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 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养成默读小说的习惯;学习小说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
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并学习农家小朋友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
情境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
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成人后,
回忆这段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
难忘的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
的《社戏》,去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
吧!
童
年
童年是一首歌,一首轻快欢乐的歌;
童年是一幅画,一首五彩缤纷的画;
童年是一首诗,一首铿锵悦耳的诗……
童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让人留恋,让人怀念。
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
感受童年的快乐与美好。
平桥村
字 音
归省( ) 行辈( )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家眷( ) 皎洁( )
漂渺( ) 纠葛( )
xǐng háng
dàn xù dɑo
dài cuān duo
fú chán
juàn jiǎo
miǎo gé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
问候(多指对尊长)。
【行辈】辈分。
【惮】怕,畏惧。
【礼数】礼节。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词 义
【旺相】茂盛。
【大抵】大概,大都。
【相仿】大致相同。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实在。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变模糊的意思。
【歌吹】歌声和乐声。
【疏疏朗朗】稀疏而清晰。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一层(4—9): 戏前波折;
二层(10—13): 月夜行船
三层(14—21): 船头看戏;
四层(22—30): 归航偷豆。
1、看戏过程有没有直接写看戏的精彩?
2、在写看戏的前后还写了哪些内容?
3、整个看戏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学习新知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
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
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
考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看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2、思考戏前波折的好处。
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同去
外祖母要担心
一是情节波澜曲折,既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
情,又为下文写看社戏做下铺垫,
二是初步表现了人物—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
的特点。
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少年们 愿意和“我”一同去,
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波折 转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社戏好看吗?你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
不好看。(正)不翻筋斗、没有最爱、
最怕老旦。
(侧)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
各管自己谈话
1、文中的迅哥儿是鲁迅吗?
不是。本文是小说,作者取材于自
己的童年生活,却在生活基础上进行了
艺术概括。
3、作者为何要写?
一路上有喜欢的景物和喜欢的人物作陪。
景美——人美——情更美。
4、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为中心服务——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由的生活的怀念,
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我”和哪些喜欢的人一起看到哪些喜欢的景?
1、月夜行船—人物描写
阅读第10段,思考写法及作用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运用动词,传神描绘
动作描写——充分描绘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
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表现了去
看戏的急切愉快的心情;
2、月夜行船—景物描写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从那些
词句中知道的?
春末夏初。
“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
熟”、“两岸的豆麦”这些都是春末夏初时的景
物。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想象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
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
戏台、渔火
2、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速度之快。
阅读第11段,思考写法及作用
4、抒发了作者热爱江南水乡的感情。
3、烘托了我和小伙伴心情之急切、愉悦。
感觉 以为船慢
景
物
人
物
(喜欢)
(看戏)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淡黑”与“铁”颜色近,“起伏”与“踊跃”动态似。
示例: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通过景物描写形象生动(效果)地写出了
船行速度之快,侧面烘托“我”急切的心情
——比喻、以动写静、侧面烘托。写法
作用
船头看戏
第三课时
阅读14-21段 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
表现出来?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
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回望戏台:缥缈得像仙山楼阁
朗读22 —23段。
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
了哪两点?
思 考
景美;船快。
视
觉
听
觉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
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
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
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
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
意。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
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
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1、叙述者 2、双喜 3、阿发
请3位同学朗读24~30段
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煮
罗
汉
豆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 作者重点描写的
是什么?
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
“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
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
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
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
才使“我”终身难忘。
归船偷豆
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思考: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第三部分
看戏后的余波
豆好吃吗
同是六一公公的豆,偷着吃与他送来吃味道
为什么不同?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
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
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
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
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
情。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
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
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
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
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思考理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 欧阳修
迅哥之乐不在戏,
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
山水、人和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
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
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
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之情。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
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
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第四课时
人物——双喜
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
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
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
过写包票的!”
做事有始有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人物 ——六一公公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
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
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
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视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
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
•听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 “宛转”、
“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嗅觉和味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
发散出来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写出了
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
的美丽景色。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
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
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
速之快;
同时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
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
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
“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以动写静,
以静衬动师
体裁:
人物:
情节:
环境:
迅哥儿 双喜、阿发、六一公公
看戏前
1-4
看戏
5-30
看戏后的余波:
31-40
随母小住
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 11—13 § 22—23
短篇小说
盼
看
念
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理清文章思路,感知
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
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写作脉络。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脉络:①看戏前(1~3):
写平桥乐土,盼望看戏;②看戏中(4~30):月下行船,
船头看戏;③看戏后(31~40):偷豆余波,对社戏的
怀念。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交流点拨】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
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看戏途中;
⑤在船头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
公送豆。
详写的③④⑤⑥;略写的①②⑦。
合作探究
1.朗读1~3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
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可以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诗经》
之类难懂的书;②“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③可
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
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
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2.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交流点拨】一层(4~9):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
(10~13):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
21):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看社戏后归航
偷豆。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
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
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交流点拨】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
的铺垫。
4.学生齐读一遍第一层,加深理解。
5.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
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
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他同学思
考。
【交流点拨】①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
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
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②
第11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
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
的急切,非常传神。
6.齐读与自由朗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层,并要
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
7.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们这样兴师动
众,就是想看戏的,但当小伙伴们看到戏后却是怎样一
种心态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层,读后可以讨论一下。
8.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
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我很担心;
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这些语
句中可以看出来。
9.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交流点拨】①“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
的热情;②“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③“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
天性。
10.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交流点拨】主要人物:双喜;其他人物:桂生、
阿发、六一公公。
11.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
物的印象。
【交流点拨】看戏前:“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
么?”“写包票”“拔前篙”,这些表现了双喜的聪明、热情、
机灵、能干。
看戏时:①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
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特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
喜对“我”的友爱、热情。②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
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
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了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知道了会哭
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表明了双喜考
虑得周全。
12.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
象,并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①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
“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
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②阿发建议小
伙伴们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③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
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
“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纯朴、好客。
品味语言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
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心
情?)
【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
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
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
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
喜悦的心情。
3.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
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写“我”怀念那夜
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
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一场似看非看的社戏写完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
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经历,
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
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课堂小结
景 美
人 美
生
活
美
情
意
美
本文通过童年时
“我”和伙伴们在农
村看社戏的事件,抒
发了“我”对美好童
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从而表达了“我”对
热忱、友好、平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
往。
课堂小结
优美的自然景色
自由自在的生活
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
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
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
【交流点拨】谁家有喜事了:爷爷去表演皮影戏,叔
叔阿姨吹唢呐,奶奶剪花纸贴在窗子上,小伙子们舞狮
子、走高跷等等以示庆贺。
社
戏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过程(4—30)
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略
详
略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生活的怀
念,特别
是对农家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眷恋。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向自主学习又靠近了一
步。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
书。我并没有刻意带着他们走进文本,也没有带他们仔细分
析句子,发现某种情感,而是真正地放手,引导学生在自我的阅
读状态中遵循阅读规律,寻找有价值的发现。课前的阅读心
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渴望这样的尝试。因而,学生在课
堂中简直就像《社戏》中那群没有大人羁绊、享受着看戏乐
趣的孩子,享受着在自己的天地中自在表现的快乐;教师就
像站在桥头的母亲默默地关注、望眼欲穿地等待,不是权威
式地驾驭,而是尊重和真诚地指引;课堂也像这些童真的记
忆,更加充满温情的关怀。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放开的
是思维,收拢的是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