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全套
第 15篇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九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
通人和,百废具兴,(写出滕
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
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
的导引)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
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
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
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
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
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
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
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
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
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
事。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
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
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
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
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
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
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变
化多端,这就是岳阳楼的壮
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
很详尽了。然而(岳阳楼)北
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
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
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
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
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
同吧?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
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
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若夫淫雨霏(fēi)霏,连
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
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
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
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
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
下,连续几个月天气不放
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
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
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
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
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
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
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
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
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
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
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
而悲伤了啊。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
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
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
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
互答,此乐何极!(“渔歌”
与“虎啸猿啼”对照,“喜
悲”之情对照)登斯楼也,则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
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
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
且青绿。有时大片烟雾完全
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
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
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
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
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
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
荣耀和屈辱一起忘掉了,端
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
的欢乐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全文的
警句,具有突出中心的作
用,亦暗指滕子京,照应开
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
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他们)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
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
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
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
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
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
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
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
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
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
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
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
日。
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
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
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
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
想境界,并交代写作这篇文
章的时间。
续表
【文学常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
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文章主旨】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不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并以此勉励友人。
【写作特色】1.文题《岳阳楼记》避熟就生,另辟蹊径。不写楼而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
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文末所谓的“古仁人之心”。2.语言
很有特色,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富有
启示性。3.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而又层次分明。第 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然则”一
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 3、4段写洞庭湖风雨、春晴,都接以抒情,文末最后又归于单
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
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P47“课后习题一、三”)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波澜不惊、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喜
气洋洋
【现实意义】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
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
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以天下为己
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
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具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
皆
属
属予作文
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古今 明年 越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异义 制 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今义:制
造;制度
横 横无际涯
古义:宽阔;今义:跟
地面平行的(跟“竖、
直”相对)
备
前人之述
备矣
古义:详尽;今义:准
备;具备
薄 薄暮冥冥
古义:迫近;今义:轻
微;少
景
至若春和
景明
古义:日光;今义:景
致;风景
国
则有去国
怀乡
古义:国都;今义:国
家
微
微斯人,
吾谁与归
古义:如果没有;今
义:细小;轻微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一词 通 然则北通巫峡 通向
多义 政通人和 顺利
初极狭,才通人 通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相通
中通外直 贯通
和 至若春和景明 和煦
政通人和 和乐
久而乃和 暖
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观赏
极 南极潇湘 至、到达
此乐何极 尽头,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 到极点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一词 空
而或长烟一
空
消散
多义 空谷传响 空旷
浊浪排空 天空
或
而或长烟一
空
有时
或异二者之
为
或许、也许,表示委
婉的语气
一 一碧万顷 一片
一鼓作气 第一次
而或长烟一
空
全
在洞庭一湖 量词,一
具 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详细地
属
属予作文以
记之
同“嘱”,嘱托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连接
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
属/忠之属
也
类
词类 废 百废具兴
形容词用作名词,荒
废了的事业
活用 贤
刻唐贤今人
诗赋于其上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
明之人
北、南
然则北通巫
峡,南极潇
湘
名词用作状语,向
北;向南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词类 先、后
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名词用作状语,
在……之前;
在……之后
活用 谗 忧谗畏讥
名词用作动词,
被说坏话
虚词 乃 乃重修岳阳楼 副词,于是,就
而 而或长烟一空
连词,无实义,
不译
之
属予作文以记
之
代词,代指“这
件事”
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
助词,的
以 属予作文以记 连词,来
之
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
介词,因为
则
然则何时而乐
耶
连词,那么
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
副词,就是
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
连词,就
何 此乐何极
代词,相当于
“哪”
或异二者之
为,何哉
代词,相当于
“为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
耶
代词,相当于
“什么”
与 吾谁与归 连词,同,和
第 16篇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九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
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
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
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
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
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
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全文“乐”字出现十次,此
为首次,是贯穿全文之主
线,与“醉”字互为表里,
微露主旨)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
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
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
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
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
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
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
两个山峰间飞淌下来的,是
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
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
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
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
尚智仙。给亭子取名的是
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
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
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
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
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
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
上,而在山光水色中。欣赏
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
在,引出人和事。
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
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
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
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
亦无穷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树林
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
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
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
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
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的景
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
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
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
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
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
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
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
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第二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
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
同。作者抓住了早、晚、
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
点来写,都是一笔带过,生
动传神。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
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
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
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
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
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
(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
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
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
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
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
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百
姓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
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
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
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开在
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
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
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
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
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
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
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
醉了。
第三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
之宴。这一段描写,由景物
转移到人事上。滁人之游,
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
游乐图。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
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
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
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
也。(从“若夫”再到“至
于”到“已而”,展开了从
景物到游乐再到归来的一幅
幅画卷)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
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
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
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
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
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
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
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
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
道太守以游人的(他们的)快
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
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
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
人欧阳修啊。
第四段:写日暮而归。这一
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
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
旨。
续表
【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
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有
《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文章主旨】全文不仅写风景优美,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古代被贬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
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写作特色】1.文中多用骈偶句描摹,用散句陈述。例如“负者歌于途”对“行者休于
树”,“前者呼”对“后者应”,描写滁人之游,生动传神。2.文字简练,可谓惜墨如金。
例如“环滁皆山也”历来被人们称道,举重若轻,令人叹服。3.虚词的妙用是本文的奇绝之
处。例如文中的 21个“也”字,25个“而”字,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
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
【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山肴野蔌、觥筹交错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
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古今 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
趣,情趣;
今义:心
愿,意向
异义 发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开
放;今义:
散发
一词 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者
居高面下
多义 临溪而渔 到,靠近
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散开
连月不开 指天气放晴
乐 山水之乐 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①
其乐②也
①乐:形容
词的意动用
法,
以……为乐
②乐:快乐
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
归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向,归附
谓 太守自谓也 命名
太守谓谁 为,是
予谓菊 认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叫作
词类 山 山行六七里
名词用作状
语,沿着山
路
活用 翼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者
名词用作状
语,像鸟张
开翅膀
前 杂然而前陈者
名词用作状
语,在面前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词类 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用作动词,起别号
活用 歌 至于负者歌于途 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名 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取名
虚词 而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
连词,表递进,而且
朝而往,暮而归 连词,表顺承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
亦无穷也
连词,表因果
泉香而酒洌 连词,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 连词,表修饰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连词,表转折
也
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语气词,表判断
作亭者谁 代词,……的人
水落而石出者 代词,……的情况
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助词,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词,代指“山水之
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介词,从
行者休于树/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介词,在
以 醒能述以文者 介词,用
第 17篇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
(九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①//是日更(ɡēnɡ)定
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
(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
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
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
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
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
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
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
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
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
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
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
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
了。
第一段:交代湖心亭看雪的
经过及所见雪景。第①层:
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状
况。第②层:记述赏雪的具
体经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
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①//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
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
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
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
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
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的
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
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
第二段:写湖心亭赏雪时的
奇遇。第①层:写亭中游人
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
情景。第②层:借“舟子”
之口,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痴
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
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 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
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
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
您一样痴的人呢!”
感伤怀念故国。
【文学常识】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
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文章主旨】本文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叙了一次作者独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展
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写作特色】1.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
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
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2.本文如诗如画的意境。如作者用
“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将天地
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古今异义 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
的酒杯;今义:像霜
或雪的颜色(跟
“黑”相对)
一词 是 是日更定矣 指示代词,这
多义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更 是日更定矣
ɡēnɡ,古代夜间的计
时单位,一夜分为五
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 ɡènɡ,还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一词 大
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
大的,跟“小”
相对
多义 见余大喜曰
表示程度,非
常、十分、很
白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 古人罚酒时用的
白而别 酒杯
一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余拏一小舟 数词,一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词类 雪 大雪三日
名词用作动
词,下雪
活用 客 客此
名词用作动
词,客居
芥 与余舟一芥
名词用作状
语,像小草一
样微小
虚词 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
疑问代词,哪
里,怎么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虚词 与 天与云与山与水 连词,和,同
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
连词,表顺承,
可译为“就”
其 问其姓氏
代词,代指“他
们的”
者 更有痴似相公者
代词,相当于
“……的人”
第 18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
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
第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
类比论证的方法,引出观
点:舍生而取义。第①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①∥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
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③
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
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
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
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
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
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
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
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
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
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
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
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
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
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
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
什么(手段)不(能)用呢?如果
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
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
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手
段)不(能)做呢?采用某种手
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
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
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
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
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
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
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
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
(它)罢了。
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
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
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用
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为比,
使人易于理会“义”比生命
还重要的命题。第②层:阐
述儒家的生死观。生死是人
生非常重要的关头,但却有
更重要的“义”作为取舍的
标准。这是从正面陈述“舍
生取义”的问题。第③层:
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
述上一段的话,说明“所欲
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
死”的道理。最后一句表明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
个性善的主张。
一箪食,一豆羹(gēng),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②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
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
死。(但是)没有礼貌地吆喝
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
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
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可
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
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
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
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
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
前(有人)为了“礼义”,宁
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
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
了;先前(有人)为了“礼
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
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
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
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
第二段:举例论证“舍生取
义”的观点。第①层:举例
“平民”“乞丐”,都有这
种羞恶之心,不愿受侮辱去
得那点饮食来活命。第②
层:以“万钟”为引子,从
三方面分析“不辩礼义而受
之”的原因,说明“不辩礼
义”受“万钟”的荒唐,并
道出了“此之谓失其本心”
的论点。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
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
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
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续表
【文学常识】《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
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
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
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
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
以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写作特色】1.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使用。例如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
“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
2.本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
“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
【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
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
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P48“课后习题四”)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辟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
“避”,躲避
辩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辩”同
“辨”,辨别
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
“德”,感恩、
感激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
“欤”,语气词
乡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
“向”,先前、
从前
古今异义 豆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
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子
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古义:古代的一
种量器;今义:
计时的器具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今
义:增加
一词 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多义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为
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困
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
的尽头
而乐亦无穷也 形容词,穷尽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弗敢加也 虚夸,夸大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词类活用 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用作名词,
求得生存的手段
虚词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此之谓失其本心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皆有之
代词,它,指
“羞恶之心”
得之则生
代词,它,指
“一箪食,一豆
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指
“行道之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代词,它,指万
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
代词,它,指接
受俸禄的行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助词,的
而 呼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
却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连词,表顺承,
就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虚词 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
连词,表承接,
那么
得之则生
连词,表承接,
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转折,
却
为 今为①宫室之美为②之
①为:表目的,
为了
②为:做,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
动词,做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虚词 何
则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为也
疑问代词,相当
于“为什么”
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代词,相当
于“什么”
与 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同“欤”,语气
词
第 19篇 送东阳马生序 [元末明初]宋濂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
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群书。既加冠(ɡuān),益慕圣
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
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
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
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
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
伸,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
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
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
第一段:讲述了作者自己
“嗜学”的故事。由于家境
贫寒,作者成年以前借书而
读的困难,道出了“遍观群
书”的不易;成年以后外出
游学的叩问,道出了问学的
甘苦。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
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
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
虽愚,卒获有所闻。
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
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
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
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
没有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名
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
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同乡有
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
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
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
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
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
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
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
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
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
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待他
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
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
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
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
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
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
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
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
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
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
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
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
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
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
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
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
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节,
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
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
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客
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旅
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
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
才暖过来。寄居在旅店,店
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
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
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
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
子,在腰间佩戴白玉环,左
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
光彩照人的样子像神仙一
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
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
意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
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
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
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然
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
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做了
官),而承蒙皇上的恩宠光
耀,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
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
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
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
第二段:继续写求学的艰
苦。
能超过我的人呢?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
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
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
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
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
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
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
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
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
学习,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
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
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
有受冻饥饿的忧虑了;坐在
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
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
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
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
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
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
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
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
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
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
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
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第三段:叙述从回忆转到现
实,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
越,与之前自己求学的经历
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还是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如果不是天资太差,那多半
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了。托
出了“劝学”的主旨。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
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
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
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
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
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
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
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
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
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
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
哉?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
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
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我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马
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
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
物,言辞非常流畅通达。同
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
色平易。自己述说少年时用
心学习十分勤劳,这可以说
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
家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
求学的艰难告诉了他。说我
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
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
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常识
重用)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
傲,是不理解我啊!
第四段:点明作文的本意,
即“道为学之难”“勉乡人
以学”,并用假想之论强化
了文章的主旨。
【文学常识】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
家。2.序,文体名,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本文是一篇
赠序。
【文章主旨】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
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P54“课后习题一”)
【人物形象】1.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2.马生:品德美好;文辞精熟;态度谦和。
【写作特色】1.采用赠序的文体来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给人一种鞭策向上的力量。
2.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例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抄
书之苦;“色愈恭,礼愈至”写侍师之态;“四肢僵劲不能动”写受冻之状。这些描写鲜明
生动,读之如在眼前。通过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3.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
不同方面。例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和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
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皆被绮绣”和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
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学习的重
要性。“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与作者“余幼时即嗜学”不谋而合,使文意前呼后
应,相得益彰。(P54“课后习题三”)
【成语】援疑质理
【现实意义】1.学习要勤奋刻苦。2.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遇到疑难的问题,要耐
心平和。3.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抵制各种诱惑,要有恒心,有毅力。
(P54“课后习题五”)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支
四支僵劲不能
动
“支”同“肢”
被
同舍生皆被绮
绣
“被”同“披”
辨
与之论辨,言
和而色夷
“辨”同“辩”
古今异义 走 走送之
古义:跑;今义:行
走,走路
假
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
古义:借;今义:虚伪
的;不真实的
穷 穷冬烈风
古义:极;今义:生活
贫困,缺少钱财(跟
“富”相对);穷尽
汤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今义:食
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再 日再食
古义:两次;今义:表
示又一次,继续
臭 右备容臭
古义:香气;今义:
(气味)难闻(跟“香”相
对)
一词 至
色愈恭,礼愈
至
形容词,周到
多义
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
动词,到
色 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表情
草色入帘青 颜色
慕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略无慕艳意 羡慕
备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青竹翠林,四
时俱备
完备,齐备
左佩刀,右备
容臭
挂着
日侍坐备顾问 准备
从
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
向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
之/民弗从也
依从,听从
从口入 自,由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一词 若 烨然若神人 如同,像
多义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
忠善者
假如,如果
奉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供给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侍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 承受,接受
词类 腰 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在
腰间佩戴
活用 手、笔 手自笔录
名词用作状语,亲
手;用笔
日 主人日再食
名词用作状语,每
天
鲜肥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新鲜肥美的食物
虚词 以
无从致书以观/俯身
倾耳以请
连词,表目的,可
译为“来”
计日以还 连词,表修饰
以①是人多以②书
假余
介词,①因为;②
把
以衾拥覆 介词,用,拿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连词,表转折,却
久而乃和
连词,表承接,不
译
则 则又请焉
连词,表承接,可
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
间
连词,表转折,
却,然而
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助词,的
弗之怠
代词,代指抄书,
宾语前置的标志
走送之 代词,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
不译
因 余因得遍观全书 连词,因此,于是
第 20篇 曹刿论战 《左传》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
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jiàn)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遍,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fú),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
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
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
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
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
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
必参与呢?”曹刿说:“当
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
公。曹刿问庄公:“(您)凭
借什么作战?”庄公说: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
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
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
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
您的。”庄公说:“祭祀用
的牛羊、玉和丝织品之类,
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
报以实情。”曹刿(回答)
说:“(这只是)小信用,未
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
赐福您的。”庄公说:“大
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
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
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
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
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
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
您去。”
第一段:叙述了战前的准
备,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
时间、鲁国作战对象、战争
性质以及鲁国决定应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
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
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
军。曹刿说:“(现在)不
行。”齐军击过三通战鼓
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
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
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
“还不行。”(说完就)向下
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
队,(这才)说:“可以追击
了。”于是追击齐军。
第二段:写了长勺之战的经
过。 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
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前者的“鄙”与
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
比。
既克,公问其故。对
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
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
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
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
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
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
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
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的
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
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
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
谨防埋伏。
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
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
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
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轮
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
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
们。”
【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
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
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
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人。
【文章主旨】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取信于民、得到人民支持是作
战的先决条件,士气和战机,在军事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方可做出准
确地判断,及在战争中必须高度警惕,慎重从事。(P124“课后习题二”)
【人物形象】1.曹刿:①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②深谋远虑,精明干
练;③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出谋献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
怀。2.鲁庄公:①政治见识鄙陋,资质平庸无奇;②知人善用、任人唯贤;③虚怀若谷、谦
虚好学。(P124“课后习题六”)
续表
【写作特色】1.精到的取材、对比的手法。例如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
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曹刿的精明干练;从曹刿与乡人、庄公的对话中,突
出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及机敏、持重。2.精练的语言。例如曹刿
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可矣”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状,
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成语】小恩小惠、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古今 间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
空隙;隔开
异义 鄙 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这里指
目光短浅;今义:粗
俗;低下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纯色
全体牲畜;今义:为
了正义舍弃自己的生
命
加 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增加
狱 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今
义:监狱
可以 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今
义:助动词。表示可
能或能够
再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
义:表示又一次,事
情进行重复
一词 信 必以信 实情
多义 小信未孚 信用
从 民弗从也 听从,顺从
战则请从 跟随
故 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故逐之 所以,因此
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 写
一鼓作气 鼓起
泠泠作响 发出
作亭者谁 建造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
善者
做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词类 福 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保佑
活用 鼓 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
军
下 下视其辙 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忠 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力
做好分内的事
虚词 其 其乡人曰
代词,他的,这里指曹
刿的
吾视其辙乱 代词,他们,指齐军的
以 可以一战 介词,凭、靠
必以信 介词,按照
必以分人 介词,把
之 小大之狱 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代指曹刿
公将鼓之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肉食者谋之 代词,代指这件事
焉 又何间焉 句末语气词,呢
惧有伏焉 介词结构,于此
何 又何间焉
代词,相当于“为什
么”
乃 乃入见 连词,于是,就
于 战于长勺 介词,在
第 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
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
冠,窥镜,谓其妻曰:“我
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
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
美?”妾曰:“徐公何能及
君也?”旦日,客从外来,
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
徐公孰美?”客曰:“徐公
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
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
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
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
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
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
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
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
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
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
徐公比,谁美?”妾说: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
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
又问他:“我和徐公谁
第一段:讲述了邹忌分别向
妻、妾、客询问自己与城北
徐公谁更美一事,虽然因身
份不同而在表述和语气上有
所差别,但都表示邹忌比徐
公美。当邹忌亲自见过徐公
而得出相反的答案时,他没
有沉醉于他人的奉承之中,
而是对这件事进行了理性的
思考。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美?”客人说:“徐公不如
您美。”第二天,徐公来
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
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
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
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
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
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
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
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
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
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
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
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
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
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
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
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
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
池,宫中的侍妾、近侍之臣
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
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
国范围内的老百姓没有谁不
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
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亲身
经历设喻,推及到治国之道
的层面,并得出“王之蔽甚
矣”的结论,因而劝诫齐威
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王曰:“善。”乃下
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
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
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好!”就
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
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
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
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
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
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
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
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
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进
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
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
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
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
国。
第三段:齐威王采纳了邹忌
的谏言,根据谏言的不同情
况设立了上、中、下三种奖
赏,在经历了“令初
下”“数月之后”“期年之
后”三个时间节点后,这一
政令在国内外皆取得了显著
的成效。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历史著作《战国策·奇策一》。《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
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33篇,分国编次。它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精彩的谋略议论,
整体行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善于连类引譬。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规
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文章主旨】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
的故事,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
明。
【人物形象】1.邹忌:有勇有谋、敢于直言、忠君爱国。2.齐威王:开明明智、贤明善纳、
言行一致。
【写作特色】1.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
蔽”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
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2.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通过妻、妾、客
的不同回答,来刻画人物的形象。3.文章剪裁巧妙。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作者大
篇幅地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的事,用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
这一略一详,恰到好处。
【现实意义】1.要虚心地向他人请教。2.要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批评和建议。3.要敢于挑战
权威,大胆质疑。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孰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
细
古今 明日 明日徐公来
古义:次日,第二
天;今义:明天,今
天的下一天
古今异义 私 臣之妻私臣
古义:偏爱;今义:
自私;个人的
古今异义 地方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
义:地点,处所
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
古义:指责;今义: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
过
一词 朝 朝服衣冠 早晨
多义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皆朝于齐 朝见
一词多义 美 吾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美丽,好看
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疑问代词,谁,哪一
个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形容词,同“熟”,
仔细
上 受上赏 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 呈上,进献
下 受下赏 下等
令初下 下达,颁布
间 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 参与
奉命于危难之间 期间
颓然乎其间者 中间,当中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一词 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多义 门庭若市 如同,像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假如,如果
若夫淫雨霏霏
与“夫”连用,用
在一段话开头,以
引起下文
词类 服 朝服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穿
戴
活用 面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
者
名词用作状语,当
面
闻 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听到
美 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认为……美
虚词 而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昳丽
连词,表递进,并
且
暮寝而思之 连词,表承接
与 客从外来,与坐谈 介词,同,和
者 上书谏寡人者 表示“……的人”
何 徐公何能及君也 疑问代词,怎么,
怎么样
虚词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助词,的
吾妻之美我者/王之蔽甚
矣
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
不译
孰视之 代词,代指徐公
燕、赵、韩、魏闻之
代词,指齐王广纳
谏言这件事
于 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比
能谤讥于市朝 介词,在
22篇 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
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
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
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
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
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
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
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
分成魏、蜀、吴三国,我益
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
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
存亡难料的时候。但是,朝
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
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
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
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的礼
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
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
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勇
气,绝不应随意地看轻自
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
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第一段:总讲当前形势,劝
说后主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
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
私,使内外异法也。
皇宫和丞相府中,本都
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
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
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
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
律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
定他们受罚或奖赏,以显示
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切不
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丞相
第二段:建议后主上下一
体,赏罚分明。
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
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quē)
漏,有所广益。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
郎董允等,这都是忠良诚
实、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的
人,因而先帝才(把他们)选
拔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
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
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
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
缺失疏漏,有所启发和帮
助。
第三段:推举可担当重任的
治国良才。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
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
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
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
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
良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
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
说他有才能,因而经众人评
议荐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
军营里的事情,事无论大
小,都要来询问他的意见,
就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
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
的安排。
第四段:举荐保国安邦的治
军猛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
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
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侍中、尚书、长(zhǎng)
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
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
这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
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
这是东汉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
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
灵帝的时代,没有不痛心、
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
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
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正贤
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
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
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
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第五段:劝导后主亲贤远
佞。第一部分(第 1~5段):
先向后主陈述蜀国当时面临
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并
提出三条建议: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文章
这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
势、提出建议之中,也贯穿
一条抒情线索,即叙述先帝
刘备对贤臣的“殊遇”,鼓
励刘禅效法先人,也表达了
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
“兴复汉室”的决心。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
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
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
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
耕种,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
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有名望。先
帝不因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
浅,不惜降低身份,屈尊就卑,
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询问
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感
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
第二部分(第 6、7段):
追述三段回忆(三顾茅
庐、临危受命、临终托
孤),抒发了对先帝的感
激之情,对刘备父子的
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
决心。
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
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
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
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
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
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
言,则攸之、祎、允之任
也。
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
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
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自那时以来
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
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
大事嘱托给我了。我接受遗命以
来,日日夜夜担忧兴叹,只恐怕
托付给我的大任没有效果,从而
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
兵南渡泸水,深入到贫瘠、未开
垦的地方。如今(我)率军平定了
南方的叛乱,武库兵器充足,应
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
原地区,我期望竭尽自己平庸的
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
王室,迁归旧日国都洛阳。这是
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
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斟酌利弊得
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
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
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
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
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
汉室的功效交给我;如果不取得
功效,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
来祭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
扬圣德的话,那就责备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疏忽,
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
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
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言
论,深切地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
意。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
当离朝远征,流泪写了这篇表
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第三部分(第 8段):阐明
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
的责任:自己要讨贼兴
复,而朝臣则应进兴德
之言,后主应“咨诹善
道,察纳雅言,深追先
帝遗诏”。
【文学常识】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
家、军事家。
2.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是封建社会臣下
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文章主旨】本文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
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
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人物形象】诸葛亮:感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谋远虑,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P130“课后习题六”)
【写作特色】1.本文以议论为主,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第
一部分(1—5段)寓情于议,第二部分(6—7段)三段追忆寓情于事。2.率真质朴的语言,恳切
忠贞的情感。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
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
“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华丽的词藻,又不引用过去的典故,每句话既不失臣子
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成语】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科、有所广益、优劣得所、亲贤远佞、计日可待、三
顾茅庐、临危受命、不毛之地、斟酌损益、不知所云、感激涕零(P130“课后习题五”)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古今 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时候;今
义:秋季
异义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今
义:商店等设立
后开始营业
异同 不宜异同
古义:不同;今
义:不同之处和
相同之处
畅 晓畅军事
古义:通晓;今
义:无阻碍;不
停滞
痛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
憾;今义:极端
地憎恨或悔恨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
低微,见识短
浅;今义:(语
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感激 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
发;今义:因对
方的好意或帮助
而感动并产生谢
意
猥 猥自枉屈
古义:辱。谦
辞;今义:卑
鄙;下流
一词 遗 以光先帝遗德 动词,遗留
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wèi)陛下
动词,给予
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动词,判定,评
定
每与臣论此事
动词,谈论,议
论
行 然后施行 动词,做,执行
性行淑均
名词,德行,品
行
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
名词,行列,这
里指军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动词,行走
能 必能裨补阙漏 能够
先帝称之曰能 能干,有才能
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
动词,任用,委
任
则攸之、祎、允之任
也
名词,责任,职
责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一词 分 必以分人 分配,分给
多义 今天下三分 分开;分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
职分也
职分,本分
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美景
射者中,弈者胜 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臣不胜受恩感激 尽
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近,靠近
临表涕零 面对
效 恐托付不效 效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功效
益 有所广益 帮助
至于斟酌损益 益处
香远益清 更加
所以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这里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
职分也
用来……的方
法
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路,道路
以咨诹善道 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讲,说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方法
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兴盛,昌盛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振兴,复兴
若无兴德之言 发扬
百废具兴 兴办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一词 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信任
多义 必以信 实情
小信未孚 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诚信
词类 亲、远 亲贤臣,远小人
形容词用作动
词,亲近;远
避,疏远
活用 恢弘 恢弘志士之气
形容词用作动
词,发扬,扩
展
广益 有所广益
形容词用作动
词,启发和帮
助
奸、
忠善
若有作奸犯科及
为忠善者
形容词用作名
词,奸邪事
情;忠善之事
良实 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
词,忠良诚实
的人
优劣 优劣得所
形容词用作名
词,才能高和
才能低的人
奸凶 攘除奸凶
形容词用作名
词,奸邪凶顽
的人
光 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用作动
词,发扬光大
北 北定中原
名词用作状
语,向北
托付 恐托付不效
动词用作名
词,托付的事
情
虚词 为 俱为一体
表判断,相当
于“是”
是以众议举宠为
督
动词,当、担
任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虚词 于 欲报之于陛下也 介词,给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灵也
介词,对于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介词,在,到
以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用,拿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目
的,用来,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因
果,因而,以
致
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此 助词,的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称之曰能
代词,代指向
宠
则 则汉室之隆
连词,表顺
承,那么
不效,则治臣之罪
连词,表顺
承,就
所 有所广益
代词,代指人
或事物
优劣得所
名词,合适的
安排或位置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与“以”连
用,表示
“……的原
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
下之职分也
与“以”连
用,表示“用
来……的方
法”
与 每与臣论此事 连词,和,同
第 23篇 伯牙善鼓琴 《列子》
(课标推荐教材未选篇目)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
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
得之。①//伯牙游于泰山之
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
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
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
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
哉?”②
伯牙擅长弹奏琴,锺子
期善于聆听。伯牙弹琴,用
音乐表现的意境(出现)攀登
高山的情景。锺子期说:
“好啊! 高耸的样子啊像泰
山!”意念(出现)流动的
水。锺子期说:“好啊!宽
广的样子啊像江河!”伯牙
心中想到的,锺子期一定能
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
历,突然遇上大雨,停留在
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
琴来弹奏。先弹奏连绵大雨
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
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锺子
期总是能完全点明他的情
趣。伯牙放下琴叹息说:
第①层:总写伯牙、子期的
特点,再具体写子期善听。
第②层:伯牙遭遇暴雨就通
过鼓琴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
感,而锺子期每次都能够理
解他的琴声,进一步说明知
音难觅的道理。
“好啊,好啊,您所听到
的!您心里想的如同我心里
想到的一样。我如何能在声
音中隐匿自己的真实感情
呢?”
续表
【文学常识】1.列子,名列御寇,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庄子同为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2.《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著。全书基本是
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发人深省,隽永味长。
【文章主旨】本文讲述了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感
情,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成语】高山流水
文言词汇分类积累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卒 卒逢暴雨
“卒”同“猝”,突
然
古今异义 援 乃援琴而鼓之
古义:拿,拿过来;
今义:援助
操 初为霖雨之操
古义:琴曲的一种,
曲调凄婉;今义:抓
在手里,拿
一词 善 伯牙善鼓琴 擅长,善于
多义 善哉 好
词类活用 鼓 伯牙善鼓琴 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续表
文言现象 词语 例句 意思
虚词 之 锺子期必得之
代词,指代伯牙
的琴意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助词,的
乃援琴而鼓之
起调节音节的作
用,无实义
于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介词,在
吾于何逃声哉 介词,从
乃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连词,于是,就
何 吾于何逃声哉
疑问代词,什
么,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