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

ID:644743

大小:3.14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1-03-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期—1840年) 概要 两种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两条基本线索: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三个民族交融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朝:结束战国分裂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南宋和金的对峙局面实现统一 时期总结: (1)统一的王朝: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2)分裂的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3)政权并立的时期:三国,南朝和北朝,北宋和辽、金、西夏、蒙古,南宋和金、西夏、蒙古 第一讲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三年考情分析 三年考 情分析 年份 考点 真题 题型 分值 考查角度 2019年 炎帝和黄帝 第 13题 选择题 2 对远古时代人类 生活区域的考查 2018年 元谋人 第 13题 选择题 2 对旧石器时代古 人类文化遗址的 考查 总结与 预测 “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及居住的房屋等内容 将是以后考试的重点 中考考点清单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部编版教材七上 P2—7 命题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 时间 距今约 70万年—20万年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生产、生活 状况 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过着群居生活。 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 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特征 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 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 长,能够直立行走 地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直立人遗址。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 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元谋人 山顶洞人 时间 距今约 170万年 距今约 3万年 发现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生产、生活状况 能够制作工具,使用火 掌握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 地位/特征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 的古人类 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 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原始农耕生活部编版教材七上 P8—13 命题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遗址发现 地点 距今时间 区域 住房 生产生活 半坡居民 的生活 陕西西安 半坡村 约 6 000年 黄河流 域 半地穴式 圆形房屋 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主 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 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彩 陶),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河姆渡人 的生活 浙江余姚 河姆渡 约 7 000年 长江流 域 干栏式房屋 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 井。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 骨耜最为典型,会制作陶 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 哨。还会运用雕刻等技术制 成古朴的艺术品,还懂得使 用天然漆 原始农业 的发展 (1)距今 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 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2)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 制石器的发展 (4)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远古的传说部编版教材七上 P14—18 命题要求: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炎帝和 黄帝 时间 五六千年前 地域 黄河流域 联合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打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两大 部落结成联盟。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 终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贡献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 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 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 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 缫丝擅长纺织。 地位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 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 孙”自称 禅让制 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中考典题精讲 例 1 (2018·毕节中考)“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作为长江以南迄今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 的典型代表,黔西观音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以“观音洞文化”的品牌享誉海内外。下列与黔西观音洞同属于旧石器 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是() A.云南元谋遗址 B.浙江河姆渡遗址 C.陕西半坡遗址 D.山东大汶口遗址 【命题立意】本题从古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征入手,通过比较来直接考查古人类所处时代,实际考查的 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解题思路】旧石器时代是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理清了这两个 历史概念就可以辨析出题干中的古人类遗址哪些属于旧石器时代,哪些属于新石器时代。答案是 A。 例 2 (2019·毕节中考)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生活在我国古代的() A.黄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炎黄部落生活区域的考查,也意在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空间概念的建立。 【解题思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内外 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黄帝和炎帝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本题答案可以直接确认,答案是 A。, 【针对训练】 1.(2019·云南中考)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如图所示为根据化石复原的我国某遗址的远古人类头 像,这一远古人类是(A)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C)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B) A.北京人采集狩猎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制作陶器 D.相传黄帝造船只 4.(2019·海南中考)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A)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兴起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课堂巩固训练 1.(2019·无锡中考)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A)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马坝人遗址 2.(2019·青岛中考)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 90 周年,2019 年 5 月 18 日,周口店遗址博 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C) A B C D 3.(2019·绥化中考)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是在(D)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D) A.木器 B.彩色陶器 C.石器 D.炭化稻谷 5.(2019·张家界中考)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A) A.炎帝和黄帝 B.汉武帝 C.成吉思汗 D.唐太宗 第二讲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约公元前 2070—前 221年) 毕节三年考情分析 三年考 情分析 年份 考点 真题 题型 分值 考查角度 2018 年 《诗经》 第 14题 选择题 2 《诗经》的分 类 2017 年 商鞅变法 第 25(1)题 材料解析题 4 商鞅变法的内 容及影响 总结与 预测 本讲内容在毕节三年中考中涉及不多,但也是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之一,如分封 制、甲骨文、诸子百家等均是高频考点 中考考点清单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部编版教材七上 P20—24 命题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夏商 周的 更替 夏朝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 2070年 建立者 禹 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 统治中心 今山西南部、河南 中西部一带 政权建设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夏历” 制度变革 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天下 为家”由此开始 建立意义 (1)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 国家的产生 (2)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阶级分化,使我国由原始社会进 入到奴隶社会 灭亡 商汤灭夏: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打败夏 王桀,夏王朝灭亡 商朝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 1600 年 建立者 汤 都城 定都亳(今河南郑州),因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几次迁 都,约公元前 14 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 阳),商都才稳定下来,故商朝又称殷朝、殷商 发展 商的都城稳定下来后,国力也日渐强盛,经济、文化有很 大发展 灭亡 武王伐纣: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在牧野 打败商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西周 建立时间 公元前 1046 年 建立者 周武王(姬发) 都城 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灭亡 公元前 771 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西周 分封 制 目的 (1)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依据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 宗亲和功臣,臣服的旧邦首领 封国 概况 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 71个封国。其中,周王的亲族和同姓建立 的就有 53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等国 内容 (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 地,建立诸侯国 (2)诸侯的权利: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可以在自己封地内进 行再分封 (3)诸侯的义务:诸侯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定期朝觐 周王等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构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 等级制度 作用 (1)积极: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消极:分封制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和周王室的衰落,他们趁机称雄割据,出现了诸侯争霸混战的局 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战争 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教材七上 P25—28 命题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青铜器的 高超工艺 原始社会后 期 距今约 4 000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商朝以后 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 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 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商周时期 (1)已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 具 (2)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3)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 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续表 甲骨文记 事 含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情况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 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发现意义 (1)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 整的文字 (2)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造 字特点 造字特点 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 影响 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 要阶段 【易错警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不能说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动荡的春秋时期部编版教材七上 P29—32 命题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时 期的经 济发展 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 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政治上 的变化 王室衰微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 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 (2)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 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3)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竞相称霸 诸侯争霸 原因 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口号 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到春秋 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 (1)消极: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 (2)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局部统一,促 进了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部编版教材七上 P33—37 命题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力。 战国 七雄 形成 (1)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2)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 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兼并 战争 著名 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商鞅 变法 背景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 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 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 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 造福 千秋 的都 江堰 建成 时间 公元前 256 年 概况 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意义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 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易错警示】 1.秦朝废除分封制,并不意味着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西汉初期又推行分封制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战国时期 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部编版教材七上 P38—42 命题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老子 生平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 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分成为道家的经典 思想 主张 (1)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孔子 生平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一书 成就 核心思 想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2)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 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 道德规范 政治思 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教育成 就 (1)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 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2)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3)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 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 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概念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 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 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 物 代表著 作 思想主张 现实意义 墨家 墨子 《墨 子》 主张“兼爱”“非 攻”,提出要选贤能 的人治理国家,提倡 节俭 “兼爱”思想,突 出互利互助精神 儒家 孟子 《孟 子》 主张实行“仁政”, 还提出“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 思想,反对一切非正 义的战争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 稳定、人际关系的 改善、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构建 和谐社会等 荀子 《荀 子》 主张实行“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 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庄 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 和民心。庄子认为人 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对君主的绝对权威 和国家强制力提出 挑战 法家 韩非 《韩非 子》 ,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 成者,反对空谈仁 义,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 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对当今社会依法治 国具有深远影响, 对构建法治社会有 重要的借鉴意义 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 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 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拓展】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力和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分封制的原则。分封制与宗法制 相互配合,成为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两大支柱,在中国历史 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考典题精讲 例 (2018·毕节中考)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在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的《诗经》 里依然可以感受到我们所渴望的生活情境。《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是指采自民间的() A.《风》 B.《雅》 C.《颂》 D.《赋》 【命题立意】考查课本知识中的文化要素,这是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 【解题思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是表现手法之一)。其中 “风”是地方民歌;“雅”主要是朝廷乐歌;“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明了几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可以确认本题 答案。答案是 A。 【针对训练】 1.(2019·邵阳中考)“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C)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2019·安徽中考)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 化精神根基的是(A)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课堂巩固训练 1.(2019·齐齐哈尔中考)《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 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A)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2019·菏泽中考)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 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C) A.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 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 3.下图中所示的“古文字”是(A) 古文 字 现代 汉字 采 刃 焚 休 日 A.甲骨文 B.小篆 C.契丹文 D.西夏文 4.(2019·衡阳中考)《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 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B)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5.(2019·郴州中考)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 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B)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6.(2019·张家界中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其思想对后世 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C)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第三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 221—220年) 三年考情分析 三年 考情 分析 年份 考点 真题 题型 分值 考查内容 2019 年 秦朝中央集 权 第 14题 选择题 2 秦朝行政系 统 丝绸之路 第 25(1)题 材料解析题 2 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 2018 年 丝绸之路 第 25(1)题 材料解析题 3 丝绸之路的 路线 总结 与预 测 由于“一带一路”的热点作用,丝绸之路也将成为考试重点内容。但从考试说明来 看,这一讲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成为考试的重点,如秦汉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等 中考考点清单 秦统一中国部编版教材七上 P44—49 命题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秦统一六国 时间 公元前 230年到公元前 221年 建立 公元前 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确立中央集权 制度 原因 (1)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 会发展 (2)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1)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 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 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3)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 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巩固统一的措 施 文化 措施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影响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 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 发展 经济 统一货 币 措施 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在全国流通 影响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 的交流 统一度 量衡 措施 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 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 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交通 措施 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 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影响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各地 的交通往来 边防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秦朝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 一 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教材七上 P50—53 命题要求: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 秦末 农民 大起 义 秦末 暴政 表现 (1)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2)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违者被处以残酷的刑罚 (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影响 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 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陈 胜、 吴广 起义 地点 大泽乡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事件 建立“张楚”政权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 暴统治,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秦朝 的灭 亡 (1)公元前 207年,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 (2)公元前 206年,刘邦兵抵关中,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 之争 目的 争夺帝位 交战双方 项羽和刘邦 结果 项羽自刎乌江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教材七上 P54—56 命题要求: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 202年 概况 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 202年建立汉 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休养生息政策 目的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内容 (1)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 劳动力 (2)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结果 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 概况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 策 措施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 奢侈浮华 结果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 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部编版教材七上 P57—62 命题要求: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巩 固大一统 王朝 政治上: 颁布“推 恩令” 背景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 主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 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目的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具体措施 ①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 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 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②削爵除国。③建 立刺史制度 作用 这样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武帝又 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 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续表 汉武帝 巩固大 一统王 朝 思想上:“罢 黜百家,独尊 儒术” 目的 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具体措施 (1)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 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3)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 深远 经济上:盐铁 专卖 目的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具体措施 (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 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 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作用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 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上:北击 匈奴 概况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 精骑出击匈奴 结果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西 汉对抗 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 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 期 东汉的兴衰部编版教材七上 P63—66 命题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东汉 的兴 衰 光武中兴 新朝建立 公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 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 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 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 局面的措施。到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 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 中兴”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 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黄巾起义 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 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部编版教材七上 P67—71 命题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 西域 西域 概念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 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概况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138年第一次出使西 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 119年第二次出 使是为了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作用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与往来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 之路 概念 张骞出使西域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 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 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 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 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路线 西安 (长安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西 域)——西亚(安息)——欧洲(大秦) 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 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 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 之路 路线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 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对西域的 管理 西域都护 的设置 目的 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措施 公元前 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总管西域事务,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意义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 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教材七上 P72—78 命题要求: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 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造纸术的发 明 概况 (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张仲景 生平 东汉末年的名医,后世称“医圣” 成就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 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 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 病 影响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 巨大贡献 华佗 简介 东汉末年名医 成就 (1)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 (2)发明了“麻沸散” (3)创编出了“五禽戏” 《史记》 作者 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地位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 3 000年的史事 评价 鲁迅将《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道教 兴起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创始人 张角、张陵 佛教 简介 产生于公元前 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 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 国 影响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 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易错警示】1.秦朝与秦国两个名称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秦朝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发 展而来,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2.历代帝王(王朝)实行文化专制的主要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 中考典题精讲 例 (2019·毕节中考)下图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①、②分别是() A.丞相、州长 B.大学士、州长 C.丞相、郡守 D.大学士、郡守 【命题立意】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其中包含了一套政权机构(行政系统) 来维持这一制度的运行。 【解题思路】秦朝在中央设立了“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 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故本题答案是 C。 【针对训练】 1.(2019·定西中考)秦初廷尉李斯上奏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 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在地方实行了(B) A.刺史制度 B.郡县制 C.行省制度 D.分封制 2.(2019·玉林中考)下图反映的史实出现于(C)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晋 课堂巩固训练 1.(2019·青岛中考)“公元前 3 世纪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即类似于西方封建制的旧时西周分封制被中央集 权官僚政府所取代。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北接草原、南至南越的庞大帝国。”这个“庞大帝国”是(B)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2.(2019·临沂中考)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 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 A.丞相制 B.郡县制 C.州县制 D.行省制 3.(2019·济宁中考)下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B) A.“削藩”——汉景帝 B.“推恩令”——汉武帝 C.休养生息——隋炀帝 D.“杯酒释兵权”——宋徽宗 4.(2019·泰安中考)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 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C)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5.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A) A.改进造纸术 B.发明印刷术 C.修筑都江堰 D.编著《史记》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标示出的实物是通过什么之路相互交流的?为了管理西域地区,西汉设立了什么行政机构? 答:丝绸之路;西域都护。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董仲舒的建议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 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西汉时期,汉武帝派谁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张骞;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 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第四讲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20—589年) 毕节三年考情分析 三年 考情 分析 年份 考点 真题 题型 分值 考查内容 2017年 三国鼎立 第 13题 选择题 2 三国鼎立地域及建立 者图示 北魏孝文帝 改革 第 25(2)题 材料解 析题 2 改革措施 总结 与预 测 本讲内容在毕节三年中考试题中偶有涉及,主要考查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意义 中考考点清单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部编版教材七上 P80—88 命题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官渡之战 概况 200 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曹操取胜的 原因 政治上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经济上采用屯田 的措施;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赤壁之战 概况 208 年,孙权与刘备联合,设计让曹操中了黄盖的计,火烧曹军 的船队和岸上的营寨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 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22 年,孙权称吴王;229 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 三国经济 的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 年,孙权派将军卫 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3)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的建 立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 年,魏灭蜀。266 年,司 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全 国 八王之乱 原因 西晋统治腐朽;诸王手握重兵;晋惠帝昏庸无能,诱使诸王争夺 中央政权 经过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 成巨大灾害 影响 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游牧民族 内迁 背景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分布 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 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 4 世纪初到 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 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崛起 (1)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2)氐族的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 (3)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部编版教材七上 P89—92 命题要求: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的 兴亡 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 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 京)。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 年,东晋灭亡 南朝的 政治 南朝 420—589 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都城均在建康,统称“南朝” 南朝的统治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社会比较安 定。梁武帝萧衍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大规模的 叛乱,从此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江南地 区的开 发 概况 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开发的原因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主要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少战 乱,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南下民众和当地民众的 共同努力 表现 农业方面: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改进农业 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 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方面: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 都市 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 移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教材七上 P93—96 命题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淝水之 战 概况 383 年,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 晋。东晋团结一致,以 8 万精兵于淝水对峙,设计大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孝文 帝改革 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 魏 统一局面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改革原因 鲜卑拓跋部内迁较晚,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措施 494 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 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 的民族交 融 表现 生活上,各族人民和当地汉人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生产技能。政 治上,学习汉人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汉语成为北方主要 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心 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 见逐渐减少 特征 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部编版教材七上 P97—103 命题要求: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齐民要 术》 作者 北魏贾思勰 内容 (1)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记载了北方农具的改进、 作物品种的增加和田间管理技术,还指出不同作物的播种、收 割和储藏要根据农历时令安排进行 (2)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评价 (1)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 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对后世生产实践和中外衣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 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历 (1)是中国长期使用的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 业生产,故称农历 (2)农历属于阴阳历,以望朔(月亮的盈缺)的同期来定月,月亮一次盈缺 称为一个“月”,以日照时农历间最短的一天到下一个日照时间最短的一 天的周期为一“岁” ,约每三年设置闰月。根据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 测,结合黄河流域的气候与动植物生长规律,一“岁”被分成二十四节 气,以便安排农事 祖冲之 简介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 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成就 (1)著述的《缀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理论著作的代表 (2)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 7 位数,即 3.1 415 926 与 3.1 415 927 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 (3)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 科学测算的结果只差 50 秒 (4)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5)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书法、绘 画与雕塑 书法 (1)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锺繇和胡昭是 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后人称他 的楷书为绝世之作 (2)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其笔势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 第一行书”,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3)北魏时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绘画 东晋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 赋图》。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雕塑 南北朝时雕塑艺术的代表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龙门石窟。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 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易错警示】 1.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为东汉末年人物或发生的重大事件,不是古时期的人或 事 2.中国古代著名的科技著作有:《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天工开物》——明末 宋应星;《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 【知识拓展】 1.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秦末:秦军—项羽)、官渡之战(东汉末 年:曹操—袁绍)、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孙刘联军)、淝水之战(东晋:前秦— 东晋) 2.江南经济发展: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中考典题精讲 例 (2017·毕节中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 一幅图反映了 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命题立意】意在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进行追踪和考查。新课程改革除了注重对强调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考 查,还特别关注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解题思路】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北方),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 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西南)。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 面形成。故选 D。 【针对训练】 1.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 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D)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孙权称帝 2.(2019·连云港中考)“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A)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3.(2019·海南中考)下图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C) A.结束了南北分裂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加强了君主专制 4.(2019·怀化中考)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B)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洛神赋图》 D.《水经注》 课堂巩固训练 1.我国古代不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A)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2.“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 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D)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3.(2019·荆州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可见孝文帝改革(C) A.实现了南北统一 B.提升了洛阳的地位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2019·菏泽中考)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 特征的是(C) 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 5.(2019·临沂中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 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 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 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 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摘编自《北京日 报》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 答: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 (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 答: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答: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 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唯改革创新者胜等。 第五讲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581—907年) 毕节三年考情分析 三年考 情分析 年份 考点 真题 题型 分值 考查角度 2019 年 唐朝的对外交 往 第 25(2)题 材料解析题 6 唐朝对外交往 的盛况、事例 2017 年 唐朝经济 第 16题 选择题 2 唐朝经济发展 的表述 总结与 预测 本讲中的大运河、科举制、唐诗等都是影响深远的经济、文化内容,需要多作重点 准备 中考考点清单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部编版教材七下 P2—5 命题要求: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的统一 建立及统一 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 帝。589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 史发展大趋势 开通大运河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 州) 连接五大水 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 流(消极作用:加重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开创科举取 士制度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 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 第即可进入仕途 创立 隋文帝开始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 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 殿试 积极影响 (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 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__300 多年 隋朝的灭亡 时间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 隋朝灭亡 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表现: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 运河、修驰道、筑长城、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部编版教材七下 P6—10 命题要求: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唐朝的建 立与“贞 观之治” 唐朝的建立 618 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太宗和 “贞观之 治” 主观 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 如流 客观 措施 (1)任用贤能:敢于直言的魏征,房玄 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 (2)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 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 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 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边疆管理: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 了对西域的统治 贞观 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 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 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和 “开元盛 世” 措施 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和宋璟实行了一系列改 革。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发展经 济,改革税制。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开元盛 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 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 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盛唐气象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部编版教材七下 P11—22 命题要求:通过经济的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 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经济的繁 荣 农业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陶瓷器 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郉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 彩;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 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 区——东、西市和居民区——坊) 民族交往 与交融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 的君主。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 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开放的社 会风气 特点 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包 多彩的文 学艺术 唐诗 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 “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 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 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方 折峻丽,笔力劲健;欧阳询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铭》 绘画 唐朝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和吴道子等。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 作品《步辇图》;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品 《送子天王图》 唐朝的中 外文化交 流 对外政策 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唐与日本 的交往 来 遣唐使来华。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 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往 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 播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 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与天竺 的交往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 闻,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 珍贵文献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部编版教材七下 P23—26 命题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 转衰的转折 点) 原因 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 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 轻的局面;安禄山兼任三地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人物 安禄山和史思明 结果和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 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与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但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 击 唐朝灭亡 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 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 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易错警示】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隋唐)——八股取士(明朝)——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末年) 【知识拓展】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都结束了长期分 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都修筑了大型工程;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中考典题精讲 例 (2017·毕节中考)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 正确的是( )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唐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C.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内容较广,涉及四个朝代经济状况的表述,信息量比较大,但实质上考查的还是关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 【解题思路】回忆相关知识,就可以确认不正确的说法是 B项,因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 而不是在唐朝。再看其他三个选项,均是正确的表述。故本题答案是 B。, 【针对训练】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D)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2.(2019·眉山中考)《唐摭[zhí]言》中记载,(唐太宗)见新进士鱼贯而出,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喻圈套) 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反映的是(D)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课堂巩固训练 1.(2019·北京中考)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D)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 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 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 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 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2.(2019·泰安中考)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 描写唐太宗的(A)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3.(2019·大庆中考)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C) A.鉴真 B.松赞干布 C.玄奘 D.文成公主 4.(2019·日照中考)唐代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建树, 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气象。下列图片中反映盛唐气象的是(C) A.清明上河图 B.货郎图 C.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D.《前门街市图》局部 5.(2019·聊城中考)唐朝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 “胡式锦”。这主要表明(D)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 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 交、广、闽中等州,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舻(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 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 出土于唐朝墓葬的部分文物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非洲黑人俑 (1)依据材料一,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答:利:贯通了不同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 统治;泽被后世等。弊: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怎样的空前盛况?请举出两例唐朝“走出去”的具体事例。 答:对外交往国家多,交流领域广。玄奘西行印度,鉴真东渡日本。 (3)由上述材料得到什么启示? 答:开放带来繁荣,应坚持对外开放等。 第六讲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916—1368年) 毕节三年考情分析 三年考情 分析 年份 考点 真题 题型 分值 考查角度 2019年 宋朝经济的发展 第 15题 选择题 2 最早的纸币“交 子” 2018年 经济重心南移 第 15题 选择题 2 经济重心南移的 发展方向 2017年 四大发明 第 15题 选择题 2 火药的外传与使 用 总结与预 测 本讲内容连续三年都有涉及,分值分布较小。主要考查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宋 代经济的发展和元朝统治的措施等 中考考点清单 北宋的政治部编版教材七下 P28—32 命题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 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宋太祖强化 中央集权 军事方 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定期 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杯酒释兵权) 行政方 面 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 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 政策 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 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注 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 (1)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 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 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 局面 (2)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减弱,政 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部编版教材七下 P33—40 命题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 和南宋偏安。 契丹族与党 项族 契丹族 10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 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党项族 11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 称西夏 辽与北宋的 和战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 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 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 岸边的澶州城下,后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辽与宋议和,史称“澶渊之 盟” 西夏与北宋 的关系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北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由于西 夏人力和物力有限,最后与北宋和谈,订立宋夏合约,西夏称臣 女真族的崛 起 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2 世纪 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1115 年,阿骨打正式建 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金灭辽及北 宋 女真崛起时,辽与北宋的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 义;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双方订立盟约; 1125 年,辽被金灭亡;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只想妥协 求和,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南宋的偏安 南宋 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 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偏安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 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 及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 飞。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 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南宋偏安江南一隅 宋代经济的发展部编版教材七下 P41—46 命题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代南 方经济 的发展 原因 (1)政策因素: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 (2)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 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3)政治因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自然因素:南方降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 的发 展 农业 作物 (1)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2)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3)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 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手工 业的 兴盛 经济 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 纺织 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 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 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制瓷 业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河北定窑、 河南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造船 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 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 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 南针 商业 贸易 的繁 荣 市镇 的发 展 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 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海外 贸易 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 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 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纸币 出现 原因 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 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交子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 地位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货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影响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经济重 心的南 移 时间 从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开始,至南宋完成 方向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过程 (1)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2)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经济重心 的南移) 启示 (1)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 (2)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 (3)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4)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及元朝的统治部编版教材七下 P47—53 命题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 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统一蒙古 1206 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 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灭西夏与 金 (1)1227 年西夏灭亡 (2)1234 年,蒙古与南宋结盟灭金 (3)金灭后,南宋与蒙古战争前后持续了 40 多年 元朝的建 元朝的建 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 年定都于大都(今北 立与统一 立 京) 元朝的统 一 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 年, 消灭南宋残部,实现全国的统一 统一的意 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统 治 元朝疆域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 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民族融合 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 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 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 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行省制度 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 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 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 度,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 历史上影响深远 元朝对边 疆地区的 管辖 台湾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 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 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西藏 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 院直接统辖;影响: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 使行政管辖 新疆 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 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科技与中外交通部编版教材七下 P54—64 命题要求: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 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繁华的 都市生 活 (1)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 的大都市 (2)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 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4)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在宋代都有 了 宋词和 元曲 (1)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 弃疾(南宋) (2)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 是《窦娥冤》。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 曲四大家”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此 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木活字,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农 书》中对此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 字法。元朝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指南 指南针 (1)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司南”,这是最 针、火 药的应 用 早的定向工具 (2)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并开始 用于航海事业。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 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1)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宋元时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发明了火铳 (3)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 社会的变革 发达的 中外交 通 陆路 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 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 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海路 宋代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 路进入鼎盛时期 中考典题精讲 例 1 (2019·毕节中考)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秦朝圆形方孔钱 B.汉朝五铢钱 C.唐朝开元通宝 D.北宋“交子” 【命题立意】宋朝经济的繁荣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子”。 【解题思路】宋朝商品经济兴盛,“交子”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其他几种 货币均是圆形方孔钱。本题答案是 D。 例 2 (2018·毕节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唐末五代以来,由于人口 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到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 ) A.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B.从珠江流域转移到淮河流域 C.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D.从淮河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学习这一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 历史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解和掌握。 【解题思路】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来看,黄河流域是最早开发的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政治 的中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与自然环境等的变化,从东汉末年开始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黄 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本题答案是 C。 【针对训练】 1.(2019·青岛中考)《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 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D)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2.(2018·黄冈中考)北宋初,四川地区使用铁钱,但携带很不方便。宋真宗时,成都 16家富商联合发行一种 纸币,叫做“交子”,用来代替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南宋时,纸币的需要量更大,政府就大量印行纸币。这表明 交子(A) A.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 B.促进了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是宋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D.提高了四川富商的社会地位 3.(2019·宿迁中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完成于(B) A.隋唐时期 B.两宋时期 C.五代十国 D.明清时期 4.(2019·威海中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 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 史实是(D)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课堂巩固训练 1.(2019·盐城中考)南宋时,临安城周围有一批具有卫星城的功能的市镇。这些市镇各具特色,如湖州是著名 的米市,其他还有水市、菜市、柴市等。由此可知当时(C) A.文化发达 B.手工业兴旺 C.商业繁荣 D.海外贸易发达 2.(2019·怀化中考)我国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深情表达了对家乡内蒙古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建 立了国土空前辽阔的元朝,其建立者是(B)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3.(2019·大庆中考)下列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为新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提供重要条件的是(D)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2019·青岛中考)某校开展以“古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展示活动,某班的手抄报内容 是:毕昇与活字印刷术、关汉卿与《窦娥冤》。与此科技文化成果对应的历史时期是(C)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 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这些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辘轴和滑轮,埃及的 握杆和曲柄等)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 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摘编自(美)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刘辰翁《宝鼎现·春月》 “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柳永《看花回·二之二·大石调》 (1)根据材料一,在印刷术、火药和磁铁三大发明中任选两项,概括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答: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学术进步和文化知识传播,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对欧洲 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磁铁(指南针):为新航 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城市居民怎样的生活情景?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答:宋代城市居民丰富的文化生活。经济根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不断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 不断壮大,导致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第七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368—1840年) 毕节三年考情分析 三年考 情分析 年份 考点 真题 题型 分值 考查角度 2019 年 对边疆地区的 管辖 第 16题 选择题 2 清朝对西藏的 管理 2018 年 郑和下西洋 第 25(3)题 材料解析题 4 明朝对外交往 相关内容 2017 年 对边疆地区的 管辖 第 14题 选择题 2 清朝对台湾的 管辖 总结与 预测 本讲知识在近毕节三年考试题中都有涉及,复习要注意如下知识点:明清两朝加强 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 的主要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台湾和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明清两朝的对 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与闭关锁国)等 中考考点清单 明朝的统治部编版教材七下 P66—69 命题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的 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时迁 都北京 朱元璋 强化皇 权 措施 政治 (1)改革官制: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 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 立“三司”,将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分封诸子为王, 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设立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 立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军事 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 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 军事大权 特点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 帝负责,使得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弊端 形成皇帝的个人专断局面,造成从决策到行政、军政、财政大权都 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的错误决策会对国家造成灾难 科举考 试的变 化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内容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文 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称 为“八股文” 影响 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 发展 (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 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 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4)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 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 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明朝的对外关系部编版教材七下 P70—75 命题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郑和下西 洋(明朝的 友好交往) 西洋 明初,人们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称为“西洋”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海外的奇珍 条件 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 进,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明朝政府的支持;郑和本人的勇 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 概况 1405 年到 1433 年;次数:7 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 发,航行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先后到达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 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 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 倭(明朝的 对外冲突) 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 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概况 16 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 当地军民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性质 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 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澳门居住 权 从 16 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 动。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部编版教材七下 P76—83 命题要求: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科技名著 《本草 纲目》 作者 李时珍 内容 全书约 190 万字,共记载了药物 1 800 多 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 370 多种;收录药 方 11 000 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 4 倍;还附有 1 100 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 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 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这部巨 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 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影响 《本草纲目》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17 世 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 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 字 《天工 开物》 作者 宋应星 内容 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 18 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 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 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 120 多幅插图,画面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 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天工开 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 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影响 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 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 书》 作者 徐光启 内容 全书 60 卷,约 70 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 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 类。《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 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 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建筑 明长城 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 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北京城 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从 1406 年开始,到 1420 年基本 建成 小说和艺术 小说 最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 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 艺术 书法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 作《牡丹亭》 明朝的灭亡部编版教材七下 P84—87 命题要求: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政治腐败与 社会动荡 政治腐 败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社会动 荡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 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 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 农民流离失所 李自成起义 推翻明朝 原因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 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 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 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 纷举行起义 过程 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他提出“均田免赋” 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 顺政权。同年,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1644年,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占领北京) 满洲兴起和 清兵入关 兴起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清 入关 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 军入关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部编版教材七下 P88—95 命题要求: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 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朝对 全国的 1644 年,清军入关,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随后,南下消灭明朝政权 的残余势力及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在此后的 统治 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 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 文化传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郑成功 收复台 湾和清 朝在台 湾的建 制 郑成功 收复台 湾 明朝末期(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 年,郑成功打 败荷兰殖民者,被荷兰占据了 38 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 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在 台湾的 建制 1683 年,清军攻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 年(康熙 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 国的一个行省 清廷对 西藏地 区的有 效管辖 确立册 封达赖 和班禅 的制度 清初,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喇嘛(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 领),1653 年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 年康熙帝赐予 五世班禅(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 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设驻藏 大臣 1727 年(雍正帝时),开始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 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 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巩固西 北边疆 平定噶 尔丹叛 乱 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 疆地区 平定 大、小 和卓叛 乱 乾隆帝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在我国西北天 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清代把这个地区称 为“回部”) 设置伊 犁将军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驻军设哨,加强了对 西北地区的管辖 土尔扈 特部回 归祖国 概况 1771 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 在首领渥巴锡领导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意义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 篇章 雅克萨 之战 背景 17 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 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经过 1685 年和 1686 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 军 结果 1689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 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的 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 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 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部编版教材七下 P96—100 命题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农业生 产的恢 复和发 展 背景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 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 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 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 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等;改进粮 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髙产作物, 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 有了较大的发展 作用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 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推动的作用 手工业 的发展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 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的 发展 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 网;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比如,晋商和徽商 人口的 增长 原因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1.5 亿,乾隆末年发展到 3 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积极作 用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影 响 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 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 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 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部编版教材七下 P101—112 .清朝 君主 专制 的强 化 君主专 制的强 化 政治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 处,无实权,自它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 实亡,便于皇帝独掌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达到顶峰的表现) 思想文 化 (1)大兴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兴 盛,其目的是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 强君主专制;其危害是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 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 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 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 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 销毁 闭关锁 国政策 (清朝 的对外 关系) 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 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 流 (2)面对西方殖民侵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 领土主权受到侵犯 (3)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 统治 表现 (1)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颁布“禁海令”,严 厉限制海上贸易 (2)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 (3)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 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4)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只准 “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清朝 君主 专制 的强 化 闭关锁 国政策 (清朝 的对外 关系) 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 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 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 史的发展进程 清朝 前期 的文 《红楼 梦》 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前 80 回 由曹雪芹定稿创作,后 40 回由高鹗整理续写,重点塑造了 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 学艺 术 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 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 的社会意义 京剧 1790 年,由徽商出面组织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后 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 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 “皮黄戏”——京剧诞生 昆曲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 期。明朝时,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代 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 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 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 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知识串联】 1.中国历史上与西藏有关的重要史实:唐朝文成公主入吐蕃;元朝设 置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 置驻藏大臣 2.中国历史上与新疆有关的重要史实: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西汉时 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易错警示】 1.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秦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建 的;明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属于巩固多民族国 家统一的措施;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属于抗击外国侵 略的斗争 中考典题精讲 例 (2019·毕节中考)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清政府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伊犁将军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宣政院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驻藏大臣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题思路】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还规定达赖和班 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代表清政府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事务的是驻藏大臣。答案是 C。 【针对训练】 1.(2019·柳州中考)明朝初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B)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 2.(2017·毕节中考)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列管辖机构设立的先后顺序是(C) ①西域都护 ②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新疆行省 ④澎湖巡检司 ⑤台湾府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③ D.①⑤③②④ 3.(2019·广东中考)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 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C) 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课堂巩固训练 1.(2019·大庆中考)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A)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特务统治的强化 C.经济控制的加强 D.思想控制的加强 2.(2019·齐齐哈尔中考)“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 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C) A.鉴真 B.郑成功 C.郑和 D.戚继光 3.(2019·宜昌中考)某同学希望了解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产地、形色、气味及疗效相关知 识,可以推荐他阅读(D)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4.(2019·南京中考)下面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 的历史现象是(D)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5.(2019·岳阳中考)关于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限制了中国的对外贸易 B.完全阻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 C.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D.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 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 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 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并就 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摘编自徐中约《中 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朝科举制出现的变化并予以评价。 答: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头脑,束缚了人的思想;选拔的人才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缺乏真才实学;阻碍 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答:原因:起草诏令,加强皇权,提高效率,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职能:商讨国是,提出对策建议,起草谕 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答:因时因事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