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第 25 篇 鱼我所欲也(课标篇目) 《孟子》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②∥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③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
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
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
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
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
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
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
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
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
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
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
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
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
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
(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
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
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
祸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
(能)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
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
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
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
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
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
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
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
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能
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第一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类
比论证的方法,引出观点:舍
生而取义。
第①层:以鱼和熊掌作比,是
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
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
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为
比,使人易于理会“义”比生
命还重要的命题。
第②层:阐述儒家的生死观。
生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关头,
但却有更重要的“义”作为取
舍的标准。这是从正面陈述
“舍生取义”的问题。
第③层: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
反地论述上一段的话,说明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
甚于死”的道理。最后一句表
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
个性善的主张。
一箪食,一豆羹(gēng),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
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
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
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但
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
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
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
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
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
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
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
吗?先前(有人)为了“礼
第二段:举例论证“舍生取
义”的观点。
第①层:举例“平民”“乞
丐”,都有这种羞恶之心,不
愿受侮辱去得那点饮食来活
命。
第②层:以“万钟”为引子,
从三方面分析“不辩礼义而
受之”的原因,说明“不辩礼
义”受“万钟”的荒唐,并道
出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论
谓失其本心。② 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
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
“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
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
“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
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
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
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
有的羞恶之心。
点。
【文学常识】《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
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
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续表
【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
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
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
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写作特色】1.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使用。例如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
“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
2.本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
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
【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
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
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P48“课后习题四”)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使古义:假使,如果
今义:让,派
②一豆.羹
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类的名称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益处
今义:增加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一词多义
①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②已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亦若是则已.矣(句末语气词)
③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表目的,为了;做,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做)
④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4.词类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求得生存的手段)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③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
人皆有之.(代词,它,指羞恶之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指行道之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指万钟的
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指接受
俸禄的行为)
④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表承接,那么)
得之则.生(连词,表承接,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转折,却)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鱼,我所欲也(“……也”表示判断)
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恶有于死者甚”)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探究
1.本文运用了大量__对比__的手法,如把__鱼与熊掌__对比,把__生与义__对比,把__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
忘义的人__对比,把__“乡为”与“今为”__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义”是道义、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坚持人
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甲】《鱼我所欲也》(文略)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
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
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既克,公问其故.
C.予.子冠履 予.观夫巴陵胜状
D.断子之.手足 醉翁之.意不在酒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编著的记录自己言行的著作。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C.【甲】文中“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乙】文中“冠”指帽子。
D.【甲】文的“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与【乙】文的“万事莫贵于义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的。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
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万事莫贵于义也。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第 26 篇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
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
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
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
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
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予
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
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
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
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唐雎出
使秦国的背景,为下面的情节
作铺垫。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
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
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
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
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
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哉?”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
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
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
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
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
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
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
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
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
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
吗?”唐雎回答说:“不,不
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
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
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
换)呢?”
,第二部分(第 2、3 段):
写唐雎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
争的经过,表现出他誓死维护
国土的决心。
第 2 段:写唐雎坚决抵制
秦王的骗局,表现出他维护国
土的严正立场。这是斗争的第
一个回合。
第 3 段:写唐雎以“士之怒”
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
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斗
争的高潮。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
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
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
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
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
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
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
(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
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
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
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
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
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
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
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
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
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
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
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
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
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
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
(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起。
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
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
兆,(现在,专诸、聂政、要
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
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
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
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
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
来。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
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
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
先生也。”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
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
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
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
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
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
为有先生啊。”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唐雎在
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这是
斗争的结局。
【文学常识】唐雎,战国末期人。《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33 篇,分国编次。
【文章主旨】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
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使命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
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写作特色】1.衬托对比,刻画人物形象。2.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现实意义】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令我们深感钦佩。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要害怕,更不要钻牛角尖,应该运用智慧,战胜困难,取得
成功。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2.古今异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古义:两个词,“虽”,即使,“然”,这样、如此
今义:转折连词,常与“但是”搭配使用
③非若是.也
是古义:这样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④休.祲降于天
休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⑤长跪而谢.之曰
谢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⑥徒.以有先生也
徒古义:仅仅,只
今义:徒弟;徒劳
3.一词多义
①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②徒亦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③怒怀怒.未发(名词,愤怒)
天子之怒.(动词,发怒)
4.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②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③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④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⑤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以.君为长者(与“为”连用,表示把……当作)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②之愿终守之.(代词,安陵国土)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天子之.怒(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于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在)
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请广于.君(介词,让)
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挺剑而起(前面省略主语“唐雎”)
(3)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故/不错意也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④徒以/有先生也
三、内容探究
1.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的“士之怒”是怎么体现的?
语言上:针锋相对,威慑秦王;行动上:拔剑而起,以死相拼。
2.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甲】《唐雎不辱使命》(文略)
【乙】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
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①救邯郸破秦人存②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
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选自《唐雎说信陵君》)
【注释】①晋鄙:战国时魏将。②存:存在,存活。这里是使……幸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愿终.守之 寻病终.
B.轻寡人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卒.然见赵王 卒.获有所闻
D.人之有德于.我也 欲有求于.我也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共 33 篇,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C.【甲】文中“布衣”指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乙】文中“邯郸”指赵国国都。
D.【甲】文的“受地于先王”与【乙】文的“人之有德于我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高潮部分。
B.【乙】文唐雎希望信陵君能够以宽宏之心赢得友邦的信任和支持。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有个性化的特点。
D.【甲】【乙】两文表达的中心不同,【甲】文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乙】文表现了唐雎的为
人处世之道。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2)愿君之忘之也。
(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
第 27 篇 送东阳马生序(课标篇目) [元末明初]宋濂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
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ɡ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
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
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
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
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
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
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
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
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
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
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
(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
录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
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
的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
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
有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
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
方,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
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
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
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
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旁边侍
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
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
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待他高
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
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
获。
第一段:讲述了作者自己“嗜
学”的故事。由于家境贫寒,
作者成年以前借书而读的困
难,道出了“遍观群书”的不
易;成年以后外出游学的叩
问,道出了问学的甘苦。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
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拥
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
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
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
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
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
山大谷里。隆冬季节,刮着猛
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
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
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
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
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
上,很久才暖过来。寄居在旅
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
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
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
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
第二段:继续写求学的艰苦。
(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
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
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
于余者乎?
在腰间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
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
的样子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
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
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
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
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
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
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
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做了
官),而承蒙皇上的恩宠光耀,
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
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
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
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
呢?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
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
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
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
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
学习,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
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天
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
冻饥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宽
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也没
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
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
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
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
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
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
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
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
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
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
的过失呢?
第三段:叙述从回忆转到现
实,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
越,与之前自己求学的经历不
可同日而语。如果还是“业有
不精、德有不成”,如果不是
天资太差,那多半是学习不够
刻苦专心了。托出了“劝学”
的主旨。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
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
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
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
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
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
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
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
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
予者哉?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
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
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退休
后进京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
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
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非常流
畅通达。同他议论辩驳,言辞
谦和,脸色平易。自己述说少
年时用心学习十分勤劳,这可
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
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
求学的艰难告诉了他。说我勉
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本
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
好(指得到皇帝的常识重用)
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是不
理解我啊!
第四段:点明作文的本意,即
“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
学”,并用假想之论强化了文
章的主旨。
【文学常识】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2.序,文体名,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本文是一篇赠序。
【文章主旨】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
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P54“课后习题一”)
【人物形象】1.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
2.马生:品德美好;文辞精熟;态度谦和。
【写作特色】1.采用赠序的文体来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给人一种鞭策向上的力量。
2.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例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抄
书之苦;“色愈恭,礼愈至”写侍师之态;“四肢僵劲不能动”写受冻之状。这些描写鲜明生
动,读之如在眼前。通过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道出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3.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
面。例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和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
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皆被绮绣”和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
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与作者“余幼时即嗜学”不谋而合,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
益彰。(P54“课后习题三”)
【成语】援疑质理
【现实意义】1.学习要勤奋刻苦。2.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遇到疑难的问题,要耐心
平和。3.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抵制各种诱惑,要有恒心,有毅力。(P54“课
后习题五”)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③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同“辩”)
2.古今异义
①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走路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不真实的,与“真”相对
③尝趋.百里外
趋古义:跑,疾走
今义:趋势
④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终于
今义:兵;完毕
⑤穷.冬烈风
穷古义:极
今义:贫穷,穷尽
⑥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水
⑦主人日再.食
再古义:两次
今义:又
⑧右备容臭.
臭古义:香气
今义:臭味,气味难闻
3.一词多义
①至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到达)
②和久而乃和.(暖)
言和.而色夷(谦和)
③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④再主人日再.食(两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
⑤慕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略无慕.艳意(羡慕)
⑥备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完备,齐备)
左佩刀,右备.容臭(挂着)
日侍坐备.顾问(准备)
⑦从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向)
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随)
民弗从.也(依从,听从)
⑧若烨然若.神人(如同,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假如,如果)
4.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
②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状语,用红缨;用珠宝)
④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以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
个“以”,把)
以.衾拥覆(介词,用,拿)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②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指抄书)
③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但,却)
久而.乃和(连词,表承接,不译)
④则则.又请焉(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连词,表转折,却)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省略主语“余”;“与游”中间省略“之”)
②色愈恭,礼愈至(省略主语“余”)
③寓逆旅(“寓”后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余/因得遍观群书
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三、内容探究
1.文中多次提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
通过对比,反衬出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说明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
用心专一的道理,告诉马生锦衣玉食只是外在肤浅的享受,学习知识才是人生的至味。
2.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甲】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
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
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豕(shǐ):猪。②蒲:水杨树。③笞(chī):用竹板、荆条打。④鬻(yù):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 穷.冬烈风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B.足肤皲裂而.不知 人不知而.不愠
C.王育少孤.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令育与其.子同学 欲穷其.林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
C.【甲】文中“耄”指七八十岁的年纪;【乙】文中“太傅”指官名,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
D.【甲】文的“寓逆旅”与【乙】文的“亡失羊豕”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从穿着佩戴方面写出“同舍生”生活之奢华,
生动传神。
B.【乙】文郭子敬“闻而嘉之”是被王育宁愿卖了自己也要赔偿主人家损失的行为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
C.【甲】文作者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了宋濂和王育求学路上的艰难困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
后来王育截取水杨树枝条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都不停止。
第 28 篇 曹刿论战(课标篇目) 《左传》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
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
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
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
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
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
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
第一段:叙述了战前的准备,
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
鲁国作战对象、战争性质以及
鲁国决定应战。
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fú),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
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
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
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
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
玉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
虚夸数目,一定报以实情。”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
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
是不会赐福您的。”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
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
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
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
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
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
将鼓之。刿曰:“未可。”齐
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
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
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
刿说:“(现在)不行。”齐军
击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
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
说:“还不行。”(说完就)向
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
队,(这才)说:“可以追击
了。”于是追击齐军。
第二段:写了长勺之战的经
过。 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
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
挥若定。前者的“鄙”与后者
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mǐ),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
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
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
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
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
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
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
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
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
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
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
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
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续表
【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
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
又称“长勺之战”。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人。
【文章主旨】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取信于民、得到人民支持是作
战的先决条件,士气和战机,在军事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方可做出准
确地判断,及在战争中必须高度警惕,慎重从事。(P124 “课后习题二”)
【人物形象】1.曹刿:①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②深谋远虑,精明干
练;③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出谋献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2.鲁庄公:①政治见识鄙陋,资质平庸无奇;②知人善用、任人唯贤;③虚怀若谷、谦虚好
学。(P124“课后习题六”)
【写作特色】1.精到的取材、对比的手法。例如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
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曹刿的精明干练;从曹刿与乡人、庄公的对话中,突出了曹刿
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及机敏、持重。2.精练的语言。例如曹刿在战场上
的指挥用语“可矣”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状,也表现出
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成语】小恩小惠、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
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③衣食所安.
安古义:安身
今义:安全
④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
损害某些利益
⑤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这里指虚报,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⑥小大之狱.
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⑦必以情.
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
⑧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⑨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能
B10 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再次,又
2.一词多义
①故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所以)
②从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动词,跟随)
③加弗敢加.也(动词,虚夸。这里指虚报,以少
报多)
万钟于我何加.焉(名词,益处)
④师齐师.伐我(军队)
可以为师.矣(老师)
3.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以何以.战(介词,凭借)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情(介词,按照、根据)
②其其.乡人曰(代词,这里指曹刿的)
吾视其.辙乱(代词,指齐军的)
③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公将鼓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民弗从也(“……也”表示判断)
②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
①乃入见(省略宾语“鲁庄公”)
②必以分人(省略宾语,应为“必以之分人”)
③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谓语,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倒装句
①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②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弗敢/加也
③公将/驰之
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①取材精到,立意深远,既于叙事中摄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②语言简洁精练,表意说
理,通达晓畅。
2.读完全文,你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请简要分析。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君主,但不是昏君。①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说明他政治
上无能;②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说明他军事上无知;③他能够礼贤下士,
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说明他善于学习,能够知人善任。
【甲】《曹刿论战》(文略)
【乙】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
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③于前,犬废④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
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注释】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
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极:筋疲力尽地跑。④废:精疲力竭地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B.惧有伏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犬兔俱.罢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D.兔极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
别体史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
C.【甲】文中“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D.【甲】文的“战于长勺”与【乙】文的“犬废于后”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中曹刿认为鲁国打败齐国的关键在于很好地把握战机。
B.【甲】文主要是写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乙】文主要写淳于髡用讲故事的方法
对齐王晓之以理,达到了劝阻齐王的目的,展示了淳于髡的聪明才智。
C.【甲】【乙】两文的语言生动明快,说理直接明了,开门见山,针对性强。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写法。【甲】文中曹刿与鲁庄公相比,突出鲁庄公军事上的无能;【乙】文中
淳于髡与齐王相比,表现了齐王的鼠目寸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我们身后,坐收田父(农夫)之利。
第 29 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标篇目) 《战国策》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
徐公美?”其妻曰:“君美
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
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
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
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
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
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
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
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
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
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
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
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
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
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
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
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
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
妾:“我同徐公比,谁美?”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
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
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
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
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
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
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
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
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
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
我。”
第一段:讲述了邹忌分别向
妻、妾、客询问自己与城北徐
公谁更美一事,虽然因身份不
同而在表述和语气上有所差
别,但都表示邹忌比徐公美。
当邹忌亲自见过徐公而得出
相反的答案时,他没有沉醉于
他人的奉承之中,而是对这件
事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
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
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
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
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
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
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
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
侍妾、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
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
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老百姓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
历设喻,推及到治国之道的层
面,并得出“王之蔽甚矣”的
结论,因而劝诫齐威王广开言
路,修明政治。
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
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
啦!”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
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
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
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好!”就下
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
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
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
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
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
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
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
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几个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
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
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
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
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
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
能战胜敌国。
第三段: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
谏言,根据谏言的不同情况设
立了上、中、下三种奖赏,在
经历了“令初下”“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三个时间节点
后,这一政令在国内外皆取得
了显著的成效。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历史著作《战国策·奇策一》。《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
整理编辑的,共 33 篇,分国编次。它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精彩的谋略议论,整体行
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善于连类引譬。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国君、
尊长等改正错误。
【文章主旨】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
的故事,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
明。
【人物形象】1.邹忌:有勇有谋、敢于直言、忠君爱国。2.齐威王:开明明智、贤明善纳、言
行一致。
【写作特色】1.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
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
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2.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通过妻、妾、客的不同
回答,来刻画人物的形象。3.文章剪裁巧妙。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作者大篇幅地
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的事,用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这一略
一详,恰到好处。
【现实意义】1.要虚心地向他人请教。2.要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批评和建议。3.要敢于挑战权
威,大胆质疑。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义: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今义:讥讽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义:长,这里指身高
今义:修理
③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④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地点
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今义:左面和右面;大约
私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个人的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古义:指责
今义:(尖锐的东西)扎入或穿透
3.一词多义
①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孰.视之(同“熟”,仔细)
②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动词,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名词,私心)
③朝朝.服衣冠,窥镜(名词,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④上受上.赏(形容词,指上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进献)
⑤下乃下.令(颁布,下达)
受下.赏(下等的)
⑥间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又何间.焉(参与)
⑦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⑧美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指俊美)
4.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而而.形貌昳丽(连词,表递进,并且)
暮寝而.思之(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时时而.间进(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②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代词,代指“徐公”)
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期年之.后(助词,表示修饰,可不译)
③于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能谤讥于.市朝(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可译为“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表示“在……地方”)
④与 客从外来,与.坐谈(介词,跟,同)
⑤以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省略句
①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宾语,“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②暮寝而思之[省略主语,“(邹忌)暮寝而思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以”后省略了“我”)
(3)倒装句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②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③欲有求于我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也”)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⑤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能于市朝谤讥”)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表被动)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吾与徐公/孰美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
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三、内容探究
1.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怎么启发诱导齐王纳谏的?
邹忌由家事说到国事,由己及人,运用设喻、类比、以小见大的方法指出“王之蔽甚矣”,从而委婉含蓄地劝
说齐王应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以实现齐国大治。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略)
【乙】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
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
者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
“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同“钳”,夹
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同“擒”,捉住。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闻寡人之耳.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能谤讥于.市朝 骈死于.槽枥之间
C.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方.七百里,高万仞
D.渔者得而并擒之.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C.【甲】文中“尺”为古代的长度单位。
D.【甲】文的“忌不自信”与【乙】文的“今者臣来”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上对下用委婉曲折的言辞进行规劝。
B.【甲】文中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
文中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2)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住了它的肉。
第 30 篇 陈涉世家 [西汉]司马迁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 者, 阳 夏(jiǎ)人也,
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
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
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 (hú)之志
哉!”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
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
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
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
息),惆怅、怨恨了好长时间
以后,对同伴们说:“如果有
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
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
答他:“你一个受雇佣耕作的
人,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
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
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第一段:写陈胜的穷苦出生和
远大抱负。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表现 了陈胜非凡的抱负。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lǘ)
左適(zh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háng),为屯长。会天大雨,
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
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
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
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
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shuò)谏故,上使外
将(jiàng)兵。今或闻无罪,二
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
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
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
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
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
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
征发穷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
百人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
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
伍,并担任小队长。恰巧遇到
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
经误了期限。误期,按秦王朝
的律法,就要杀头。陈胜、吴
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
(抓了回来)也是死,起义也是
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
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
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我
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
儿子,不应该立为国君,应该
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屡
次劝谏的缘故,皇上(秦始皇)
派(他)在外面带兵。最近传闻
说他并不为什么罪名,秦二世
就将他杀害了。老百姓大都听
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
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第二段:写陈胜、吴广起义的
原因及谋划起义的 经过。
陈胜对吴广说的一番话,着重
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起义前的舆论准备,表现了陈
胜的组织领导才干及勇敢机
智。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wàng) ”, 置人所罾(zēng)
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
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jiàn)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
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
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
卒,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
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
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
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作
为天下首发,应当(有)很多响
应的人。”吴广认为(这个见
解)很正确。(二人)于是就去占
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知
道他俩的意图,就说:“你们
的大事都能办成,可以建功立
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
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
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
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
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
(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
个字),再把绸条放在别人所
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
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的绸
条,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陈胜)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
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
用篝火装作“鬼火”,作狐狸
嗥叫的凄厉声音,(向士兵们)
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
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
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这件
事,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
意看着陈胜。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
(wéi)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
欲亡,忿恚(huì)尉,令辱之,
以激怒其众。尉果笞(chī)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
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
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
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
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
“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
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
称大楚。为(wéi )坛而盟,祭
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
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
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
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zhì)、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
们多愿意听从他的差遣。(一
天)(两个)押送戍卒的军官喝
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
走,使尉恼怒,让尉责辱他,
借此来激怒那些士兵。将尉果
然用鞭杖打吴广。将尉拔剑出
鞘想杀吴广,吴广一跃而起,
夺过剑来杀死了将尉。陈胜协
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将尉。
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
“你们诸位(在这里)遇到大
雨,都误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
限。误期就要杀头。即使能免
于斩刑,而去戍守边塞死掉的
人必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
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要干出
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
义及起义军攻城取胜、人民群
众热烈响应的情况。
发动起义时先使吴广“忿恚
尉”,以激怒众人,然后动手,
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
在群龙无首之时,陈胜站了出
来,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
害,得到士卒的拥护,“为坛
而盟”,起义军队伍的迅速组
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
织者和领导者。
酂 (cuó)、苦、柘(zhè)、
谯(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
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
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
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
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复立楚国之社稷 (jì),功宜为
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
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的
人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
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
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
愿望。大家露出右臂(作为起
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
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
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
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
先)攻打大泽乡,召集大泽乡
的军队,攻打蕲县。攻下蕲县
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占
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
主力)攻打铚、酂、苦、柘、
谯等地,都攻占下来了。行军
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
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
辆,骑兵一千多,士卒几万人。
攻打陈县时,陈的郡守和县令
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
城门洞里应战。(守丞)不能取
胜,兵败身死,起义军才进城
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
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
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
事。乡官、豪杰都说:“将军
您亲自披甲上阵作战,讨伐残
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
稷,按照功劳应当称王。” 陈
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对外宣称
要复兴楚国。这时,各郡县受
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
事,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
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文学常识】司马迁(约前 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史学家、文学家。
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文章主旨】本文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生动地表现
了陈涉的性格特点、思想抱负、组织才干和斗争精神。
【人物形象】1.陈胜:出身卑贱却有远大志向,有敏锐的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
导才干。2.吴广:机智勇敢,积极协作,有团队精神。
【写作特色】1.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2.详略得
当。略写起义军战斗的过程,详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表现陈胜、吴广的才能和反
抗精神。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谪守)
②为天下唱.(“唱”同“倡”,首发)
③固以.怪之矣(“以”同“已”)
④身被.坚执锐(“被”同“披”,穿)
2.古今异义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②今亡.亦死
亡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
③然足下..卜之鬼乎
足下古义: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
今义:脚下面
④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相当于“每每”“常常”
⑤藉第令...毋斩
藉、第、令古义:即使、假若
今义:藉,践踏,侮辱;第,表示次序;
令,命令
⑥号令召三老、 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计古义:两个动词,集会议事
今义:名词,指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3.一词多义
①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
中停留)
②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
表示多数)
③数扶苏以数.谏故(shuò,屡次)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shù,几)
④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动词,写)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名词,字条)
⑤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私下、偷着)
又何间.焉(参与)
4.词类活用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渔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②夜.篝火(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③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指铁甲;指武器)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或以.为死(认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
固以.怪之矣(同“已”)
以.激怒其众(以便)
②之辍耕之.垄上(去、往)
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示判断)
②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①上使外将兵(省略主语“之”,应为“上使之外将兵”)
②此教我先威众耳(省略介词“于”,应为“此教我先威于众耳”)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辍耕/之/垄上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下/苦秦/久矣
④扶苏/以数谏故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内容探究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
将陈胜列入主要记述王侯将相事迹的“世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陈涉世家》全文,想一想,司马迁为什
么给予陈胜这么高的评价?(P132“课后习题四 ”)
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时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但对于某些
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陈涉出身低微,是所谓“翁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
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司马迁看重的是功
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故而对陈胜评价颇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蕃①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②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③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释】①蕃:即陈蕃,字仲举,东汉大臣。②芜秽:杂乱不堪。③孺子:即年幼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辍耕之.垄上 天子之.怒
B.苟富贵,无相.忘 更有痴似相.公者
C.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D.大丈夫处.世 何处.无竹柏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世家”是《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述诸侯之事。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潘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
C.【甲】文中“字”是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乙】文中“郡”是古代行政区域。
D.【甲】文的“吴广者,阳夏人也”和【乙】文的“安事一室乎”这两个句子分别为判断句和设问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文用对比手法,将陈涉与其他佣耕者进行对比,以突出他的非凡之志。
B.【乙】文刻画薛勤这个人物,主要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法。
C.【甲】【乙】两文表现陈涉、陈蕃两人在青少年时期都具有人生的远大抱负。
D.【甲】【乙】两文二陈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人贵立志,志向影响人成就的大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惆怅、怨恨了许久。
(2)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对他很惊奇。
第 31 篇 出师表(课标篇目) [三国·蜀汉]诸葛亮
(九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
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
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
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
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
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
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
成魏、蜀、吴三国,我益州地
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
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
时候。但是,朝廷里侍奉守卫
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
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
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
殊的礼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
故。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
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
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勇气,绝
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
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
道路。
第一段:总讲当前形势,劝说
后主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
(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
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
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
法也。
皇宫和丞相府中,本都是
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
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
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奸
邪事情,触犯科条,或尽忠心
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负责
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
奖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
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
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第二段:建议后主上下一体,
赏罚分明。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 第三段:推举可担当重任的治
(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
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
行,必能裨补阙(quē)漏,有所
广益。
董允等,这都是忠良诚实、志
向和思虑忠诚纯正的人,因而
先帝才(把他们)选拔留下来
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
情,事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
们的意见,然后去施行,这样
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所
启发和帮助。
国良才。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
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
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
得所。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
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
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有
才能,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他
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
情,事无论大小,都要来询问
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部队
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
合适的安排。
第四段:举荐保国安邦的治军
猛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
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
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
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
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
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
是西汉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东
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
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
事,对于桓帝、灵帝的时代,
没有不痛心、遗憾的。侍中郭
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
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
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
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
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
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第五段:劝导后主亲贤远佞。
第一部分(第 1~5 段):先向
后主陈述蜀国当时面临的不
利处境和有利条件,并提出三
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文章这部分寓情于
议,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之
中,也贯穿一条抒情线索,即
叙述先帝刘备对贤臣的“殊
遇”,鼓励刘禅效法先人,也
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
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
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
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
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
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
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
自耕种,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
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有名
望。先帝不因我社会地位低
微,见识短浅,不惜降低身份,
屈尊就卑,接连三次到草庐来
拜访我,询问我对时局大事的
意见,我因此感奋激发,于是
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
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
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
我受到委任,自那时以来已经
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
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
了。我接受遗命以来,日日夜
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
的大任没有效果,从而损害先
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
渡泸水,深入到贫瘠、未开垦
第二部分(第 6、7 段):追述
三段回忆(三顾茅庐、临危受
命、临终托孤),抒发了对先
帝的感激之情,对刘备父子的
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祎、允之任也。 的地方。如今(我)率军平定了
南方的叛乱,武库兵器充足,
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
定中原地区,我期望竭尽自己
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
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
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斟酌利弊得失,毫无保留
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
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续表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
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
知所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
复汉室的功效交给我;如果不
取得功效,就惩治我失职的罪
过,用来祭告先帝的神灵。如
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那就责
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
怠慢、疏忽,来揭示他们的过
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
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
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言论,深
切地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
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
离朝远征,流泪写了这篇表
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
话。
第三部分(第 8 段):阐明了自
己、朝臣以及后主的责任:自
己要讨贼兴复,而朝臣则应进
兴德之言,后主应“咨诹善
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文学常识】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
军事家。2.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是封建
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文章主旨】本文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
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
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人物形象】诸葛亮:感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谋远虑,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P136“课后习题六”)
【写作特色】1.本文以议论为主,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第
一部分(1—5 段)寓情于议,第二部分(6—7 段)三段追忆寓情于事。2.率真质朴的语言,恳切
忠贞的情感。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
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
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华丽的词藻,又不引用过去的典故,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
也切合长辈口吻。
【成语】危急存亡、妄自菲薄、作奸犯科、有所广益、优劣得所、亲贤远佞、计日可待、三
顾茅庐、临危受命、不毛之地、斟酌损益、不知所云、感激涕零(P136“课后习题五”)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同“缺”,缺失)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同“又”,表示整数再加上零数)
2.古今异义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古义:时候
今义:秋季
②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开业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臣本布衣..
布衣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做的衣服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言行恶劣,不道德
⑥由是感激..
感激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⑦临表涕.零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一词多义
①遗以光先帝遗.德(yí,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动词,辅佐)
②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
③道中道.崩殂(道路)
咨诹善道.(办法)
④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功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有效,成效)
⑤行性行.淑均(xíng,名词,品行,德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háng,行列,这里指军队)
然后施行.(xíng,动词,做,执行)
⑥能必能裨补阙漏(能够)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
⑦任受任.于败军之际(动词,任用,委任)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名词,责任,职责)
⑧益有所广益.(帮助)
至于斟酌损益.(益处)
香远益.清(更加)
⑨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昌盛)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振兴,复兴)
若无兴.德之言(发扬)
4.词类活用
①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②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③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
④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⑤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⑥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⑦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⑧恐托付..不效(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以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用,拿)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因果,以致)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②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向,给)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于)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
③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结构助词,的)
盖追先帝之.殊遇(结构助词,的)
先帝称之.曰能(代词,代指向宠)
④则则.汉室之隆(连词,表顺承,那么)
不效,则.治臣之罪(连词,表顺承,就)
⑤所有所.广益[代词,表示“……的(人、事、东西、
地方等)”]
优劣得所.(名词,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与“以”连用,表示“……的
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与“以”连
用,表示“用来……的方法”)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也”表示判断)
②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皆……”表判断)
(2)倒装句
不求闻达于诸侯(介宾短语后置)
(3)省略句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奉命”前省略主语“臣”)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P135“课后习题一”)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③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⑤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⑥遂/许先帝/以驱驰
⑦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⑧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三、内容探究
1.第六、七段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是:__①先帝三顾茅庐;②自己临危受命;
③先帝临终托孤__。
2.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__①广开言路;②执法公平;③亲贤远佞__。其中最主
要的一条是:__亲贤远佞__。
3.文中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尽瘁国事,忠心辅政;任人唯贤,清正廉明;知恩图报,忠心为主;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可计日而待也。
【乙】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门下奏事,以敏正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
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弼入欲陈奏,遇帝与
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
“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
其所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而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①,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节选自《魏书古弼传》)
【注释】①公车:官署名,始设于汉代,是卫尉的下属机构,掌管宫殷中司马门的警卫工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以.光先帝遗德 全石以.为底
C.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D.乃.诣公车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是诸葛亮准备伐吴时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所奏/”。
C.【甲】文中“崩”指皇帝死亡;【乙】文中“朕”是皇帝专用的自称。
D.【甲】文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与【乙】文的“为臣而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
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中诸葛亮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C.【乙】文中古弼怒不可遏地当着皇帝的面殴打刘树,是因为他认为皇帝不理国事,关键是刘树等人诱使皇
帝沉溺于逸乐之中。
D.【甲】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乙】文运用夸张和细节描写突出
了古弼一心为国为民,不顾个人安危的品格。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2)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
上谷地方的人上书朝廷,说帝王打猎游玩的场所占地太多,老百姓没有田地耕种,应该(将游猎场所)减少大半,
把(这些地)赐给贫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