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PPT讲练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短文两篇PPT讲练课件

ID:644559

大小:1.91 MB

页数:116页

时间:2021-03-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 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重点) 2.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 方法。 (难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 读书习惯。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 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 法。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开浪漫 主义的先河。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 具论》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玫瑰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 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 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 等。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 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预习检测 读 一 读 死抠 yí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cī huò kōu cūn càn 怡情 统筹 藻饰 狡黠 马南邨 诘难 要诀 蒸馏 劝诫 王粲 滞碍 吹毛求疵 豁然贯通 预习检测 读 一 读 练达 枝节 涉猎 聪颖 高谈阔论 味同嚼蜡 诸如此类 狂妄自大 开卷有益 liàn zhī liè kuò jiáo zhū wàng juàn yǐng 预习检测 多 音 字 嚼 好 jué jiáo hào hǎo 好读书 读好书 味同嚼蜡 咀嚼 卷 juàn juǎn 书卷 翻卷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怡情】 【傅彩】 【观察】 【文采藻饰】 【学究】 【诘难】 【味同嚼蜡】 使心情愉快。 涂上色彩。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问,为难。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 【练达】 【要诀】 【狂妄自大】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 不通畅。 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重要的诀窍。 预习检查 读书有好处。 极端的自高自大。 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词语解释 成语积累 【高谈阔论】 预习检查 【吹毛求疵】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不求甚解】 【豁然贯通】 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 绕着“读书”,发表了哪些见解。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 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  整体感知 2.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然后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述 了读书这一主题。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3) (2) (1) 精读细研 1.读书要有哪些目的呢?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的目的 正面论证 读书费时过多 文采藻饰太盛 全凭条文断事 惰 矫 学究 反面论证 精读细研 2.读书与经验有怎样的关系?为避免“学究故态”,应该怎 么做呢? 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关系: 怎么做: 精读细研 3.作者在论述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 分析。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 书学习,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 易懂。 比喻论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 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精读细研 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 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 ——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精读细研 作用: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 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 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方法指导 精读细研 作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往往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 质。运用这种方法,能够突出事物的对比性,也就是 说这种对比,可以有力地证明论点。 答题模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X与Y的对比, 鲜明、有力地证明了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 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对比论证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方法指导 精读细研 1.读书时应注意什么? 读书注意事 项 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不可只为寻章摘句, 应推敲细思。         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时应注意的 事项,增强了语势。 读书的方法 精读细研 2.作者提到读书的方法有哪些?运用了什么手法?怎样论述的? 读书方法 选读 与讨论、作 文结合起来 浏览 精读 摘要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 味同嚼蜡矣。比喻论证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 智,作文使人准确。运用了排比 的修辞手法。 精读细研 1.读书有哪些作用?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作者是怎样论证读书的作用的? 首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不同作用,然 后归纳出论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接着运用比喻论证,论证读 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就像运动袪除身体百病一样;最后运用举例 论证,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作结:“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 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的作用 合作探究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结合课 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使我们荡舟在书籍的海洋里,使我们得到知识的浸润,受到 书香的熏陶,使我们境界高远、胸襟开阔、学识通达、思维敏捷,使 我们的认识更深化、品位有提升。 通过阅读,不仅能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还能启迪思想、提 升心智,使我们在思维的天空、想象的王国自由翱翔,纵横驰骋,摆 脱惯常思维的约束,冲破旧观念的禁锢,形成新的思路,通过读书, 我们能够敏锐捕捉、积极消化、充分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能在平凡 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 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及读书的重 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感悟一:读书的方法,或浏览,或泛读,或细读,根据不同的 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爱好,读书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 每种读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认为应 该“咀嚼消化”,读得“深”一点儿。对于课外书,我认为可以 泛读,增加阅读量,实现“海量阅读”的目标。但不管怎样,读书 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广泛涉猎,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 “下笔如有神”。 感悟二:《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 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 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 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 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写作特色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第三,运用对比说理。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 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第一,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生 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样使所 说的道理十分鲜明,读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 立 论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 聆听了培根对读书的高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 马南邨对“不求甚解”有什么新解。 第二课时 马南邨(1912—1966),新闻记者、政论家、 杂文作家。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44年初, 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 要作品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 等。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作者简介 知识备查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 《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 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 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 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 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 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 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 文。 1.论证的方式: 2.什么叫驳论文? 知识备查 议 论 文 知 识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 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立论和驳论。 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别 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3.批驳的方法 (1)直接批驳 (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据中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 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逻辑不能证明论点,论 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知识备查 知识备查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树靶),然后针对 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 服,不能扣大帽子。 (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整体感知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2)在批驳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精读细研 1.再读课文,作者是如何批驳别人的观点的? 先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 “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2.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 几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 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 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 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 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精读细研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 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 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 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 “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合作探究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 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而要 了解大意。 合作探究 3.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为某一 局部而放弃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 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 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 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 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 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 些深层次的启发。 4.《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 何异同?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 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 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 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 吸取知识。但学习中切不可“不求甚解”,做事流于表面, 走马观花。 写作特色 ①细腻详实的道理论证和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 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地分析。 如第8段引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 方法是可取的。此外,本文还列举了正反两面的事例来论证观点, 如第5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 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 解”的读书态度;第6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 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 板书设计 把 握 实 质 不 拘 表 象 不 求 甚 解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亮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作 分 析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课堂检测 A.狡黠(xiá)   涉猎(shè)    矫正(jiào)  藻饰(zǎo) B.劝诫(jiè)    阐证(chǎn)  诘难(jié)       要诀(jué)  C.聪颖(yǐnɡ) 蒸馏(liú)     暂时(zhàn)     滞碍(zhì) D.咀嚼(jiáo)  傅彩(fù)      统筹(chóu)   伦理(lún) B 【解析】A项,“矫”应读jiǎo;C项,“暂”应读zàn;D项,“嚼”应读jué。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矫情 逻辑 孜孜不倦 修剪移接 B.伦理 周密 欣然忘食 狂妄自大 C.提倡 睾肾 因小失大 文彩藻饰 D.盲目 聪颖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C 【解析】C项,“文彩藻饰”中的“彩”应为“采”。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读史使人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 科学使人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B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课堂检测 A.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教研讨论会上,刘老师高谈阔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C.学习文件不能只咬文嚼字,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D.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 不倦。 B 4.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 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 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 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 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 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 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解析】《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D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拓展阅读 拓展探究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 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 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 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 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拓展探究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 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 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 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 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 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 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拓展探究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 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 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 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 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 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 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 如此的认识,就是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 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 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 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 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 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 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 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 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 活和文字中”。 拓展探究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 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 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 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 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拓展探究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气象万千。 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塑造 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 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  拓展探究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 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 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 表达效果。  拓展探究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标红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 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 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 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 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B 拓展探究 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振奋了士气, 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 生活”的观点。  拓展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 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 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 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拓展探究 中考链接 (2019·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 《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 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拓展探究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 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 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 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 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 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 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 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 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 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 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 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拓展探究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 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 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 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 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 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 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 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拓展探究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 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 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 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 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 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 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拓展探究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 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 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 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 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 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 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 重视读书,让读书扎根心间。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开篇介绍“读书种子”的由来,解释内涵,引出论题; 引用黄庭坚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下文对读书重要意 义的论述;富有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拓展探究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彭德怀注重学习而且督 促身边工作人员学习,做一个“读书种子”的分论点,使 论证更有说服力。 拓展探究 示例:我读过《朝花夕拾》,领略了鲁迅的童年,琐碎的记 忆在书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真让人 怀念。这本书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的心永远年轻。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 事例,谈谈你的体会。(3分)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课下作业 1.课余时间收集、摘录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警句。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 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新解; (3)“滥竽充数”新解。 课下作业 示例: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 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 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如“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 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 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 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下 13 短文两篇 新知积累·基础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 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 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 爵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shè猎者,少 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狡黠(   )    jié(   )难 shè(   )猎 诘xiá 涉 • • 新知积累·基础练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 是“________”。 咀爵 咀嚼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 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 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 爵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shè猎者,少 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新知积累·基础练 (3)“狡黠者鄙读书”中“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不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 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 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 爵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shè猎者,少 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新知积累·基础练 孜孜不倦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 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 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 咀爵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shè猎者, 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文段中的画线句可用成语“____________”替换。 • 新知积累·基础练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不通 畅) B.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C.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 学究故态。(有资历的学者) D.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指读书有益处) C • • • • • • • • • • • • 【点拨】学究,这里指迂腐的读书人。 新知积累·基础练 3.与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②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③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 明星。 ④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比喻  排比  比喻  引用 B.比拟  反复  夸张  比喻 C.对比  排比  比喻  拟人 D.比喻  反复  夸张  引用 A 新知积累·基础练 4.仿照画横线的句子补写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排比。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 坚 强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可以使卑微的生命变得高尚 可以使单调的 生活变得多彩 【点拨】仿句应符合“可以使……变得……”这一句式, 内容是读书产生的正面作用。 新知积累·基础练 5.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读书》一文是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这 一顺序写作的。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和对比论证。 C.《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 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 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D 【点拨】A.《谈读书》是按照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这 一顺序写作的。B.《谈读书》一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 论证。C.《谈读书》不是驳论文,是立论文。 语言建构·能力练 (一)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 6.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读书的。 一、课文研读 作者是从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 方法、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 的缺陷三个方面谈读书的。 语言建构·能力练 7.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 信书上所言”?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 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全盘吸 收,效果不会好。 语言建构·能力练 8.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 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 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使句式 整齐,造成一种气势,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语言建构·能力练 (二)阅读《不求甚解》,回答问题。 9.“不求甚解”一词,现在多用作什么意思?在本 文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理念? 现多指不深入领会,只停留于一知半解。 作者认为读书一要虚心,承认自己不懂的地方还 有很多;二要活读,要领会要意,不过分在字词 上花工夫。 语言建构·能力练 10.文章第⑥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 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 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 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 不求甚解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语言建构·能力练 11.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示例一: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 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示例二: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 以然;“求甚解”实际上就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 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示例三:两种读书方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 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 语言建构·能力练 12.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 47-48页第12-16题。 【点拨】本题是对论点的考查,文章第①段就开 门见山,提出了论点。 广博与精深,是读书的两个法门,相得益彰, 缺一不可。 语言建构·能力练 1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之后,引用名 言,解释了“广博”的含义,在此基础之上论 证了广博与精熟的关系,最后归纳总结,重申 论点。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想的分 析能力。 语言建构·能力练 14.“书读深了,才有可能达到东汉郑玄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 解一卷而众篇明’的境界”一句中“可能”一词可以删去 吗?为什么? 【点拨】本题是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考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其用词的准确与严密即可。 不可以。“可能”起限定作用,既客观地反映了书读 深了,所能达到的境界;又防止了认同问题的绝对化,使说 理和缓,易于让人接受,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 语言建构·能力练 15.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点拨】本题是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本文用得最多的是道 理论证,此外也用了举例论证,如第④段中毕淑敏读《美 人鱼》的不同体验即是举例论证。 语言建构·能力练 16.“不同时期,不同际遇,或者经过时事的变迁,再读同一 本书,总能有不同的体会,得到更多的收获。”你有过 类似的读书体验吗?请分享一下。(40字左右) 略。 【点拨】本题考查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之上的自我拓展 能力,既不能脱离文意,又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要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注意字数要求。 综合实践·素养练 17.[2018•潍坊节选]在社区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 你参与了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 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 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 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 不能饱腹。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 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综合实践·素养练 (1)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 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让读者有阅读收获 材料3 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 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 000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 微信群的文章。 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② 读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 综合实践·素养练 18.培根的《谈读书》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 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气势,鲜明有力地 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请你仿照这种写法,至少运用 两种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看 法。(200字左右) 片段练笔 综合实践·素养练 例文:与好书相伴,绘美丽人生,开启智慧,润 泽生命。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 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腹有诗 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有了读书这个厚实的根 本,知识的花蕾才能绽放,智慧的果实才能饱满。多 读一本好书,多得一分经验,多增一分智慧,多添一 分力量。唯有读书才能将枯燥的生活变得鲜活,将遥 远的过去变得亲近,将理想变得熠熠生辉,将梦想变 得触手可及。 13 短文两篇 A.藻饰(zǎo) 狡黠(xié) 傅彩 (fù) B.诘难(jié) 咀嚼(jiáo) 味同 嚼蜡(jué) C.滞碍(chì) 阐证(chǎn) 幽居 (y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 求疵(cī)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 • • • • • • D xiá jué zhì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高谈阔论 纵观统酬 孜孜不倦 寻章摘句 文彩藻饰 炼达之士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豁然惯通 因小失大 开卷有益 错别字 改 正 酬 彩 炼 惯 筹 采 练 贯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能形容饭菜无味。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 渊博。 C.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 己独特的见解。 D.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 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 • • • • • • • • • • • • • • • 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建议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很及时,应当引起有关部 门的重视。 B.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 问题。 C.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 指责的。 D.无论古代或现代,中国或外国,改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D 主谓搭配不当,不能说“问题”“很 及时”,应改为“提得很及时”。 语序不当,应为“发现、讨论、解决”。 缺乏主语,把“从”和“中”去掉。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②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③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 星。 ④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比喻  排比  比喻  引用 B.比拟  反复  夸张  比喻 C.对比  排比  比喻  拟人 D.比喻  反复  夸张  引用 A 比喻 排比 比喻 引用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给予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它是一种最好的心灵 涵养方式。阅读可得良师益友,________;阅读让人心生安宁, ________;阅读亦能怡情养颜,____________。 ①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多年沉淀积累,琢 颜如玉 ②李涉语:“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坐一隅捧卷而读,内心澄澈 ③于谦有诗:“书卷多情似故人。”穿越时空倾情交流,酣畅淋漓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D ③ ② ① 7.【训练点:辨识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不求甚解》一文的第⑥段 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一、语文要素训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 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 对不求甚解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 证方法及其作用。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 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阅读课文《短文两篇》(节选),回答问题。 8.【甲】文段中画横线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 阐述这一观点?【乙】文段集中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二、精段品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3页第8-11题。 【甲】文段中画横线文字的观点在最后“凡有所学,皆成 性格”;从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观点,可知运用的是归纳 论证法;从【乙】文段中“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和“必须理解经 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可知这段文字论述的观点。 阅读课文《短文两篇》(节选),回答问题。 8.【甲】文段中画横线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 阐述这一观点?【乙】文段集中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二、精段品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3页第8-11题。 【甲】文段中画横线文字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 格。方法:归纳法——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 纳。【乙】文段集中论述了: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9.你从【甲】文段可看出读书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甲】文段的前半段论述了读书有塑造人物性格 的功效;后半段论述了读书可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头脑中的缺陷。 举例略。 10.【乙】文段里提到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的著作做 了许多曲解,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文简要问答。 从【乙】文段中“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必须 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可知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 著作曲解的原因。 他读书不虚心,没有理解其精神实质。 11.【甲】【乙】两文段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说理 的,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 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 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览,才能见多 识广,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问题。 12.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拓展阅读[2018•襄阳]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4页第12-16题。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 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可提取尾段 的“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 万千”一句作为答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 气象万千。 13.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 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本题考查安排材料的顺序。第④⑤段对应的是第⑦段中的 “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这个分论点。而这⑥段对应的是“阅读 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一分论点。它们属于一一对应的关系。读 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 会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既塑 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 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14.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 察。 本题考查对关联词作用的分析能力。关联词语表示先后两 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不仅”和“而且”是一组表示递进关 系的关联词,强调的是而且后面“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如果去掉关联词,就没有这种强调的效果,所以不能去掉。 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 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15.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 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 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 “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 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B 举例论证 16.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 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 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 中。 本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 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 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 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中士兵通过阅读提振了 士气,可以论证本文“阅读可以丰盈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 的观点。所以这则材料能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16.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 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 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 中。 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恢复了士气, 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 的观点。 17.班级开展“我爱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与。 (1)活动一:班级举办读书主题的黑板报,请你再设计两个板块,使黑 板报内容更丰富。 板块一:名人嗜读趣事; 板块二:读书方法汇编; 板块三:______________; 板块四: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能力。 抓住“我爱读书”这个主题,结 合实际来设计板块。经典名著推荐  阅读心得分享 (2)活动二:向同学们具体介绍一种实用的读书方法。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需要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向同 学们介绍一种即可。 批注评点读书法:就是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空白处对文 章进行注解和写批语。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 过程中批注评点,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活动三:推荐一部你喜欢的名著并简述理由。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从自己积累的名著中选择自己最 熟悉的一步,简述推荐的理由即可。 《鲁滨孙漂流记》。推荐理由:小说塑造了鲁滨孙这个 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对困难、 挫折等不幸时,只要你拥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就能创造出 无穷的力量。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