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语文二轮黄金考点训练卷(二)
测试卷(浙江版)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迅速蹿.(cuàn)红,展现出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带动了电视剧、动漫、游
戏等衍.(yǎn)生产品的发展。
B.民营企业的存在,也是稳定、可预期的生活图景的压舱.(chānɡ)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个无须讨论、
毋.(wú)庸置疑的命题。
C.“最多跑一次”是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mó)式创新,它已经开始产生幅.(fú)
射效果和正向的社会反馈。
D.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chèn),丝毫不爽,这是不是
文学上所应祈.(qí)求的一件事?
【答案】D
【详解】
A.“蹿红”的“cuàn ”错误,应读 cuān。
B.“压舱石”的“chānɡ”错误,应读“cānɡ”。
C.“幅射”的“幅”错误,应该为“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烹调之道,历来注重作料和加工,因而口味出色,例如江浙名菜“醉虾”,调料众多,口感饱满,
备受食客喜爱,但若是与《红楼梦》中贾府的茄子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甲)贾府烹制的茄子叫“茄
鲞”(“鲞”意为“腊鱼”),因其美味赛过鱼肉且便于贮藏..,故称为“茄鲞”。(乙)“茄鲞”是怎样做
出来的呢?对.此,凤姐是这样传授经验的:“把茄子皮和穰子去尽,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
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
拌。”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怪道这个味儿!”
(丙)贾府烹调茄子的方法太过奢靡..,不可效仿,但却准确把握了茄子的特点:善吸收,能容纳百味,
故成就了其特殊的美味。茄子本身味道并不出奇,但却能兼容并包,取他物之长。川菜“鱼香茄子”就是
以茄子唱主角,用葱、蒜、糖、醋、辣椒、鱼片、肉丝、酱油等充当配角,茄子博采众长....,变得酸甜香辣
咸样样具备。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贮藏 B.对 C.奢靡 D.博采众长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
【答案】2.C 3.C
【分析】
2.A.“贮藏”:储藏。语境是说贾府烹制的茄子便于保藏,该词语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对”,介词,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此处是指引出“茄鲞”的做法。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奢靡”: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适用对象为“生活”,不能用于“方法”,且“过分奢靡"语
义重复。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D.“博采众长”:广泛釆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在句中运用拟人手
法,与“唱主角”“当配角”相应,符合语境。
3.C.“但却准确把握可茄子的特点”后面的冒号使用不当,冒号提示的内容一直到句号处,但“故成就了
其特殊的美味”明显不是茄子的特点,应把冒号改为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作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衡量情境是否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判断情境和情境中的任务是否有益于学习者语言能力与语言品质的共
同提高,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真正具有价值。
B.热播剧《山海情》的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20 世纪八十年代,
当地政府组织 6 万余名西海固人陆续从大山深处搬迁扎根到宁夏平原的闽宁镇,让当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
富之路。
C.《废品生活》一书中这样写道:收废品者被视为一种双重的污染符号,原因是他们不但是城市的外来人
口,同时因为每天与垃圾打交道很脏,有点神秘甚至危险造成的。
D.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共享航次“NORC2020-581”
的“科学”号科考船正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开展岩石、沉积物和 CTD 采水作业,这次科考活动获取的材料
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入研究。
【答案】D
【详解】
A.搭配不当,“衡量情境是否有意义的关键……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真正具有价值”一面对两面,“对
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真正具有价值”应改为“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否真正具有价值”;
B.搭配不当,“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中“保护”不能与“群众生活”搭配,应改为“为了
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活”;
C.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改为“原因是……”或者“是由……造成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承千载。围棋是简洁的,棋子黑白两色,单纯醒目;规则朴素自然,切合常理。
一人一手,轮流落子,①_____________;气尽棋亡,死子提掉,体现自然规律;两眼做活,禁止自杀,蕴
含对生命的尊重。围棋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按照落子的顺序排列组合变化数是 361 的阶乘,
约为 10 的 768 次方,而可观测宇宙中的原子总数也只约为 10 的 80 次方。②____________,一直以来围棋
都被视为人类智慧王国的最后“堡垒”。而下棋过程中还会出现双方互相提子的情况,这会使围棋产生更
丰富的变化,从而造就了“千古无同局”的铁律。也就是说,每一局棋,③_________,这就是围棋的魅力
所在。
【答案】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因为拥有如此复杂的变化 都是独一无二的
【详解】
第一空:根据上下文语句理解,此处填的内容应为围棋的特点,再分析空前语句“一人一手,轮流落子”
这是围棋公平的体现,故该空可填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空:上句主要对比了围棋落子顺序排列组合的变化数和可观测宇宙的原子总数,突出了围棋变化的复
杂;空后说“围棋都被视为人类智慧王国的最后‘堡垒’。”这是一个结论,那么前面要填的内容就是这
个结论的原因,故可填:因为拥有如此复杂的变化。
第三空:上文说“造就了“千古无同局”的铁律”,后面接着“也就是说”,即后面是作总结,根据内容,
“千古无同局”,那么每一局棋就是独一无二的,故可填都是独一无二的。
6.下图是 2021 年央视春晚的徽标,原图背景为红色,文字和图案部分为金黄色。请观察微标,按要求作
答。(6 分)
(1)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40 字。
(2)结合该徽标的寓意拟一副春联,不超过 20 字。
【答案】(1)构图要素:徽标图形由“2021”四个数字连笔构成,整体上又呈现为昂扬向上的奔牛形象。
(2)示例:子去丑来腾锦绣 鼠归牛到竞辉煌
【详解】
(1)要求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考生要注意观察整个图形特点,也要注意细节组成。表述时要有逻
辑顺序。2021 年央视春晚的徽标,整体形状是数字“2021”,同时又组成了“奔牛”的形象。
(2)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徽标“春晚”的主题,与春节有关,因此可从属相的变换的角度写对联内容,注意
格调要昂扬向上,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还要注意对联的格式,尤其是下联尾字要用平声字。
二、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10 分)
材料一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
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
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闹,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
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
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困,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
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
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
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
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
只需老是保存。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
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
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
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选编自费孝通《再论文字下乡》)
材料二
在村庄中,我们可以见到的象征体系有很多,一如家族仪式、族谱、宗祠等,二如宗教仪式和活动,
三如口述的村庄历史和传说,四如一村特有的村风、村规等。这类象征体系反映的不是“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的日常生活节奏,而是村庄在应付各类事件时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村庄成员保持相对的稳定,也需要有稳定的村庄外部环境。只有在持续的村内村
外互动中,村庄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共享的象征体系。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不同村庄不
同的社区记忆强度。社区记忆强弱不同的村庄在应付当下事件时,其应对方式是不同的。
社区记忆强的村庄,村庄历史上的经验构成了当下人们调整自己行为的标准,故村庄舆论发达,村民
更看重自身行为在村庄内得到多少承认。因此,社区记忆强的村庄往往有着负责任的精英与关注村庄公共
事务的村民。在应付来自外界的挑战或组织村内重大公益活动时,村庄易形成一种合作机制,因为每个村
民都能感受到村庄舆论对他的压力,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表现会转化成人们对他的道德评价
社区记忆弱的村庄,村民没有受到历史经验和村庄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各自行动的独立性较强,相互
之间约束较少,村民多不注意自己在村庄中的声望和威信的积累,只看此时此地的得失。这样的村庄在遭
遇重要事件时,其调动历史经验的能力差,促成村民之间合作的资源少,由此,村庄显得不是手足无措就
是无所适从。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郑州郊区两个村庄都是葡萄产区,由于村庄内部的组织资源差别大,导致全年水
果销售情况很不同。甲村有葡萄协会,通过葡萄协会联系到大的超市,不仅不愁销,价格卖的也高;而乙
村因为郑州市 24 小时不准三轮车进出的规定,致使单家独户等待商贩上门收购的原有购销方式无法继续,
而村庄又无计可施,葡萄只好烂在了地里。看来,是葡萄协会及时为甲村村民提供了闯市场的组织资源,
而没有这种组织方式的乙村是很难想起利用协会的组织方式进入市场的。
(选编自全志辉《新乡土中国研究随笔》)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常常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一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在这
个地方生长下去。
B.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碰着的生活问题,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办法,因为语言就足以
传递世代的经验。
C.象征体系的形成需要稳定的村庄外部环境,只要在村内村外持续地互动,村庄成员就能形成共同的经验,
并沉淀为象征体系。
D.社区记忆弱的村庄,村民独立性强,相互之间约束较少,多不注意自己在村庄中的声望和威信的积累,
只看此时此地的得失。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村庄象征体系的一项是(3 分)
A.子远村过春节磕头拜年 B.白鹿原白色神鹿的传说
C.三江口村村民抗疫守则 D.社阳乡百姓祭祀徐偃王
9.下图为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答案】7.D 8.C
9.示例:①村庄应对事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②社区记忆强的村庄的居民行为方式③两村庄应对销售难题时
因方式不同而结果不同(或:两村庄组织资源差别导致葡萄销售情况不同)
【解析】
7.A.“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常常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一个地方出生的人就
在这个地方生长下去”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1 段: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不常实现。
B.“乡土社会中,一个人碰着的生活问题,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办法,为语言就足以传
递世代的经验”错误。从原文“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
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
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来看,选项强加因果。
C.“只要在村内村外持续地互动,村庄成员就能形成共同的经验,并沉淀为象征体系”错误。材料二第 2
段,原文为“只有……才”的逻辑关系,“只要……就……”将原意绝对化了。
8. “村民抗疫守则”不是村庄记忆沉淀而成的,不属于象征体系。
9.思维导图展示了材料二中对象征体系的概念与形成原因,①阐释的是象征体系的概念,由“这类象征体
系反映的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节奏,而是村庄在应付各类事件时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
方式”分析可知,此处可填写“村庄应对事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②例举的是社区记忆强度不同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类型,②的下方已经列出其中的一种“社区记忆弱的村
庄的居民行为方式”,故此处应填写“社区记忆强的村庄的居民行为方式”。
③处,所填写的内容应是验证“社区记忆强度不同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不同”的观点,“看来,是葡萄协
会及时为甲村村民提供了闯市场的组织资源,而没有这种组织方式的乙村是很难想起利用协会的组织方式
进入市场的”,故此处可填写“两村庄组织资源差别导致葡萄销售情况不同”,或者“两村庄应对销售难
题时因方式不同而结果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0-13 题。(20 分)
盛满爱心的午餐盒
[美]安·比尔斯
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和丈夫成了两个女孩的父母。两个孩子温和、文静,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和热情担当起母亲的角色。当两个女孩分别将近 8 岁和 6 岁时,我们又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这两个小家
伙活泼好动,整天吵吵闹闹,顽皮任性。我的大女儿朱莉娅,成了我忠实的帮手。她帮我折叠大堆的尿布,
带两个弟弟玩,还在我做饭时给他们讲故事。我尽可以放心地去依靠她,但或许这太难为她了。过去的美
好时光一去不复返,温柔的慈母慢慢变成了一个疲惫不堪、管束严厉的妇女。有时候因为过分劳累,我唯
有无声哭泣。每当朱莉娅看到我这样,便更加尽力帮助我,从没抱怨过一句。
直到朱莉娅长大结婚以后,我才知道她曾受到的伤害。一天,她笑着问我:“妈妈,还记得给我准备
的带到学校的午餐吗?那时候,我的所有同学都用漂亮精致的午餐盒装着午餐,我好想能有一个同他们一
样的午餐盒呀。你知道和他们在一块吃饭时有多尴尬吗?那些色彩斑斓的午餐盒,里面塞满了他们的妈妈
为他们准备的好吃的食物。”
我身子朝前挪了一挪,目不转睛地盯着女儿。朱莉娅好像又变成了孩子,侃侃而谈:“珍妮的午餐一
直是最棒的。她那精巧的三明治常常切成两半,有时则切成三角形、圆形,然后装进小塑料袋中。她还有
洗得干干净净的胡萝卜!过节日时她能得到一块叠得平平整整的餐巾。她妈妈把小甜饼做成心形,并写上
她的名字。”
“天冷的时候,克莱尔的保温瓶里就会有热汤或热可可茶。另外,同学们的妈妈还把一些纸条塞在自
己孩子的午餐盒里……”朱莉娅继续往下讲,“妈妈,有时候,你把几根没有洗也没有削皮的胡萝卜扔进
一个大硬纸袋,在两块硬面包上涂上花生酱,再扔过来一只发蔫的苹果和一块已经弄碎了的小饼子。我得
花很多时间去卷叠那个硬纸袋,想方设法让它的体积变小点。”
“为什么你从来没告诉过我呢?”我问道,内心充满了懊悔。她真诚地大笑起来,顷刻又变成了一个
大人:“你当时太忙了。我看见你为了抚养我和几个弟弟妹妹是怎样的拼死累活,我知道你一直很辛苦。
不管怎么说,我和詹妮弗都有漂亮的衣服,学校放学晚了或我们不能乘公共汽车时,你就去接我们。”她
在努力让我感觉好一些。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处处为我着想。
我不想中断刚才的话题:“午餐铃响起来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呃……我害怕吃午饭。我
把午餐袋藏在行李寄放处的杂物下面,总是希望……”她的神情突然活跃起来,“有一次,我发现袋子底
下有一张纸片,我还以为是你写的纸条呢,仔细一看,原来是张食品标签。”
“我从不知道你想要一个午餐盒。”我轻声说道,心中充满了内疚。
好几年过去了,我时时想到朱莉娅当年多渴望得到一个午餐盒。我仿佛看到她拿着一个大大的硬纸袋,
独自一人坐在餐室的一角,而她的同学却在旁一边吃着可口的三明治,一边读着他们的妈妈写的充满爱意
的小纸条。
去年 9 月,朱莉娅的两个女儿上幼儿园二年级了。她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们刚刚上了校车,那天是
学校开学的第一天。
“妈妈,她们俩都带了她们自己的午餐盒。吉米的是粉红色的,凯蒂的是黄色的。我昨晚就把她们的
午饭准备好了。”她的兴奋之情从电话那端不断传来,弥漫了我的厨房和心房。“三角形的三明治,妈妈,
切得整整齐齐的,还有巧克力、葡萄、奶酪、自家做的小甜饼、熟鸡腿……每样东西都分别装在易开式袋
子里。”
“朱莉娅,朱莉娅!”我简直是对着话筒叫了起来,“记住放纸条了吗?”“放了,哦,放了!”她
答道。
后来,我搬到一个陌生的农场里住。一天,我在整理杂物,我把手伸到一个纸板箱的里面,摸到了一
件东西。一个锡皮午餐盒!盒子的前面画着一只老虎,正在开心地嚼着麦片。这只午餐盒有些年头了。我
盘腿坐在地板上,把午餐盒轻轻地抱在膝上,好像它是天外飞来之物,特地给我的。“噢,我真有第二次
机会吗?”我内心想着。“着手吧,”一个声音在悄悄地催促我,“现在还为时不晚。”
我把午餐盒拿到厨房,在水池里洗了起来,就好像在洗水晶玻璃一样小心。
我的想象开始涌动。对已长大成人、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女儿,母亲该给她的午餐盒里装些什么呢?棒
棒糖、口香糖,还有一小把葡萄干?想起来了,朱莉娅特别喜欢年代久远的和有趣的玩意儿,我放了一条
古式的花边手绢,一条非常古老的手绣茶巾,一把古雅的、镶有宝石的梳子,一册本世纪初出版的关于友
谊的小册子。在书上,我写上这样的话:“朱莉娅,就把它们当成一根洗净削好的胡萝卜,全吃完吧。”
在一个很小的缎质包里,我放进了一根古老的针,那是一个朋友数年前送给我的……直到什么也装不下时,
我才小心地将一块折叠好的餐巾盖在上面,当然啦,在盒子的最底下我藏了一张纸条,上面用红色大写字
母写着:“我爱你,朱莉娅,我的宝贝,祝你愉快。你的妈妈。”
我带上精心捆扎好的包裹,前往邮局,我开心地劝说自己:不要注意午餐盒迟到了 20 年,不要在意朱
莉娅已经快 30 岁了,毕竟她最后还是有了一个午餐盒,但愿它还不太晚!我心中默默地祈祷着。
3 天后,电话铃响了。开始我没有听出对方的声音。那人在电话里又是叫,又是笑:“妈妈,我从没有
意识到,我还是 7 岁,这真是太激动了,我差点喘不过气来,当我打开午餐盒的时候,我仿佛正坐在长条
桌前,能闻到学校的气息,所有的同学都在看着我!”
“这么说来,这个午餐盒还不算太迟,是吗?”我用嘶哑的声音问道。
“太迟?噢,绝没有那回事……在所有的东西中,我最喜欢的是你放在盒子底下的那张纸条。虽然我
心中一直明白你是爱我的,但是,妈妈,我仍希望看到你写的纸条……”
(有删改)
10.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朱莉娅的形象。(6 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2.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4 分)
13.有人认为以“迟到的午餐盒”为标题比“盛满爱心的午餐盒”更好,请分析原因。(6 分)
【答案】
10.(1)善解人意。自小体谅母亲的艰辛和不易,长大后也懂得照顾他人的情绪。(2)渴望得到爱和理解。
小时候渴望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得到母亲精心准备的午餐盒,长大后得到时也非常惊喜。(3)对孩子慈爱、细
致。给孩子精心准备午餐盒,将自己童年缺失的补给孩子。
11.①通过“我”对朱莉娅感受的追问,表明“我”内心的愧疚,希望能够更加了解她的感受;②运用语
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朱莉娅因为没有漂亮的午餐盒而害怕吃午饭,渴望母亲为自己准备午餐盒和纸
条的期待心情;③把食品标签误认为母亲写的纸条这一细节,生动真切,打动人心。
12.①按照时间顺序,以“午餐盒”为线索来叙述,自然流畅,情节集中。②善于抓住细节来叙述。从朱
莉娅同学的午餐盒到“我”为成年的朱莉娅准备的午餐盒,从午餐盒的形状、颜色等到对纸条的描述,细
节真切感人,易于引发共鸣。③回忆与现实相交叉。将回忆和现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13.①以“迟到的午餐盒”为标题更能概括小说情节内容;②午餐盒会迟到,但母亲的爱一直在,以此为
标题更能体现文章的主旨;③迟到的午餐盒是母亲对孩子爱意的补充和延续,进一步强化了感情。
【分析】
10.本文中朱莉娅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她的行为、话语等方面来分析。朱莉娅自小就是母亲的帮手,帮忙
照顾弟弟,即使母亲对自己有所忽略,她还是很体谅母亲的辛苦,从不抱怨,但她依然渴望能得到母亲精
心准备的午餐盒;成年后她把这份渴望补偿在孩子身上,给自己的孩子精心准备午餐盒,对孩子很慈爱。
结合这些进行分析,然后分条作答即可。
11.画线句先写“我”的心理与语言,接下来写的是朱莉娅的回答,还有对朱莉娅神态的描写。“我”延
续刚才的话题追问朱莉娅午餐铃响起时的感受,表明“我”对自己之前对她的忽略感到愧疚,虽然朱莉娅
为“我”着想,说“我”还是很照顾她的,但“我”依然想知道她更多的感受。对朱莉娅的描写主要是语
言和神态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活动。朱莉娅话语中提到把食品标签误认为母亲写的纸条的细
节,生动表现了她的渴望与失望,很能打动人心。
1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找准角度。关于“叙述上的特征”,可以回答的角度很多,包括人称、视角、顺
序、节奏、结构安排、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答题的时候要能够找出最主要的特征。
本文带有较浓重的回忆的味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朱莉娅因为“午餐盒”发生的温馨故事。文
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较为生动细腻,如朱莉娅对同学的午餐盒的描述表现了她对午餐盒的渴望,“我”
精挑细选放进午餐盒里的东西,表现了“我”对女儿的爱与歉意等,文章善于通过细节描绘打动人心。回
忆与现实有机结合也是本文较为显著的特征,文章从对过去的回忆开始,对当下的叙述中夹杂着朱莉娅对
小时候的回忆。
13. 手法效果上,“迟到的午餐盒”中“迟到”一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方面,文章讲述的是朱莉娅长大结婚以后向妈妈讲述的自己小时候对漂亮的午餐盒的渴望,而“妈妈”
也是在二十年后弥补孩子的遗憾,文中也反复提到“迟到”一词,所以,以“迟到的午餐盒”为标题更能
概括小说情节内容。
主题方面,文章通过母亲精心准备“迟到的午餐盒”,告诉人们,午餐盒会迟到,但母亲的爱一直在,以
此为标题更能体现文章的主旨;同时,即使女儿已经快 30 岁了,但只要“妈妈”知道女儿有遗憾,无论什
么时候都会愿意去弥补,所以,迟到的午餐盒是母亲对孩子爱意的补充和延续,进一步强化了感情。
三、古诗文阅读(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桃花涧修禊诗序
(明)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
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
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
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又六
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洼,泉洌甚,宜饮鹤,曰饮鹤川。又五六步,水左右屈盘,始南逝,曰五折泉。
又四十步,从山趾斗折入涧底,水汇为潭。潭左列石为坐,如半月。其上危.岩墙峙,飞泉中泻,遇石角激
之,细沫散潭中,点点成晕,真若飞雨之.骤至,曰飞雨洞。洞旁皆山,峭石冠其巅。遥望见之,病登陟之
劳,无往者。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
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
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②,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
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句有未当,掻首蹙额向人,或持卷授
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
旧俗,于溱、洧③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
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
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
可不勖哉!
濂既为序其游历之胜,而复申以规箴如此。他若晋人兰亭之集,多尚清虚,亦无取焉。郑君名铉,彦
真字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髹(xiū)觞:油漆过的酒杯。②觚(ɡū)翰:纸笔。觚,古人用以书写的木简。翰,毛笔。③溱(zhēn)、
洧(wěi):溱水和洧水,郑国的两条水名。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相帅.向北行 帅:带领
B.其上危.岩墙峙 危:高耸
C.方次第..取饮 次第:依次
D.今去.之二千载 去:离开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桃花涧水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真若飞雨之.骤至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曲肱看云而.卧 因人之力而.敝之
D.执兰草以.祓除不祥 去以.六月息者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修禊,是古人在三月上巳节时临水洗濯借以清除不祥的一种风俗。本文记述了作者与朋友们于桃花涧修
禊一事,融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
B.本诗序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描摹细致,写桃花涧“泉石之胜”仿佛是一幅山水长卷,写出了文士们饮
酒赋诗的不同神态,形神兼备。
C.作者援引《韩诗内传》中的郑国修禊之旧俗,旨在追慕孔子师徒“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理想人生,表
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之情。
D.作者认为桃花涧修禊既可以勉励贤士大夫们做一个“无愧于孔氏”的门徒,又能劝勉诸位“无愧于七尺
之躯”,比兰亭之集有意义。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洞旁皆山,峭石冠其巅。遥望见之,病登陟之劳,无往者。
(2)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
【答案】14.D 15.A 16.C
17.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
徒
18.(1)洞旁都是山,陡峭的岩石像帽子一样盖在山巅。(我们)远远地望着它,(因)苦于登山的劳累,没有
前去的人。(2)一会儿诗句全写好了,大家沿座行酒不计其数。等到诗会结束要回去时,夕阳已经照到青松
下了。
【分析】
14.D.“离开”错误,应该译为距离。句意:现在距离那时已经两千年了。
15.A.都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
B.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连词,表目的;介词,凭借。
16.C.“援引《韩诗内传》中的郑国修禊之旧俗,旨在追慕孔子师徒‘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理想人生”
曲解文意。结合文本第四段内容分析,“追慕孔子师徒‘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理想人生”与援引《韩诗
内传》没有直接关系。
17. “追”的宾语为“浴沂之风徽”,“法”的宾语为“舞雩之咏叹”,句式对称,“法”前面需要断开,
“咏叹”的后面需要断开。
“庶几”表推测,或许的意思,“情与境适”“乐与道俱”句式对称,“乐”前面需要断开。
“而”为连词,连接前后语句,“而”前面需要断开。其他地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
句意:即使这样,也没办法照旧俗这样做了。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沐浴沂水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或
许可以让性情与环境相适应,快乐与大道同在,而无愧于做孔圣人的门生。
18.得分点:
(1)“冠”,像帽子一样盖(名词作状语);“遥望”,远远地望;“病”,疲劳,困苦不堪。
(2)“已而”,不久,后来,一会儿;“尽”,全、都;“无算”,不计其数;“迨”,等到。
【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高耸而葱茏茂密的山,这就是元麓山。山的西边,桃花涧的水从那里流
出来。元顺帝至正十六年三月上巳节,郑彦真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可尽情享受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各位贤士大夫住宿休息。到了第二天,已经出发,(众人)相随向北走,各随身带着酒壶和酒
杯。大约走了二里,才看到涧水,于是沿着山涧而行。涧水把道路侵蚀得无一完整,肩膀不能够并列,前
后紧紧相连像鱼群一样。又走了三里,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又走了三十
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着,高约十尺多,面平整,(石上)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又走了六七步,怪
石突出,下面相邻的是一口小泉,泉水很清澈,适合给鹤饮用,叫作饮鹤川。又走了五六步,水流左右盘
绕弯折,才向南消失,叫作五折泉。又走了四十步,从山脚弯曲进入涧底,水流相汇成为水潭。水潭左边
有一排石头恰似排列的座位,形状像半圆的月。潭上面的陡石像墙一样耸立,飞扬的泉水从中间落下,遇
到石头反向弹起,水花散入潭中,一点点地形成光晕,真的好像飞雨突然到来,这里叫作飞雨洞。洞旁都
是山,陡峭的岩石像帽子一样盖在山巅。(我们)远远地望着它,(因)苦于登山的劳累,没有前去的人。
回到石坛上,各自铺上草席,围着水流坐下。叫童仆拾来断木枯柴,取来酒壶中的酒温热,倒满油漆
过的酒杯。酒杯有托盘,随着水流漂浮,像雁群一样下行。稍稍向前,有从中取酒杯的,有对对联的,大
家依次取来饮用。这时候微风从东面来,酒杯盘旋不前行,甚至有的逆流而行,碰撞时像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年龄最大者命令摆列纸笔,要求每人赋诗两首,如果有没有完成的,就罚酒三大杯。众人
高兴地答应了。有的人闭目深思,有的人用手撑着脸颊看向天空,有的人跟旁边坐的人不停地窃窃私语,
有的人拿起笔书写像疾风骤雨,一边写一边吟唱,有的人觉得用句不当,挠着头皱着眉头问人,有的人拿
着书卷给旁边的人看,曲着手臂卧着看云,一一都可以入画。一会儿诗句全写好了,大家沿座行酒不计其
数。等到诗会结束要回去时,夕阳已经照到青松下了。
第二天,郑彦真因为这次游玩非常开心,收集了这次所写的诗句并且嘱托我作序。我按照《韩诗内传》
来写,三月上巳节,桃花汛时,郑国旧俗,在溱水和洧水上,招魂续魄,手执兰草用来消除不祥不气。现
在距离那时已经两千年了,虽然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但是桃花流水和从前一样。他们的后裔尚且能集合贤
士大夫来进行修禊活动,难道这是郑国的遗风还没有消失吗?即使这样,也没办法照旧俗这样做了。我辈
中人,应该追随沐浴沂水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或许可以让性情与环境相适应,快乐与大道同在,而
无愧于做孔圣人的门生。无愧于做孔圣人的门生,然后才无愧于做七尺男儿,这难道不值得勉励吗?
我既记述了游览胜景之事,又重申了这样的箴言。其他的像晋人的兰亭雅集,多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
也没什么可取之处。郑君名铉,彦真是他的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9-20 题。(8 分)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
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
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19.本词以“月”为主要意象,描写了中秋圆月经历“人间”“________”“________”等路径后,变为
“如钩”弯月。(2 分)
20.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请从“豪放”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 分)
【答案】
19. 天外 海底
20.①想象神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借用《天问》体式,构思奇妙,探究月亮由圆到缺的原因。③巧
妙选择宏大意象,巧妙地加以时空组合,境界宏阔。④综合运用神话典故、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气势
磅礴。
【分析】
19.作者别开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赋,并由此展开瑰丽奇特的想象,从广阔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
情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悠悠月儿将运行到何处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间?这里月落时,那里的月亮是否刚
刚从东方升起?这是月在“人间”;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这是月在“天
外”;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这是月在“海底”。
经过了这一系列路径后,变为“如钩”弯月。
20.题目要求从“豪放”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从体裁上看,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曾作《天问》,通篇设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在这首
《木兰花慢》词中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摹仿屈原的《天问》体,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打
破上下片换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后的去向接连提出了九个问题,这在唐宋词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
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
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
从内容上看,“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前人写月,多思乡、怀人、吊古之情,此词抛开这一切,
将有关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话传说,融汇交织成一幅深邃而美丽的神奇画卷,给人以极大
的艺术享受。作者别开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赋,并由此展开瑰丽奇特的想象,从广阔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
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探究月亮的奥秘,给人以,想象神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在发问中,巧妙选择宏大意象,将神话传说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广寒宫等巧妙地编织进去,加以
时空组合,境界宏阔。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间,忽而月宫,创造出丰富绚烂、神奇多姿的浪漫主
义艺术形象,使人在对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时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飞镜无根谁系”等句子,综合运用神话典故、夸张、比喻等修辞
方法,气势磅礴。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材料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21.材料一中,“弘毅”意思是 。(2 分)
22.“仁”离我们“远”还是“不远”,简述曾子、孔子这么说的原因。(4 分)
【答案】
21.心胸开阔,意志坚毅
22.①曾子认为要以实行仁为己任而且直到死才结束,所以是很遥远的,要穷尽一生去追求,所以实践仁
的这一路是遥远的。②孔子认为追求仁德是自己的追求,当下定决心追求时,所做的一切都会努力向仁德
靠拢,仁就不远。③孔子强调的是追求仁的主观能动性,曾子强调的是实践仁需要持之以恒。
【分析】
2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其中“弘毅”译为“心胸开阔,意
志坚毅”。
22.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回答曾子和孔子对“仁”离我们“远”还是“不远”这一问题
的看法,然后分析各自不同看法的理由。
根据材料一,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知,曾子认为“仁”离我们“远”。
理由有二:一是实行仁为己任而且要穷尽一生去追求,直到死才能结束,并且实践“仁”的这一路也远。
曾子强调的是实践“仁”要持之以恒。
根据材料二,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孔子认为“仁”离我们“不远”。理由是当
下定决心追求仁德,一切都会向仁德靠拢,所以“仁”就不远。孔子强调的是追求“仁”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译文】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担子
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
(《论语·泰伯》)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决心追求它,仁就会到来。”
(《论语·述而》)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淇则有岸,___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__。(《诗经·氓》)
(2)锲而舍之,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荀子·劝学》)
(3)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5)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佚名
谁说一切都是旧?——/世上一切都是新的/所有恶的善的,/每一秒钟都在变!——拉赫曼·巴巴
处于新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思考和联想?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
抄袭、套作。
【参考例文】
触摸新时代的脉搏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四川奉节的长江水道上,一艘小船鼓足风帆,顺流而下。李白站在舟头,
刚刚的喜悦还在脸上浓得化不开。参与李麟谋反,被发配夜郎。忽又得到赦令,李白惊喜交加,旋即放舟
东下江陵。诗人惊喜之余,豪情勃发,吟咏了千古名篇《下江陵》。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何等的迅
捷啊,舟借水力,帆借风威。一日而行千里,尽管有夸张的成分,也让人读之心旷神怡。
可是今天呢?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千里江陵一日还”已是慢速度的代言。千里之遥,只需 4 个多
小时到达。从步行到骑马,从牛车到乘船,从蒸汽车到火车,从绿皮车到普快,从普快到动车,交通的迅
捷让人张口结舌。不远的将来,中国又迎来了时速 4000 公里的“飞铁时代”。我们开凿隧道,逢山开路平
坎坷;我们建设港珠澳大桥,逢水架桥通天险。
新时代交通的迅捷,让远在天涯顷刻变成人在目前。
还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长安城中-片衰败。野草满街,遍地荒芜。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
昔日的畅通天衢,早已变成烽火连天的战场。杜甫一声哀叹,被解送到沦陷的长安,目睹了一片萧条零落,
想起家中妻儿,禁不住泪流满面。悲情难禁,诗人含泪写下了“家书抵万金”的名句。“家书抵万金”,
是啊,战乱不息,亲人的信息难以知道。这时的一份家书是多么金贵,又是多么奢奢侈啊。可是如今呢?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见字如面已经成为唾手可得的事情。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伊妹儿,一个微信,
一篇微博。有声音,有图片,实时,实地。亲人的一举一动随时可以了解到。从“凭君传语报平安到”“行
人临发又开封”,从驿站快马到邮车快递,从电话传声,到视频聊天,通信的迅捷让人目瞪口呆。“相聚
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已经不能隔断相思,“天涯若比邻”已成现实。
新时代通讯的迅捷,让一书难达变成了当面诉衷肠。
古人交易多用金银,费事费力,携带不便。尽管近代出现银票纸币,但在兑换时,也很是麻烦。现代
网络的出现,让支付变得更加迅捷。从物物交换到携带铜币金银,从纸币钢镚再到线上支付。手机银行的
出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出现,让支付变得轻松自如。大到千万上亿,小到几分几角,手机一扫,鼠标
一点,便支付成功。有人说,扫码时代的到来,让小偷都失业。
新时代的迅捷,何止这些呢。“美团外卖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美食;“共享单车”让最后一公里变
得迅捷;线上淘宝和线下无人商店,让购物变得迅捷……世界的变化无处不在,惊喜时时相伴。
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果古人能穿越到现代,信息发出不久,敲门声响起,朝思暮想的亲人来到眼前,
惊喜吧?意外吧?开心吧?
变化激荡发展的春潮,我触摸到了新时代快速变化的脉搏。
【审题】
本次作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一共给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并说
其是“真理”,意在说明变化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第二则材料说一切事物都是新的,甚至包括恶的与
善的,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都处于变化的状态中。两则材料的核心都是“变”。材料本身很好理
解,但题目给了考生一个身份定位,“处于新时代的你”。时代在不断变化,身处其中的人,特别是青年
人,更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带着创新意识与胆量,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因此写作
的时候就不能漫无边际,不能单纯地讨论变与不变的关系,亦不能脱离“新时代”这个语境。此作文题指
向的是如何看待以及应对新时代中不断出现、不断变化的事物,怎样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参考立意】
(1)为变化而喝彩,向创新致敬;
(2)变则通,通则久;
(3)放下执念,找准时代变化方向;
(4)让变化激荡发展的春潮;
(5)莫让守旧成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