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ID:644721

大小:257.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3-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第 33首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塞下①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 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内容:首句点明地域是边 塞,季节是秋天。“风景 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 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炼字:“异”字统领全部景 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 中原的不同,为下文写西北 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 垫。 用典:借用“雁去衡阳”的 典故,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与词人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②/连角起, 千嶂③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 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 音。 ③千嶂:层峦叠嶂。嶂,直 立似屏障的山峰。 内容:“四面边声连角起”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 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 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 的坚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 出塞外的荒凉和寂寥。 “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吃 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表现手法:采用动静结合的 手法,把所见所闻的诸多现 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 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 战地风光画面。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借用“燕然勒功”的 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 不利,归乡之期无从谈起, 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 一种矛盾心理。 情感:爱国激情,浓重乡 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 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④泪。 ④征夫:出征的士兵。 内容:“羌管悠悠霜满地”一 句承上启下,是“长烟落 日”的延续,为借景抒情之 句。 表现手法:最后一句运用互 文的手法,以悲怆情调含蓄 地表达了词人对于朝廷腐 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 边功的愤懑不平。 【参考译文】西北边疆秋天的风光和中原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一吹,四面边声随之而起,层峦叠嶂中,夕阳西下暮霭沉沉,孤零零的 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惜战争未胜,归家无期。悠 扬的羌笛吹响,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须发都变白了,战 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本词主旨】本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乡忧国之情。 【写作特点】1.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 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 叠映出“浊酒一杯”“羌管悠悠”等意象来抒发情感。2.运用典故(如“雁去衡阳”和“燕 然勒功”)和互文手法(如“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 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地 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 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情绪。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词人耳闻目 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2.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示例一:写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号角声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环抱中太阳 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示例二: 边声、号角、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画,形象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3.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简单的两个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 愁,却因遥远的家乡还不知归期,使乡愁更浓的画面。 4.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全词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 伤,有凄清悲怆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 情。 第 34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老夫①/聊②发/少年狂, 左/牵黄③,右/擎④苍⑤, ①老夫:作者自称。 ②聊:姑且,暂且。 ③黄:指黄犬。 ④擎:举着。 ⑤苍:指苍鹰。 炼字:苏轼此时 40岁便自称 “老夫”,颇具悱恻意味。 “老夫”“聊”等词可以看 出“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 奈。“狂”字贯穿全篇,统 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 豪迈的情感基调,抒发了作 者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 锦帽/貂裘, 千骑⑥/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⑥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 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锦 帽”“貂裘”是实写,“千 骑”是虚写,突出了打猎大 亲/射虎,看/孙郎。 军席卷山冈的宏伟气势。 炼字:“卷”字极具表现 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 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 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 营造氛围。 用典:借用“孙权射虎”的 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 武可用。 酒酣/胸胆/尚⑦开张⑧。 鬓微霜⑨,又何妨! ⑦尚:还。 ⑧开张:开阔雄伟。 ⑨鬓微霜:鬓角稍白。 情感:“酒酣”之后,更觉 胸襟开阔、壮志满怀。以 “鬓微霜”的“何妨”衬 “少年狂”,表现了词人壮志 未已的英雄本色。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⑩挽雕弓⑪/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⑩会:终将。 ⑪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用典:前两句借用“冯唐出 使”的典故,以魏尚自许, 表示可以为国戍边。 情感:“射天狼”喻指打败 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 了词人竭尽全力抵御入侵 者,为国杀敌的决心。“会 挽……射天狼”句抒发了词 人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坦 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参考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 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穿越小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 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 我痛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虽 然)鬓角稍白,(但)这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 气将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入侵的西夏军队。 【文学常识】“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表明了写作内容。 【本词主旨】本词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写作特点】1.善于用典(如“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等),含蓄精练地表情达意。 2.直抒胸臆,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C)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 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犷、豪放的,体现了苏 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片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 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词人的 “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冯唐持节 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希望朝 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词人对朝廷 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词人希望驰骋沙场 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心国家命运、报 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2.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 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 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 “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 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 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3.词中“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 能否用“过”字替换? 为什么? 不能。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人 数之多、行走速度之快、出猎场面之壮观, 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而 用“过”字则没有这种效果。 4.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 人什么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 的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虽然“我”年纪 大了,但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第 35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①壮词②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③/吹角连营④。 ①赋:写作。 ②壮词:雄壮的词。 ③梦回:梦中回到。 ④连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 营。 内容:开头两句将镜头定在 了军营之中,这正是词人曾 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 景。这里有两物“灯”与 “剑”,有两个动作“挑” 与“看”,而总冠以“醉 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 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 心世界。 人物形象:从动作和神态描 写,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 典型形象。 八百里⑤/分麾下⑥炙⑦, 五十弦/翻⑧塞外声⑨, 沙场⑩/秋点兵。 ⑤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 酒食。 ⑥麾(huī)下:军旗下面,指 部下。 ⑦炙(zhì):烤熟的肉食。 ⑧翻:演奏。 ⑨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 乐。 ⑩沙场:战场。 用典:借用“八百里”的典 故,写出战前的给养准备。 前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 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 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 热烈的气氛,前两句描绘军 营用“分”“翻”,重在热 烈的动;后一句突出的是一 种静的威力。动静相衬,摄 人心魄。 炼字:“秋”字点明了季 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氛 围,隐含着词人仍向往军中 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 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人物形象:“沙场秋点兵” 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 出征的将军形象。 马作/的卢⑪飞快, 弓如/霹雳⑫弦惊。 ⑪的(dí)卢:额部有白色斑点 的马。 ⑫霹雳:响雷,震雷。这里 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炼字: “马”“快”“弦”“惊” 这四个字,从形、声两方面 着笔,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 着战事的胜利。 用典:借用“的卢”的典 故,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 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 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 情和雄心壮志。 描写方法:这里写马,写 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 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 畏。 了却⑬/君王天下事⑭,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⑬了却: 了结,完 成。 炼字:“可怜”,这里指可 惜,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 可怜/白发生! ⑭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 失地的国家大事。 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 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了 词人已年近半百,两鬓染 霜,理想难以实现。“天下 事”在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 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渴 望统一南北的愿望。 情感:变雄壮为悲壮,充满 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之情。 【参考译文】在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各个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 声。军营里,官兵正在享用酒食,乐队正在演奏悲壮粗犷的军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 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 收复北方失地的大业,取得生前死后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自己已生白发! 【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著 名词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怀,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为“济南二安”。 【本词主旨】本词通过对沙场场景的回忆,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 的抑郁愤慨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写作特点】1.抒情、描写、记叙与议论融为一体。前九句追忆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最后 一句抒发慨叹。2.语言生动而夸张、想象丰富。如对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描写。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上片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片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词人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2.(2018 年百色 8 题 3 分)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旅生活(军营生活、战斗场面);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 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爱国激情、雄壮、悲壮、壮志难酬);从语言风格上看是刚健(豪放、壮美、壮丽)。所以, 词人在题目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3.(2018 年百色 9 题 3 分)赏析句子“醉里挑灯看剑”。 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了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 的急切心情。 4.结合全词,说说你对“可怜白发生”一句的理解。 “可怜”一词用得极妙。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却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 无战场”,心中的悲哀和无奈油然而生。这一句揭露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写出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 奈。 第 36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①。 ①拭:擦。 炼字:“又”字体现出词人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拭” 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 神。 修辞:后两句词人化用陶渊 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表 达词人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 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②。 ②思浙:思念浙江故乡。 修辞:第一句用《史记》中 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 终于冲破家庭的牢笼。 情感:第二句表现了词人在 浙江时貌似过着贵妇的生 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 位。 苦将侬③/强派/作/蛾眉④, 殊⑤未屑⑥! ③侬:我。 ④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 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⑤殊:很,甚。 ⑥未屑:不屑,轻视。意思 是不甘心做女子。 炼字:“强派”“殊未屑” 等词,强烈地表达了极不屑 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 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 望。 情感:写词人虽然过着贵妇 生活,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 留恋,反而加以蔑视,这两 句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 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 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身不得,男儿列⑦, 心却比,男儿烈。 ⑦列:属类,范围。 修辞:通过“身”与“心” 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 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 概。 情感:这两句是全诗最醒 目、最突出的句子,也是词 人一生的写照。运用“身” 与“心”、“列”与“烈” 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 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 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 变,正是上文“殊未屑”思 想的进一步发展。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⑧/何处 /觅 /知音? 青衫湿⑨! ⑧莽红尘:莽莽人世。 ⑨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 而落泪。 用典:词人借用白居易的 《琵琶行》典故,充分表达 了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 情感:词人的“青衫之 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 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 寻,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 情怀。 【参考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 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我也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 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 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 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 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 了我的衣襟。 【文学常识】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 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者之一,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 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词主旨】本词是作者写于赴日本留学的前一年,反映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 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表现了作者坚定的理想追求和巾帼英雄 的豪迈气概。 【写作特点】1.多借用典故及前人的名诗词句。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 残终破楚”“青衫湿”。2.运用对比与反衬的修辞手法。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 儿烈”。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战国策》中的故事。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C.结尾“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因无人同情和支持她 献身救国事情的苦闷彷徨和担心忧虑。 D.反映了秋瑾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束缚中的苦闷彷徨,折射出她参加革命前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 人。 2.(2019 年安顺 10 题 3 分)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3.(2019 年安顺 11 题 3 分)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 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 的担忧。 第 37首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 照,突出其“从军征”的时 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 征”相呼应,表明主人公中 途一直未能回来。 炼字:一个“始”字,巧妙 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 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 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 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①累累②。” ①冢(zhǒng):坟墓。 ②累(lěi)累:众多的样子。 表现手法:后两句运用远景 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 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 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 墓来暗示老兵亲友的离世。 情感:这段对答恰切表达了 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也反 映了乡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 归人时的复杂心情。 兔从/狗窦③入, 雉④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⑤, 井⑥上/生旅葵⑦。 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④雉(zhì):野鸡。 ⑤旅谷:野生的谷子。旅, 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⑥井:这里指井台。 ⑦旅葵:野生的葵菜。 表现手法:近景描写,运用 白描手法,描写出一幅荒凉 破败的景象。 内容: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 畜窝中自以为所,野鸡惊飞 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家的 情景,以及中庭、井边随意 生长的野生谷物和葵菜两个 “镜头”,这一幕幕凄清之 景不禁令人心生凉意。从侧 面表现出征人从军时间之 久,家中一切已物是人非,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 带来的深重灾难。 舂谷⑧/持⑨作饭, 采葵/持作羹⑩。 羹饭/一时⑪熟, 不知/饴⑫阿谁。 ⑧舂(chōnɡ)谷: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⑨持:拿着。 B10羹(gēng):这里指用蔬菜 煮的羹。 ⑪一时:一会儿。 ⑫饴(yí):同“贻”,送给。 内容:用野谷和野葵做饭, 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 食。“不知饴阿谁”表现了 老兵的孤苦伶仃。 情感:运用一系列动作描 写,生动刻画了主人公内心 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失 望哀伤的心情。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表现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 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 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 得淋漓尽致。 【参考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 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 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入,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 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 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文学常识】《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 “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 或“乐府诗”。 【本诗主旨】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位老兵从军多年才归时家破人亡的凄苦境况,反映 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也反映了作者厌恶战 争,渴望和平,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1.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 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 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2.全诗运用了白描手法绘景写人,且以哀景写哀情。如“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 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家的荒凉破败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 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 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波澜起伏,且 引人深思。 2.请简要赏析“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是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 兵的亲友已逝,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楚画面。 第 38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①八月/即飞雪。 ①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 天空。 内容:开篇写边塞奇景,风 狂雪早。 炼字:“卷”和“折”分别 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边塞风 势之猛。一个“即”字,表 明这里的冬天来得格外早, 生动地写出南方来的人少见 多怪的惊奇口吻,表现了诗 人的惊奇之情。“飞”字勾 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飞舞的画 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诗人以“春风”使梨花 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 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 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 发挥联想,运用比喻,既表 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 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 情。这两句是描写雪后美景 的千古名句。 炼字:“忽如”二字不仅写 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 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 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 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②。 将军角弓/不得控③, 都护铁衣/冷难着④。 ②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 薄了。 ③控:拉开(弓弦)。 ④着(zhuó):穿。 表现手法:这四句诗从正面 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的寒 冷。一二句为正面描写,三 四句为侧面描写。 内容: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 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 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 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瀚海⑤阑干⑥/百丈冰, 愁云惨淡⑦/万里凝。 ⑤瀚(hàn)海:指沙漠。 ⑥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⑦惨淡:暗淡。 结构:过渡句,由咏雪过渡 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 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 的氛围。 炼字:“愁”“惨”二字, 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 涉产生的担忧之情。“愁 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为 下面的送别营造了一种奇异 壮观、广漠辽阔的意境。 修辞:运用夸张的手法,气 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 边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 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 极意义。 中军⑧置酒/饮⑨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⑧中军:指主将。 ⑨饮(yìn):宴请。 表现手法:渲染。用“胡 琴”“琵琶”“羌笛”三种 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渲染出 送别时的场景和悲壮的气 氛。 纷纷暮雪/下辕门⑩, 风掣⑪红旗/冻不翻⑫。 ⑩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⑪掣(chè):拉,扯。 ⑫翻:飘动。 表现手法:运用对比手法从 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 彩,动静结合。 画面描述及其作用:傍晚时 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 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 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 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 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 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 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 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 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 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内容: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 景,诗人把友人从辕门一直 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 情跃然纸上。雪大风狂,友 人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 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 担忧,情绪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表现手法:运用留白手法, 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 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 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 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 蓄隽永。 【参考译文】北风席卷大地,连白草也被吹折了,塞北一带的天空,刚到八月就下起了大 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帐 幕,穿着狐裘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都护的手冻得都拉不开弓弦,铁甲 冰冷得让人难以穿戴。沙漠上纵横交错着大片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的阴云。在主将 的营帐里摆设酒席为归客饯行,弹奏胡琴、琵琶,吹奏羌笛来助兴。傍晚时分,领兵将帅的 营门前大雪下个不停,红旗被冻住了,风也无法吹动。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 大雪盖满了天山的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的身影,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印迹。 【文学常识】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与 高适并称为“高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 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本诗主旨】这首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 依惜别之意,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 出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写作特点】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愁云惨淡万里凝”。2.想象丰富,气势豪迈。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将“雪花”比作 “盛开的梨花”)、夸张(如“风掣红旗冻不翻”)的修辞,渲染、留白(诗的最后两句)的表现 手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诗描写了塞外的苦寒,抒写了边关雪中送客之情,全诗充满了伤感的意味。 B.诗前四句把八月飞雪想象成盛开的梨花,“即”与“忽如”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惊喜,接下来的四 句则从侧面写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C.“百丈冰”“万里凝”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瑰奇壮丽的雪景,以此衬托出宴会的欢乐景象。 D.最后六句写送战友踏上归途,依然不忘渲染大雪与寒风,但战友离去后,诗人在雪地徘徊不已的身影给 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盛开的梨花,比喻新奇,格调豪迈。诗句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字里 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3.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上和写法上的妙处。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写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 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第 39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何处/望/神州①? 满眼风光/北固楼。 ①神州:中原地区。 内容:词人站在北固楼上, 极目远眺,不禁兴起千古兴 亡之感,自然地引出下文。 千古兴亡②/多少事? 悠悠③。 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 更替。 ③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炼字:“悠悠”一语双关, 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 词人思绪之无穷。 情感:首句问语纵观千古成 败,表达了自己望不见中原 的惆怅之情。末句借用杜甫 《登高》中的诗句:“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将愁思和感慨比作长 流不息的江水,表达了词人 伤感无奈的抑郁之情。 年少/万兜鍪④, 坐断⑤/东南/战/未休。 ④兜鍪(dōu móu):古代作战 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 代士兵。 ⑤坐断:占据。 情感:词人热情歌颂孙权不 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 胜之的气魄,正是反衬南宋 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 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⑥? 曹刘⑦。 生子/当如/孙仲谋。 ⑥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⑦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修辞、用典:运用设问的修 辞手法,引用曹操的话,强 调孙权的雄才大略,借古讽 今,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 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 情,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 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参考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地区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 今,有多少国家兴亡的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 不息。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像孙权 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文学常识】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 之地。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本词主旨】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 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写作特点】1.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上片借景抒情,下片怀 古,发表议论。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3. 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如末三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即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 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2.(2019 年福建 5 题 2 分)“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意对即可) 第 40首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辛苦遭逢①/起一经②, 干戈③寥落④/四周星⑤。 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②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 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③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 是两种兵器。 ④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 战事逐渐消歇。 ⑤四周星:四周年。从起兵 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内容: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中 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 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 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 中已度过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⑥, 身世浮沉/雨打萍⑦。 ⑥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 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 覆灭。 修辞:比喻、对偶。以“风 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 散,“雨打萍”写身世如雨 ⑦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 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 根,时起时沉。 中浮萍,时起时伏,将国家 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 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这 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 人的遭遇。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⑧。 ⑧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内容: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 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 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 孤独处境。 修辞:对偶和双关。用“惶 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 名的字面含义,巧妙地表现 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思 想感情,不仅语意双关,而 且对仗工整。“说惶恐”, 寓有与战友们共患难之情。 “叹零丁”含有残生独存悲 凉寂寞之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⑨。 ⑨汗青:这里指史册。 写作手法:尾联直抒胸臆, 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 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 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 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我遭遇辛苦终于因精通经书而被起用,在兵荒马乱的四年里我一直坚持抗元。 山河破碎好像被风吹散的柳絮,我一生飘摇不定就像是雨打的浮萍。在惶恐滩头因兵败曾说 起惊恐不安的心情,如今在零丁洋里又感叹自己的孤独无援。自古以来有谁能一生不死?我 要留得一片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辉。 【文学常识】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 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等。本诗格调沉郁悲壮,是一首充 满浩然正气的爱国诗。 【本诗主旨】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 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写作特点】1.叙事、抒情、言志有机融合。诗的首联叙事,尾联直抒胸臆。2.运用比喻、 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如颔联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颈联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 辞手法。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诗人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他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 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诗人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 无根,时起时沉。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 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了诗人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 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 心的力量。 第 41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九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①/潼关路。 ①山河表里:外有黄河,内 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 关一带地势险要。 炼字:一个“聚”字,不仅 写出“峰峦”的众多,而且 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 志,从而表现出它们向潼关 聚集的动势。一个“怒” 字,不仅概括了黄河波翻浪 涌、奔腾咆哮的气势,而且 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酣畅 淋漓地写出中华山川的壮 美。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 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 写出潼关地势的险要,然后 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 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 地,由此自然引出下面的感 慨内容。 望/西都②,意/踌躇③。 伤心秦汉/经行处④,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②西都:指长安。 ③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 容心潮起伏。 ④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 秦汉宫殿遗址。经行处,行 程中经过的地方。 内容: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 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 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 横生的样子。“踌躇”二字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思绪 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 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 照。 情感:由眼前的衰败之象追 忆当年长安的繁华之景,真 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兴亡的感慨及对动乱中遭受 苦难的百姓的同情。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情感:朝代兴起,必大兴土 木,搜刮民脂民膏,劳役繁 重,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 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 聊生,所以说“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 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 作的概括与评判,表现了作 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 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关上)群山绵延起伏,像大海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大海在咆哮 怒吼,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十分险要。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令人伤心 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那成千上万间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历史上无论哪个 朝代,兴盛也罢,衰亡也好,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文学常识】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他 诗、文兼擅,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山坡羊,小令的曲牌名,“潼关 怀古”是标题。此曲选自《全元散曲》。 【本曲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路经潼关时的所见与想象,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忧虑国计民生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写作特点】1.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结合。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 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2.这首小令遣词 精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如结尾一句“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很生动,请你写出自己的分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聚”字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的雄伟气势,赋予众多山峦以生命和意 志,仿佛许多山峦从不同的方向奔来,充满了灵动之感。 “怒”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不仅凸显出水流的湍 急,更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有力地烘托出作者心中波涛起伏的情感,突出了其怀古伤今的悲愤之情。 3.曲中的“踌躇”一词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 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出心中情绪的激动。 4.你怎样理解结尾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 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民流离失所。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请完成“知识过关小考卷六 古代诗歌鉴赏” 附录 2 初中古诗词常用典故梳理 序号 篇目 诗句 典故解析 1 《闻王昌 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 寄》 杨花落尽子规 啼,闻道龙标 过五溪。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帝杜宇的精 魂所化,鸣声异常凄苦动人。[情感]传达出诗人对 朋友的不幸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2 《次北固 山下》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雁足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 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 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 书,云其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 人。后遂以“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 [情感]借助“雁足传书”的故事,自然地抒发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 3 《泊秦 淮》 商女不知亡国 恨,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荒淫 误国的陈后主陈叔宝溺于声色,作此靡靡之音与后 隔江犹唱后庭 花。 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后世多称此曲为亡国 之音。 [情感]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 情怀。 4 《使至塞 上》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燕然勒石: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 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后以“燕然勒石”(亦称为“燕然勒功”)指把记功 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 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情感]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表现出诗人的达 观。 5 《雁门太 守行》 报君黄金台上 意, 提携玉龙为君 死。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 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 剑,后入水化为龙。 [情感]表明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 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 便, 铜雀春深锁二 乔。 东风: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 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植所作《铜雀台赋》 中的“揽二乔”,指的是铜雀台旁的两座桥。诸葛 亮游说东吴,为了说服东吴联蜀抗魏,就说《铜雀 台赋》说的是“揽二乔”,曹操父子以此侮辱东吴 无人,要攻下东吴,霸占东吴二乔(孙策之妻和周瑜 之妻)。所以诗里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就是说如果不是有东风成全周瑜的火烧之 计,曹操恐怕早就破了东吴,把二乔抢去锁在铜雀 台了。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周瑜的不屑与嘲讽,以及胸怀 大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7 《行路难 (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 上, 忽复乘舟梦日 边。 垂钓碧溪: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 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乘舟梦日: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 过太阳旁边。 [情感]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 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 时, 直挂云帆济沧 海。 长风破浪: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悫 (què)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 形容自己的抱负。 [情感]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 求。 8 《酬乐天 扬州初逢 席上见 赠》 怀旧空吟闻笛 赋, 到乡翻似烂柯 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 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 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 了《思旧赋》。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感之情。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fǎng)《述异记》 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 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 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 常用“王质烂柯”这一典故来形容世间的沧桑巨 变。 [情感]既暗示了自己被贬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 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9 《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 路, 青鸟殷勤为探 看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 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 代称。 [情感]表达相互关切之情。 续表 序号 篇目 诗句 典故解析 10 《渔家傲·秋 思》 塞下秋来风景 异, 衡阳雁去无留 意。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规律而倒 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 峰而止。 [情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 里, 燕然未勒归无 计。 燕然勒石: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 记功。后以“燕然勒石”(亦称为“燕然勒功”)指 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 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 勋。 [情感]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而又思 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1 《江城子·密 州出猎》 为报倾城随太 守, 亲射虎,看孙 郎。 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孙郎, 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 “亲乘马射虎”。这里是词人自喻。 [情感]表现词人打猎时英勇的形象和壮志未已的英 雄本色。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遣冯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 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 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 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 为云中郡守。 [情感]这里词人以魏尚自许,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 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12 《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 八百里分麾下 炙 马作的卢飞快 的卢:《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 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情感]抒发了词人决心杀敌卫国的思想感情。 13 《满江红》 四面歌残终破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 202年 楚 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gāi)下(今安徽灵璧东 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 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 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 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 京之事。 [情感]表达了词人对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的愤 恨之情。 14 《南乡子·登 京口北固亭 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 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 谋。 天下英雄: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 使君(刘备)与操耳。” [情感]作者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 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曹 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 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情感]作者在这里热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不畏 强敌,其实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 鞭挞。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