似乎可以想见耿双双站在公示单前,数着找自己名字的样子。
【27】此话一出,大伙接力发表情包、竖大拇指为她点赞。耿双双看了很惊喜,转而
又眼泪汪汪,她用手擦了擦眼角:“嗯,还能干点事……”
第 27 段,“镜头”给了耿双双一个特写,从“惊喜”到“眼泪汪汪”,再到“她用手擦
了擦眼角”,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如此鲜活,也感染了读者。
(4)笔法与语言
精简更精巧,灵活更灵动
短文章要写精、写活,除了在情节安排上紧凑,语言表达上也要精简。正如“多用短
句”是每一个记者都耳熟能详的“写作法宝”,正确使用这个法宝,能让文章更加精巧、灵
动。例如第 6 段中的“有明拒,也有婉拒。”,7 个字,不用赘述,就写出了耿双双找工作
的困难与辛酸。有的时候,句子可以不用成分完整,通过省略成分,缩短句子,点出重点
即可。
这篇文章中的句式值得借鉴:
长句、短句相搭配
A
例如第 14 段:
【14】可别小看这几百米。扫长街和扫自家小院不同。一开始毫无经验的耿双双,闷
头扫,先把垃圾扫到街道一侧,但一阵大风,半个小时的辛苦就白忙活了。真令人懊恼!
前面长句叙述“懊恼”的缘由,结尾一个短句“真令人懊恼!”,不仅深化这种情绪,
而且短促有力,具有节奏感。
灵活使用问句
B
例如第 17 段:
【17】长街上为什么总有垃圾?拿村民袁某来说,他时常站在家门口,胳膊一抡,手
中的垃圾袋哗啦一下就扔在了街角,有时直接散落在路上。一些村民多年的积习,破坏了
村里的环境。
通过简短的问句,很快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对于作者来说,也有利于承上启下,过
渡自然,更好地引出下文。
这些不同的句式活跃了文章叙事的语言节奏,更加吸引人。
在这篇媒体优秀文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写人”的好方法:
写普通人物要让小人物和大时代共振,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写文章不仅要抓住主脉络,更要善于巧搭逻辑线;
可以利用矛盾的出现、场景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避免空洞叙述;
要善于通过不同的句式活跃文章叙事的语言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