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认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情景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
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
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
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
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
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礼记》,学习《虽有嘉肴》,领悟为学之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
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
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
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导入新课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
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
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走进作品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
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
料汇编。又叫《 》。与《 》《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
记述 。
儒
仪 礼 儒 家
仪礼 周礼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
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
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
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
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字 音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弗学( ) 教学相长(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fú zhǎng
一、通假字
学学半
二、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知其旨也
“学”同“敩(xiào)”,教导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知识梳理
四、一词多义
学
其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倒装句
学学半——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教
向别人学习
表示推测
它的
弗食,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
诱导、因材施教……
积 累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字词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注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讲述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
质疑问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
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
(1)翻译此句的大意。
【交流点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
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交流点拨】虽有千里路,弗行,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
书,弗读,不知其道也。
探究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
【交流点拨】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
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
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
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
长”的道理。
课堂小结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
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
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
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受与别人分享。
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背诵其中感悟最深的名言。
【交流点拨】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业精于勤,
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以至背诵、理解、体悟,
在此基础上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成体
验,将“教学相长”化为自身的学习素养。而事实上
,我在课堂上引导大家结合学习实际谈“教学相长”
体会的活动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都能做到联系自
身、学以致用。在仿写展示活动中,学生完成得非常
精彩,将本课的难点变成了亮点。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情景导入
我们在第三单元学过《桃花源记》,那是陶渊明理
想中的社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会将儒家
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开头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
,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
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
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
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
而有志焉。”
写作背景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
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
这番言论。
《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
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
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
》《月令》《礼运》《学记》《乐记》《
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
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
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
“五经”:《诗经》、《尚书》、《周易
》 、《春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wéi jǔ
mù guān
fèn wù
字 音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一词多义
为:
天下为公(判断动词,是)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3)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4)词类活用
①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
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整体感知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把短文分成三层。
【交流点拨】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是全文
的总括。
2.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
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
制度;“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
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
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探究主旨
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满足
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
亲……皆有所养);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
乐业(男有分,女有归);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
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
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
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
社会的生活风貌。
课堂小结
同学们,尽管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
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
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
为深远。
拓展延伸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人际关系上重视礼尚往来,人人讲文明,
有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公德,以礼为度,形成一个良好的
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
生活。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大道之行也》这堂
课可取之处是: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要求,
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
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
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发言,
我的点评力量绵薄。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
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精简,因此学生发言之
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从此次的问
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