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测试+矫正 1+1”训练卷(二)
测试卷(山东版)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
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
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
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
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
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
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
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
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
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 33 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
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
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
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
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
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
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
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
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
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
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
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
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
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
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
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
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
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
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
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
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
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
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
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
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
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表现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需有韵,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
B.“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可以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D.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从上述三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6分)
【答案】1.D 2.B 3.C
4.(1)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2)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
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
5.《短歌行》:(1)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2)通过宴会的歌唱,抒了写诗
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3)继承了《诗经》写实
的特点,但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归去来兮辞》:(1)多用借物喻人、对偶等手法,以六字句为主,朗朗上口,韵律悠扬,体现了对文学审
美性的追求。(2)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
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生命体验。(3)这篇辞赋自然率真,改变了
汉大赋不见个人情性的状况。
《兰亭集序》:(1)注重文学审美性的体现,情景交融,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借代、夸张等手法。(2)
作者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的
表现。(3)本文具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逻辑性强,叙事写景和抒情议论融合,是序言文体
的楷模。
【分析】
1.A.张冠李戴,“南朝时文学……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错误。由原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
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
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可知,萧绎所说的“文”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
C.“开始关注”说法错误,文中说“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
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没有说“开始关注”;“强调”有误,原文为“关
涉”。
2.B.“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无中生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
自觉的追求,没有表明是文学自觉的成熟。
3.C.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
4.从论证结构看,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二、三、四段以并列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从广
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
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
谨。
从论证方法看,文章论证方法多样。“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为例证法;“诗缘情而
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为引证法。论证有力。
从论证语言看,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
5.首先把握文学自觉的特征:作品具有文学性,文体特征鲜明,思想活跃,重视人的价值,呈现作家生命
活力、体验、才情;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等。作品是文
学自觉漫长过程中的一环。
按照这些特征分析作品即可。比如《短歌行》。
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作者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等内容通过对
宴会的歌唱,抒了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
《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通过对自己心情的描述和对贤才的渴望表达自己的理想,但情感
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窗花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
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
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形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宣箩,用小剪刀在红
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
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
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
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
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
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
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
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筐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
们被风摩掌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
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
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
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
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
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
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
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
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
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
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威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
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
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
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
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
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
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
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
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
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1 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写红窗花充满着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
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
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更
加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
魅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
情感基调。
B.第三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
人形象。
C.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自己的陶醉之情,
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
D.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
美好与幸福。
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
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9.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6.B 7.D
8.(1)“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修辞,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2)
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3)既总结
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1)“舞”字化静为动,赋予了窗花勃勃生机。(2)“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内
心的愉悦。(3)“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幸福。
【分析】
6.B.“……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表述不合文意。文中只是
说各类人张贴的窗花各式各样,并未写不同人群对窗花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窗花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审
美方面的不同需求,且“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的“最”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7.D.“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表述错误。文中虽有对过往的回忆,但无论回忆的人还是事,体现的都
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没有“历史的沧桑与沉重”感。
8.运用拟人、比喻、比拟手法,整散结合。拟人体现于“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搬”
字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句中赋予了“窗花”,把物件写活了,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亲切可爱。比喻体
现于“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中,本体为“窗花”,喻体为“诗歌”和“薪火”,
相似点为灵动美好、富有传承性等特点,生动形象,写出了人们对窗花的无比喜爱和在心中的意义和价值。
比拟体现于“飞翔”,把“诗歌”当成会飞的物来写。整句体现于“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
的薪火”,朗朗上口,音乐和谐。结构上看既承接上文“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
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姑娘
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
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
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每年春节前,
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 “窗花舞”这个题目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窗花”,还赋予了它人的行为动作“舞”,化静为动,动
静结合,赋予了窗花生机和活力、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窗花饱含热爱的情感。表达效果上,“舞”字具有
双关含义,一方面指窗花的优美,还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娴熟轻盈婀娜多姿,具有画面感,感染力强,
传递出内心的喜悦、愉快之情。从结构安排和主旨表现上看,题目与正文内容紧密照应,“人物栩栩如生,
动作鲜活动感”“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
的欢畅曲调”“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
笼罩着家家的春节”,突出中心思想,“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新时代百姓
生活的幸福美好和乐安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初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歔欷。十岁丧母,举声殒绝,哀感左右。
居丧尽礼,持佛法长斋,至于骨立,杖而后起。高祖令常山王共卧起,日夜说喻之。并敕左右不听进水,
虽绝清漱,午后辄不肯食。由是高祖食必唤睿同案。其见愍惜如此。显祖受禅..,进封爵为赵郡王。六年,
诏睿监筑长城。于时盛夏,睿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而定州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
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正值日中停车,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睿乃叹息云:
“三军之人,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遂至消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遐迩称叹。先是,役
徒罢作,任其自返。羸弱之徒,弃在山北,多致僵殒。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
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九年,车驾..幸楼烦,睿朝于行宫,仍从还晋阳。突厥尝侵轶至
并州,帝亲御戎,六军进止,皆令取睿节度,以功复封宣城郡公。睿久典朝政,清真自守,誉望日隆,渐
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义士,号曰《要言》,以致其意。世祖崩,葬后数日,睿奏后主;“和士开不宜仍居
内任。”并入奏太后,太后曰:“士开旧经驱使,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有中官谓睿曰:“太后意
既如此,殿下何宜苦违!”睿曰:“今嗣主幼冲,岂可使邪臣在侧。不守之以正,何面戴天。”遂重进言。
太后令酌酒赐睿,睿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
重,吾当以死效之。”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于雀离佛院杀之,时年
三十六。期年后,诏听以王礼葬,竟无赠谥..焉。
(节选自《北齐书·高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
十三四焉
B.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
三四焉
C.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
三四焉
D.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余/赡不足/屯以全者十
三四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孝经》,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是儒家十三经之一。
B.受禅,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是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一种方式。
C.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用为天子的代称,文中代指齐显祖。
D.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奖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睿谨守孝道,受到高祖优待。他在丧母后,大声号哭,几乎晕厥;高祖见他始终不肯饮水吃饭,于是
与他同桌而食。
B.高睿体恤部下,言行感动士兵。他带领兵卒修筑长城,不顾天气炎热,撤除盖扇,将冰水让给兵士,自
己未尝一滴。
C.高睿名声斐然,遭到猜忌疏远。他久掌朝政,清真自守,声誉日盛,慢慢受到疏远,于是撰写《要言》
表达情怀。
D.高睿守正不屈,最终被害而死。他坚持罢免和士开,数次违逆太后,不听他人劝告,执意进谏,招来杀
身之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丧尽礼,持佛法长斋,至于骨立,杖而后起。
(2)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 送。
14.高睿为什么坚持主张罢免和士开?(3分)
【答案】10.A 11.D 12.A
13.(1)高睿在家守丧极尽礼节,奉佛法吃长斋,以至于十分消瘦,拄着手杖才能站立。(2)长史宋钦道
因为高睿冒着酷暑(劳作),就派人用车拉着冰,加快速度追着送给他。
14.①高睿以国家社稷为重;②和士开是邪臣,不应该留在年幼的皇帝身边。
【分析】
10. “所部”是“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
“配合州乡”“部分营伍”是两个动宾结构,做并列谓语,中间断开,排除 C。
11.D.“表示褒奖的称号”错,谥号有褒贬之分。
12.A.“始终不肯饮水吃饭”错,原文是说他“持佛法长斋”,高祖命令身边的人不准给他进水,虽然没
有了水,过午之后还是不肯吃饭,因此高祖吃饭时必定召唤他在同一张桌上。
13.得分点:(1)“居丧”,在家守丧;“长斋”,长时间吃斋饭;“骨立”,形容十分消瘦;“杖”,
拄着手杖。(2)“以”,因为;“冒犯”,冒着、顶着;“舆冰”,用车拉着冰;“倍道”,兼程,加快
速度。
14.依据“今嗣主幼冲,岂可使邪臣在侧”可知,和士开是邪臣,不应该留在年幼的皇帝身边。
依据“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可知,高睿以国家社稷为重,所以他坚持主张罢免和士开。
【参考译文】
高睿幼年丧父,聪慧早成。初次诵读《孝经》,读至“资于事父”一语,就泪流满面唏嘘不已。十
岁时母亲去世,大声号哭,晕厥过去,哀痛感动身边的人。高睿在家守丧极尽礼节,奉佛法吃长斋,以至
于十分消瘦,拄着手杖才能站立。高祖命令常山王跟他共同起居,日夜用道理说服他。还命令身边的人不
准给他进水,虽然没有了水,过午之后还是不肯吃饭。因此高祖吃饭时必定召唤他在同一张桌上。他被可
怜爱惜到如此地步。显祖登基,高睿被进封爵位为赵郡王。六年,皇帝诏令高睿监督修筑长城。这时恰好
是盛夏,高睿撤除盖扇,亲自与军人同甘共苦。定州城有冰室,每年收藏冰块,长史宋钦道因为高睿冒着
酷暑,就派人用车拉着冰,加快速度追着送给他。正值中午停下休息,人们不能忍受炎热,都认为得到冰
块是最要紧的事。睿于是叹息说:“三军之人,都喝的是热水,我有什么仁义,独自饮用寒冰。”于是全
部分给兵士,自己没有尝一滴冰水。士兵们个个感动喜悦,远近的人都赞叹。以前,服徭役的百姓停止劳
作,任由他们自己返回家中。身体病弱的人,被抛弃在山北,大多导致僵死。高睿于是亲自率领属下,和
他们一起回来,配合州乡,划分营伍,遇到好的水草,就停下来休息,分有余,补不足,依靠此法活下来
的十有三四。九年,皇帝巡行楼烦,高睿到行宫朝见,仍然跟从皇帝返回了晋阳。突厥曾经侵扰到并州,
皇帝亲自统领军队抵御突厥,军队的前进后退都令高睿节度。凭借功劳又被封为宣城郡公。高睿长期掌管
朝政,以纯朴自守,声誉日渐兴起,慢慢地受到疏远和猜忌,于是选录古代忠臣义士的事迹,编成一书,
名叫《要言》,以表达自己的情怀。世祖驾崩,埋葬后的几天,高睿上书后主说:“和士开不应该再任朝官。”
并且进宫上奏太后,太后说:“士开为旧臣,我们想留过先帝的百日。”睿神色严肃,不肯同意。有一宦
官对高睿说:“太后心意既然这样,殿下何必与她对抗?”高睿说:“如今嗣主年幼,怎能让邪臣在他身
旁?不坚守正道,我有何面目见人。”因而再次进言。太后命令身边的人斟酒赐给高睿。高睿严肃地说:
“现在讨论国家大事,不是喝酒的时候!”早晨想入朝,妻子儿女一齐劝阻他。高睿说:“国家事情重要,
我应当以死报效。”入殿见了太后,太后又提起前话,高睿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出来走到永巷,被捉住,
在雀离佛院被杀害,时年三十六岁。一年后,皇帝下令用王礼安葬,但一直没有给他谥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 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5.C
16.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
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分析】
15.C.“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误。颈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意思是人生仕途不
顺悲伤自己孤独终老无所事事,从年少起便立志征战沙场可以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背景是他本身就是在满怀壮志豪情之时被从前线调往后方蜀地任职的,心中压抑不
已,郁愤难平,而在蜀地为官这八年的时间里,也是频遭调动,甚至几个月就调动一次。
16.愤懑表现在首联、尾联,借酒浇愁、悲伤终老属地,极目寒芜凄凉,凸显了诗人的逆境,诗人写自己
四处奔波的时光,实在是令陆游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他的命运也确实称得上多舛,有才不得重用,壮志
难酬报国无门,心情自是抑郁难平,所以说“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但是,意志并不消沉,
虽然感觉有负圣朝,但未曾坠落青云之志,反倒是具有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心境,比如“雉兔骄”“挟箭
西郊去”都可以见证。诗人饱经磨砺,游荡四方,却不颓废消极,志向常在,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白
发向人羞折腰”,一头白发了,要保住晚节,不要向人折腰!身怀浩然正气,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唾弃奴性、奴颜、媚骨,尤其是对于那些失
去了人格、尊严和脊梁,最终沦为奴才的人,更是不屑一顾!他自己又怎么会为了能够返回家乡,调离蜀
地,而去低眉折腰,讨好朝中权贵呢?这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其实是他埋藏最深处的
心声,是源自心底最彻底的自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
受到天下人拥戴的情形。
(2)刘禹锡《石头城》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群山与潮声的描写,
渲染了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3)“鹧鸪”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温庭筠《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中的鹧鸪反衬出
女主人公的孤寂惆怅;而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则借鹧鸪表达满怀愁苦,无限悲凉。
【答案】(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2)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3)江晚
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 )的海面上,
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 )在黑暗的空间,
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
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
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海在我们脚下( )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又像是甜美的蜜糖;
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
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
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声音( )。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黯淡 挂 呻吟 震耳欲聋
B.深黯 镶 呻吟 振聋发聩
C.深黯 镶 沉吟 震耳欲聋
D.黯淡 挂 沉吟 振聋发聩
19.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像微风低低地吹过琴弦;像落花轻轻地飘在水上。”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答案】18.C
19.通感。①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写海波荡漾的声音,以形写声,生动表现了大海声音
的温柔。②用“甜美的蜜糖”形容海的声音,以味觉写听觉,表达了对海的声音的喜爱。
20.①原句将“低低地”和“轻轻地”独立,彰显大海声音之低之轻;②“拂过琴弦”的“拂”字更能表
现出微风的轻柔,而“吹”表现不出这种轻柔之感;③将“低低地”和“轻轻地”相连放在前边,两词既
修饰海“沉吟”的声音的,也修饰“微风拂过琴弦”和“落花飘在水上”,改句则只分别修饰后两者,作
用相对狭窄。
【分析】
18. “黯淡”:阴沉;昏暗。比喻没有希望,不美好。“深黯”:黑暗。此处语境说的是夜晚的海面,应
选“深黯”。“挂”与“镶”:“挂”多为具体的有形事物,“镶”指的是嵌入。此处说的是“远处灯塔
上的红光”,处在“黑暗的空间”的状态,应选“镶”。“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沉吟”:
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此处指海的声音,结合“诗人
一般”,应选“沉吟”。“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震耳欲
聋”:形容声音很大。此处指海水撞击岩石的声音,应选“震耳欲聋”。
19.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运用了通感修辞,“声音”指的是海波荡漾的声音,属于
听觉,而“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用“朦胧”和“玫瑰”形象的表现“月光”和“晨雾”的状态和
颜色,描绘其温柔与美丽,是视觉的描绘,句子打通了两种不同的感觉器官,把诉诸听觉的声音用视觉形
态来表现,生动表现了大海声音的温柔。“又像是甜美的蜜糖”描绘的还是海波荡漾的声音,也是一种通
感修辞,把听觉的感受用“蜜糖”这样表现味觉的词语来表达,蕴含了对海的声音的喜爱之情。
20.从句子的形式看,原句多用短句,“低低地”和“轻轻地”独立成句,有强调语意的作用,同时化短
句式,显得灵活多变,增强了节奏感和音韵美;改句句式比较死板。
从语意表达看,原句“低低地”和“轻轻地”,这是两个修饰语,独立出来后,与后面的句子的修饰关系
就显得灵活多样,句意也就有了多种理解的可能;改句把它们放入句子,限定了修饰关系,句意死板。
从炼字角度看,原句“拂”字现出微风的轻柔,更形象而生动,改句“吹”字的表现力一般。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古往今来,①把转瞬即逝的优美音乐用一系列抽象的图案或符号记录下来,形成乐谱,②是一项看起
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系统。③用文字、图案或符号以及表格记录音乐这美妙的声音,④中华民
族的先民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无数艰辛的探索,⑤尝试过多种方式,⑥创造和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和许
多奇异的乐谱。⑦而曾侯乙墓中展示出来的编钟乐谱和五指律符,就是最初的发明创造,⑧它们为后来中
国人发明的工尺谱、琴谱等乐谱,⑨探索了道路,奠定了基础。⑩从这个意义上说,曾侯乙的编钟乐谱和
五指律符,与古代的方块字、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一样,⑪展示了让中国人足以永远感到骄傲和自豪
的世界文明之光。
【答案】②在“系统”后加上“工程”;③在句首加上“为了”或“为”;⑥将“创造和设计”改为“设
计和创造”,或将全句改为“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创造出许多奇异的乐谱”(如改为“创造出许多奇异的
乐谱,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则不能得分,因为改后的句子虽然搭配得当,但又存在了语序不当的错误);
⑪“让中国人足以”改为“足以让中国人”。
【详解】
②搭配不当,“把转瞬即逝的优美音乐用一系列抽象的图案或符号记录下来,形成乐谱”是“一项……系
统”主宾搭配不当,应该是“一项……的系统工程”,所以在“系统”后加上“工程”。
③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为了”或“为”,使句子中途易辙,所以在“用文字”前加上“为了”或“为”,
把第③句话变成整句的状语。
⑥搭配不当,“创造”和“方案”搭配不当,“设计”和“乐谱”搭配不当,所以应该改为“设计和创造”。
⑪语序不当,“足以”用来修饰“中国人”,而不是“永远”,改为“足以让中国人”。
22.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年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准确连贯;③不超过 100 字。(5
分)
【答案】这是根据戏曲《霸王别姬》创作的戏出年画,画面淡化背景简介,两侧士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突出人物表情、动作的刻画,项羽眼望虞姬执其手显示不舍,虞姬高扬右手暗示离别。
【详解】
①通过漫画的标题“霸王别姬”解读漫画的主题或含义。标题可以说是漫画的“眼睛”,这个“眼睛”反
映着漫画的“心灵”--往往提示了内容或画旨。
②结合漫画的形象来思考其寓意。漫画是一种艺术手法,它是通过直观形象来说明道理的。因此,分析漫
画的形象是理解漫画的另一个关键点。本题漫画中中央有两个人物其一是霸王,其二为虞姬。左下角单膝
跪地的是一个举着令旗的战士,应该是来报告敌情的。右侧笔挺站立手拿长矛的也是一个士卒,应该属于
护卫兵。
③透视夸张手法了解漫画意图。漫画是夸张的艺术,它故意将生活中的现象变形,产生既出人意料又在情
理之中的效果。因此,解读漫画,不妨先分析其夸张的手法。
④联系漫画中的文字说明来理解漫画。有些漫画的内容,作者无法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就只能借助于文
字语言。所以,若是碰到带有文字的漫画,就要对画面中的文字进行解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的要义。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
鞭挞;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而要看懂漫画,不妨将漫画的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同生活、社
会实际联系起来,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漫画中所要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理解、把握漫画的要义。本题
中画家在创作年画时,画中人物形象采用戏剧人物造型,这样画起来方便,不需要再花时间去构思形象、
服装、道具等等,照搬画完就可以了。
项羽和虞姬的形象有史实感。人物形象的服装头饰行为动作都具有文化符号或者代表性的意义。比如虞姬
头顶的长翎,项羽身背的靠旗,还有如意冠等等。在历史上,一直有着霸王 别姬的典故,大名鼎鼎的楚霸
王项羽,虽然被打败了,但是却有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虞姬,而他的妻子虞姬为了不让他牵挂,舞剑自
刎。在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把项羽的十万楚军团团围住。西楚霸王项羽和美人虞姬在帐中饮酒解
闷,席间项羽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
姬起身舞剑和唱。
“霸王别姬”这张年画寓意美好,凸显英雄美人的真挚爱情。形象塑造上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着装,衣饰、
动作、手势等极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令人一目了然。人物不多但主次鲜明,足以表现丰满立体的故事情
节。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牛年,牛是人们喜欢的动物之一,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人们常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比
喻为孺子牛,把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人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孺
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
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正全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民族复兴的路上不会一帆风
顺,充满各种风险挑战。发扬好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我们才能乘风破浪、一路向前,才
能创造新业绩,才能“了不起”。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高三级部拟举办以“践行三牛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为主题
的演讲比赛,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整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参考例文】
发扬三牛精神,做新时代领跑人
各位同学: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三牛精神,做新时代领跑人”。
新时代,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时代,也是我们奋力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时
期。复兴之路,既有风和日丽,更有暴雨雷鸣,可谓征途漫漫,那么,我们新一代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呢?
惟有奋斗,惟有发扬三牛精神,才能不惧风雨,才能不断赶超,才能成就大写的我们!
发扬孺子牛精神,就是要对国家人民有感情,就是心甘情愿能为民服务,甘于无私奉献;这也是三牛
精神中最具情感味道的基色。发扬拓荒牛精神,就是要敢于上刀山下火海,要敢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要勇于创新与攻坚克难,这也是三牛精神中最具有灵动性质的原色。发扬老黄牛精神,就是要敢于吃苦耐
劳,甘于艰苦奋斗,瞄准目标,绵绵为力,久久为功,这也是三牛精神中最为基本的底色。一个人惟有向
下扎根,向上生长,吸纳三牛精神精髓,方能做新时代领跑人,才能都了不起!
其实,在我们身边,践行、发扬三牛精神而成为“了不起”的人比比皆是。焦裕禄面对兰考的沙害、
涝灾及盐碱肆虐,发扬孺子牛精神,在风雨中给群众送去党的温暖;发扬老黄牛精神,默默实干,树立起
县委好书记的巍巍丰碑;发扬拓荒牛精神,在深度调研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防沙祛盐碱的好法子。如今兰
考的焦桐越长越粗,越来越枝繁叶茂,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三牛精神中的最为靓丽的色彩!试想,焦裕禄若
无三牛精神,怎能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取得如此辉煌业绩?怎能在严重患病之时不惧风雨持久抗争呢?
可见,惟有践行、发扬三牛精神,才能顶天立地,成为了不起的人!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我以为沧海横流,惟有具备三牛精神的人才可能在新时代中成为英雄。钱
学森具有三牛精神,故而成为共和国科技史上的巨擘;张桂梅具有三牛精神,故而成为共和国教育史上的
巨擘;毛相林具有三牛精神,故而成为共和国脱贫史上的巨擘……
或许有同学会问,我或我们也想成为践行发扬三牛精神的人,成为新时代领跑人,成为了不起的人,
我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见贤思齐”,向上述具有三牛精神且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探究他们成为了不起人物
背后的精神内涵,努力砥砺三牛精神,使其成为自身的精气神!
其次,要“不待扬鞭自奋蹄”,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或从事什么职业,或搞什么研究,都要将小我
融入大我之中,积极奉献,敢于奋斗,善于创新!
还要“绵绵为力,久久为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梦之于我们,并不遥远,面对第二个
百年目标,我辈自当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久久为功,中国梦才能顺利成
为现实,我们才能成为新时代领跑人,才能了不起!
同学们,九万里风鹏正举,践行、发扬三牛精神,我们才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新时代在召唤,我
辈还在等待什么呢?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审题】
共性的写作任务:整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个性的写作任务:
(1)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
(2)以“践行三牛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关键词“三牛精神”“了不起”。
细读材料,把握“三牛精神”的内涵:“孺子牛”有“为民服务”“甘于奉献”的内涵,“拓荒牛”有“创
新发展”的内涵,“老黄牛”有“艰苦奋斗”的内涵。作文要求考生在牛年的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
举行“践行三牛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的主题演讲,实际是号召青年要在辞旧迎新之际,激扬风雨
无阻向前进的豪情,凝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强不息、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
前行、甘于奉献,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参考立意】
(1)青年人有责任和担当,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2)只有创新开拓才能更好发展
(3)为了幸福去奋斗拼搏,你才是最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