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第 6 首 木兰诗 《乐府诗集》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①。
不闻/机杼/声,唯②闻/女叹息。
①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②唯:只。
修辞:运用对偶
的修辞手法,引
出木兰的心事。
内容:开头两
段,写木兰决定
代父从军。诗以
“唧唧复唧唧”
声开篇,写木兰
停杼叹息,无心
织布,不禁令人
奇怪,引出一问
一答,道出木兰
的心事。木兰之
所以“叹息”,是
因为天子征兵,
父亲在被征之
列,父亲既已年
老,家中又无长
男,于是决定代
父从军。
人物形象:开头
写木兰从军的原
因,没有平铺直
叙地述说,而是
从木兰心理活动
入手,在叙事的
同时注重人物性
格的刻画,使读
者看到了一个敢
于挑重担、富有
责任感的果断勇
敢的女性形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③。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④,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⑤鞍马,从此/替爷征。
③忆:思念。
④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
⑤市:买。
续表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⑥,
南市/买/辔头⑦,北市/买/长
鞭。
旦⑧辞/爷娘/去,暮宿/黄河/
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⑨。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⑩/鸣啾啾⑪。
⑥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⑦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
嚼子和缰绳。
⑧旦:早晨。
⑨溅(jiān)溅:水流声。
⑩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⑪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
内容: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
赴战场。“东市买骏
马……”四句排比、互文,
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
马用具,渲染了战争气氛和
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旦辞爷娘去……”八句以
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
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
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
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
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
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
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
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
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
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
之情。
万里/赴/戎机⑫,关山/度⑬/
若飞。
朔⑭气/传/金柝,寒光/照/铁
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
归。
⑫戎机:战事。
⑬度:越过。
⑭朔:北方。
内容:概写木兰的征战生
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
若飞”,概括上文“旦
辞……”八句的内容,夸张
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
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
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
衣”,运用对偶的手法,描
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
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
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
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
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
文的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
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
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
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
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
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
士中的一个。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
堂。
策勋⑮/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⑯。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
书郎,
⑮策勋:记功。
⑯强:有余。
⑰驰:赶马快跑。
内容:写木兰还朝辞官。先
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
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
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
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
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
愿驰⑰/千里足,送儿/还故
乡。
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
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
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
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
剧意味。
人物形象:木兰并不在乎官
位和赏赐,只想尽快回到故
乡和亲人团聚。显示了这位
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
富贵的优良品德。
爷娘/闻女来,出郭⑱/相扶
将⑲;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
妆⑳;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
床。
脱我/战时袍,著 B21 我/
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B22,对镜/
帖 B23/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
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
是女郎。
⑱郭:外城。
⑲扶将:扶持。
⑳红妆(zhuānɡ):指女子的艳
丽装束。
B21 著(zhuó):穿。
B22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
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B23 帖:同“贴”。
内容: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
聚。先用重复排比的句式,
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
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
中的欢乐气氛;再以互文、
排比手法写木兰一连串的行
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
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
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
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
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
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
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雄兔/脚扑朔 B24,
雌兔/眼迷离 B25;
双兔/傍 B26 地走 B27,
安能/辨我/是雄雌?
B24 扑朔:动弹。
B25 迷离:眯着眼。
B26 傍:靠近、临近。
B27 走:跑。
内容:用比喻作结。以双兔
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却
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
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
味。
【参考译文】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
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想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想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
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
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
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
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脚下,听不
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
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十年
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
(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出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
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
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时的衣裳。当着窗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
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
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
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续表
【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与《古
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本诗主旨】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
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写作特点】1.叙事详略得当。如出征前及立功归来详写,军中征战生活略写。2.运用较多
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排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
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和互文(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C)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
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
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
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
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
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
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表现了
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续时间的漫长。
3.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
(详)”,有时“惜墨如金(略)”,请简要分
析这一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本诗叙事详略得当,详写木兰当户织时
的心事重重、准备行装时的活动、奔赴战场
时的心理描写等,是为了突出木兰孝敬父
母、勇于担当的形象特点;略写木兰的军旅
生活及战争场面等,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战争
的冷淡与疏远。
第 7 首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内容:通过
“前”“后”“古人”“来
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
逝,一去不返。这两句俯仰
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像
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
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
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
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
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②/而/涕③下!
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
空间的广大。
②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
子。
③涕(tì):眼泪。
内容:通过“天地悠悠”和
“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
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
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
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
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
情感基调。
哲理:诗人融理入情,表达
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
短 暂 、 时 不 我 待 的 事 理 悲
情。
炼字:“悠悠”意指辽阔遥
远 , 营 造 了 苍 茫 辽 远 的 意
境,反衬出胸怀大志却因报
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
人形象。“独”字衬托出人
的孤单渺小,渲染了诗人孤
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参考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
限,止不住满怀悲伤而眼泪纷纷。
【文学常识】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
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本诗主旨】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写作特点】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以激昂奋进的调子,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B.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C.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D.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
茫的孤独感。
第 8 首 望岳 [唐]杜甫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岱宗①/夫如何?
齐鲁/青②未了③。
①岱宗:指泰山。
②青:指山色。
③未了(liǎo):不尽。
内容: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
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修辞:以设问统领全诗。在
自问自答中,表明泰山的青
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
见,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
气势。
造化④/钟⑤神秀,
阴阳/割⑥昏晓。
④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⑤钟:聚集。
⑥割:分。
内容: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
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
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
脚。
炼字:“钟”字将大自然写
得有情。“昏”和“晓”两
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
“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
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
满了活力。
荡胸/生曾⑦云,
决眦⑧/入归鸟。
⑦曾:同“层”。
⑧眦(zì):眼眶。
内容:静景转为动景,写细
望之实景,蕴藏着诗人对祖
国河山的热爱。
炼字:“决眦”将诗人极目
仰望时神态描写得活灵活
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
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
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
力量。
会当⑨/凌 B10 绝顶,
一览/众山小。
⑨会当:终当,终要。
B10 凌:登上。
内容: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
岳的意愿。
炼字:“会当”“凌”表现
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
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
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
形象体现。
哲理:只有不怕困难、勇于
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参考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
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
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
【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杜工
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
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作特点】1.借景抒情。如颈联。2.语言凝练而形象。如颔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颔联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颈联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尾联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2.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示例一:“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
造得如此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示例二:“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
“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
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
的强烈共鸣。
第 9 首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①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
(一说七尺)为一寻。
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
修辞手法,正面表现塔高。
“闻说鸡鸣”就能“见日
升”,通过虚写,从侧面衬
托塔高。开头两句,已造成
峭拔之势。
续表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②身在/最高层。 ②缘:因为。
内容:“浮云”指诗人遇到的困
难、障碍、挫折等。既是实写,也
是比喻,喻指当时的保守势力。诗
眼“不畏”,这二字气势夺人,道
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无所畏惧
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是点
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
因,可见诗人的构思精深。
人物形象: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
形象。
哲理: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
看得远”的哲理。
【参考译文】我登上了飞来峰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
【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写作特点】1.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怀。2.虚实结合。如一二句。
3.运用隐喻手法寄托壮志。如三四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
出。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从诗歌内容的角度赏析一下。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保守
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第 10 首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莫笑农家/腊酒①浑②,
丰年留客/足鸡豚③。
①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②浑:浑浊。
③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内容: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
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
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
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
做客时的感受。渲染出丰收
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
气象。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
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字写出了丰收的景象
和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
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
绝而复出,道出了世间事物
消长变化的哲理。表达了在
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
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
考。
炼字:“疑”字点明这变化
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
致。“又一村”写出了自己
的欣喜之情。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修辞:运用对偶的手法,描
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卷。
情感: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
的乡土民俗的赞美,显示出
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④,
拄杖无时⑤/夜叩门。
④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
游。
⑤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
即随时。
情感:抒发了诗人的悠闲惬
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
吾土吾民的热爱。
人物形象:热爱家乡,与农
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参考译文】不要嘲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招待客人菜肴充足。越过了一座又
一座山,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正怀疑无路可走时,眼前忽然柳暗花明,前方又出现了一个
村子。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人们穿戴简朴,保持
着传统风俗。从今以后,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就会趁着月明来闲游,随时都会拄着拐杖在夜
里敲门拜访这里的村民。
【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本诗主旨】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村民的淳朴与好客,表达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写作特点】1.写景与说理融为一体。如颔联。2.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
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诗是陆游罢官闲居在家时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佛求神保佑的陋习。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2.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试从内容和表
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内容上,这两句诗一方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含哲理,表现了人生
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令人回味无穷。表现手法上,这两句中的“疑无路”与“又一村”构成鲜明对比,诗人的
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3.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情感。
第 11 首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①东指/即天涯。
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
指吟诗。
内容:抒情叙事,在无限感
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
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
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
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
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
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
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
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
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
荡离愁”,又有“吟鞭东
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
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
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
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②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落红:落花。
内容:后两句展开联想,用
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
“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
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
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
然而朴实。
情感:“化作春泥更护花”
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
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
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
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
情。
【参考译文】在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中看日落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
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而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培
育新一代的鲜花。
【文学常识】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
想家、文学家。
【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
身精神。
【写作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如三四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诗人心潮不平。
B.“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指青少年,此句表明自己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3.第三、四句是这首诗的精华,请你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和不忘报国的思想感
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第 12 首 泊秦淮① [唐]杜牧
(七下)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①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
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
淮水开凿。
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
法,将两个“笼”字联系起
来,描绘了一幅月下秦淮河
边朦胧、冷寂的画面。
炼字:两个“笼”字将
“烟”“水”“月”“沙”
四种景物融为一体,传神地
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的水
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
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忧
愁的感情基调。
续表
原文 词语解释 赏析
商女②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②商女:歌女。
③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
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
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
为亡国之音。
用典:运用“后庭花”的典
故,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表
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和忧虑。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这两
句看似批评歌女,实际上是
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
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
虑和愤慨。
炼字:“犹”字形象地表现
了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
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将历
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
系起来。
【参考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沙滩,夜晚船停泊在秦淮河上的酒家附近。歌
女不知道亡国的哀愁,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文学常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
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以及对那些只知道寻欢作乐,不以国事
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如一二句。2.借古讽今。如三四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写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
“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河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2.请简析“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犹”字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
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