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动笔之前,需要布局谋篇,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做
到全局在胸。怎样布局谋篇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呢?请跟随老
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要建一座高楼,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工人们按照什么来建?
图纸,也就是设计图。
作文也一样,讲究布局谋篇。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
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骨骼完整匀称,人
才能身姿挺拔;同样,结构井然有序,文章才能立得起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常见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重点)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写作。
(重点)
3.通过感悟,领悟作文布局谋篇的技巧。(难点)
学习目标
布局谋篇是指在写作时,紧扣文章的主题,对文章的整
体结构作出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开头,如何结
尾,怎么过渡,怎么呼应,从而有条不紊地将文章的各个部
分连成一个整体,组成一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富有表现
力的文章。
一、什么是布局谋篇?
写作指导
整体感知
二、怎样才能更好地布局谋篇呢?
整体感知
写作指导
①要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对材料作进一步梳理,拟出
全文的框架。
材料的安排要有详有略,要把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为
重点来写,把那些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写得简略一些,这样才
能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写作指导
②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
列提纲是在写作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全貌,
包括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部分怎样展开、如何承接与
过渡等,要尽可能考虑清楚。完善的提纲有助于我们一气呵成
地写完全文,避免出现边写边改以致文气不畅的情况。
整体感知
三、常用的布局谋篇方法
整体感知
写作指导
1.一字(词)贯穿构思法:
是指在布局谋篇时,选择一个和中心思想紧密相关的关
键字或词连接文章的所有材料,从而形成文章的骨架。运用
此法,要扣紧一个字或词来写,只有这样,才有条件以此为
辐射点,进行多角度思维,才能使文章丰满而有韵味。
2.片段组合构思法:
是指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
几个生动的典型人物、事件或景物的片段组合成文来表现一
个主题的构思法。用这种方法构思的记人、叙事、写景的文
章,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叙
述事件、描写景物。
整体感知
3.悬念设置构思法:
指在选材构思时,把情节安排得含而不露,让读者以焦虑
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发展,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之功效的构思方法。
4.纵横对比法:
是指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同一篇文章中来叙写
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形成鲜明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极
深的印象。或动静结合,或美丑相映,或真假相衬,或善恶对
立等。
整体感知
5.欲扬先抑构思法:
是指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
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
少扬多,扬能压抑。
6.时空推(转)移法:
是指在选择材料后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移来组织材料
行文的一种方法。
整体感知
四、作文结构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整体感知
写作指导
1.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在围绕一个中心写时,中途岔出
别的话题。
2.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
到哪算哪,思路缺乏条理性。
3.层次不清,分段失当。三段式,还有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
交错,在某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去,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
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性。
4. 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
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
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
5.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
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
整体感知
写作指导
五、常见的文章结构样式
1.横式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比式等。
2.纵式结构:有递进式、因果式等。
3.转折式结构,也叫悬念式。
写作指导
整体感知
六、新颖别致的结构方式
1.对话(访谈)式;2.排比段式;3.镜头组合式;
4.题记、后记式;5.网络论坛式;6.电视直播式;
7.剧本式;8.诗词仿拟式
写作指导
整体感知
文题展示
文题一: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
能是你家乡的名片。试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
文。不少于600字。
合作探究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为“家乡的名片”。
首先审题立意。研读题目,抓住“家乡”一词确定写作对象;抓住
“名片”一词确定写作范围。“名片”意为“交际时所用的向人介绍
自己的长方形硬纸片,上面印着自己的姓名、职务、地址等”,在“名
片”前冠以“家乡”二字,即是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的特点,故在写作
时应选择最能展现家乡特色的事物,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提示
然后选材。选材应围绕家乡最有特色的地方,可以选择家乡的自
然景观、历史悠久的风俗传统、某些著名的人文建筑、某段著名的
历史、某些著名的风味小吃、某些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材要丰富、真实、典型,能够表现中心思想。这道作文题适合写叙
事散文、写景散文。
列写提纲时,要从所确定的文体出发,表现文体特点,切不可胡乱
安排,写作时信马由缰,既偏离文章主题,又文体不清。写作时可采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合作探究
提示
家乡的
名片
某建筑 某风俗
某名人 ……
建筑的外形
建筑的内涵
建筑的历史
某段历史
某街区
建筑引发的其他联想
合作探究
家乡的特产很多,但我最喜欢家乡的煎饼!❶
煎饼是沂蒙山人的主食,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
了,饭桌上多了白馒头、大米饭,但是沂蒙山人还
是离不开煎饼,一日不吃想得慌。❷煎饼,虽说是
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寻常饭食,可它松脆香甜,易食
耐放,令很多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为之倾倒。如蒲
❶开篇点题,同时
照应题目。
❷一个“但是”转
到沂蒙山人对煎饼
的情有独钟上来。
范文评点
家乡的名片——煎饼
范文评点
松龄老先生就曾赞道:“圆如望月,大如铜
铮,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一语
道出煎饼薄如纸、色香味俱佳的特点。❸每
天早饭,半张煎饼卷上刚炒好的辣椒,再加
一根油条,那味道真是又香又辣又爽口,就
是拿“燕窝鱼翅”来,我也不跟你换呢!
❸引用蒲松龄老先生对
煎饼的描写,既写出了
煎饼的特点,又增加了
文学色彩。
我的脑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母亲盘腿坐在
蒲团上,面前放着一面鏊子。灶膛的火光辉映着母亲
的笑脸。母亲用油搭子擦一遍鏊子,鏊子黑黑的脸立
刻就泛起油亮的光泽。用麦秸做柴火,火势均匀,鏊
子烧得滚烫的时候,母亲就在面糊盆里舀一勺面糊放
在正中,然后右手握尺板,悬肘,提腕,旋转,尺板
像钟表的秒针,快速且毫厘不差地走了一个圆,面糊
如水漫开覆盖了鏊子。尺板逐渐平起内收,鏊子上就
出现了一个完整的圆。煎饼熟了,母亲就双手扯着煎
饼边缘猛地掀起,于是一张薄薄的米黄色的煎饼便做
成了。❹
❹本段详细地描写了
母亲烙煎饼的过程。
范文评点
煎饼好吃,但要烙好却不容易,鏊
子烧得太热会烙糊,太凉则揭不下来,
也不好吃。只有恰到好处,煎饼才会色
黄味香,圆整松脆。母亲是烙煎饼的好
手,舀糊、烧鏊、摊糊一气呵成,烙出
的煎饼简直像一件工艺品。❺ ❺把“煎饼”比作“工艺品”,
蕴含着对煎饼的喜爱之情。
范文评点
如今,家乡的煎饼已走出了山村,来到
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少家乡人在城里以卖煎
饼为生,生意红火。他们长年累月地在那平
底鏊上画着一个又一个“圆”,满足着城里
人对煎饼的需求。哦!家乡的煎饼多像一根
丝带,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❻
亲爱的朋友,来我的家乡做客吧,品尝
我们家乡松脆香甜的煎饼!
范文评点
❻煎饼为家乡的人带
来商机,也缩短了城
乡距离。
名师点评
作者在熟悉的范围内确定足以代表家乡特色的物产——
煎饼,作为家乡的名片,立意符合要求。然后选择与主题契
合的材料,详细介绍了“煎饼”的制作、食用方法,表达了
作者对煎饼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运用了总—分—总
的结构形式,条理清晰,首尾照应。
范文评点
文题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定文
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600字。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
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
”“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
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是为了告诉你,你手中
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文题展示
合作探究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是写作的关键,立意一旦出现偏差,则全盘
皆输。认真研读这则材料,抓住母亲的话,深悟母亲话中的内涵。
母亲话中的关键语“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是要付出劳动的”,它所表明
的深意是:生活中只有付出了劳动,才会有所收获。
母亲话中的另一关键语“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它所表
明的深意是:要懂得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幸福和甜蜜。
母亲话中的第三处关键语是“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
分享”,它所表明的深意是:和人相处,要懂得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所有。
选择自己最有感悟的立意,围绕此立意确定文体并进行选材。写记叙文和
议论文皆可。
提示
合作探究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收获两
份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
掉一半忧愁”,这句话让我终生难忘。 ❶
那是几个月以前的事情了。那天,我正津津有
味地读着作文报刊,无意间却瞟见我的作文——
《小蚂蚁》在报纸上发表了。知道这个消息,我
欣喜若狂,找谁来分享呢?嗯,就告诉张佩玲吧!
❶用富含哲理的话语
引出文章主题。开头
语言简练,观点深刻。
懂得分享,才懂得人生
范文评点
我拿着报纸兴高采烈地走到张佩玲的座
位前。“你瞧!”我用手指了指我的作文,“
我的文章发表了!”她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
大声喊道:“哇,你真棒!恭喜你了!”那时,
我真正体会到了“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
友,你将收获两份快乐”这句话的含意。我
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❷
❷寥寥数语却精彩传神
地叙述了事件的经过,人
物形象跃然纸上。
范文评点
有一次考试,我的成绩不理想,心中十分沮丧。我的眼
前飘着一层层愁云,心里也像塞了一团乱麻,一时不知道该
怎么办才好。我垂头丧气,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张佩
玲见此情景,凑到我身边,问我:“陈铭珲,你怎么了?”“
唉,我考试只得了八十多分……”“这有什么关系!只是一
次小考,下次努力考好就可以了!”她坦然地笑了。“可是
……”她打断了我的话:“如果说人生的过程像一幅画,那
么这幅画就是由各种成功和失败作为色彩绘制成的。其间
有山重水复,那是失败涂抹的阴霾;有柳暗花明,那是成功
描绘的彩虹。” ❸她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它诠释了“
❸运用心理描写和
语言描写塑造了具
体可感的人物形象
。张佩玲的话极富
文采,具有很强的
教育意义。
范文评点
范文评点
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
一半忧愁”这句至理名言。
分享,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你将会得到
更多的快乐;分担,与朋友一起分担忧愁,你
将会倍感轻松。来吧!同朋友一起,共同迎接
明天不落的太阳吧! ❹ ❹首尾呼应,结构严
谨,点明中心。
名师点评
这篇优秀的习作亮点颇多。从主题上看,文章立意深刻,
阐述了“只有懂得分享才能更好生活”的道理;从内容上看,
内容丰富,作者选取了两个相互对照的事例,使主题更全面;从
布局谋篇上看,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方面颇具匠心,采取了首
尾呼应的结构方式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层次更分明。
范文评点
文题三:
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
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
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
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文题展示
合作探究
这是一道有材料的命题作文题,材料是为了帮助理解题目、打开思路而设
的,所以写作前应该认真分析材料。材料中列举了诸多“路”,这些路都是延伸
出的“路”的象征义。生活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历经了喜怒哀乐;学习是
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虽有艰辛,但也有丰厚的收获;交友也是一条路,在这
条路上,我们要付出真心、诚心才能结交挚友;追求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
有无尽的期盼和思考。
由此拓展开来,我们还可以赋予“路”其他的象征义,比如读书之路、进取
之路、拼搏之路、成功之路、人生之路、治国之路、创建文明城市之路等。布
局谋篇时,要先确定立意和素材,然后梳理,列写提纲。写作过程中一定注意紧
扣题目“在路上”,将内容和“路”结合起来,切不可顾此失彼,导致写作中不
见“路”的踪影,文章跑题。
提示
合作探究
今年暑假,最有意思的事便是去爬山。
那天,天刚蒙蒙亮,我跟表姐就起床了。我们蹑手
蹑脚地背上背包,拿着手电筒走出了家门。❶
在清爽的晨风的陪伴下,我们离城市越来越远,路
也变得越来越窄。小路被来来往往的登山者踩得结结
实实,踏上去很舒服。风吹得路旁的树沙沙作响,不远
处的小溪发出清脆的响声,枝头还有几只早起的鸟儿在
唱歌……❷我觉得整个人好像浮在风里,无比自在。
❶开头开门见山,语
言简明扼要,交代了
人物和要写的事件。
❷环境描写,风吹树
声、小溪流水声、鸟
儿的歌声都衬托了“
我”快乐的心情。
范文评点
在 路 上
脚下的路越来越陡,曲折盘旋。好在天渐渐亮了,
慢慢地,可以看清路上的东西了。走到一块大石处,表
姐停下了脚步,示意我向下看。此时我气喘吁吁,大汗
淋漓,❸但我还是顺着她的目光向下看去——哇,好漂亮
啊!在深色的天幕下,屋舍错落地点缀在一片浓绿的树
丛中,远处以山为背景,一条涓涓流动的小溪穿过村落
而来,好似一幅放大的山水画。❹
❸“大汗淋漓”从侧面
表现了山路的艰难。
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写在半山腰看到的美
景,为下文描写登顶埋下
了伏笔。
范文评点
范文评点
我用力跺了一下脚,心中激荡起无限的自
豪与满足。啊,我把一切都踩在脚下了!
再往上,山路变得更为崎岖难走了,带刺儿
的灌木伏在路旁,要用手不断拨开它们才能前
行。不一会儿,手脚就被划破了许多处,我又痛
又累,不想再往上爬了。但我又不愿意放弃这
次难得的机会。❺半山腰的美景是看到了,山顶
的景色会不会更美?
❺心理描写,通过“我”
的思想斗争,突出了山路
的崎岖难走。
我努力地跟紧表姐的脚步。又过了十几分钟,忽
然眼前一亮,蓝天一下子向我盖过来。❻我愣住了,看
着脚下云海起伏,不禁心跳加快。居然到山顶了!我顿
时无比兴奋,飞快地跳上不远处的一块巨石坐下。
坐在山顶上,我惬意地享受着山风和这无边的美
景。心中无比畅快,更觉有一种收获。这一道山路又
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怀抱着梦想上路,要取
得一点成绩可能很容易,但如果我们因此满足或被接
下来的困难吓倒,就此止步,那将错过更美的风景,造
成一生的遗憾。❼
❻“盖过来”以动写
静,表现了“我”登顶
之后的兴奋和震惊。
❼由登山联想到人生,
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
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范文评点
范文评点
在追梦的路上,不要想着距离有
多远,不要放弃,坚持不懈,终会到达
顶点。
在追梦的路上,不要迷恋路旁的
风景,前面的世界会比现在更大、更
精彩。❽
❽结尾照应前文,点明题目,
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名师点评
作者通过描写一次登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路上”的“路”,既指实际的登山之路,又指人生之路。文
中对沿途景物的描写,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围绕一个中
心:在人生之路上,遇到困难不放弃、不迷失,坚持到底,才能看
到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范文评点
(2018·四川成都)写作。(60分)
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答案
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
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
……
请以“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校名和地名。
合作探究
【真题解说】
本题为“提示语+题目”形式的全命题作文题。
首先,认真研读提示语,明确题目《答案》的含义:填写在试
卷、作业本上的问题的答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答案,即解决
问题的方式方法、观点态度等。“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
别”,所写“答案”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有时又不止
一个”,即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其次,明确要求,尤其要注
意“有真情实感”这一点。
合作探究
①学校生活中,一次挑战自我的经历是一次寻求“答案”的过程。通过学校
生活的经历,从生活小事做起,改变自己,挑战自我,最终成功融入集体,得到大家
的认可,从而找到成长的答案:做人要有集体意识、大局意识,不能太自私。
②家庭生活中,一次孝心的表达是一次寻求“答案”的过程。以此立意,可
围绕“亲情”来写,选取典型事例,表现自己由原本的懵懂无知到懂得关爱父母,
从生活细节上尽到自己的孝心,从而表明自己寻求到的“答案”,即要懂得“享
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付出爱”。
③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1+1”等于多少?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然后给自己一个丰富的“答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戏剧对白(或独白)、
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写作指导】
合作探究
融融月色之下,轻拨琴弦,琴音流淌而出。
这琴声虽算不上动听,却也是我的用心之作。
记得六年前初学琴时,极不情愿地一遍遍重复
着同一个音符,感觉那是世上最枯燥、最乏味
的事。转眼花飞花落,春去春回,六载光阴已被
这琴音悄然串起。如今,却发现自己已割舍不
下这段如梦的“琴缘”。❶
❶通过回忆“我”学琴的
往事,引出话题,“割舍不
下的琴缘”为“答案”埋
下伏笔。
答 案
范文评点
学业日渐紧张,我已无暇“玩物”,
唯恐“丧志”。然而,这把陪伴我六年的
琴,我又如何能放得下呢?快乐时,琴声亦
乐,落日晚霞点染了一个黄昏的绚烂;悲
伤时,琴声亦悲,飞花月色如泣如诉;宁静
时,琴声亦静,柳枝轻拂湖面泛起浅浅涟
漪……❷与琴相伴的时光,俨然成了我生
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范文评点
❷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
了“我”弹琴时的投入,也表
达了“我”对琴的感情。
还记得,一位酷爱国画的朋友告诉我她决定停笔不
画时,我那种说不出的惊讶。问她原因,她只说,要奋斗了
——为了学业。从此,眼前少了一个挥毫泼墨的才女,多
了一个埋头苦读的女孩。
也曾为她惋惜了好一阵子,放下心爱的画笔,一定很
苦闷吧!然而,每每与她交谈,却未见其悲,她仍像从前一
样,与我谈笑风生。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放弃画画,
你后悔吗?”她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地对我说:“暂时的
停止,并不代表放弃。有舍才有得,有时候停一停也不失
为一种好的选择。”看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忍不住笑
了:“以后一有机会,我就会重拾画笔的。”❸
❸语言描写,表现
了女孩对“舍”与
“得”的认识,给
予“我”启发。
范文评点
轻轻拨弄琴弦,她的话,仍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是啊,“有舍才有得”,面对人生的第一道关,谁会放
弃拼搏呢?
月色依然皎洁,婆娑树影间,如碎玉般洒落了一
地的梦幻。认真地调准音调,最后酣畅淋漓地弹奏一
曲,指尖流泻出满满的感动。合上琴匣的一刹那,心
情归于平静。❹
我想,这是我的选择,为无悔的青春而拼搏!我相
信,我已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❺
❹以“最后一曲”收
束全文,照应开头。
❺结尾点题,也表达
了文章的主旨。
范文评点
名师点评
作者精心选材,在文中为我们讲述了自己一次抉择的经
历——为了学业暂时放弃弹琴的爱好。这次明智的选择被作
者视为“一个满意的答案”,选材很独特。文章注重前后照
应,在“融融月色之下”,由“轻拨琴弦”开始,又在“月色
依然皎洁”时,以“合上琴匣”结束。行文完整而严谨,如行
云流水,显现了作者裁剪布局的精妙。
范文评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
感态度。(重点)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
景中去理解。(难点)
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素养)
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
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18岁考
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家迁南京,生
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54岁客死扬州
,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因家有“文木山房”,所
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
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知识备查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
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
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
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
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
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
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
是为了作区别。
知识备查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
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
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
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
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
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讽 刺 文 学 常 识
知识备查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
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
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拨弄而失魂落
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
的不合理。如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求取功名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
始终把功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其迂腐可见一斑。又如书中第四十
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众人不加阻拦反而大加赞扬,这些正是对“
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阅读这些作品,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讽 刺 文 学 赏 析 方 法
知识备查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
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如写范进中举后惊喜过度而发疯这
一情节时,作者运用的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对当时读书人
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
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讽 刺 文 学 赏 析 方 法
(2)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马二先生游了
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
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
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他灵魂的秘密:
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
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做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知识备查
讽 刺 文 学 赏 析 方 法
(3)广泛采用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
时,作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
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儒林外史
》中,作者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中举前,胡屠户骂范
进“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
他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通过对比,活描出科举制度
下一人飞黄腾达,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逢迎的画面。
这些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
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知识备查
讽 刺 文 学 赏 析 方 法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
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
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仍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
界更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如学习《变色龙》
一课后,我们会感觉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之类的
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
烈的现实意义。
知识备查
讽 刺 文 学 赏 析 方 法
整体感知
1.阅读文本, 把握整体内容;
2.小组讨论, 畅谈喜爱篇目;
3.代表演讲, 发表独到见解。
方法指导
阅 读 方 法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三、做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1.概括大意
2.划出关键字词
3.入情入景
4.品味语言(批注/摘
抄等)
5.读书心得
合作探究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
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
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
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
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
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
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
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
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
理想社会的追求。
整体感知
❶内容简介
❷结构简介
整体感知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
旨承祭”,以 “幽榜”回映“楔子”。
整体感知
❸人物介绍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4】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5】地痞恶棍 ——严贡生;
【6】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整体感知
1.周进(腐儒的典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
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
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
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
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
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
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
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2.范进(腐儒的典型)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
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
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
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
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
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整体感知
3.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
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
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
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
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
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
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整体感知
4.汤奉(贪官污吏的典型)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
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
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老师父霍霍枷死,闹
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如此“清廉”的知县,
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整体感知
他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
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
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
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他却是一个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科
举“成功者”,他以整个人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
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整体感知
5.鲁编修(八股迷的典型)
整体感知
6.马静(八股迷的典型)
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
”,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
‘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举
业。……”马静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是“生员”的白丁,但他仍执着地做
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这不仅
写出了马静之流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的原因
-----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科举制度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
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7.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
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及奶妈怎
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
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
口咽了气。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8.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
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
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
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你的是我的,我
的还是我的。”
9.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
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
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淡泊功名,讲究
“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
—“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
。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
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
自己的事罢!”
整体感知
10.沈琼枝(正面人物)
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
对抗世俗、敢作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❹专题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
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
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
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合作探究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
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
就需要在讲述前进行选择,从书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而且容易
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先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
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讲述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要忠于原文,同
时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注意书面
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力求让讲述更加通俗易懂。
探究指导
合作探究
故事梗概示例: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
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没考
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
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
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
:“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
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
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
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合作探究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
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
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清闲斋老人语),让读者一见
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情节,看看作者在刻画
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
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
合作探究
探究指导
本专题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其主题是“《儒林外史》的讽
刺艺术”。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一专题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说,
而是要抓住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
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细读有
关章节,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进行分类归纳。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及
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边读边做批注,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材料。此外,还要特别
注意这些章节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合作探究
示例:
《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其讽刺艺术也一
向为人称道。在刻画人物时,作者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使读者一读就能洞彻其灵魂。《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
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讽刺小说,吴敬梓通过典型的、生动的
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成熟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封建科举
制度的腐朽,辛辣地讽刺了当朝统治阶级的腐朽与虚伪。
合作探究
专题三: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串全书的核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
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如何?又会有哪些
故事?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加吸
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
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合作探究
续写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材料就是原文,因此要从原文出发来推想故
事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构思适当的情节。要写
好这一续写题目,首先要选好书中的一个故事,认真研读,掌握故事发展的过程
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
的发展变化。其次,续写的文章要在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
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续写的内容在思想上应该是健
康向上的,有积极意义的。最后,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续写
的故事更加深刻、生动。
探究指导
合作探究
示例:
范进后来中了进士,受周进举荐,做了山东学道。回京之后,皇
帝念其有功,又知他文章写得好,就钦点为翰林院编修,参与编撰史
书的工作。范进叩首谢恩,就到翰林院就职了。
可那范进平日只读四书五经,写文章只会写一成不变的八股文
,那编撰史书的活儿,他哪里能干得出来?过了一段时间,翰林院的
同僚们就知道了他的底细,私下里都说他是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
勤、只会做八股文的草包而已。
合作探究
这天,编修们聚在一起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编史上。一个
编修力主欧阳修的主张,认为编撰史书要文字精简,务去陈言。这
范进听着就疑惑了,欧阳修这名字听着熟悉,可怎么也想不起来是
谁。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旁边的一位编修:“请问兄台,这欧阳修
大人是哪科进士?我怎么没见过他?”一言既出,周围一片寂静,那
位编修斜着眼看了看范进,不冷不热地说:“范大人,这欧阳大人可
不是本朝人,乃是宋朝人。”范进听罢此言,不禁老脸羞得通红,只
好拱了拱手,讪讪地说一声:“见笑,见笑!”灰溜溜地走了。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
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
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
刺了封建官吏的昏庸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
,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
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
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作者对理
想社会的追求。
❶《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表现在笔法的客观、真实上。
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叙事方法,他宁愿退居幕后,对作品中的人物
只作旁观式的笔录,通过精确的白描,不加任何渲染。话本小说
中那些“但见”“原来”“看官听说”之类表示作者观点的评价
性文字消失了,人物的可笑、可悲、可叹之处全由人物自己的行
动和言语来表现,全篇“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其次,《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表现在它的讽刺手法的多样性。在
冷静犀利的笔调之外,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讽刺手法,精心设计了一个个
富有讽刺性的场面。这些手法主要有夸张、对比、戏拟、互文。
周进撞号板,哭出鲜血;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严监生为了两茎
灯草,不肯瞑目等,都可算是夸张的典型,这些事情可能是现实中不曾有
的事实,但却是“会有的实情”。这些夸张的典型事例不仅具有强烈的讽
刺意味,同时具有深刻的悲剧内涵。
艺术特色
❷《儒林外史》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富于形象性。
写作特色
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相尽现”。文章运用
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
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❸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
写作特色
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这种独特
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
线索,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
社会生活的目的。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①,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
才到天字号②,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
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
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
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
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
,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样号啕痛哭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
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
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
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
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
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却是哭得利害。”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
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
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公
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
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
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学是
有的,怎奈时运不济!”那客人道:“监生③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
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
般想,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
拓展探究
“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
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
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
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
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
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
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一切多的使费,都是金有
余包办。周进又谢了众人和金有余。行主人替周进备一席酒请了众位。金有余
将着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
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
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
的花团锦簇一般。出了场,仍旧住在行里。金有余同那几个客人还不曾买完了
货。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
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
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
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
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爹贺礼是不消说了。
拓展探究
【注释】①贡院:明清时期省城乡试、京城会试的场所皆称为贡院。②天字号:贡院连贯排列着隔离
考生的窄小单间,“天字号”即第一号。③监生:初由各省学政从秀才中考试选拔。明清时期规定,
凡向官府捐献一定数额钱粮者,也可获得监生资格,即可参加乡试。
拓展探究
①第1段中,周进家又不曾死了人,为什么“号啕痛哭”?
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触景生情,不
觉伤心起来。
②第2段中,周进听了金有余的话后,为什么“又放声大哭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概括。第
一次哭的原因,在下一段金有余对众人的解释中有明显的说明,注意总结即可;第二次
哭的原因,前文已指出“道着周进的真心事”。
因为金有余的话又勾起了他的伤心事。
1.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
拓展探究
2.第4段中“那七篇文字做得花团锦簇一般”与第2段中哪些句子
相照应?
“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
运不济!”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已经指明了要从第2
段中寻找,因此,描述周进作文的文字,应该对应前文金有余及客人们对周
进才学的评价。
拓展探究
3.最后一段写众人前来贺喜,结合周进中举前后的情况,说说这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周进因为家里穷(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无法进入考场,这些人不来资助
,周进中举后他们却涌来贺喜,这说明科举制度不但毒害了读书人,而且毒害
了其他人,各色人等都拍马逢迎、趋炎附势,揭露了整个社会的炎凉世态。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的主旨在于揭示封建科举制
度对社会的危害,不仅使周进丑态百出,也显示了周进周围的各色人等的势利
和庸俗。
拓展探究
《儒林外史》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鲁迅、胡适、张天翼等现代
文学家都对《儒林外史》有独到的体会和研究,致使这部作品在现代文坛备受瞩目,
影响着现代小说的创作。
《儒林外史》对晚清小说的示范作用是明显的,而晚清小说又给后来的小说创作
提供了更多方面的参照。《儒林外史》对现代文坛的影响深远,并促生了"故事集缀
型"小说的兴盛。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
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足以跻身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
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和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对世界文学
的卓越贡献。
成 就 影 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
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
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
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
旎的古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
有《东坡乐府》。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
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
步而行。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精读细研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定风波
苏轼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
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过了一会儿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说一说: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
本词序的作用:
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
作者的心情。
知识链接: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
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精读细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高声吟咏长啸 草鞋
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
译文: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
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精读细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
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
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
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
出下文的“谁怕” 。“何妨”二
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了挑战色
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
都是由此生发。
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
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
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精读细研
上阕小结
精读细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方才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
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精读细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
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
足挂齿?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
遇到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和人生险途。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词的上阕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在作者眼里,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
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
遇和人生态度。
3.“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
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
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
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
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写作特色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
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初官至
参知政事。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
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
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
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有《简
斋集》《无住词》。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
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
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
“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
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
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
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
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精读细研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
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昔日的游览
在洛阳城南十里 出色的人物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
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
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
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
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
地反映了出来。
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
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精读细研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
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
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
,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精读细研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
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喻示作者身经浩劫,如历恶梦的心境。
点明追忆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又可见时间之长。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
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
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
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
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
亡的痛苦。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
用意是什么?
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
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
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
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歌,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合作探究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直抒胸臆,
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萌
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写作特色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
历史长河。
1.巧用对比。
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
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
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
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
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
年。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
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 (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
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
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
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
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
,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
是,清光更多。
héng pī
zhuó pó suō
精读细研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
欺人奈何?
形容月光浮
动,亦指月光。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即嫦娥,传说中
月宫的仙女。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文:一轮秋月缓缓移动着,洒下万里金光,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
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精读细研
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
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
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有力地
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
发,欺人奈何?
精读细研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
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砍
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
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在人间的光辉更多。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
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精读细研
下片运用想象,揭示主旨。作者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看祖国山河,
月桂的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桂吗?
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实现理想的坚
强意志。
合作探究
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
手法?请简要赏析。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
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
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
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之情。
②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作者
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
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
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
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
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想象丰富。
2.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自己的理想。
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
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
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
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
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
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
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
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浣溪沙
纳兰性德
pàn
shù lěi
精读细研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浣溪沙
纳兰性德那边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怎样的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
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精读细研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
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
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吹断”写尽了北国
秋冬之险恶。
言明时节为秋,
亦称“秋声”。
精读细研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
恨几时平!
边防驻军的营垒
关塞上的城堡
译文: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
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
潮起伏不平。
精读细研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
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
“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
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
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
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
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
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合作探究
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
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
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
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
之感;
③另外 “一 ”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
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1.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
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
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
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写作特色
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
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半竿”。
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
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
课下作业
1.背诵这四首诗。
2.感受诗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
诗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