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第 1 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七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东临①/碣石,
以观/沧海。
①临:到达,登上。
内容: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
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
象。
炼字:“临”字传达出诗人扬
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
概。“观”字统领全篇,是诗
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
开,写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②,
山岛/竦峙③。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②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
子。
③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内容: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描
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
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
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
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
描写先总后分,动静结合,显
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
气象,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
下文展开联想埋下伏笔。
炼字:“涌”字既写出了沧海
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
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④/灿烂,
若出/其里。
④星汉:银河。
艺术手法:借助奇特的想
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的气概,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
色和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
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
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
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
概。
炼字:两个“若”字,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
想象,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
了一种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
气派。
幸⑤甚/至⑥哉,
歌以/咏志。
⑤幸:幸运。
⑥至:达到极点。,
注:最后两句诗在《步出
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
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
容没有直接关系。
【参考译文】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
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
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
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
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文学常识】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本诗是一首著名的乐府诗,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本诗主旨】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
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如诗句“水何澹澹……洪波涌起”。2.虚实结合。如实写海水
和山岛,虚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诗句“日月之行……若
出其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洪波涌起”一句中的“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
述出来。
示例:秋风阵阵,树木簌簌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
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
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第 2 首 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七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杨花②落尽/子规③啼,
闻道龙标④/过五溪。
①左迁:降职。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
鹃”。
④龙标:指王昌龄。
内容:首句写景并点明时令
——暮春,次句由写景转入言
事,表达了诗人得知挚友被贬
时的惊愕痛惜之情。
用典:借用“子规”的典故,
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
诗伤感的基调。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诗人选
取“杨花”“子规”不仅因
为它们能点明时令是在暮春,
以切合当时情事,还由于它们
可以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
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
定心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修辞: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明
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
使者,它将带着“愁心”给远
行的朋友。这两句生动形象地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
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忧虑、关
切之情。
【参考译文】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
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
仙”,与杜甫合称“李杜”。
【本诗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
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如第一句的“杨花”“子规”。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和丰富的想象。如三四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一句选取两种令人伤感的事物,描绘出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B.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在听说王昌龄走过了“五溪”艰难之地后的欣慰之情。
C.三四两句,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去传达自己对朋友的忧虑、关切之情。
D.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字里行间都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关
切之情。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
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二: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
到夜郎西。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
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第 3 首 次①北固山下 [唐]王湾
(七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客路②/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①次:停宿。
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开篇点题。先写“客路”后写
“行舟”,将作者的漂泊羁旅
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暗含旅
途奔波之意。与末联的“乡
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炼字:“潮平”,两岸才显得
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
的态势;“阔”字描绘了春潮
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
加开阔的景象;“悬”是端端
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
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两岸阔”与“一帆悬”精
整对仗,描绘了平野开阔、大
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意
境开阔,情绪饱满。
海日/生残夜③, ③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炼字:把“日”与“春”作为
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
“生”和“入”使之拟人化,
江春/入旧年。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
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
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
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修辞、用典:运用设问的修辞
手法,在自问自答中,用“雁
足传书”的典故寄托诗人的
思乡之情,这两句紧承颈联而
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
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续表
【参考译文】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
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夜还
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
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文学常识】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本诗选自《全唐诗》。
【本诗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冬末春初诗人在北固山下停宿时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海阔的壮
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寓情于景,景中含理。如颈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
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
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
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
“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动,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营造
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画面: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清风吹拂,船
帆挂起,船行平稳迅疾。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生”和“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了哲理,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思
想情感。
第 4 首 天净沙·秋思① [元]马致远
(七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②,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①思:思绪。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
鸦。
画面描述:一个秋日的黄昏,
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
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
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
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
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
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
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
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表现手法:全是写景,十八字
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
晚景图。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
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
语,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
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运用
寄情于物的写法,将无形的抽
象的凄苦之情,刻画得淋漓尽
致。
夕阳/西下,
断肠③人/在天涯④。
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
地方。
内容:“夕阳西下”点明了游
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
凉的气氛,为末句“断肠人”
作铺垫,同时使全曲情景交
融,浑然一体。“断肠人在天
涯”点明主旨,表明游子的思
乡之情。
【参考译文】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
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
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文学常识】马致远(约 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
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为题目,此曲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本曲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抒发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1.寄情于景,景中有情。这首小令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
绪和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2.白描手法。如前三句。
1.下列对本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
的触发物。
D.这首元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
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
“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
跋涉之艰辛。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
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第 5 首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七上)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①/夜雨/涨秋池。 ①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内容:写眼前景象,在两个
“期”的一问一答中,将对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
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
景色之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
与无奈。
炼字:“涨”字,用词准确,
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
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
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
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何当②/共剪/西窗烛,
却话③/巴山/夜雨时。
②何当:何时将要。
③却话:回头说,追述。
表现手法:设想未来相聚后剪
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场面,用
反衬的手法表现孤寂的心情。
炼字:“何当”这个表示愿望
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
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
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
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
憧憬,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
知。
【参考译文】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尚未确定日期,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
【文学常识】李商隐(约 813—约 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
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秋雨连绵的巴山夜景,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和对团聚的期盼。
【写作特点】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如一二句。2.虚实结合。一二句是眼前景象,三四句是
想象团聚情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
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书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
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诗人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出诗人独在异乡的羁旅之思。两个“期”字一问一答,重复出现,
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子(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
3.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
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
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
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