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第 22 篇 岳阳楼记(课标篇目) [北宋]范仲淹
(九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
通人和,百废具兴,(写出滕
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
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
的导引)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
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
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
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
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
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
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
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
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
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
事。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
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
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
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
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
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
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变
化多端,这就是岳阳楼的壮
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
很详尽了。然而(岳阳楼)北
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
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
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
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
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
同吧?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
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
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若夫淫雨霏(fēi)霏,连
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
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
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
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
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
下,连续几个月天气不放
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
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
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
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
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
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
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
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
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
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
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
而悲伤了啊。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
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
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
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
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
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
互答,此乐何极!(“渔歌”
与“虎啸猿啼”对照,“喜
悲”之情对照)登斯楼也,则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
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
且青绿。有时大片烟雾完全
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
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
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
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
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
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
荣耀和屈辱一起忘掉了,端
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
的欢乐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全文的
警句,具有突出中心的作
用,亦暗指滕子京,照应开
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
德高尚的人的心思,(他们)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
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
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
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
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
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
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
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
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
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
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
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
日。
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
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
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
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
想境界,并交代写作这篇文
章的时间。
【文学常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
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文章主旨】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不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并以此勉励友人。
续表
【写作特色】1.文题《岳阳楼记》避熟就生,另辟蹊径。不写楼而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
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文末所谓的“古仁人之心”。2.语言
很有特色,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富有
启示性。3.本文记事简明,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而又层次分明。第 2 段概写洞庭景物后,
“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 3、4 段写洞庭湖风雨、春晴,都接以抒情,文末最
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
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P47“课后习题一、三”)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波澜不惊、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喜
气洋洋
【现实意义】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
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
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以天下为己
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社会环境有利还
是困苦,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2.古今异义
①越明年..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增其旧制.
制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制造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古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今义:丈夫,夫人
④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景象,景致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⑤前人之述备.矣
备古义:详尽
今义:准备;具备
⑥浊浪排空..
排空古义:冲向天空
今义:全部去除掉
⑦则有去国.怀乡
国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⑧至若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
今义:景色
⑨微.斯人
微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3.一词多义
①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②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
③通政通.人和(顺利)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中通.外直(贯通)
然则北通.巫峡(通向)
④极南极.潇湘(至、到达)
此乐何极.(尽头)
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⑤开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
开.我东阁门(打开)
⑥一而或长烟一.空(全)
在洞庭一.湖(量词,一)
⑦空浊浪排空.(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4.词类活用
①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③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结构助词,的)
②以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③乃 乃.重修岳阳楼(副词,于是,就)
④而 而.或长烟一空(连词,无实际意义,不译)
⑤则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副词,就)
⑥何此乐何.极(代词,相当于“哪”)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代词,相当于“为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代词,相当于“什么”)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3)倒装句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然则/北通巫峡
④则有/去国怀乡
三、内容探究
1.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洞庭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用洞庭湖的浩浩荡
荡、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感,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2.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扬天下,这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
界?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苦己为人的精神境界,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甲】《岳阳楼记》(文略)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
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②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
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
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③以悲,泫然④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
番乃快!”然其束发⑤登朝,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⑥矣,有
何可哭?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
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连月不开. 诚宜开.张圣听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相与步于.中庭
C.泫然不能自已.也 骨已.尽矣
D.有何.可哭 徐公何.能及君也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C.【甲】文中“谪守”指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乙】文中“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D.【甲】文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与【乙】文的“此其所以奇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作者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类人。
B.【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
C. 【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D.【甲】文描写了洞庭湖昼夜的美景;【乙】文第二段描绘了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所以楼的景象,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
第 23 篇 醉翁亭记(课标篇目) [北宋]欧阳修
(九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
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
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
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
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
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
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全文“乐”字出现十次,此
为首次,是贯穿全文之主
线,与“醉”字互为表里,
微露主旨)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
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
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
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
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
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
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
两个山峰间飞淌下来的,是
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
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
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
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
尚智仙。给亭子取名的是
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
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
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
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
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
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
上,而在山光水色中。欣赏
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
寄托在酒上。
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
在,引出人和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
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
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
亦无穷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树林
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
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
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
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
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的景
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
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
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
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
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
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
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
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第二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
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
同。作者抓住了早、晚、
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
点来写,都是一笔带过,生
动传神。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
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
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
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
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
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
(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
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
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
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
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
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百
姓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
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
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
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开在
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
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
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
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
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
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
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
醉了。
第三段:写滁人之游和太守
之宴。这一段描写,由景物
转移到人事上。滁人之游,
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
游乐图。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
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
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
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
也。(从“若夫”再到“至
于”到“已而”,展开了从
景物到游乐再到归来的一幅
幅画卷)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
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
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
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
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
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
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
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
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
道太守以游人的(他们的)快
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
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
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郡
人欧阳修啊。
第四段:写日暮而归。这一
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
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
旨。
【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
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有
《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文章主旨】全文不仅写风景优美,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古代被贬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
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写作特色】1.文中多用骈偶句描摹,用散句陈述。例如“负者歌于途”对“行者休于
树”,“前者呼”对“后者应”,描写滁人之游,生动传神。2.文字简练,可谓惜墨如金。
例如“环滁皆山也”历来被人们称道,举重若轻,令人叹服。3.虚词的妙用是本文的奇绝之
处。例如文中的 21 个“也”字,25 个“而”字,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
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
【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山肴野蔌、觥筹交错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意思;意向
②射.者中
射古义:这里指投壶
今义: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压力挤出
③野芳发.而幽香
发古义:开放
今义:散发;发现
2.一词多义
①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②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归附)
③谓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予谓.菊(认为)
④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⑤临临.溪而渔(到,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⑥开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散开)
⑦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
3.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③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⑤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而而.年又最高(表递进,并且)
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
朝而.往(连词,表顺承)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
②其其.西南诸峰(那)
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的)
醉能同其.乐(人们)
③也环滁皆山也.(表示判断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判断语气)
④乎 颓然乎.其间者(于,在)
⑤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介词,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介词,在)
⑥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寓之酒”中间省略“于”)
(3)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
②醒能述以文者(状语后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名之者/谁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⑤行者/休于树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内容探究
1.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P50“课后习题三”)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
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酌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座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
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
①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②为政亲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
途;前后呼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太守为官治理有方。
【甲】《醉翁亭记》(文略)
【乙】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
岐山之阳,其占③为有年④。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
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与下文的“岐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
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与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为农历四月初
二、四月十一、四月十四日。⑥忭(biàn):高兴,快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醉能同其.乐 其.真无马邪
C.始治.官舍 不效则治.臣之罪
D.以.为休息之所 全石以.为底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C.【甲】文中 “丝”“竹”分别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乙】文中 “岐山之阳”指的是岐山的北面。
D.【甲】文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与【乙】文的“亭以雨名,志喜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
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乙】文以久旱逢甘霖的事迹来命名。
C.【甲】文第 1 段交代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
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忧愁的人因此而快乐,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建成了。
第 24 篇 湖心亭看雪(课标篇目) [明末清初]张岱
(九上)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①//是日更(ɡēnɡ)定
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
(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
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
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
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
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
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
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
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
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
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
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
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
了。
第一段:交代湖心亭看雪的
经过及所见雪景。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和
天气状况。
第②层:记述赏雪的具体经
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
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①//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
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
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
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
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
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
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
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
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
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
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
您一样痴的人呢!”
第二段:写湖心亭赏雪时的
奇遇。
第①层:写亭中游人煮酒赏
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②层:借“舟子”之口,
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
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
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
念故国。
【文学常识】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
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续表
【文章主旨】本文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叙了一次作者独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展
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写作特色】1.本文多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
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
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2.本文如诗如画的意境。如作者用
“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将天地
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的
强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白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颜色,与“黑”相对
②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对,正确,与“非”相对。
2.一词多义
①一余拏一.小舟(数词,一只)
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②是是.日更定矣(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③更是日更.定矣(古代计时单位,一夜分成五更,每更
大约两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④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这里代指酒)
3.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②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
③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与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及)
②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哪里”)
③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然后”)
④其 问其.姓氏(代词,代指“他们的”)
⑤者 更有痴似相公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二、重点句子
1.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省略主语“余”)
(2)倒装句
①大雪三日(定语前置)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
2.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内容探究
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P52“课后习题一”)
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①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②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
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③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
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P52“课后习题一”)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
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
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
果。
【甲】《湖心亭看雪》(文略)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
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
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
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B.问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
C.余.游西湖始此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则.已心飞湖上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C.【甲】文中“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每更约三小时;【乙】文中“帖子”是指邀请客人时送去的通
知。
D.【甲】文中“到亭上”与【乙】文中“晚同子公渡净寺”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描写作者在湖心亭上与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B.【乙】文中“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甲】【乙】两文在描写景色时采用了类似的手法。【甲】文连用三个“与”字,【乙】文连用四个比喻
句,寥寥数笔,描绘了令人向往的美景。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呢!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
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