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高考复习:《诲人不倦》考点整理与对接试题
考点:
1.孔子教育观支撑点:实践论(17.2)(17.3)
(1)后天教育观(17.2)
(2)先天因素:天才与白痴(17.3)
2.教育原则和内容(15.39)(7.25)(11.3)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5.39)
(2)四科:德才教育(7.25)
(3)教育成果:四科的代表人物(11.3)
3.教育态度(7.34)(16.13)
(1)学与教的态度(7.34)
(2)孔子教子的态度:庭训,庭闻(16.13)
4.教育方法:举一反三(7.8)(5.9)(1.15)(3.8)
(1)举一反三(7.8)
(2)举一反十(5.9)
(3)举一反一(1.15)
(4)教学相长(3.8)
5.因材施教(11.3)(11.22)
(1)个人发展上的因材施教(11.3)
(2)个人品性修养上的因材施教(11.22)
6.无言之教(17.19)
7.教学观:传承不创新(7.1)
8.教育的目的(9.15)
一、孔子教育观支撑点:实践论(17.2)(17.3)
1.后天教育观(17.2)
(1)性:生而具有的东西,天赋、潜质——
性善论 (先验论,孟子),
性恶论(先验论,荀子),
中性(无所谓善恶,孔子)
(2)习:习惯,实践——
孔子勉人好学,责习不责性(性因习远,习能移性,亦能复性)
(3)性相近,习相远——
肯定人的可塑性
2.先天因素:天才与白痴(17.3)
(1)上知:生而知之——
天才或超人
(2)下愚——
白痴
(3)两类人的形成——?先天性?后天学习:
不得而知
(4)中人:后天学习——
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二、教育原则和内容(15.39)(7.25)(11.3)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5.39)
(1)类——
部族、等级、身份、天资禀赋
(2)意义——
打破族类、等级界限
(3)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7)
【注释】
①束脩(xiū):一束干肉,即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
菲薄的见面礼。
【翻译】
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
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3)具体事例:孔子的弟子不分出身贵贱、等级、品性、智愚、
学习态度、年龄
①平民:A.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
B.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
年不制衣”;
C.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
②贱人:冉雍“父,贱人”,家“无置锥之地”;
③贵族:南宫敬叔、司马牛;
④商人子弟:子贡;
⑤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⑥宰予“予之不仁也” ;
⑦子路“性鄙,好勇力”,曾经“陵暴孔子”;
⑧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2.四科:德才教育(7.25)
(1)德——
行(社会实践),忠(待人尽心竭力),信(办事诚实可信)
(2)才——
文(《诗》《书》六艺之文)
(3)教育的四种内容先后有序
①先教文,以识事理而有“知”;
②知而后能行,则进之于行:先知后行;“先行后知”“知行
合一”;
③“知”务于夸博,“行”出于矫伪,则进之以忠信;
④忠发于心,信周于外。
(4)坟:古代典籍
三坟五典: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叫“三坟”;少昊、
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叫“五典”。
3.教育成果:四科的代表人物(11.3)
(1)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2)位次:由主到次——
德行,言语(讲;政治才能),政事,文学(写)
(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孔子读书,常
韦编三绝,会说前面的话吗?
不会。
(4)孔子讨厌能说会道的人,何以肯定“言语”好的弟子?
言语好,会背《诗》,可以应对宾客,出使四方。
(5)历史的两个玩笑
①孔子死后有大名,主要是靠言语科的宰我、子贡和文学科的子
游、子夏,还有十分偏激的子张。——好人记不住(颜渊徒有虚名),
记住的都是坏人和有毛病的人。
②历代取仕,全靠文章(考试成绩),与孔子反向行之。
三、教育态度(7.34)(16.13)
1.学与教的态度(7.34)
(1)为之不厌——
学做圣仁之道(谦辞):极谦者,即极自负者。
(2)诲人不倦——
教人不懈怠
(3)孔门仁学——
讲实用,重行为、实践
(4)“不厌”“不倦”——
中华民族实践之韧性精神
2.孔子教子的态度:庭训,庭闻(16.13)
(1)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闻君子不偏爱儿子。
(2)《诗经》的作用——
外交人员从容应对的必要条件。
(3)礼的作用——
立身之道
四、教育方法:举一反三(7.8)(5.9)(1.15)(3.8)
1.举一反三(7.8)
(1)启发式教学:“点到为止”“不求说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非逻辑推理,直觉)
①愤——
想弄明白而不得
②悱——
想说而说不出
(2)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要求——
要有问题意识
(3)逻辑论证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归纳法
①今之学术标准、规范——讲究推理过程(逻辑推演)
②真实的科学创造,靠直觉(“自由想象”“自由直观”),
并非用此法。
2.举一反十:激励式教学法(5.9)
(1)望——
比较,同……相比。
(2)“与”字两解
①连词,和——
我和你都不如(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不如;
孔子胸襟)
②动词,赞许——
我赞许你能自知不如。(直言不讳,以见师与弟子间
的融和快乐)
3.举一反一(1.15)
(1)而——却
(2)“贫而无谄”“贫而乐”——
前者消极;后者积极,安贫乐道。
(3)“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前者消极,低调;后者积极,以礼待人。
(4)子贡的态度变化:善察己过——
以无谄无骄为至,转而知义理的无穷。
①切——加工玉器的方法
②磋——加工象牙的方法
③琢——加工骨器的方法
④磨——加工石器的方法
⑤对象不同,方法不同;比喻本质好,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5)孔子评价——告往知来
①往——
过去的事(已言已知的事)
②来——
未来的事(未言未知的事)
4.教学相长:讨论式教学法(3.8)
(1)论《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①底子:基础——
倩(面颊美好),盼(黑白分明)
②事——
巧笑(动人),美目(传神)
③丑脸有巧笑,瞎子有美目吗?
先有美质,而后有美姿。
④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
在素的基础上画彩色花纹(草稿纸上就不可以)
(2)绘事后素——
先有底子然后绘画。(与子贡之说一致)
(3)礼后——
礼以仁为基础
(4)起——
启发
?孔子仁是礼的本质,是受子贡启发?
5.《诗经》的评论
(1)诗礼传家——
《诗》三百,一言以蔽(概括)之,曰“思无邪”。
(2)兴观群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点评】
①兴:“兴,引譬连类。” “感发志意。”
(培养想象力)
②观:“观风俗之盛衰。” “考见得失。”
(提高观察力)
③群:“群居相切磋。” “和而不流。”
(锻炼合众性)
④怨:“怨刺上政。”
(学得讽刺方法)
五、因材施教(11.3)(11.22)
1.了解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2.个人发展上的因材施教(11.3)
四科的代表人物(见前面)——
按照学生的爱好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养。
3.个人品性修养上的因材施教(11.22)
(1)子路:兼人(敢作敢为的人)——
退(压一压)
(2)冉求:退(做事畏缩)——
进(促一促)
(3)因材施教——
①对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话;
②对同一件事,不同个性的人,用不同的方法。
六、无言之教(17.19)
1.天何言——无言之教
(1)四时行——
喻教
(2)百物生——
喻学
(3)孔子教育观——
以学生为主体(“教是为了不教”)
2.欲无言:重实践——
教育上重身教,政治上重力行
3.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
圣人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真的不想讲话,而是以独特
的方式引入正题,实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
七、教学观:传承不创新(7.1)
1.述而不作——传述而不创作(与“克己复礼”的政治观相应)
(1)述——
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
(2)“述”与“作”关系的当下时论
①“作”第一位,有方向正确的创新,才有社会进步。述而
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合现代社会要求。
②“述”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
③“述”是形式上的“作”——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
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
者的观点与倾向。
2.信而好古——
重周礼
3.真实的孔子——
述而又作(传述中融入个人见解,也是创新)
4.钱钟书论创新——
全面继承上有一点突破,就是创新。
八、教育的目的(9.15)
1.乐正:乐教——
音乐得到厘正。
2.目的——《雅》《颂》各得其所(各归适当的位置)
①雅,颂——
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庙堂诗”
②各得其所——
表示承续周公“制礼作乐”的事业,维护传统礼制。
九、试题对接
(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
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
________。(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
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
技巧。(4分)
(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
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
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
________。(2分)
1.德行 言语
【解析】“德行”,指品德行为高尚。“言语”,能言善辩,指
善于辞令和外交应对。“政事”,指长于政事、政务。“文学”,
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第二个语段,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
则藏”,表明孔子觉得弟子颜回在德行上最能传其衣钵。据此可
推测颜渊属于德行。第一个语段,从子贡的回答来看,他口才很
好。子贡知道孔子欣赏颜回,于是直接回答不如,而且用自己来
突出颜回的优点,从侧面又突出孔子对颜回教育得法,这个回答
深得孔子的心意。据此可推测子贡属于言语。
(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
夫!”(《论语·述而》)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
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
技巧。(4分)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子贡回
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断出十
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出两件事。”孔子说:
“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
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论语·述
而》)
(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
夫!”(《论语·述而》)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
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
技巧。(4分)
【解析】
第一个语段中,孔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
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第二个语段中,“惟我与尔有是
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孔子这样将
自己同学生并列,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风度。
第一个语段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也不
如颜回,意在安慰勉励子贡。第二个语段中,孔子说颜回同
自己一样,也具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无疑是
对颜回品德的高度赞扬,在夸赞之中更有激励。
(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
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
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
夫!”(《论语·述而》)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
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
技巧。(4分)
2.
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
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
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
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二)《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
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3.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
怎样的思想。
3.
①三次回答内容: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
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
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②短文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结合对每个学生的
特点和其不同的品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言语指导。
(三)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有教无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4.请你依据上文概括出孔子的某一种教育理念。
5.从以上五段中选择一段,以你的眼光简要评述孔子的教育思
想或教育行为。(3分)
(三)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有教无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4.请你依据上文概括出孔子的某一种教育理念。
4.
教育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生,教育必须平等,教育必须注重学
生的多方面发展,教育必须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有教无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5.从以上五段中选择一段,以你的眼光简要评述孔子的教育思
想或教育行为。(3分)
5.
【示例1】孔子认为教育影响人生,这种理念直到今天还有现
实的指导意义(1分)。在孔子看来,人的天性是相差无几的,
而后天的教育习得的不同才造成了不同的人生,正是意识到
了教育对人生的重大影响,所以孔子一生大力兴办教育。(1
分) 教育兴则人兴,人兴则国家兴,当代中国对教育的高度
关注与空前投入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1分)
(三)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有教无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5.从以上五段中选择一段,以你的眼光简要评述孔子的教育思
想或教育行为。(3分)
5.
【示例2】孔子认为教育是平等的,不能也不应该区分人的种
类的,任何阶层任何地位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体现了他
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胸怀,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1分)。他
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改变
了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使更多贫寒子弟能够通过教育而改
变人生(1分)。我们今天的“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要
面向全体”的理念正是滥觞于这种“有教无类”的伟大的平等
思想(1分)。
(三)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有教无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5.从以上五段中选择一段,以你的眼光简要评述孔子的教育思
想或教育行为。(3分)
5.
【示例3】孔子在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注重培
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1分)。孔子
的教育不但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等书本知识的教学,还注
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更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
养,(1分)这种做法就是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这种做法直
到今天依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与实践(1分)。
(三)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曰:“有教无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5.从以上五段中选择一段,以你的眼光简要评述孔子的教育思
想或教育行为。(3分)
5.
【示例4】孔子最了不起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必须尊重并发挥
学生的个性特长(1分)。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孔子在教育实
践中因材施教、引导个性、挖掘潜能,他的学生人才济济,有
的德行高尚,有的口才出众,有的擅长政事,有的通晓文献
(1分)。这种教育实践的正是我们当代人“以学生为本”的
教育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1分)。
(四)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
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也。”(16.13)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
特点。
6.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
想?请简要回答。
答:
7.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
就此谈谈看法。
8.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
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9.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
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四)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
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也。”(16.13)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
特点。
6.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
想?请简要回答。
答:
6.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
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四)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
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
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7.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
法。
7.
【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
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
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
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
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
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四)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
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也。”(16.13)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
特点。
8.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
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8.“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
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
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四)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
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也。”(16.13)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
特点。
9.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
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9.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
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
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17.19)
10.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答
1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1.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
学思想?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主张的?
(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
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11.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你是
如何看待这种主张的?
11.
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乎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
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
①在述和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准确的方向不断
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
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②述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了这一点,
就会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取得成功。
③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需要和后来的认识
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但对资料的选择和整理中要渗透整理者的观点倾
向。从这个意义上,述也是一种作。
(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9.15)
12.孔子为什么要“正乐”?
答:
12.
几百年下来,周礼、周乐只在鲁国还较好地保存着,但后
来也“礼坏乐崩”了。“乐崩”的具体表现,就是乐章、乐谱
错乱或遗失,以及音律错乱,还有就是会演唱的乐师四散。孔
子“正乐”便是纠正上述错乱,使《雅》《颂》各诗篇回归原
来的乐章,恢复原来的乐谱,排除错讹的音律,从而达到“乐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